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法經具有訴訟法的章目

法經具有訴訟法的章目

發布時間: 2021-11-30 02:02:55

⑴ 經濟訴訟法

沒有約定還款日期的,債權人可以隨時要求對方還款(20年內),訴訟時效從第專一次要求對屬方還款之日起計算,中間因債權人主張權利或者債務人履行義務或者承諾履行義務而中斷。(訴訟時效為2年,如果超過了訴訟時效,那麼債權人主張對方還款的,法院不予支持)

也就是說你的借條雖然是2005年的,但是由於這些年你一直在主張權利,所以並沒有超過訴訟時效。
至於你要不要叫他寫上還款日期,我認為沒有什麼必要,他不願意還得還是不會環,你又不能直接去他家搶。

所以實在不願意再拖的話,就起訴吧,要求法院強制執行。

⑵ 民事訴訟法中第200條里總的有幾款,是哪幾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是以憲法為根據,結合我國民事審判工作的經驗和實際情況制定。

民事訴訟法中第200條里總的有一款十三項。

第二百條 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一)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二)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

(三)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

(四)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未經質證的;

(五)對審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調查收集的;

(六)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七)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應當迴避的審判人員沒有迴避的;

(八)無訴訟行為能力人未經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或者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的;

(九)違反法律規定,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

(十)未經傳票傳喚,缺席判決的;

(十一)原判決、裁定遺漏或者超出訴訟請求的;

(十二)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十三)審判人員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2)法經具有訴訟法的章目擴展閱讀:

第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憲法為根據,結合我國民事審判工作的經驗和實際情況制定。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護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保證人民法院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正確適用法律,及時審理民事案件,確認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制裁民事違法行為,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順利進行。

第三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民事訴訟,適用本法的規定。

第四條。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進行民事訴訟,必須遵守本法。

第五條 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企業和組織在人民法院起訴、應訴,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同等的訴訟權利義務。

外國法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民事訴訟權利加以限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對該國公民、企業和組織的民事訴訟權利,實行對等原則。

第六條 民事案件的審判權由人民法院行使。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對民事案件獨立進行審判,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第一百四十八條 人民法院對公開審理或者不公開審理的案件,一律公開宣告判決。

當庭宣判的,應當在十日內發送判決書;定期宣判的,宣判後立即發給判決書。

宣告判決時,必須告知當事人上訴權利、上訴期限和上訴的法院。

宣告離婚判決,必須告知當事人在判決發生法律效力前不得另行結婚。

⑶ 行政訴訟法的最主要目的是

中國制定行政訴訟法法典的目的明確、具體地規定在第一條中,即:

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1. 保證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

    行政訴訟法頒布之前,我國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主要適用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由於行政案件不同於民事案件,行政案件是行政機關與公民、法人之間的爭議,而民事案件是公民、法人之間的爭議,兩類爭議的性質有很大差別,完全用解決民事爭議的程序規則去解決行政爭議,必然會影響案件的審理效果,也容易忽視行政訴訟的特點,達不到解決行政爭議的目的。鑒於民事訴訟法有諸多方面不適於解決行政爭議,而行政訴訟本身具有自己的特點和規律,這就要求在民事訴訟法之外設計一套適合於處理行政爭議的訴訟制度。行政訴訟法的制定實施為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地審理行政案件提供了依據。行政訴訟法規定的基本原則和制度,如法院的受案范圍、管轄、證據制度、審理程序、審理方式和期限以及人民檢察院對行政訴訟進行法律監督等內容,對於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發揮了重要作用。

  2. 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行政訴訟法的最主要目的是為遭受行政機關侵害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供救濟途徑,通過訴訟方式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隨著現代行政管理活動日趨廣泛和復雜,行政侵權現象時有發生,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損害。如何為受害人提供充分有效的法律救濟,是現代法治國家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在眾多的救濟途徑中,行政訴訟可謂最有效的途徑之一。行政訴訟法的許多規定,如行政訴訟的基本原則和制度、受案范圍、案件管轄、起訴和受理、賠償訴訟、判決等內容,均充分體現了行政訴訟法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立法宗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行政訴訟法是一部人權保障法,它不僅為公民人身權、財產權遭受損害提供救濟,而且在有法律規定的情況下,對於公民勞動權、受教育權、政治權利和自由也提供了有效的保護和救濟。法院通過撤銷違法具體行政行為、改變顯失公正行政處罰行為、判令被告履行法定職責或承擔賠償責任等多種方式為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提供了充分有效的救濟。

  3. 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

    行政訴訟法是司法機關對行放機關實施監督的法。根據我國行政訴訟法的規定,法院通過審理行政案件,有權撤銷違法的具體行政行為,有權維持合法的具體行政行為。撤銷違法的具體行政行為,不僅意味著對行政行為的否定評價,而且也是防止行政機關再犯同樣錯誤的重要監督方式。維持合法的具體行政行為,其實質是通過司法裁判的形式肯定正確合法的行政行為,並使之具有最終的法律效力。就這一點而言,行政訴訟法對行政機關合法行使職權起到維護支持的作用。

參考資料:http://www.lawtime.cn/faguizt/131.html

⑷ 什麼是《法經》

《法經》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但它並不是第一部成文法,在此之前已經頒布了很多法典,只是不太完善?《法經》的制定者是戰國時期的著名改革家李悝?

當時各國變法很多,李悝在魏文侯的支持下進行變法,其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制定了《法經》?《法經》影響深遠,成為以後歷代法典的藍本?

⑸ 訴訟法的種類

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

⑹ 戰國時期李悝作法經六篇,其內容屬於訴訟制度的篇章是

《法經》共六篇,有關訴訟制度的篇章主要是《網法》和《捕法》。
《盜法》是涉及公私財產受到侵犯的法律;
《賊法》是有關危及政權穩定和人身安全的法律;
《網法》是有關審判、斷獄的法律;
《捕法》是有關追捕罪犯的法律;
《雜法》是有關處罰狡詐、 越城、賭博、貪污、淫亂等行為的法律;
《具法》是規定定罪量刑的通例與原則的法律。

⑺ 法經的內容和結構

由於古代典籍對《法經》大多數是轉述式或概括式的只言片語,因此今人已無法得窺《法經》的全貌。不過從這些材料中,我們還是能了解《法經》的大體結構和基本內容的。從董說的引文來看,《法經》分為「正律」、「雜律」和「具律」三部分。《法經》失傳已久,《晉書•刑法志》只保留了篇目。
根據董說《七國考》的片段記載,《法經》的內容包括正律、雜律、減律三個部分:
「正律略曰,殺人者誅,籍其家及其妻室;殺二人及其母氏。大盜,戍為守卒,重則誅。窺宮者臏,拾遺者刖,曰為盜心焉」。
「其雜律略曰:夫有一妻而妾,其刑月或,夫有二妻則誅;妻有外夫則宮,曰淫禁。盜符者誅,籍其家;盜璽者誅;議國法令者誅,籍其家及其妻室,曰狡禁。越城,一人則誅,自十人以上夷其鄉族,曰城禁。博戲罰金三幣,太子博戲則笞,不止,則更立,曰嬉禁。群相居一日則問,三日、四日、五日則誅,曰徒禁。丞相受金,左右伏誅;犀首以下受金,則誅;金自鎰以下,罰不誅也,曰金禁。大夫家有侯物,自一以上者誅」。
「其減律略曰:罪人年十五以下,罪高三減,卑一減;年六十以上,小罪情減,大罪理減。」
其中「正律」又含「盜」、「賊」、「囚」、「捕」四篇。由於李悝認為「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刑法志》)故《法經》始於《盜》、《賊》。「盜」主要指對私有財產的侵犯:「賊」主要是指對人身的侵犯。《囚》、《捕》相當於唐律中的《斷獄律》、《捕亡律》,主要是一些關於刑事訴訟程度的規定。《雜律》主要內容是維護封建的等級制度和統治秩序;《具律》則是根據具體情節有關加重或減輕刑罰的規定(《法學》)。法經內容;改刑為法,先列罪名,後定刑制,全文以刑為主,夾著訴訟法和其它法律內容。包括的正律,雜律,具律三大部份其中的正律包括盜律,賦律,囚律,捕律。雜律規定的是除盜賦罪名以外的罪名。具律是關於刑罰的適用,如加減刑罰等。總的來看,《法經》是一部諸法合體而以刑為主的刑法和刑事訴訟法法典。

⑻ 行政訴訟法的歷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1989年4月4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根據年11月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在常委會第11次會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修正,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一、中國封建時代,人們心目中沒有民可以告官的觀念

封建時代,中國的皇帝代表統治階級依靠封建法律統治和壓迫老百姓。當時的法律,是民、刑、行政不分;實體、程序不分的。由於長期以來官貴民賤、官尊民卑的意識形態,人們心目中沒有民可以告官的觀念。不存在提起「民可以告官」的訴訟制度。

二、新中國成立後,始終未形成規范的行政訴訟制度

1989年4月4日《行政訴訟法》的制定與實施,打破了幾千年傳下來的傳統觀念,建立起了民可以告官的行政訴訟制度。因此,人們普遍地把這部法律叫做「民可以告官」的法律。它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

中國行政訴訟法,除《行政訴訟法》中比較集中地規定的一些行政訴訟法律規范外,還包括其他分散規定在其他許多法律、法規中的行政訴訟法律規范。

三、行政訴訟法,是建立資產階級國家以後的產物。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有的國家已制定了行政程序方面的單行法律,如美國的《聯邦行政程序法》、日本的《行政案件訴訟法》、德國的《聯邦行政訴訟法》等。有的國家還設有行政法院,受理行政案件。把程序法同實體法逐步分開來形成為兩個相對獨立的法律部門,已成為當代行政法發展的必然趨勢。

現代國家的行政法,同刑法、民法不同,大多數國家的許多行政法律文件中,都既規定了實體法規范,又同時規定了相應的程序法規范。而在刑法領域和民法領域中,實體法同程序法已基本分開,形成了刑法、刑事訴訟法和民法、民事訴訟法等相對獨立的法律部門。

⑼ 《》法經》的特點

《法經》的特點:簡朴性、原始性及野蠻性、局限性

簡介:《法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的封建成文法典,但它並不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在《法經》之前,已經頒布了很多法典,只是不太完善。《法經》成為以後歷代法典的藍本,它的制定者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改革家李悝。

戰國時期各國的變法很多,李悝也在魏國魏文侯的支持下進行變法,推行新政,其中之一就是制定了《法經》,約成書於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407年)。該書已失傳。據《晉書·刑法志》記載,《法經》分《盜》、《賊》、《囚》、《捕》、《雜》、《具》6篇。



延伸:

1、簡朴性

所謂簡朴性,是指構成古代法律秩序的法律規范體系並無科學的分類和層次,體現在法典的體例上就是諸法合體,民刑不分、實體法程序法不分。在《法經》和《十二銅表法》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這一點。

從現存有關《法經》的史料來看,《法經》的主要內容是以罪名為基礎的刑法條文,如董說在《七國考》中引其《正律》中的內容「殺人者誅,籍其家,及其妻氏;殺二人及其母氏。

大盜戍為守卒,重則誅。窺宮者臏,拾遺者刖。曰:為盜心焉。」但是,也並不完全只是刑法,《唐律疏議》中說:「《囚法》今《斷獄律》是也,《捕法》今《捕亡律》也。」可見《法經》中也有相當於刑事訴訟法的內容。

而且《法經》把維護私有財產權的《盜法》立為首篇,其中就不可能不涉及到對某些民事關系的法律調整,只不過一如我國古代法律的特點,是以刑事手段來調整而已。

從後人轉述的只言片語中,我們仍是可以看到「拾遺者刖」這樣以刑罰調整民事法律關系的條文,因此筆者認為推定《法經》含有調整民事法律關系的條文的結論是可以成立的。

從內容上,可以認定整個《法經》是一部民、刑、刑訴諸法合體,而以刑為主的法典。從結構上看,李悝的立法思路也只是從其在魏國變法的最急切之處入手,先規定《盜法》、《賊法》。

為了劾捕盜賊,再規定《囚法》、《捕法》;而後又將其他一些罪名統統收入《雜法》,最後將相當於後世的名例篇或刑法總則的《具法》列為尾篇。可見李悝在法典結構上還遠未達到中國封建法律體系高峰時的水平,尚處於比較凌亂的階段。

2、原始性及野蠻性

從整個人類文明史來看,《法經》與《十二銅表法》都是人類早期文明的產物。《法經》誕生於戰國初期,正是中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期。而《十二銅表法》更是誕生於羅馬奴隸制社會的早期階段。

因此,兩部法典便不可避免的帶有人類早期文明原始、野蠻的色彩,並在其條文中顯露無遺。雖然《法經》擺脫了《周禮》及《尚書·呂刑》中以刑統罪的刑法體系,改為以罪統刑,但是在對待刑罰的態度上卻沒有絲毫轉變。

《法經》充分體現了法家重刑主義的思想。首先,它繼承了《周禮》及《尚書·呂刑》中的各種肉刑如笞、誅、臏、刖、宮等,還規定了大量的連坐刑,如夷族、夷鄉等;其次,「重刑而輕罪」。

《法經》中稱「盜符者誅,籍其家。盜璽者誅。議國法令者誅,籍其家,及其妻氏」還規定「窺宮者臏,拾遺者刖」,這樣規定的理由是「為盜心焉」。以上兩種表現,無疑使《法經》抹上了濃厚的暴力殺戮的色彩,散發出原始氏族征戰與統治的血腥氣息。

3、局限性

雖然李悝在變法中提出了「為國之道,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方針,並且在《法經》中演變為「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的「法治」原則,(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並為後來商鞅、韓非等法家代表人物奉為信條。

但是這種法治與在《十二銅表法》中呈現出來的西方「法治」觀念是截然不同的。正像梁治平先生指出的「把(法家)這種『一斷於法』的『法治』與亞里士多德《政治學》中甚至西方近代的法治觀念相提並論,甚至等同起來,豈非滑天下之大稽。」

在中國,法自始就是帝王手中的鎮壓工具,它幾乎就是刑的同義詞。而在古代希臘羅馬,法卻凌駕於社會之上,可用以確定和保護不同社會集團的利益。

」在《法經》中,有「太子博戲則笞,不止則特笞,不止則更立」的條文,還有「犀首(將軍)以下受金則誅」的條文,都不能說不嚴厲,對奴隸社會的禮制原則也造成了極大的沖擊。

但是這些「法治」措施擊潰了奴隸制等級秩序,卻又帶來封建等級秩序。封建社會仍是等級特權社會。而法家的「法治」觀最終仍是為「人治」服務,毫無民主性、平等性可言。

熱點內容
南昌大學法律碩士培養方案 發布:2025-09-18 04:49:17 瀏覽:135
無錫法院苗 發布:2025-09-18 04:48:31 瀏覽:686
江津法院電話 發布:2025-09-18 04:20:31 瀏覽:52
2016年勞動法產檢規定 發布:2025-09-18 03:43:42 瀏覽:631
國網公司規章制度以什麼為主 發布:2025-09-18 03:31:02 瀏覽:359
論民法基本原則論文 發布:2025-09-18 03:31:01 瀏覽:313
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共 發布:2025-09-18 03:27:23 瀏覽:847
法學宣在線 發布:2025-09-18 03:27:15 瀏覽:463
腦控刑法 發布:2025-09-18 03:24:13 瀏覽:99
刑法分論框架 發布:2025-09-18 03:22:07 瀏覽: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