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凶宅

民事訴訟法凶宅

發布時間: 2021-11-30 05:15:36

㈠ 親戚住我家自殺身之,房子變凶宅,能向他的家人索賠嗎

有過這樣的案例
這種索賠呢,民間是有這樣的說法,但是因為無法舉證,而且這個屬於唯心論,所以於法無據,不支持索賠的訴訟請求。
說的那個案例好像是2017年的一個出租房的租客的事情,房東後來索賠,敗訴了。

其實,話說回來。自家人死在自家屋子裡,不論是自然死亡還是自殺身亡,都不可能就不住了。之所以想索賠,一方面的確覺得有點膈應,另一方面是覺得人是別人的,房子是自己的,應該可以獲得賠償。實際上,轉換一下角色,就知道這種索賠的理由並不充分。

㈡ 合同糾紛一般用什麼程序,凶宅案,可以適用簡易程序嗎

  1. 一般有案件承辦法官決定。

  2. 現在案多人少,絕大多數的民事糾紛是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

  3. 這樣的合同糾紛不是太復雜,應該可以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

  4.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七條基層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審理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的簡單的民事案件,適用本章規定。

    基層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審理前款規定以外的民事案件,當事人雙方也可以約定適用簡易程序。

㈢ 陝西男子新買二手房5天後成「凶宅」 ,男子該如何維權

陝西西安。張先生購買了一套二手房,總價145萬元。雙方簽訂《房屋買賣協議書》,待中介公司辦理完畢後辦理產權轉讓。然而,僅僅五天後,原來的房主就因為糾紛在這間屋子裡捅死了人,導致這所房子被警方沒收,成為凶宅。這讓張先生無法接受,然後找到了一家中介公司。

如果在地電流和磁場干擾相交的地方建造房屋,將導致電磁波對人體造成極大傷害,並輻射到房屋內,使居住在這里的人們出現恍惚、恐慌、焦慮、頭痛、頭暈和失眠等症狀。一些危險房屋是由宅基地上隱藏的重金屬礦脈或附近存在排放有毒重金屬的加工廠造成的,在一些房屋中,地下有一種無色無味的放射性氣體氡,不時向地面輻射。它通過人體呼吸道進入並沉澱在肺組織中,破壞人體肺細胞,導致肺癌和其他呼吸道癌症。

㈣ 「凶宅」的房屋買賣合同糾紛怎麼處理

您好!(一)買房者知道或應當知道的情況下
合同是雙方當事人意思自治的最佳體現,合同一旦簽訂,如果沒有法定或約定的合同無效的事由出現,那麼法律會推定合同生效並予以保護。在市場經濟中,有交易就必然有風險,作為購房者在買購買房屋時,無論自用或轉手給他人以賺取差價,都會盡可能的去了解或考察所購房屋的信息。如果「凶宅」內發生的非正常死亡事件屬於影響較大的社會事件並且當地媒體曾進行大規模報道,而購房者也是本地人甚至其本身就在這一小區住,不可能不知道在所購房屋內所發生的事情。並且,購房者在與房主簽訂購房合同時,沒有主動詢問這方面信息,也沒有就房屋內是否發生過非正常死亡事件進行約定的,法律上可以推定默認購房者已經對「凶宅」有所了解,購房者就不能追究原房主的法律責任。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視為購房者自願了接受「凶宅」這一事實,那麼其就應當承擔購買「凶宅」的交易風險。如果在合同簽訂後,法律允許購房者再以「凶宅」為理由請求撤銷合同,否認合同效力或請求賠償的,則對房主來說無疑是不公平的。因此,在買房者知道或應當知道所購房屋是「凶宅」的情況下,合同有效。
(二)買房者不知情的情況下
1、買房者享有撤銷權。
眾所周知,「凶宅」因其特殊的原因,絕大多數人是不願意購買的;即便購買,若再行交易,該房通常會脫手困難,必然給買受人造成損失,正是這個原因,在二手房交易中,大多數房主為了使自己的房產能夠高價交易,往往會故意隱瞞「凶宅」這一真實情況,從而使買房者誤認為是正常房屋而交易。考察購買者的真實心態,購買者是因受欺詐,基於該房屋為正常房屋的錯誤認識而作出了購買該房屋的錯誤意思表示。換言之,如果購買人知道該房屋為「凶宅」一般是不會購買此房的;即使願意購買,也不情願支付該房屋的正常交易價格,對於在違背自己真實意思的情況所為的、有重大瑕疵的合意,法律需要對其進行干預以平衡當事人的權益,通過賦予受損害當事人撤銷權,使其作出利己的選擇。並且,「凶宅」的事實足以影響購房者是否作出購買房屋的決定,是決定合同是否有效的重大因素。
故此,《合同法》第54條第二款規定,一方採用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所以對於出賣人故意隱瞞「凶宅」實事的欺詐行為,享有撤銷權的買受人可以向法院或仲裁機構主張撤銷該買賣合同。依據合同法理論,合同被撤銷後即自始無效,其後果是雙方互負返還義務,買房人應將房屋返還出賣人;出賣人有義務返還購房款及利息。
此外,根據《合同法》第58條的規定,對於合同被撤銷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到的損失。在「凶宅」買賣合同中即為違反告知義務的出賣人,應當對買房人在締約、履約、訴訟等與房屋買賣相關活動過程中的損失進行賠償。
2、賣房者的違約責任。
依據《合同法》第55條的規定,享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自知道或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撤銷權消滅。法彥有雲:法律不保護在權利上睡覺的人,如果權利人沒有在規定的時間內行使權利的話,撤銷權人則喪失了這一權利,合同依法有效。因為撤銷權是形成權,撤銷權的期間是除斥期間,一旦期滿,權利人從根本上失去了這一權利,並且除斥期間還不能中斷、中止和延長。法律規定除斥期間的目的一是為了督促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利,二是為了維護在這一期間業已形成的法律事實和法律關系。但在現實生活中,因為普通老百姓對於除斥期間的不了解,導致喪失撤銷權的案例很多。筆者所在的法院就有這樣的一起案件。買房者因不知情購買了「凶宅」,但在知道「凶宅」這一事實後因種種原因在一年後才向法院起訴,法院依法駁回起訴後,原告因不理解法律而四處上訪,至今仍然沒有服判。那麼,是不是在過了除斥期間後買房人就沒有救濟途徑了呢?事實並非如此。
依合同法實踐,合同雙方在履行合同時應當確保合同標的物的質量,對其履行的物應當保證符合法定或約定的質量,這就是理論上所謂的物的瑕疵擔保責任,對於物的瑕疵擔保責任的概念,我國學者王利明認為是指有償合同中的債務人對其提出的給付,應擔保標的物的質量符合合同的約定,違反此種擔保義務,所承擔的特殊的物的瑕疵擔保責任。如果合同一方當事人所履行的合同標的具有瑕疵,違反了瑕疵擔保義務,則應當承擔違約責任。在房屋買賣中,賣房者如果提供的房屋是「凶宅」,影響了買房者對房屋的正常使用,就是違反了物的瑕疵擔保責任,構成違約。
對於賣房者的違約責任,如果約定有違約金的話,可直接請求支付違約金即可。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則可給出更為周詳的法律意見。

㈤ 買到「凶宅」能不能退 看法院到底怎麼判!

我國相關法律對凶宅沒有明確規定,一般認為:發生過自殺,兇殺等非正常死亡事件的房屋為「凶宅」。它並非是房屋客觀的質量瑕疵,而是源於購房者的心理感受。我國《合同法》規定,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基於民法的誠實信用原則,銷售「凶宅」的出賣人應當承擔告知的義務,即應將與房屋有關的全部信息充分告知買受人,使其能夠做出正確的意思表示;對於買受人而言,則享有對這些信息的知情權。即使合同中沒有告知義務的約定,若出賣人故意隱瞞房屋為「凶宅」這一重大瑕疵,本質上也是屬於違背了誠實信用原則。當然,由於房屋內發生過自殺或兇殺的不幸事件程度不同、影響不同、時間長久不同、個體感受不同,房屋的貶值程度也會不盡相同。但無論怎樣,出賣人未履行充分告知的義務,應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買方可以侵犯信賴利益起訴要求一定的經濟賠償,但具體賠償數額並無法律規定,一般是由法官自由裁量。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六條【誠實信用原則】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㈥ 法院起訴對方凶宅怎麼處理

買到凶宅告到法院,如果符合重大誤解、欺詐、顯失公平等情形的,法院會根據當事人的請求依法撤銷該合同。而合同撤銷後自始無效,當事人因該合同所得的財產要相互返還或折價賠償;另外有過錯的還需要賠償對方的損失。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條
基於重大誤解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行為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四十八條
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五十一條
一方利用對方處於危困狀態、缺乏判斷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為成立時顯失公平的,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五十七條
民事法律行為無效、被撤銷或者確定不發生效力後,行為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由此所受到的損失;各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㈦ 房主隱瞞"凶宅"事實被要求退房賠錢法院如何判

電影《京城81號》,影片里不斷出現的驚悚情節及畫面,曾讓人看得心驚膽跳!影片中出現的這座老宅子位於北京市朝陽門內81號院,這棟老宅子曾一度被傳說成「京城第一凶宅」。

董燕認為,「凶宅」的概念並無權威官方或法律界定。目前來講沒有哪一部法律對「凶宅」下一個准確的定義。民間的說法「凶宅」就是指房屋內出現過不吉利的事件,比如非正常死亡。

「一般來說如果房屋發生過非正常死亡事件,對房屋之外的人心裡上可能會產生恐懼感。」董燕認為,所以這樣的房屋在出售時比正常的房屋會難很多。如果在同等價格的情況下,沒有人會接受這樣的房屋,這可以看作是一種從民間習俗。

「這種民間習俗在法律上可以歸為善良風俗,應受法律保護的。如果房主故意隱瞞應予披露的信息,可能涉嫌欺詐而會導致房屋買賣合同被撤銷。」董燕說。

董燕建議,由於房屋買賣金額較大,市民們在購二手房房前可以進行實地勘察,也可向周圍住戶了解房屋的相關情況,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產生購房糾紛。

確實挺膈應人的。

消息來自網易新聞。

熱點內容
批鬥刑法 發布:2025-09-18 05:22:12 瀏覽:533
依法治普 發布:2025-09-18 05:21:26 瀏覽:665
南昌大學法律碩士培養方案 發布:2025-09-18 04:49:17 瀏覽:135
無錫法院苗 發布:2025-09-18 04:48:31 瀏覽:686
江津法院電話 發布:2025-09-18 04:20:31 瀏覽:52
2016年勞動法產檢規定 發布:2025-09-18 03:43:42 瀏覽:631
國網公司規章制度以什麼為主 發布:2025-09-18 03:31:02 瀏覽:359
論民法基本原則論文 發布:2025-09-18 03:31:01 瀏覽:313
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共 發布:2025-09-18 03:27:23 瀏覽:847
法學宣在線 發布:2025-09-18 03:27:15 瀏覽: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