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135
㈠ 刑事訴訟法第138條第2款規定是什麼
刑事訴訟法第138條是關於搜查筆錄的規定,不存在第2款。
《刑事訴訟法回》第一百三十八條答規定:搜查的情況應當寫成筆錄,由偵查人員和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屬,鄰居或者其他見證人簽名或者蓋章。如果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屬在逃或者拒絕簽名、蓋章,應當在筆錄上註明。
㈡ 《刑事訴訟法解釋》第135條的「辯方」是否包括被告人本人
當然,這是應有之意
㈢ 適用於公安機關的刑事訴訟法內容都有哪些
第83條到135條關於立案、偵查的內容
㈣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現行法律構建起了我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的基本框架,最高人民法院對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也作出了相關司法解釋,且該制度在司法實踐中對打擊犯罪,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仍不可否認該制度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立法未規定告知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是司法機關應當履行的強行性的法定義務
《刑事訴訟法》對此問題未作規定,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執行(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84條中只作了這樣的規定:人民法院受理刑事案件後,可以告知因犯罪行為遭受損失的被害人、已死亡被害人的近親屬、無行為能力或者限制行為能力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由於司法解釋規定的是人民法院受理刑事案件後「可以告知」,而不是「應當告知」,不是強行性規定,因此,司法實踐中就出現了審理刑事案件的法院未履行告知義務,致使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喪失了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機會,不能再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起訴權得不到保證。
(二)立法對附帶民事訴訟受理范圍方面的規定存在明顯的局限
依據《刑事訴訟法》第77條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受案僅僅限定在兩個方面的范圍內:一是受害人的人身權利因受到犯罪侵犯而遭受物質損失。對於刑事案件被害人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精神損失提起的附帶民事訴訟,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二是受害人的財物被犯罪分子毀壞而遭受的物質損失。如果被害人的財物因犯罪分子非法佔有、處置造成的損失,只能由人民法院依法予以追繳或者責令犯罪分子退賠,或者在退賠不足彌補被害人損失時,由受害人向人民法院另行提起民事訴訟,不能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由於法律及司法解釋不恰當地限制附帶民事訴訟的受理范圍,使得受害人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有效的法律保護。
(三)民、刑法律適用上有沖突
最高法解釋第89條規定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在第一審判決宣告以前沒有提起的不得再提起附帶民事訴訟,但可以在刑事判決生效後另行提起民事訴訟,但是,根據我國目前有關法律和司法解釋的規定,被害人通過附帶民事訴訟和另行提起民事訴訟這兩種途徑並不能取得大體一致的民事權利救濟效果。首先,附帶民事訴訟和一般民事訴訟的賠償范圍不一致,刑訴法和刑法都規定附帶民事訴訟的賠償范圍限於物質經濟損失,最高法在關於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中也明確規定請求賠償精神損失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是,我國民法通則第120條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可以要求賠償損失,最高法2001年2月26日頒布的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若干問題的解釋對民事訴訟中精神損害賠償的受案范圍作了進一步的擴張解釋,因此,民事法律和刑事法律在精神損害賠償問題上存在著嚴重的沖突。其次,附帶民事訴訟和另行提起民事訴訟的賠償原則不一致,刑法第36條規定對於使被害人遭受經濟損失的犯罪分子除依法給予刑事處罰外,應根據情況判處賠償經濟損失,但是,在一般的民事訴訟中,侵權人應當承擔的賠償責任是由其造成的損害結果的多少來決定的,並不需要考慮侵權人實際賠償能力的大小,除了上述兩點區別外在是否交納訴訟費,是否適用缺席判決,原告能否要求先予執行以及能否對二審判決申請再審等方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和一般的民事訴訟都有截然不同的規定,民、刑法律在民事損害賠償問題上的諸多沖突導致針對同一侵權事實產生不同實體處理結果的不合理現象,這不僅造成了審判實踐的不協調、不配套,也不利於對公民合法權益的公平保護。
(四)立法沒有對附帶民事訴訟提起的時間作出具體、明確的規定
依據《刑事訴訟法》第77條規定,被害人在「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這是立法對附帶民事訴訟提起時間的籠統規定,「從廣義上講,刑事訴訟過程包括立案、偵查、起訴、審判和執行五個訴訟階段。」顯而易見,若立法不在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時間上作出具體、明確的規定,必將造成附帶民事訴訟起訴權的濫用,違背立法設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的宗旨。
(五)立法對於人民檢察院作為附帶民事訴訟主體的規定不夠具體、完善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77條第2款的規定:如果是國家財產、集體財產遭受損失的,人民檢察院在提起公訴的時候,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於問題的解釋》(試行)第86條中也規定:如果是國家財產、集體財產遭受損失,受損失的單位未提起附帶民事訴訟,人民檢察院在提起公訴時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據此,人民檢察院也是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主體,但立法卻沒有對人民檢察院作為附帶民事訴訟主體的法律地位問題作出更具體、明確的界定,這勢必會造成司法實踐中的操作不便,甚至還會引起混亂。
(六)立法未對附帶民事訴訟的訴訟時效作出規定
關於附帶民事訴訟的時效問題,《刑事訴訟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相關司法解釋均未作出規定,依據我國《民法通則》第135條的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民法通則》第136條規定了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一年,均從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之日起開始計算,但《刑法》第87條規定犯罪的追訴期限依罪行輕重分為五年、十年、十五年、二十年四種情形。由此可見,《民法通則》規定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與《刑法》規定對追究犯罪人刑事責任的追訴期限是不同的,且兩實體法在關於時效部分的規定里均未涉及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時效問題。在司法實踐中,就可能出現被害人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所適用的訴訟時效發生沖突,至於發生法律沖突時司法機關應如何適用法律,不管是實體法還是程序法都沒有作出相關規定。
對於目前我國附帶民事訴訟立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及不甚理想的實施效果,有觀點認為應當從根本上廢除附帶民事訴訟,例如有學者認為附帶民事訴訟既然本質上是一種民事訴訟,那麼將其從刑事訴訟中分離出去歸並到民事訴訟中還其本來面目則是一種最理想的選擇。筆者認為,同一事件的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的分開進行,是對同一行為進行兩次審判。盡管兩次認定的依據及適用的法律相異,但起碼有相當一部分查明的事實會是相同的。就該相同部分的訴訟支出便是重復,這對當事人,尤其是被告人以及法院均是如此。特別是在基層法院的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中,被害人的訴訟請求總是比較簡單清楚,而且主要事實方面的舉證責任幾乎都由檢察機關承擔,當事人在庭上不須承擔太多舉證風險,需要證明的只有相關的財產損失。完成這些工作,被害人不需要有太多的法律常識,很少會因為程序上受挫而喪失請求權。某種程度上,刑事附帶民事訴訟體現了平民化的精神。而且在這些案件中,既不需繳納訴訟費用、支付律師費,又不必重新排期候審,在「迅速」、「減少費用」成為「正當程序」要求一部分的今天,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在這里的價值尤其明顯。對於司法裁決的整體而言,則可以盡量保持對同一事件刑事、民事裁決的一致性。雖然我國目前的附帶民事訴訟確實存在亟需加以完善的地方,但不可否認,附帶民事訴訟具有其自身的價值意義,目前在世界范圍內,基於保障被害人權益的考慮,在刑事程序中一並解決犯罪行為引起的損害賠償問題的做法日益普遍,很多採用附帶訴訟模式的國家都試圖擴大其附帶民事訴訟的范圍,在這樣的世界潮流中,我們面臨的是如何在制度構建配套措施方面對附帶民事訴訟加以完善和改進,而不是因噎廢食的考慮其存廢問題,如果具體制度的建設長期被忽視,只是一味地寄希望於所謂根本性地改革,那麼改革充其量只能獲得一些表層的成果,而且筆者也認為附帶民事訴訟本身就是追求實用性和效益的產物,將刑事訴訟和民事訴訟合並在一個程序中加以解決,同時又絕對強調民事訴訟的獨立性和完整性是不現實的,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因為涉及兩種訴訟程序的結合必然會存在各種訴訟價值相互沖突的問題,這種沖突和由此帶來的價值選擇是不可避免的,我們需要做的是盡量將這種沖突減少到最低限度,同時在制度構建中盡可能維護民事訴訟的本質特徵,從而使附帶民事訴訟具有的功能意義發揮到最大程度。
㈤ 檢察院自偵案件傳喚幾小時拘留
檢察院自偵案件傳喚幾小時拘留?
中規定:已逮捕的被告人,在偵查中的羈押期限不得超過兩個月。案情復雜、期限屆滿不能終結的案件,應在羈押期限屆滿七天前報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批准延長一個月。重大的犯罪集團案件和流竄作案的、交通十分不便的邊遠地區的重大復雜案件,在刑事訴訟法第
九十二條第一款規定的偵查羈押期限內不能辦結的,應在羈押期限屆滿十五天前提出申請報告,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檢察院批准或者決定,可以延長二個月;在偵查期間,發現被告人另有與原來立案的性質不同的罪行,可以經檢察長批准補充偵查,重新計算羈押期限。改變管轄的偵查、起訴案件,從改變後的辦案機關收到案件之日起計算辦案期限。對被告人作精神病鑒定的期間不計入辦案期限。凡延長羈押期限,都必須按規定辦.
(一)人民檢察院的偵查許可權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32條的規定,人民檢察院在自偵案件偵查過程中,如果發現案件符合《刑事訴訟法》第60條、第61條第4項、第5項規定的情形,需要逮捕、拘留犯罪嫌疑人的,人民檢察院有權作出決定,由公安機關執行。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33條的規定,人民檢察院對直接受理案件中被拘留的人,應當在拘留後的24小時以內進行訊問。在發現不應當拘留的時候,必須立即釋放,發給釋放證明。對需要逮捕而證據不足的,可以取保候審或監視居住。
為了提高偵查工作的效率,防止以拘代偵等違反法律規定的情形出現,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34條明確規定,人民檢察院對於直接受理的案件中被拘留的人,認為需要逮捕的,應當在10日以內作出決定。在特殊情況下,決定逮捕的時間可以延長1-4日。對不需要逮捕的,應當立即釋放;對於需要繼續偵查,並且符合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條件的,應當依法取保候審或監視居住。
(二)偵查終結後的處理
《刑事訴訟法》第135條規定:人民檢察院偵查終結的案件,應當作出提起公訴、不起訴或者撤銷案件的決定。可見,人民檢察院對偵查終結的案件分別有三種不同的處理方式:提起公訴、不起訴和撤銷案件。
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規則》第234條、第235條、第238條的規定,人民檢察院偵查終結的案件,對於符合提起公訴或不起訴條件的案件,由偵查部門製作《起訴意見書》或《不起訴意見書》,連同其他案卷材料一並移送審查起訴部門,由審查起訴部門進行審查,再根據審查起訴的程序,作出提起公訴或不起訴的決定;如果偵查終結,應當撤銷案件的,偵查部門應當製作《撤銷案件意見書》,報經檢察長或檢察委員會討論決定後撤銷案件。人民檢察院撤銷案件的決定,應當分別送達犯罪嫌疑人所在單位和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死亡的,應當送達犯罪嫌疑人原所在單位。如果犯罪嫌疑人在押,應當製作決定釋放通知書,通知公安機關依法釋放。公安機關應當立即釋放,並發給釋放證明
對於檢察院自偵案件如果要求犯罪嫌疑人或者是證人進行協助偵查的話是可以進行傳喚的。但是傳喚的時間是和公安機關的傳喚時間是一樣的。只能夠傳喚12小時。如果覺得證據足夠不需要進行傳喚的話,可以直接進行逮捕,並且開始審理起訴,不得變相拘留。
延伸閱讀:
檢察院抗訴的理由都有哪些
檢察院反貪局辦案期限是多久
檢察院立案監督期限有多久
㈥ 偷單車的小偷被抓了會判什麼罪
當然判消臟罪呀
㈦ 在辦理刑事案件中,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三者的關系。
在辦理刑事案件中,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三者的關系屬於系統性的關系,專公安機關負責對刑事案屬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人民檢察院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人民法院負責審判。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三條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7)刑事訴訟法135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六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對於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許有任何特權。
第七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