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非訴執行
『壹』 為什麼有些書上說土地管理法是行政法
在法理學上,法的部門的劃分主要是依據兩個標准,一個是調整對象,一個是調整專方法。前者是主要屬標准,後者是輔助標准。
經濟法是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關系進行整體、系統、全面、綜合調整的一個法律部門。行政法部門泛指有關國家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規。行政法有一般行政法和特別行政法之分。任何法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總是與現實的社會調控(法律的社會治理)是需要應運而生,並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修正甚至廢止、消亡。
土地管理法是指對國家運用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對土地財產制度和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所進行管理活動予以規范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稱。土地管理法中既有經濟法的主體內容,也有行政法的主體內容,另外還包含非訴訟解決糾紛機制的內容和個別刑法條款。不同的部門法研究領域都會在自己的獨特視角審視一部法規,所以這並不奇怪。如果你有興趣可以看下破產法的結構,是實體法與破產程序法律的合體,但破產法究竟是商法呢還是程序法呢?研究商法和研究程序法的學者都會從自己的研究領域予以關注。
『貳』 行政法,民事法律法規有哪些
我國法律可以分為七個法律部門: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民商法、行政法、經濟回法、社會法、刑答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
行政法部門下,主要包括的法律有:
《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法》《行政監察法》《行政強製法》《國防動員法》《保守國家秘密法》《出入境管理法》《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反間諜法》《氣象法》《城鄉規劃法》《食品安全法》等等80多部。
民商法部門下,主要包括的法律有:
《民法通則》《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擔保法》等等。
建議題主登錄中國人大網法律法規信息庫,裡麵包含所有法律。鏈接:http://law.npc.gov.cn/FLFG/index.jsp
『叄』 行政法該如何學習
(一) 首先了解行政法的基本概念,在這裡麵包含的重要知識點有:
1、行政主體,區分行政主體與行政機關、行政法主體、公務員的概念,分清派出機關與派出機構的區別,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與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的區別。
2、行政行為,了解行政行為的幾種分類,自由裁量行政行為與羈束行政行為,應申請的行政行為與依職權的行政行為,要式行政行為與不要式行政行為,單方行政行為與雙方行政行為,具體行政行為與抽象行政行為,及特殊行政行為中的行政終局裁決行為、國家行為,其中,最主要的具體行政行為與抽象行政行為的區別,在抽象行政行為中涉及到行政立法,了解行政立法的幾種分類,掌握區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及規章各自的制定范圍許可權、效力等級,在具體行政行為中涉及到行政處理行為和行政處罰及行政合同,其中行政處理行為具體包含行政許可、行政徵收、行政給付、行政強制措施、行政強制執行、行政裁決,在行政處罰中著重理解一事不再罰的原則,重點掌握行政處罰的種類、設定、處罰程序、處罰的適用、管轄。
(二) 行政行為的相對人對行政行為不服的救濟措施:
1、行政復議,應掌握復議的適用范圍及排除范圍,管轄,主體,重點掌握特殊管轄及復議中被申請人的確定,申請復議的期限,復議的審理及審理的特殊規則,在審理中可以審查的3種規定及相對人要求附帶解決行政機關的侵權事宜,另外應掌握復議過程中的不停止執行規則及證據規則,最後了解復議的決定,如:維持、撤銷、履行、變更、確認,
2、行政訴訟,訴訟的適用范圍,重點記憶幾中排除適用的行為,如:國家行為、刑事司法行為、行政終局裁決行為等;管轄,重點掌握特殊管轄如:經復議的管轄、不動產的管轄、限制人身自由的管轄等;訴訟參加人的規定,針對原告的確定應參照《行政訴訟解釋的若干規定》,對於被告的確定應掌握幾種特殊的規定,如:行政機關組建機構的被告的確定、內設機構和派出機構被告的確定等,在訴訟程序中應結合民訴進行比較記憶,找出其特殊的規定,在執行程序中應區分訴訟的執行和非訴訟的執行。
(三) 相對人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侵權的賠償問題即國家賠償,包含三部分:
1、行政賠償,2、刑事賠償,3、訴訟損害賠償,掌握其賠償的范圍及賠償主體的確定,區分行政賠償與刑事賠償的程序,如:行政賠償中的先行處理程序、刑事賠償的處理前置程序等。了解賠償的方式和標准。
從以上要點來看,其實行政法並不難學,只要我們從中理出頭緒,了解行政法的框架,然後將知識點進行系統化的填充, 從而做到胸有成竹。
『肆』 下述社會關系中屬行政法調整范圍的是( )。
C、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行使某一行政管理權所發生的社會關系
行政法是調節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內的總稱。它容調整的對象是國家行政機關或者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在履行其職能或行使某一行政管理權的過程中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即行政關系,所以C 項正確。A項所指的社會組織並非特定的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B項所指的「締結買賣合同而形成的關系」並非行政關系,D項所指的民事關系也並非行政關系,它們都不屬於行政法調整的范圍。
(4)行政法非訴執行擴展閱讀:
從大的法律門類來說,各個門類的法律都是調整特定的社會關系。我國的法律體系通常認為包括七個法律門類,即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其中,憲法調整的是公民權利和國家權力之間的關系;民法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非財產關系;刑法調整的是犯罪與刑罰之間的關系。
『伍』 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和非訴訟程序法各自約束的對象
一般情況下,第一條規定的是立法目的,第二條規定的即是本法適用對象。
『陸』 行政法中非訴執行和訴訟執行級別管轄有何區別
非訴行政案件執行是指行政執法機關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做出具體行政行為後,行政相對人既不申請復議,亦不起訴,又不自動履行或不完全履行義務,行政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人民法院經審查作出准予執行或不予執行的裁定後,在准予執行的情況下通過執行程序使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得以實現的制度。
行政訴訟執行,是指執行組織對生效的行政裁判的法律文書,因義務人逾期拒不履行時,依法採取強制措施,使生效法律文書的內容得以實現的活動。其特徵如下:1、執行組織是指人民法院或有權行政機關;2、執行申請人或被申請人有一方是行政機關;3、強制執行的根據是已經生效的訴訟文書;4、須以強制力為之;5、強制執行的法律後果是使裁判文書所確定的義務得以實現。
從上面的定義可以看出,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非訴行政案件的申請執行人必然是行政機關,而後者則不一定。
『柒』 人民法院對治安行政法的主要監方式
對行政法的主要監督,主要是通過行政庭的審判工作來實現。一是行政審版判,主要對以行政機關為權被告的案件進行審理,以此實現行政監督,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二是行政非訴執行的審查,主要是對行政機關做出行政處罰決定並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的案件進行審查,主要包括程序性和合法性審查,如果審查不能通過,即行政機關的處罰決定存在不合法的地方,都要退回卷宗,不予執行,以此實現對行政機關具體行政行為的監督,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捌』 行政法中的執行申請期限問題
1、 90天,《行訴法》司法解釋 第九十條 行政機關根據法律授權對平等主體之間專民事爭議作出裁決後,當屬事人在法定期限內不起訴又不履行,作出裁決的行政機關在申請執行的期限內未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的,生效具體行政行為確定的權利人或者其繼承人、權利承受人在90 日內可以申請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2、180天,《行訴法》司法解釋 第八十八條 行政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其具體行政行為,應當自被執行人的法定起訴期限屆滿之日起180 日內提出。逾期申請的,除有正當理由外,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3、4題 ,《行訴法》司法解釋 第八十三條對發生法律效力的行政判決書、行政裁定書、行政賠償判決書和行政賠償調解書,負有義務的一方當事人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八十四條申請人是公民的,申請執行生效的行政判決書、行政裁定書、行政賠償判決書和行政賠償調解書的期限為1年,申請人是行政機關、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為180日。
申請執行的期限從法律文書規定的履行期間最後一日起計算;法律文書中沒有規定履行期限的,從該法律文書送達當事人之日起計算。
逾期申請的,除有正當理由外,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玖』 法律執行 概念是什麼
所謂執行訴訟,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行政相對人)在法定期限內,即不向法院起訴,又不履行行政決定確立的義務,主張行政決定違法,否認行政決定具有執行力時,行政機關訴請審查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確認當事人不履行義務或職責的違法性,請求法院發布強制執行令的訴訟程序。行政訴訟法第66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具體行政行為在法定期間不提起訴訟又不履行的,行政機關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或者依法強制執行。」的規定,是其基本法律依據。在主張法院中心論的英美法系國家中,執行訴訟是法院對行政權進行司法審查的一種補充方式,同時也是對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提供最後的法律保障手段。就其本質而言,執行訴訟也是一種行政訴訟。它「實際上是一種間接的司法審查(直接的司法審查是相對人提起訴訟,請求法院審查行政行為的合法性並給予救濟),相對人對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不提起訴訟,而在行政機關提起訴訟請求法院強制執行行政行為的時候,相對人主張行政行為違法作為抗辯理由,否認行政行為具有執行力量
然而,要建構這樣一種新的行政訴訟制度無疑有其理論上的障礙。一般認為,「行政訴訟的原告只能是行政相對人,即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了自己合法權益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行政訴訟的被告只能是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這就是行政法學界所公認的被告「恆定性」理論。即行政訴訟的被告是且只能是行政主體。這似乎是由行政訴訟的性質決定的,故而被學界稱之為行政訴訟的特徵。
華律網
然而,正如筆者前文闡述的,雖然行政之訴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由行政相對一方提起作原告,但並不能排除行政主體在特殊情況下有提起訴訟並成為原告的可能。如我國行政訴訟已把行政機關申請執行案件納入行政訴訟法的司法審查范圍,雖然只是書面審查,但立法原意則在對被申請執行的行政措施予以必要司法審查,以兼收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依法保護行政相對一方合法權益之效,正與行政之訴的性質與目的相符合。那種認為在行政訴訟中,只有行政相對一方有訴權,作為被告的行政機關只有答辯權而沒有訴權的觀點已經開始遭到質疑與批駁。其實,訴就其本質而言,不過是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所實施的各種訴訟行為和活動的總稱。訴權則是當事人在訴訟活動中享有的各項權利的總稱。行政相對一方請求對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司法審查的行為是訴,行政主體主張行政行為的合法性的行為也是訴。這正才能真正體現「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地位平等的」原則。誠如我國台灣學者翁*生教授所說,今日,人民與國家之公法關系,已由傳統之權力服從關系,轉變為權利義務關系,因而,行政訴訟之意義,除保障人民權益與確保行政權之合法行使外,已兼有解決國家或公共團體與人民相互間發生的公法上爭議之作用。[⑨]這樣,行政執行訴訟制度的建構障礙也就不攻自破了。
在現階段,將非訴執行訴訟化的現實意義在於:
(一)實現「司法與行政分離」。
非訴行政執行中法院包攬行政強制執行的決定權、實施權、爭議裁決權,缺乏必要的制約。這三項權力應在行政機關和法院之間合理分配。引入執行訴訟後,法院專司裁判權,執行權回歸行政機關,法院只負責對行政決定的合法性的審查,具體執行由行政機關負責。這樣,在保持司法執行的靈魂—法院審查的同時,將執行實施職能分離出來,更利於法院集中精力進行審查,同時,有利於行政效率的提高。
(二)設立執行訴訟符合任何爭議由司法最終解決原則。
在行政法關系中,行政主體與相對人之間地位懸殊,權利的不對等使相對人處於弱勢地位。行政訴訟可以給相對人以權利救濟,但當相對人在法定期限內既不起訴又不履行行政義務時,其權利救濟機會可能喪失,而行政機關提起的執行訴訟其目的在於維護行政法治,同時也給相對人另一個權利救濟的機會,也利於建立起行政強制執行的糾錯機制,能徹底解決爭議,符合任何爭議由司法最終解決原則。
(三)實現公正、公平的法律原則,真正樹立官民平等的觀念。
公平公正是法律所追求的終極目標,也是司法實踐所追求的目標。在現行行政強制執行制度下,行政相對人在法定期限內既不起訴又不履行行政義務上具有可以寬宥的事由後應承擔對其不利的法律後果,即只能接受法院的強制執行。因為其已放棄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的救濟途徑,又被限制了強制執行審查程序的抗辯權。而法院作出的強制執行決定,當事人無權提起上訴和申請再審,這有違公正、公平的法律原則。執行訴訟的建立就會起到補救當事人程序權利的作用,相對人在此程序中,可以攻擊行政決定的合法性,如果其主張正確,法院應當決定不執行行政決定,使其程序權利得以在執行訴訟中行使,從而有效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有利於公平、公正原則的實現。
『拾』 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中有沒屬於行政法規或者部門規章的
你好。
你所說的那些法並不一定都是法律。
既有法律,如刑法,也有部門法如回民法答、商法、行政法、經濟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還有屬於法學分類,如社會法。
法律裡面肯定不包括行政法規或者部門規章。
但部門法很多就包括了行政法規或者部門規章,如行政法。它基本上都是有一個個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組成的。
社會法,是相對於公法和私法而言的,屬於法學上的分類。中間也肯定有行政法規或者部門規章。如勞動法、環境保護法就都要政府制定相應的行政法規或者部門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