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中的證據保全的缺陷
Ⅰ 民事訴訟法中的保全有哪些
保全財產,有房屋、車輛、存款、債券債權等
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條版
人民法院對於可能因當事人一權方的行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決難以執行或者造成當事人其他損害的案件,根據對方當事人的申請,可以裁定對其財產進行保全、責令其作出一定行為或者禁止其作出一定行為;當事人沒有提出申請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時也可以裁定採取保全措施。
人民法院採取保全措施,可以責令申請人提供擔保,申請人不提供擔保的,裁定駁回申請。
人民法院接受申請後,對情況緊急的,必須在四十八小時內作出裁定;裁定採取保全措施的,應當立即開始執行。
第一百零一條
利害關系人因情況緊急,不立即申請保全將會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可以在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前向被保全財產所在地、被申請人住所地或者對案件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採取保全措施。申請人應當提供擔保,不提供擔保的,裁定駁回申請。
人民法院接受申請後,必須在四十八小時內作出裁定;裁定採取保全措施的,應當立即開始執行。
申請人在人民法院採取保全措施後三十日內不依法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人民法院應當解除保全。
第一百零二條 保全限於請求的范圍,或者與本案有關的財物。
Ⅱ 民事訴訟法關於證據的規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規定
1.證據包括:當事人的陳述、書證、物證、視聽資料、電子數據、證人證言、鑒定意見、勘驗筆錄。
2.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應當及時提供證據。
3.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主張和案件審理情況,確定當事人應當提供的證據及其期限。當事人在該期限內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延長期限,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申請適當延長。當事人逾期提供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責令其說明理由;拒不說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據不同情形可以不予採納該證據,或者採納該證據但予以訓誡、罰款。
4.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當事人互相質證。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證據應當保密,需要在法庭出示的,不得在公開開庭時出示。
5.書證應當提交原件。物證應當提交原物。提交原件或者原物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交復製品、照片、副本、節錄本。提交外文書證,必須附有中文譯本。
6.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
不能正確表達意思的人,不能作證。
7.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當事人可以在訴訟過程中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動採取保全措施。
因情況緊急,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利害關系人可以在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前向證據所在地、被申請人住所地或者對案件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
(2)民事訴訟法中的證據保全的缺陷擴展閱讀
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應當出庭作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通過書面證言、視聽傳輸技術或者視聽資料等方式作證:
1.因健康原因不能出庭的;
2.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不能出庭的;
3.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不能出庭的;
4.其他有正當理由不能出庭的。
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1.偽造、毀滅重要證據,妨礙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
2.以暴力、威脅、賄買方法阻止證人作證或者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的;
3.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已被查封、扣押的財產,或者已被清點並責令其保管的財產,轉移已被凍結的財產的;
4.對司法工作人員、訴訟參加人、證人、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協助執行的人,進行侮辱、誹謗、誣陷、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
5.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方法阻礙司法工作人員執行職務的;
6.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
Ⅲ 訴前證據保全的現行制度的缺陷
目前,我國民事訴訟證據保全制度雖然已經基本確立,但民事訴前證據保全制度並沒有在民訴法中加以規定。在立法表現上以及在制度的具體構造上缺乏許多因素,某些規定又缺乏合理性。
(一)訴前證據保全啟動主體不明確
訴前證據保全的主體分為啟動主體和受理主體(這里的受理主體是指對案件的主管而言)。訴前證據保全的啟動主體是指申請訴前證據保全的利害關系人或依職權啟動訴前證據保全的法院。
在德國,不論是訴訟前還是在訴訟中採取證據保全措施,只能依當事人的申請提起。如德國民事訴訟法485條規定:「根據當事人一方的申請,為保全證據,可以命令採取勘驗、詢問證人和鑒定人」。在日本,訴前證據保全,依當事人的申請提起。日本民事訴訟法第234條規定:「法院認為,如果不預先進行調查證據則產生難以使用該證據的情形時,根據申請,依照本章的規定,可以進行調查證據」。在美國,訴訟前利害關系人可申請聯邦法院做筆錄證言來保全證言證據(見美國聯邦地區法院民事訴訟規則第27條第1款)。在我國台灣地區,訴前證據保全也是依當事人的申請提起。可見,不論是大陸法系國家還是英美法系國家訴前證據保全均由利害關系人或當事人提起。
然而,我國民事訴前證據保全制度的啟動主體規定不明。在民事訴訟法中和證據規定中也沒有作出具體的規定。只是在相關司法解釋中有所規定。
(二)證據保全管轄不明確
德國《民事訴訟法》第486條規定,申請保全證據,向訴訟系屬的法院提出也可以向書記官陳述,記入筆錄。在有急迫危險時,也可以向應詢問人所在地或應勘驗物所在地的、有管轄權的初級法院提出申請。在訴訟尚未系屬於法院時,申請保全證據向上述初級法院提出。日本《民事訴訟法》第235條規定:起訴前證據保全應當向應接受詢問的人或文書持有人的居所地或勘驗物所在地的地方管轄法院或簡易法院提出。我國台灣地區「民事訴訟法」第369條規定:保全證據之申請,在起訴後,向受訴法院為之;在起訴前,向受訊問人居住地或證物所在地之地方法院為之。遇有急迫情形時,於起訴後,也得向前項地方法院申請保全證據。
上述各國或地區的立法例對證據保全的管轄均在立法上將申請證據保全的管轄分為起訴前與起訴後兩種情形。其次,有的立法例規定,在緊急情況下,為了有助於及時保全證據的需要,即使在起訴後當事人也可以向在起訴前法律所規定的法院提出證據保全的申請。例如,德國、日本、以及我國台灣地區的立法例等。第三,有的立法例規定,在起訴前,當事人可以向接受詢問人的居住地或證物所在地的地方法院提出證據保全的申請。如德國、日本、以及我國台灣地區的立法例等。
由於我國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沒有明確區分訴訟前證據保全和訴訟中證據保全,也沒有明確規定法院在訴訟前可否採取證據保全,所以對證據保全管轄法院的規定也就不夠明確。我國應當借鑒大陸法系國家的相關立法規定,明確訴前證據保全和訴中證據保全的管轄法院,以免在案件受理過程中造成相互推誘的現象。
(三)訴前證據保全范圍原則化,操作性弱。
相關國家或地區對證據保全的范圍主要採取兩種做法:一是在法律上設有明確的范圍限定,主要採取列舉式。例如,法國《民事訴訟法》第174條規定,法官的指示對進行的審前准備活動全部或一部製作錄音、錄像、或者錄制視聽資料。錄制的材料保存於法院書記室。每一當事人均可以請求提交一份錄制材料,或者進行復制或者轉錄。德國《民事訴訟法》第485條規定,根據當事人一方的申請,為保全證據,可以勘驗、詢問證人和鑒定人。但是根據德國法的規定,證據保全程序不適用於書證。目前在立法上並不設定明確的范圍限制,由法院根據具體的情形採取必要的方法或措施。例如,日本民事訴訟立法對證據保全的范圍並不作出明確的規定。我國台灣地區現行民事訴訟立法對證據保全的方法也不採取列舉的方式,據此應理解為其方法不受任何限制。在我國,因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對一般的民事案件適用訴前證據保全措施,我們只能參照《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仲裁法》以及保護知識產權的特別規定中關於訴前證據保全的方法的規定。筆者認為,民訴法可以對訴前證據保全方法做明確規定,用列舉式的方式,參照刑事訴訟中勘驗、檢查、鑒定等相關規定。
(四)民事訴前證據保全的費用負擔和擔保規定不明確
日本《民事訴訟法》第241條規定:「有關證據保全的費用為訴訟費用的一部分」。我國台灣地區「民事訴訟法」第376條規定:「保全證據程序之費用,除別有規定外,應作為訴訟費用之一部定其負擔」。由此可見,大陸法系的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對證據保全的費用作出了明確的規定。根據相關國家或地區的立法規定及立法解釋,證據保全程序的費用包括申請費用、證據調查費以及選任特別代理人的費用,由法院就該事實作出裁判時確定其負擔,如果訴訟保全後,訴訟始終未系屬的,凡為此曾行使過主張或者防禦權利的當事人,自應請求對方當事人賠償其墊支的費用損失,但因自己的過失而發生證據保全的原因時則不在此限。
而在我國,盡管司法實踐中申請證據保全,一般要求先預交一定的訴訟費用,最後也是與其它訴訟費用一並決定負擔比例。但現行的民訴法和司法解釋對訴前證據保全的費用作出規定,也沒有規定保全費用包括哪些項目,使得司法實踐中操作混亂。另外,在民事訴訟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中也沒有規定訴前證據保全的擔保,更沒有規定擔保的形式。
Ⅳ 民事訴訟法的不足,缺陷,以及如何完善
汗。老師講課的時候聽一下嘛,把他批判的某些地方拓展一下,聯系一下就是很好的論文阿。寫論文自己寫的最實在。
Ⅳ 證據保全的法律問題有哪些
證據保全的法律問題有哪些
一、證據保全的條件
1、證據保全是指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由法院或者公證機關根據當事人的申請或者依職權主動採取一定措施對證據予以提取、保存或者封存,目的在於使證據經由公信力的調查記載而得以固定和保護,以免發生日後當事人因未及時進行證據保全導致證據缺乏,使本可查明的事實無法查明。
2、需要保全證據的兩種情況:(1)情況緊急,證據有滅失的客觀可能性,如:證人生命垂危;具有民事訴訟證據作用的物品極易腐敗變質;(2)證據在將來有難以取得的可能,如:易於滅失的痕跡。
3、措施的啟動:證據保全可以由當事人申請採取,也可以由人民法院主動採取。當事人申請證據保全,一般不得遲於舉證期限屆滿前七日提出。如果當事人在起訴前需要保存證據的,除知識產
二、對證據保全的審查
1、遞交申請
向人民法院申請證據保全,須以書面形式載明需要保全的證據的有關情況,申請證據保全的事實、理由、范圍及其證明內容,如:證人的姓名、性別、年齡、家庭住址、聯系方式;物證、書證、視聽資料的存放地點;保全證據的種類、產品型號、品種等。
2、審查
(1)申請人須提供初步證據,證明其所申請保全的證據是客觀存在的,但依常識經驗等可以認定的除外,並且請求保全的證據須與待證事實有關。
(2)保全的證據必須與案件有關聯,對請求具有證明作用,即該證據能夠作為證明雙方當事人之間民事關系發生、變更或消滅的根據。如果申請保全的證據不是申請人有義務提供的證據,則沒有採取證據保全的必要。
(3)請求保全的證據是當事人無法自行收集的,並且該證據可能滅失或以後難以取得。
(4)申請人應當提供證據的線索。
(5)當事人須提供初步證據證明被告可能存在侵權的行為。 3、繳納證據保全費。
三、當事人是否應到場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二十四條第二款規定,人民法院進行證據保全,可以要求當事人或者訴訟代理人到場。知識產權類案件往往涉及專利、專有技術,這些是審判人員難以掌握的,因此更應該、也更傾向於適用此規定。
四、是否須提供擔保
1、為防止當事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申請證據保全錯誤,而由申請人賠償被請求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因此所遭受的損失,可以責令申請人提供相應的擔保。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二十三條規定,當事人申請保全證據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其提供相應的擔保。
2、證據保全擔保的數額問題。
司法實踐中對這一數額是難以確定的,擔保數額大了,會給當事人造成負擔,加大其訴訟成本;少了,則給法院增大了風險,特別是專利案件中,如某些價值巨大的機械設備等作為證據進行查封,實際上保全了證據,也保全了財產,如果沒有擔保,會使當事人的訴訟地位、權利義務置於不平等狀態。因此,法院一般要求當事人提供固定資產擔保(與財產保全共用),如房產證、車輛所有權證書、銀行存摺等
另外:民事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中關於證據保全的法律規定有:
一、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九章 保全和先予執行 第一百條至第一百零八條
二、2014年12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36次會議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 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七、保全和先予執行第一百五十二條至第一百七十三條。
Ⅵ 在民事訴訟法中需要保全證據情況有哪些
證據保全一抄般是依申請的行為,除非說是侵害國有資產的案件,由檢察院提起民事訴訟的,否則法院一般不會主動給你保全證據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七十四條: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訴訟參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動採取保全措施。將證據加以固定。
Ⅶ 民事訴訟法需要證據保全的情況有哪些
證據保全一般是依申請的行為,除非說是侵害國有資產的案件,由檢察院提起版民事訴訟的,否則法院一般不會主權動給你保全證據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七十四條: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訴訟參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動採取保全措施。將證據加以固定。
Ⅷ 我國民訴平等原則的缺陷是什麼請各位指點
我國現行民事訴訟制度內在的結構性缺陷與變革的根本方向
我國現行民事訴訟制度形成和發展於傳統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具備計劃經濟條件下集權式民事訴訟的本質特徵,即職權探知主義或糾問主義。該類型民事訴訟在傳統計劃經濟條件下具有其特定的客觀適應性,並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我國現已確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取向,現行民事訴訟制度在傳統計劃經濟條件下所具有的客觀適應性到市場經濟條件下則變成了內在的結構性缺陷。依據市場經濟條件下現代民事訴訟當事人處分權主義和辯論主義的基本法理,檢討我國現行的民事訴訟制度,其在當事人與法院的基本關系設置上存在兩大結構性缺陷:(1)法院審判權對當事人處分權的廣泛干預與限制;(2)當事人辯論主義內核的根本缺失。
考察建國以來我國民事訴訟制度的歷史,其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即內部規范階段、民事訴訟法試行階段和民事訴訟法階段。
1949年建國至1982年《民事訴訟法(試行)》頒布期間,我國調整民事訴訟的基本規范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訴訟程序通則(草案)》(1950年12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各級人民法院民事案件審判程序總結》(1956年10月)和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審判民事案件程序制度的規定》。這些規范都充分反映了法院對民事訴訟的職權干預,強調了法院在訴訟中的主動性和主導性。
1982年《民事訴訟法(試行)》頒布,標志著我國民事訴訟程序規范化的開始,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國特色的民事訴訟體制。《試行》是前述三個規范的延續和總結,充分體現和貫徹了前三個規范的基本精神,在法院與當事人基本關繫上仍堅持了法院的主導地位,反映出很強的職權干預色彩。主要表現在:(1)在作為裁判根據的案件事實資料和證據材料方面,法院不受當事人主張的限制,有權自行調查事實、收集證據並作為裁判根據;(2)在某些具體程序的啟動和終結方面,法院具有主動性和決定性,如訴訟保全、先行給付、再審、執行等;(3)法院對當事人處分權廣泛干預,如法院裁判可以不限於當事人訴訟請求、法院主動通知更換或追加當事人、二審對一審全面審查、強制當事人調解、對當事人和解、撤訴予以實質審查等;(4)庭審方式具有明顯的糾問性。
1991年,我國對《民事訴訟法(試行)》作了較大修改,頒布了現行《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中,法院職權有了一定程度的弱化,當事人行為受到更多的重視。主要表現在:(1)縮小法院依職權收集、調查證據的范圍,加重當事人的舉證責任;(2)以「自願調解」取代「職權調解」;(3)縮小法院對財產保全的職權裁定范圍,強化當事人申請的作用;(4)將當事人申請作為裁定先予執行的必要條件,取消職權裁定;(5)二審審查范圍由全面的職權審查改為限於上訴請求的有關事實和法律;(6)縮小法院職權移送執行的案件范圍,強化當事人申請的作用;(7)增設當事人協議管轄制度,體現了當事人合意對法院的作用;(8)改革庭審程序,消除糾問色彩。
1991年《民事訴訟法》中法院職權的弱化和當事人地位的上升及其具體表現程度是與當時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實際進程相一致的。十多年的市場化取向的經濟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國的經濟基礎和人們的思想觀念,作用於訴訟制度領域也必然要求有相應的變革,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即是這種變革的成果。但是由於當時我國尚未最終確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社會經濟基礎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都還是階段性的、非根本的,反映到訴訟領域中的變革也只能是階段性的、非本質的。就其本質而言,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仍然屬於傳統糾問主義或職權探知主義民事訴訟范疇。其糾問主義本質在具體立法規定及有關司法實踐中均有著充分的表現。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案件審判對象的確定方面。法院應對且僅對當事人請求事項為裁判宣告是各國民事訴訟法的一條通則,在我國民事訴訟理論中對此也應屬定論。但在我國民事訴訟法有關一審程序的立法中對此未作任何規定,這不能不說是立法上的一項缺漏,而立法缺漏的背後所隱藏的是立法觀念的偏失,即在立法時未能確立由當事人決定審判對象的基本觀念。司法實踐中法院裁判超越或脫離當事人訴訟請求甚至改變訴訟標的的情形大量存在,對當事人訴訟請求拒絕裁判的事例也屢見不鮮。以上表明無論在制度上還是在觀念上,當事人訴權及其對法院審判權的制約都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視與尊重。對於第二審程序中的法院審查范圍,《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一條明確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對上訴請求的有關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審查。」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80條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如果發現在上訴請求以外原判確有錯誤的,也應予以糾正」,實質上否定了《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一條規定,充分體現了糾問主義司法觀念的延續。直至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經濟審判方式改革問題的若干規定》才恢復《民事訴訟法》的規定精神,同時加以進一步完善,該《規定》第35條規定:「第二審案件的審理應當圍繞當事人上訴請求的范圍進行,當事人沒有提出請求的,不予審查。但判決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侵害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利益的除外。」
第二,民事訴訟程序的啟動、終止及當事人相關處分權的行使方面。(1)起訴制度方面,由當事人決定起訴、無起訴即無審判是民事訴訟的基本原理,我國民事訴訟法對此也有實質性的體現,但未能作出明確的條文規定。司法實踐中某些法院在所謂「司法為經濟服務」的思想指導下,主動出擊,上門攬案,違反了當事人處分原則,有悖於司法的被動性、中立性和公正性。(2)管轄制度方面,《民事訴訟法》對協議管轄規定了過多的限制條件,未能充分發揮當事人合意在確定案件管轄中的作用。(3)當事人制度方面,《民事訴訟法》賦予了法院主動追加當事人的職權,侵蝕了當事人訴權。(4)財產保全制度方面,《民事訴訟法》仍然規定了法院可以依職權採取財產保全措施。(5)當事人對訴訟請求的舍棄、認諾及調解、和解方面,《民事訴訟法》沒有確定當事人的處分權行為對法院裁判的約束力,相反法院對當事人的處分權行為享有不受限制的實質審查權。(6)撤訴制度方面,《民事訴訟法》賦予了法院對當事人的撤訴申請不受限制的實質性的審查決定權。(7)再審制度方面,《民事訴訟法》規定了法院和檢察院不受限制的再審程序啟動權。(8)執行程序方面,民事訴訟法仍然規定了法院可以依職權移送執行,雖然該規定在司法實踐中已經不大被適用。
第三,作為案件裁判基礎的事實資料和證據材料的收集提供方面。《民事訴訟法》僅從所謂社會主義民主原則出發,規定了當事人的辯論權和辯論原則,而未確立辯論主義的核心,即當事人辯論內容對法院裁判的制約。法院可以在當事人的辯論內容之外自行依職權調查證據、認定事實並作為裁判根據。當事人不承擔事實主張責任,當事人不提出事實主張的(如被告不應訴、不答辯),不妨礙法院對案件事實的職權審查,當事人不會因此而承擔不利的法律後果,對方當事人也無權因此要求法院對自己一方所主張的事實直接予以認定。當事人自認制度的實質內涵即當事人自認對法院裁判的約束力在《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中未得到體現,法院對當事人自認的事實仍然有權審查。
Ⅸ 民訴法訴中證據保全損害責任的歸責原則
民事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中關於證據保全的法律規定有:
一、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九章 保全和先予執行 第一百條至第一百零八條
二、2014年12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36次會議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 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七、保全和先予執行第一百五十二條至第一百七十三條
Ⅹ 民事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中關於證據保全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主要的我找到三條,希望能幫助到你。 《民事訴訟法》74條:在證據可能版滅失或者以後難以權取得的情況下,訴訟參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動採取保全措施。 《民事訴訟證據規定》23條:當事人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七十四條的規定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不得遲於舉證期限屆滿前七日。 當事人申請保全證據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其提供相應的擔保。 法律、司法解釋規定訴前保全證據的,依照其規定辦理。 24條:人民法院進行證據保全,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採取查封、扣押、拍照、錄音、錄像、復制、鑒定、勘驗、製作筆錄等方法。 人民法院進行證據保全,可以要求當事人或者訴訟代理人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