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學理論有哪些
⑴ 根據行政法學對行政主體的分類理論,下列選項中有哪些是正確的表述( )
根據行政法學對行政主體的分類理論,下列選項中有哪些是正確的表述(ABCD)
A.地區行政公署是職權行政主體
B.鄉政府是地域行政主體
C.國務院是實質行政主體
D.國家郵政總局是公務行政主體
⑵ 行政法學的基本理論曾先後出現過哪些不同學說
「平衡論」 「控權論」 「管理論」 「服務論」
⑶ 行政法基本功能認識的幾種基本理論
行政法是國家重要的部門法之一,是調整行政關系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監督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或者說是調整因行政主體行使其職權而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行政法淵源包括一般淵源和特殊淵源。
⑷ 行政法學各主要流派及其比較
行政法學者對於行政法應如何調整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的關系,如何配置雙方回當事人答的權利義務,從而形成怎樣的法的秩序等問題的主張、觀點和理論,通過較長時期的爭論和在論爭中不斷完善、發展,從而逐漸形成的行政法學的各種流派。其中主要的較有影響的流派有三個,即控權論學派、管理論學派和平穩論學派。
控權論學派主張,行政法調整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的關系,其重點是控制行政主體的權力,保護行政相對人的權益免受行政主體濫用行政職權行為的侵害,以建立和維護自由,民主和人權保障的法的秩序.
管理論學派主張,行政法調整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的關系,其重點是規范行政相對人的行為,保障行政管理的順利進行,以建立和維護有利於提高管理效率,實現管理任務的法的秩序.
平衡論學派主張,行政法調整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的關系,應盡可能"在總體上平衡行政主體與相對主的權利義務關系,兼顧公共利益和人人利益",以建立維護民主和效率有機統一和協調的法的秩序.
⑸ 理論法學都包括哪些
理論法學指主要研究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識的法學分支學科,主要包括法理學、法哲學、比較法學、法社會學、立法學、法律邏輯學、法律教育學和法律心理學等學科。
⑹ 司法考試 理論法學包括哪些
司法考試 理論法學包括法理學、法哲學、比較法學、法社會學、立法學、法律邏輯學、法律教育學和法律心理學等學科。
包括法的概念,法律價值,法的要素,法律淵源與法律體系,法的效力,法律關系,法律責任,法律的動態過程,法律適用的一般原理,法律推理,法律解釋;
法律的歷史演進,中國法的發展,法律與社會,憲法的基本理論,國體與政體,國家的基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國家機構,立法,中國法制史,外國法制史等內容。
(6)行政法學理論有哪些擴展閱讀
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內容包括:理論法學、應用法學、現行法律規定、法律實務和法律職業道德。
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的命題范圍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制定並公布的《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大綱》為准。客觀題考試採用閉卷的方式。主觀題考試配備法律匯編,在民族自治地方組織國家司法考試,可以使用民族語言文字試卷進行考試。
試卷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法理學、憲法、中國法律史、國際法、司法制度和法律職業道德、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試卷二:民法、知識產權法、商法、經濟法、環境資源法、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民事訴訟法(含仲裁製度)
考試分為同年度客觀題考試和主觀題考試,客觀題每張試卷分別為分150分,主觀題滿分180分。
⑺ 什麼是行政法什麼是行政法學二者有什麼區別
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行政法學是以行政法以及行政相關的社會關系為研究對象的一門法律學科。
1、分類不同
行政法是法律規范。
行政法學是一門獨立的法律學科。
2、涵義不同
行政立法的涵義:行政立法是一種抽象的行政行為,其所針對的對象具有不特定性。行政立法是委託立法或叫准立法。
從行使職能的機關的性質著眼,說明行政的含義的,是形式意義上的行政。從國家職能的性質著眼,說明行政的含義的,則是實質意義上的行政。
(7)行政法學理論有哪些擴展閱讀:
許可權
(1) 國務院的行政立法許可權:
a) 為領導和管理各項行政工作制定和發布具有法律效力的規范性文件。
b) 尚未立法的事項先行制定行政法規。
c)憲法和法律規定范圍內批准。
(2)國務院各部門的行政立法許可權:
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
(3)地方政府的行政立法權:
依據地方組織法和相關法律,深圳、汕頭、珠海和廈門有地方規章的制定權。
(4) 特別行政區政府的行政立法許可權:
制定行政政策,發布行政命令和制定行政法規並頒布執行。
⑻ 行政法的理論基礎和基礎理論有什麼區別
有的。2個概念
⑼ 簡述行政法學理論中作為規范理論的公共利益理論包含哪些基本內容
公共利益的本質屬性有:客觀性,社會共享性。
性質:公共利益的本質屬性:作為共同體利益和公眾利益,公共利益是一個與私人利益相對應的范疇。
有兩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重視的是生產者本身的利益,第二階段則開始重視消費者的利益。
⑽ 行政法學中什麼是綠燈理論
綠燈理論是行政管理理論的一種分類方式.現行的理論還有紅燈理論.我們可以從二者區別中來認識綠燈理論:
紅燈和綠燈模式的差異
首先,在基礎概念方面,「紅燈理論認為法律的基本功能是裁判和控制,紅燈理論明顯不願意直接觸及政策和是非曲直問題」,行政法是控制政府權力的法,對於政府來說,法律是外生變數。在綠燈理論家看來,行政法是指「有關行政的法」,它通常是由政府制定的、藉以達到政策目標的工具,法律與行政互為一體。
其次,法律觀念的差異還體現在程序方面。紅燈模式簡單地把行政與司法進行類比,認為行政過程在本質上與司法相同,都是將普遍性規則適用於具體案件事實的過程,即所謂執法。司法程序的特徵是兩造對抗、法律適用和事實認定,將這些特徵移植到行政程序會造成許多誤解。行政程序的當事人表面上是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實際是不特定的利害相關人,以夫妻在家看黃碟案為例,紅燈理論認為本案的當事人是警察機關(行政主體)與診所夫妻(行政相對人),綠燈理論則認為是觀看黃碟的夫妻(特定的個體)和反對看黃碟的鄰居(不特定的群體)。紅燈理論認為行政程序的實體目標是適用法律,綠燈理論認為行政行為具有自主性,並不必然以適用法律為目的。紅燈理論認為適用法律的前提,是發現已經存在的案件事實,非常遺憾,行政行為卻是面向未來的,「現如今,行政自由裁量權的行使無法避免地被認為在本質上是一個立法過程:對受行政政策影響的各種私人利益之間相互沖突的主張進行調節的過程。」確實有一些行政行為如行政處罰是將普遍性的法律規則適用於已經發生的事實,但本質上行政機關的職責是政策,而政策的實質是確立並實施某種(將來)目標。通過這些技術性分析可以看到,紅燈理論是一種「外行」的行政法理論,它對行政法的基本問題缺乏理解,總是試圖將行政法套在民法的思維定式中去;只有綠燈理論才是真正屬於行政法的專門知識。
第三,紅燈理論藉助於法院實施控制,綠燈理論則寄希望於政治程序。這里需要交待一下,綠燈理論所重視的「政治」程序和紅燈理論所理解的內閣責任制並非同類的概念,它是指行政法層面的政治,而不是憲法層面的政治,准確地講,綠燈理論倚重的是「行政」程序,如議會監察專員、層級監督、行政復議、審計、政績考核,等等。
第四,兩種模式的方法論也是針鋒相對的。「紅燈理論與實證主義和形式主義有關聯,而我們發現許多綠燈理論家支持』現實主義與』功能主義法學」。實證主義和形式主義法學起源於民法思維,現實主義和功能主義則屬於公法思維,可惜現實主義法學的支持者大都缺乏自知之明。由於政策是面向未來的,在法律事實尚未發生的時候,法律規則也是無法適用的,因此,對於行政官員來說,他需要「適用」的法律尚不存在,而需要他自己去「制定」,因此,法律在本質上不過是對行政官員將要做什麼的預測。如果說戴雪以私法取代公法,紅燈理論以私法觀念闡釋公法,那麼現實主義法學就是以公法觀念闡釋私法(司法)。
第五,相比較而言,紅燈模式雖然以控制行政權力為目標,然而對行政權的制約力度卻遠較綠燈模式為低,根本原因在於法律與行政的隔膜,以及法院對行政事務的外行。對於技術性或政策性很強的行政領域,紅燈模式幾乎沒有控制能力,甚至從沒意識到這些領域應當受到控制,比如教育管理和學位發放。綠燈理論家專注行政過程,熟悉政策的運作:「法律界人士的注意力集中在程序上,而政策分析者尋求的卻是政府行為的原因和結果,以弄清楚其如何改進」,因此在權力制約方面比紅燈模式更為有力。以司法審查標准為例,紅燈模式的審查強度局限於「法律問題」,綠燈模式卻會深入到政策領域,「比例原則在兩個方面比溫斯伯里標准走得更遠:首先,它可能以行動方案對實現立法者的目標來說不成比例為理由阻擋它而徹底結束;其次,比例原則公開將進行衡量的權力轉給法院,因而向實體審查發展。」溫斯伯里合理性標準是純司法性的原則,因而不象比例原則那樣能夠干預政策問題。堅持法律與政治(行政)的相互分離,使「控權論」反而不如「管理論」更能夠控制權力,這不能不說是個人主義法學方法的遺憾。
最後,在價值取向方面,紅燈理論家基本上是個人主義者,對公共事物抱有敵意;綠燈理論家大都同情社會主義,希望政府在社會生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與紅燈理論嚴格區分法律與政治的作法截然不同,「功能主義風格不是把法律當作一種與政制完全不同的東西,而是將其視為一種作為政制機器的一部分的工具」。紅燈理論把行政看作是對個人自由的限制,是壞的東西,綠燈理論則把行政看作是公共服務,是為社會謀福利。
兩種模式體現著效率與公平、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以及司法權和行政權之間的矛盾。紅燈理論把綠燈模式視為專制主義,根本原因是以民法思維理解行政法,這也是所有偏見產生的根源:以某種與對象不符的理論假設來描述對象。
雖然綠燈理論更能反映行政法的獨特性,但紅燈理論紮根於最普遍的法治主義原則,因此未來的行政法學,必將是綜合紅綠燈兩種模式的黃燈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