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兩大訴訟法修改對檢察政工

兩大訴訟法修改對檢察政工

發布時間: 2021-12-02 09:25:56

『壹』 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有什麼好處

一、擴大受案范圍,加強權利1、將原法中的「具體行政行為「修改為」行政行為「2、將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納入受案范圍。3、增加受理的具體列舉事項,從原法的8項增加到12項。4、為解決規章以下的規范性文件違法的問題,還規定了人民法院對這類規范性文件可以進行附帶性審查。
二、保障訴訟權利,解決立案難1、明確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行政案件,行政機關不得干預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2、明確原告資格。3、延長起訴期限,從3個月延長到6個月。4、細化立案程序,追究故意不立案的責任。
三、加強法院監督,實質解決爭議1、規定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解決「告官不見官「問題。
2、明確復議機關的被告資格。3、加強對行政行為審查的力度,實質解決行政爭議4、增加行政訴訟調解的內容,有效化解行政爭議。5、完善民事爭議和行政爭議交叉的處理機制。
四、完善管轄制度,解決審理難1、規定: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幹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2、增加規定:中級人民法院管轄對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作的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案件和其他法律規定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3、刪去原法第23條中上級人民法院「也可以把自己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移交下級人民法院審判「的規定。
五、完善證據制度,促進公正審判1、在新修改的行政訴訟法第33條證據種類中增加了「電子數據「2、明確被告逾期不舉證的後果。3、完善被告舉證制度。4、增加了原告舉證。5、完善了人民法院調取證據制度。6、明確了證據的適用規則。
六、完善訴訟程序,促進程序科學化1、完善判決形式。2、延長審理期限。3、增加簡易程序。4、明確上訴案件以開庭審理為原則。七、完善審判監督,促進公正司法1、明確了再審的條件。2、加強人民檢察院對行政訴訟的監督。
八、完善執行制度,解決執行難1、將原法處罰行政機關,修改為處罰行政機關負責人。2、將行政機關拒絕履行的情況予以公告。3、拒不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社會影響惡劣的,可以對該行政機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予以拘留;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貳』 論述刑事訴訟法的修改對公安工作的影響

一、偵查觀念的調整

此次刑事訴訟法的修改,對公安偵查工作影響較大的莫過於收容審查制度的廢除,庭審方式的改革,以及律師可以介入偵查程序的嶄新規定。

收容審查本是一項行政強制措施,但在司法實踐中,卻被公安機關廣泛用來對付刑事犯罪分子,成了事實上的刑事強制措施。在長期的刑事司法實踐中,公安機關已經很習慣於採用收容審查手段來辦理刑事案件,從而形成了以審代偵、先訊問後取證的辦案模式。由於是在缺乏證據後盾的情況下開展訊問,所以偵查人員較難通過合法手段獲取口供,而只能藉助於刑訊通供、誘供等非法手段來逼取、騙取口供。長此以往,偵查人員的訊問水平、取證能力便萎縮了,偵查素質也下了台階。偵查人員長期遵循先訊問後取證的辦案模式,其偵查水平、偵查能力的日益萎縮與刑事犯罪的日益智能化、集團化的反差愈益明顯。而此次刑事訴訟法修改後,有關機關已明確宣布廢除收容審查制度。對此,公安機關在較長的一段時期內,在辦理刑事案件過程中,必然覺得難以適應。

評價一個國家訴訟制度的優劣,重要標志之一就是看其法庭的審判是否公正。我國原庭審方式由於實行卷宗移送主義,所以在實踐中存在法官先入為主、先判後審的弊端,法庭審判成了「走過場」,在法庭上公訴人不承擔舉證責任,法庭開庭審理,如認為事實不清或證據不足,則退回檢察院補充偵查,辯護人的辯護只不過是例行公事。這種庭審方式顯然難以體現公正。為了充分保證訴訟公正,此次修改刑事訴訟法,確立了「辯論式」的庭審方式,即在法官的主持下,由控、辯雙方交叉詢問並開展辯論、質證,法官在充分聽取了各方意見後,從容決定對證據的取捨和對案情的認定,最後依法作出具有權威性的判決。這就明確了控訴方的舉證責任。如果控訴方所舉證據無法證明指控的犯罪事實,則人民法院有權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這一改革,無疑對控訴方的取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公安偵查工作具有重大的影響。

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規定律師可以介人偵查程序,這標志著我國的訴訟制度又向民主化邁進了一大步。律師介入公安偵查程序,無疑將對公安偵查活動起到有效的監督作用。律師的介入,必將遏制「警察暴力」,同時也能使犯罪嫌疑人的訴訟權利得到較好的保障。律師介人偵查程序後,其有權會見在押的犯罪嫌疑人,有權向犯罪嫌疑人了解案件有關情況,有權向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咨詢,對偵查人員侵犯犯罪嫌疑人訴訟權利的,律師有權代為控告。由此可見,律師的介入,對公安偵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保障偵查工作的順利進行,偵查人員應當在律師介入之前就突破犯罪嫌疑人的口供,掌握犯罪的主要證據,以掌握進一步偵查的主動權。

『叄』 《刑事訴訟法》修改了什麼

新刑事訴訟法共計修改二十三處,具體內容主要有: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內罪案件的處理容;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時的程序規則;補充了不適用速裁程序的情形等。下面列舉幾條:一、增加一條,作為第十五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對指控的犯罪事實沒有異議,願意接受處罰的,可以依法從寬處理。二、將第十八條改為第十九條,第二款修改為:人民檢察院在對訴訟活動實行法律監督中發現司法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非法拘禁、刑訊逼供、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權利、損害司法公正的犯罪,可以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對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其他重大的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的時候,經省級以上人民檢察院決定,可以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三、將第三十二條改為第三十三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三款:被開除公職和被吊銷律師、公證員執業證書的人,不得擔任辯護人,但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監護人、近親屬的除外。

『肆』 《行政訴訟法》在哪些方面進行了修改意義何在

2017年全國人大作出修改,第二十五條增加一款,作為第四款:「人民檢專察院在履行職責中發屬現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葯品安全、國有財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等領域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致使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應當向行政機關提出檢察建議,督促其依法履行職責。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職責的,人民檢察院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增加該條款的意義:在於進一步堅強對監管機關的法律追究力度,有利於社會發展,極大適應了新時代的發展需要。

『伍』 2012年民事訴訟法修改增加的重大訴訟制度有那些

設小額訴訟制度實行一審終審
首次對行為保全問題作出規定
民事糾紛適宜調解的回要先調解
進一步答完善開庭前的准備程序
公眾可查閱生效判決書裁定書
賦予當事人啟動鑒定程序權利
當事雙方可約定適用簡易程序
增加檢察建議的法律監督方式
將民事執行活動納入法律監督
部分案件可申請原審法院再審
申請再審的時限縮短至六個月
證人費用由敗訴方當事人負擔
增加專家出庭參與訴訟的規定
明確二審程序開庭審理的條件
與仲裁法的有關規定相互銜接
增加對案外被侵害人救濟程序

『陸』 刑訴法修改的幾大亮點

新刑事訴訟法共計修改二十三處,具體內容主要有: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案件版的處理;基層權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時的程序規則;補充了不適用速裁程序的情形等。下面列舉幾條:一、增加一條,作為第十五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對指控的犯罪事實沒有異議,願意接受處罰的,可以依法從寬處理。二、將第十八條改為第十九條,第二款修改為:人民檢察院在對訴訟活動實行法律監督中發現司法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非法拘禁、刑訊逼供、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權利、損害司法公正的犯罪,可以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對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其他重大的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的時候,經省級以上人民檢察院決定,可以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三、將第三十二條改為第三十三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三款:被開除公職和被吊銷律師、公證員執業證書的人,不得擔任辯護人,但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監護人、近親屬的除外。

『柒』 行政訴訟法修改後 "民告官"有哪些新變化

此次2014年大修行政訴訟法後主要變化如下:
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十大亮點

◆ 擴大受案范圍

增加可提起訴訟的情形:對徵收、徵用及其補償決定不服的,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等。

◆ 行政機關不得干預、阻礙法院立案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 應當登記立案

法院在接到起訴狀時對符合法律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不能當場判定的,應接收起訴狀,出具書面憑證,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 起訴期限延長到六個月

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涉及不動產的可延長至二十年。

◆ 增加調解制度

行政賠償、補償以及行政機關行使法律、法規規定的自由裁量權的案件可以調解。調解應當遵循自願、合法原則。

◆ 完善審判監督

人民檢察院對行政訴訟案件的受理、審理、執行等問題要參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人民檢察院對於行政訴訟合同的監督,檢察院適用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

◆ 行政首長應當出庭應訴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 可跨區域管轄

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幹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

◆ 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

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 可拘留拒不執行的行政機關直接責任人

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增加規定「社會影響惡劣的,可以對該行政機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予以拘留」。

『捌』 民事訴訟法都修改了哪些條款

無論在法院還是在檢察院的信訪接待室,人們總能看到上訪者的身影,他們多是因為不服法院的生效判決,寫訴狀、遞材料,一遍遍地進行上訪、申訴,要求案件再審。

手拿法院的生效判決書,卻遲遲得不到執行,以至於有人把判決書無奈地稱為「法律白條」,甚至還出現了在街頭出賣判決書的荒唐一幕。

「申訴難」、「執行難」,成為近年來百姓呼聲最為強烈的兩大司法頑疾。2006年,各級人民法院受理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案件為22.7萬余件,決定再審的為4.8萬余件,改判的為1.55萬余件,民事再審案件占再審案件總數的90%以上。

今天,《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首次提請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審議,這意味著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對施行了16年的《民事訴訟法》首次進行修改,一系列重大修改直擊「申訴難」、「執行難」兩大司法頑疾。

16種情形圈定再審事由

現行民訴法規定了5項再審事由,由於規定過於籠統,致使「申訴難」,應當再審的未能再審、應當及時再審的長期未能再審,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權利得不到保障。

這次修改將再審事由從5項具體化為16種情形,當事人的申請符合其中情形之一的,法院即應當再審: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未經質證的;對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調查收集的;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的;依法應當迴避的審判人員沒有迴避的;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無訴訟行為能力人未經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的;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的;未依法開庭審理的;未經傳票傳喚缺席判決的;原判決、裁定遺漏、超出訴訟請求的;其他致使原判決、裁定錯誤的情形。

同時,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情形也由原來的4項進一步具體化為16項。

不必多頭申訴再審不再沒完沒了

現行民訴法規定,當事人申請再審,既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提出,也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這導致當事人向法院多頭申訴、反復申訴,法院也陷入重復審查,耗費了司法資源,加大司法成本。而且,由於現行法律沒有規定再審期限和審查方式,以致有的當事人跑起再審「馬拉松」沒完沒了,一生的時間搭進走不出的訴訟怪圈中。

修正案草案刪去當事人向原審法院申請再審的規定,明確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同時再審案件的審查期限也得以確定,即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之日起3個月內進行審查。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案件,法院應在30日內再審。

五項舉措解決「執行難」

隨著民事案件的增加,申請執行的案件也大量增加,由於多種原因,有相當一部分判決、裁定沒有得到執行,勝訴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最終實現,「執行難」成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

2006年,各級人民法院受理申請執行的民事案件為213萬件,法院發出執行通知後履行義務的為71萬件,採取強制措施執行的為46萬件。草案從5個方面增加了具體而有針對性的規定:

——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並有可能隱匿、轉移財產的,執行員可立即採取強制執行措施。

——人民法院在執行中發現被執行人的財產不足以清償債務的,應當責令被執行人報告當前以及收到執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財產情況。被執行人拒絕報告或虛假報告的,法院可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

——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法院可對其採取或通知有關單位協助採取限制出境、在徵信系統記錄不履行義務信息的措施。

——將拒不履行法院生效判決、裁定的強制措施,對個人的罰款金額從1000元以下,提高到1萬元以下;對單位的罰款金額從1000元以上3萬元以下,提高到1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

——對有義務協助調查、執行的單位拒絕協助調查、執行的強制措施,在民訴法規定罰款的基礎上,增加規定:法院有權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予以拘留。

破解地方保護主義

一些執行案件由於受到地方保護主義干擾,長期得不到執行,個別案件中,法官異地執行時,不僅得不到有效配合,甚至受到不法人員圍攻。

為此,修正案草案增加了這樣的規定,超過6個月未執行的,當事人可向上級人民法院申請由其他人民法院執行。上一級人民法院經審查,可責令原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內執行,也可以決定由本院執行或指令其他人民法院執行。

案外人對執行標的提出異議的,人民法院經審查,理由成立的,裁定中止對該標的的執行;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駁回。案外人不服的,按照審判監督程序處理。

此外,草案還規定,無論當事人是公民還是法人或其他組織,當事人申請執行的期限統一延長為3年。

對於全國人大代表和百姓關注度很高的第一審普通程序、簡易程序、第二審程序、涉外民事訴訟程序、公益訴訟制度、證據制度、調解制度等的修改意見,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王勝明表示,將對這些意見繼續調研,待條件成熟再作及時修改,不斷完善民事訴訟制度。本報北京6月24日電

『玖』 行政訴訟法的修改解決了什麼問題

你好!
主要如下:

一、擴大受案范圍

增加可提起訴訟的情形:對徵收、徵用及其補償決定不服的,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等。

二、行政機關不得干預、阻礙法院立案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三、應當登記立案

法院在接到起訴狀時對符合法律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不能當場判定的,應接收起訴狀,出具書面憑證,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四、起訴期限延長到六個月

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涉及不動產的可延長至二十年。

五、增加調解制度

行政賠償、補償以及行政機關行使法律、法規規定的自由裁量權的案件可以調解。調解應當遵循自願、合法原則。

六、完善審判監督

人民檢察院對行政訴訟案件的受理、審理、執行等問題要參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人民檢察院對於行政訴訟合同的監督,檢察院適用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

七、行政首長應當出庭應訴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八、可跨區域管轄

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幹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

九、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

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十、可拘留拒不執行的行政機關直接責任人

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增加規定「社會影響惡劣的,可以對該行政機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予以拘留」。

『拾』 新的刑法訴訟法的修改內容有哪些

【總則部分】
一、原則性修改
反對自證其罪規則:受刑事追究的人沒有證實自己犯罪的義務。「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證據,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
法律效果: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沉默權;2.強迫其認罪的口供不得作為證據使用;3.自願認罪的口供才具有證據能力。
兩大變革:
1.改變傳統的偵查模式:從「口供→其他證據」模式向「其他證據→口供」模式的轉變。
2.改變庭審方式:從「訊問被告人而展開庭審」的方式向「證人出庭、出示物證書證而展開庭審」方式轉變。
部分案件管轄下沉:
1.危害國家安全、恐怖活動案件、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案件由中級法院管轄。
2.「外國人犯罪的案件」由基層法院管轄,必要時可以提級管轄。
二、刑事辯護、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修改
1.縮小會見權的限制:「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案件、恐怖活動犯罪案件、特別重大賄賂犯罪案件,在偵查期間會見應當經偵查機關許可。」強調「辯護律師會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時不被監聽」。
2.明確偵查階段犯罪嫌疑人聘請的律師的身份:「辯護律師」或者「辯護人」。
3.擴大法律援助的范圍:將「可能判處無期徒刑的案件」也納入法律援助范圍。
4.明確法律援助義務:國家義務、集體義務。公、檢、法三機關都有「通知」義務,法律援助機構承擔具體實施法律援助的義務。
5.律師執業中的犯罪:在原來案件偵查終結後,移送原案偵查機關以外的機關立案偵查。
三、強制措施的修改
(一)逮捕措施的修改
1.修改精神:體現「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貫徹「盡量少捕、不捕」的方針。
2.逮捕分類:(1)一般逮捕。列舉「社會危險性」的五種情形,強調其在一般逮捕條件中的決定性作用。(2)特別逮捕。即:「可能判處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或者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曾經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予以逮捕」。
3.逮捕程序:(1)明確逮捕後「除無法通知」的情形,應當在24小時內通知家屬。刪除「有礙偵查」而不通知的情形。(2)規定人民檢察院對於逮捕後羈押的必要性的審查(建議釋放或直接變更)。
(二)拘傳和拘留措施的修改
1.拘傳期限
傳喚、拘傳持續的時間不得超過十二小時;案情重大、復雜,需要採取拘留、逮捕措施的,傳喚、拘傳持續的時間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
2.禁止規定
不得以連續傳喚、拘傳的形式變相拘禁犯罪嫌疑人。應當保證犯罪嫌疑人必要的飲食、休息時間。
3.檢察拘留
延長期限:一般為14日,特殊情況——決定逮捕的時間可以延長一日至三日。
4.拘留通知
除無法通知或涉嫌「三類案件」而有礙偵查的,可以不通知家屬。
(三)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的修改
1.適用條件
區分取保候審和監視居住的條件;增加「正在懷孕、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可以適用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的情形。
2.取保候審
增加「被取保候審人的信息變動的報告制度」;增加被取保候審人的遵守規定——「不得從事特定活動,不得進入特定場所,不得與特定人員會見或通信」;增加保證金數額的確立和返還的規定。
3.執行程序
無論是被取保候審還是被監視居住,可以責令嫌疑人將「護照等出入境證件」、「駕駛證」等身份證明文件交給執行機關保存。「三類案件」經上一級檢察機關或公安機關批准,可以在指定的居所內執行監視居住。
【證據部分】
一、證據概念和形式
1.證據概念
舊概念(第42條第1款規定):「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一切事實,都是證據。」現行刑訴法採取了「事實說」。
新概念:「可以用於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再修改的刑訴法採取「材料說」。
2.證據形式
增加「搜查、偵查實驗筆錄」,將其與「勘驗、檢查筆錄」並列;將「鑒定結論」改為「鑒定意見」;增加「電子數據資」,即「電子證據」,與「視聽資料」並列。共八類證據形式。
3.行政執法證據進入刑事訴訟
「行政機關在行政執法過程中收集的物證、書證等證據材料,經過司法機關核實,可以作為證據使用。」
4.客觀條件的保證
「必須保證一切與案件有關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觀地充分地提供證據的條件。」
二、證人作證制度
1.證人作證原則
個別作證原則:證人證言的收集、證人出庭作證只有個別進行,才具有證據能力的原則。禁止「聯合簽名」、座談會。
庭審質證原則:未經當庭質證、辯論的證人證言,不得作為定案根據的原則。(現行法第47條,再修改予以重申。)
2.證人出庭制度
出庭主體:普通證人、專家證人、偵查人員。
出庭例外:嚴重疾病;境外事務;證言豁免(親情關系、國家機密、職業信賴、自證其罪)。
出庭保障:物質保障——「證人因出庭作證所遭受的直接經濟損失,應當補償」。安全保障——「證人、被害人因在訴訟中作證,本人或者其近親屬的人身安全面臨危險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採取以下一項或者多項保護措施」。
3.證人出庭作證的詢問技巧和規則
(1)詢問技巧
正例:確立詢問范圍(證明對象)→層層剝離→點擊重心。
反例:「你將你知道的情況講一下。」據此回答的內容不具有可信性。
(2)詢問規則
Ⅰ.相關性規則:詢問內容與定罪、量刑問題相關。
Ⅱ.禁止主詢問方誘導發問規則:主詢問方不得誘導發問(leadingquestion),反詢問方(交叉詢問方)可以進行誘導發問。「誘導」:暗示,或者問話就是答案。
Ⅲ.反詢問受主詢問范圍限制的規則:主詢問方對其證人確立詢問范圍之後,反詢問方的詢問不得超出主詢問的范圍。
三、證據規則
1.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排除違反法定程序、不符合法定形式的證據材料的證據資格的規則。
適用范圍:採取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獲取的口供以及暴力取證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言詞證據。違反法律規定收集物證、書證,可能嚴重影響司法公正的,應當予以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不能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的,對該證據應當予以排除。
非法證據排除的義務性:公檢法三機關都有排除非法證據的義務。
排除程序:庭前排除程序(自行排除程序);庭審排除程序(啟動——告知權利、書面申請;調查——被告方陳述、公訴人舉證、偵查人員出庭作證、相對方質證、相互辯論;處理——延期審理,駁回申請,確認違法。
2.意見規則:排除陳述者就案件事實所發表的推測性、評論性、判斷性陳述的證據資格的證據規則。
排除理由:有礙發現實質真實;妨礙司法裁判。
適用范圍:主體范圍→普通證人、被害人、被告人;對象范圍→推測性陳述、評論性陳述、判斷性陳述。不適用於專家證人的結論性意見。
3.補強規則:廣義上是指對於證據證明力較弱或者可信性受到質疑的證據材料,必須提供其他證據的補充強化之後,該證據才能作為證據使用的證據規則;狹義上是指只有被告人口供,而沒有其他證據的印證,不得對被告人定罪和判處刑罰的證據規則。
廣義適用:與案件處理有利害關系者的證言,弱智者的證言,單一的物證、書證、視聽資料,與其年齡和智力不相當的未成年人的證言。
狹義適用:共犯口供相互印證一致,而沒有其他證據。
四、刑事證明
1.證明責任:運用證據證實指控罪名、刑罰主張成立的義務。法律義務與法律後果相統一。
承擔規則:首次明確規定「運用證據證實指控罪名、刑罰主張成立的義務由控訴方負擔」。
責任例外:證明責任倒置——「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2.證明標准:運用證據證實犯罪所應當達到的程度。
立法精神:保留現行法的合理部分,借鑒英美法系做法。
修法措施:採納「兩個證據規定」的合理成分,明確「證據確實、充分」的內容,增加「排除合理疑點」的規定。
新證明標准:運用證據證實犯罪必須達到「事實清楚,綜合全案證據,對所認定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的程度。
【審前程序】
偵查程序改革
1.結構性調整:偵查程序結構是由「檢、偵、嫌」三方組合的「小等腰三角形」結構。檢方居於三角形頂端,履行偵查監督職能的同時,通過提出檢察建議、發表偵查意見的形式「引導偵查」。偵查方與犯罪嫌疑方分別居於三角形的兩個底角,「平等對抗」。
2.技術偵查法制化:檢察機關享有技術偵查措施決定權,而執行權由國安機關或者公安機關行使。
3.秘密偵查部分合法化:否定「犯意誘發型誘惑偵查」,肯定「機會提供型誘惑偵查」。確立「控制下交付」。
4.生物證據合法化:「採集指紋、血液等生物樣本」。
5.全程錄音錄像:「可以」——一般案件;「應當」——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或者死刑的案件。
6.強調詢問證人的地點:現場、證人所在單位、住處,或者證人提出的地點。
7.完善搜查程序:應當有被搜查人或其家屬,鄰居或其他見證人在場。搜查婦女的身體,由女工作人員進行。
8.擴大查封、凍結范圍:債券、股票、基金份額等財產。
9.健全偵查監督:偵查監督的類型分為:專門機關的偵查監督;當事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利害關系人的監督——對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採取強制措施法定期限屆滿不予以釋放、解除或者變更,應當退還取保候審保證金不退還,對與案件無關的財物採取查封、扣押、凍結措施,應當解除查封、扣押、凍結不解除,貪污、挪用、私分、調換、違反規定使用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等行為有權申訴、控告。
起訴方式改革
1.廢除「主要證據復印件主義」的起訴方式。
2.恢復「全案證據移送主義」的起訴方式:「按照審判管轄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並將案卷材料、證據移送人民法院。」
庭前會議制度的建立
1.概念:庭前會議又稱審前會議,是在開庭審判前,由法官主持,檢方與辯方參加,主要對程序性問題進行商討,並由法官作出決定或者裁定的一種會議。
2.任務:管轄異議;是否迴避;證據交換;強制措施變更;非法證據排除;刑事和解;撤回起訴;等等。
【審判程序】
1.改革簡易程序
適用范圍:擴大到基層法院管轄的全部刑事案件。
適用條件:A、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B、被告人自願認罪;C、被告人同意適用簡易程序。
2.設立「特殊程序」
(1)未成年人刑事訴訟程序:附條件不起訴;親友、教師列席法庭,說服教育;限制新聞報道。
(2)公訴案件和解程序:被告人悔罪,被害人諒解,雙方達成協議,協議內容不得違反法律規定。
(3)不經過刑事審判的沒收程序——贓款贓物、違法所得的法律界定和庭審認定,聽證程序,法院裁決,申訴復議。
(4)強制醫療程序:審理對象,聽證程序,法院裁決,申訴復議。

熱點內容
司法鑒定火災鑒定 發布:2025-09-17 21:22:12 瀏覽:135
刑法的不足 發布:2025-09-17 21:16:29 瀏覽:315
易制毒化學品管理條例2014年 發布:2025-09-17 21:16:25 瀏覽:253
豐鎮市法院法官名字 發布:2025-09-17 20:50:04 瀏覽:2
爐石傳說貧民法 發布:2025-09-17 20:45:39 瀏覽:292
民法典法律意識 發布:2025-09-17 20:40:28 瀏覽:798
濟南沈濤律師 發布:2025-09-17 20:37:55 瀏覽:493
合同法無效合同真題 發布:2025-09-17 20:27:11 瀏覽:456
條例口號 發布:2025-09-17 20:22:52 瀏覽:285
勞動法中關於罰款 發布:2025-09-17 20:14:04 瀏覽: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