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中的重復處理和維持
⑴ 行政法中的復核與復議有什麼區別
1、含義不同
復議是司法機關根據有關機關和當事人提出的申請或要求,對已作專出的決定重新予屬以考慮,或重新審查處理。
復核是審查核對,指法院判處死刑案件的特定司法程序;再次審核一次。
2、強調不同
復議指對已經作出了決定的事項做再一次的評議和討論,確定原決定是否符合法律規定,以及是否符合事實。
而復核強調的是對某一事項的決定作出進一步的討論核實以提高決定的正確性。
3、所需要的場所不同
復核就是校驗交易,通常用在對公業務中,由於對公業務金額數量龐大,需要另一個櫃員進行復核,如財政非稅業務中,一個櫃員做了繳款書錄入交易後,由另一個櫃員做繳款書復核交易,這樣保證金額,數據的安全性,復核櫃員不能與錄入櫃員相同。
中國刑事訴訟法規定,司法機關對控告的案件經過審查後認為沒有犯罪事實,或犯罪事實顯著輕微,不需追究刑事責任的,不予立案,並將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申請復議。
⑵ 行政法相關選擇題
A的行政處罰通知書是通知你,見你更要要出發你了,有異議的話可以提出,版那當然是階段性的,就類權似行政行為實施的一個程序,這個屬於程序過程中,而行政處罰決定書就是終局的了。
此外,你問的重復處理行為,是對前一個具體行政行為的認可和確認。之所以進入我們的視線主要是因為重復處理行為因為一個不具有處分性的行為而使其不能作為一個具體行政行為被起訴。現行規定行政訴訟法特別規定重復處理行為是不可訴的。
⑶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一)09年7月自考習題答案去哪下
網上不可能有答案,這是違反安全法則的
⑷ 什麼是重復處理行為
重復處理行為,一般認為是指是指行政機關所作出的沒有改變原有行政法律關系、沒有對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發生新的影響的行為。 這種行為通常發生在以下情形:當事人對歷史遺留問題的行政行為、對已過爭訟期間的行政行為或行政機關具有終局裁決權的行為不服,向行政機關提出申訴,行政機關經過審查,維持原有的行為,駁回當事人的申訴。 之所以對這類行為不能提起訴訟,主要是基於三點考慮: 一是重復處理行為沒有對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產生新的影響,沒有形成新的行政法律關系;二是如果對這類重復處理行為可以提起訴訟,就是在事實上取消復議或者提起訴訟的期間,這也就意味著任何一個當事人在任何時候都可以通過申訴的方式重新將任何一個行政行為提交行政機關或法院進行重新審查,有悖於行政訴訟設定的目的;三是如果將這類行為納入行政訴訟受案范圍,不僅不利於行政法律關系的穩定, 而且不利於行政管理相對人對行政行為的信任。 重復處理行為舉例: 某區房屋租賃管理辦公室向甲公司頒發了房屋租賃許可證,乙公司以此證辦理程序不合法為由要求該辦公室撤銷許可證被拒絕。後乙公司又致函該辦公室要求撤銷許可證,辦公室作出"許可證有效,不予撤銷"的書面答復。乙公司向法院起訴要求撤銷書面答復;某區房屋租賃管理辦公室作出"許可證有效,不予撤銷"的書面答復,就是駁回當事人申訴的重復處理,所以不屬於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⑸ 關於行政法中的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
先和你說說他們的性質和區別。
行政復議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在行使其行政管理職權時,與作為被管理對象的相對方發生爭議,根據相對方的申請,由上一級國家行政機關或者法律規定的其它機關依法對引起爭議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查並作出決定的活動。
行政復議,以書面審查為主,以不調解為原則。行政復議的結論做出後,即具有法律效力。
注意:只要法律未規定復議決定為終局裁決的,當事人對復議決定不服的,仍可以按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請訴訟。
注意:當事人提出行政復議,必須是在行政機關已經做出行政決定之後,如果行政機關尚沒做出決定,則不存在復議問題。
行政復議以行政相對方的申請為前提。行政管理相對方提出復議申請是因不服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而產生的。行政復議是行政機關處理行政爭議的活動。
簡單來說:復議的任務是解決行政爭議,而不是解決民事或其他爭議。
行政訴訟是指公民、法人或其它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依法定程序與要求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並由人發法院對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查並作出裁決的活動。
行政訴訟和行政復議是兩個並行的法律救濟制度。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而言,行政訴訟和行政復議都有對其合法權益保護的救濟功能。但兩者有著區別,行政復議是行政機關內部的監督制度,是在行政訴訟之前進行的。而行政訴訟是司法救濟,由人民法院作出訴訟裁決,是最終的解決辦法,也被稱作「司法最終救濟」原則。兩者比較而言。
現在回答你的問題:申請了行政復議,如果對復議結果不服,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後15日內,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但不是所有的案件都可以進行訴訟的。
行政訴訟不受理的案件有:1、國家行為。2、刑事司法行為。3、不具有強制力的行政指導行為。4、抽象行政行為。5、駁回當事人對行正行為提起申訴的重復處理行為。6、對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7、法定行政終局裁決行為。8、行政機關作出的涉及該行政機關公務員權利、義務決定的行為。9、行政調解行為。10、法定行政仲裁行為。
我國《行政復議法》第16條第2款明確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人民法院已經依法受理的,不得申請行政復議。
同時進行行政訴訟和行政復議是給自己找麻煩,也不符合規定。你只要分清兩者的區別,什麼類進行什麼訴訟就好了。行政復議不服再進行行政訴訟就行了。
⑹ 對復議機關維持原處罰決定不服,能否對該復議決定提起行政訴訟
1、一般認為針對行政重復處理行為是不能提起行政訴訟的。
具體的根據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第一條第二款第(五)項規定「駁回當事人對行政行為提起申訴的重復處理行為」不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2、行政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處罰決定,不屬於重復處理行為。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第二款第(五)項規定來看,它所明確的不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重復處理行為是指駁回當事人對行政行為提起申訴的重復處理行為。
上面所提到申訴在行政訴訟層面上一般是指是指當事人、被害人及其家屬或者知道案件情況的其他公民,認為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或裁定有錯誤,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檢察院提出要求依法處理,予以糾正的行為。而行政復議則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行政主體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認為行政主體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了其合法權益,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復議機關提出復議申請,行政復議機關依法對該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合法性、適當性審查,並作出行政復議決定的行政行為。即行政申訴與行政復議並不是一回事。行政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處罰決定,並不屬於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第一條第二款第(五)項中所規定的「駁回當事人對行政行為提起申訴的重復處理行為」。
3、根據《行政復議法》第5條的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但是法律規定行政復議決定為最終裁決的除外。《行政訴訟法》第17條規定: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第25條第2款規定: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根據上述法律規定,除法律、法規規定復議決定為最終裁決,不得提起行政訴訟的以外,相關當事人對復議機關作出的維持原行政處罰決定的復議決定仍然不服時,可以以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為被告,向最初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以上供參考~
⑺ 行政法中什麼時候判決維持什麼時候判決駁回訴訟請求
具體行政行為證據抄確鑿,適用襲法律、法規正確,符合法定程序的,判決維持。
具體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判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並可以判決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
⒈主要證據不足的;
⒉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
⒊違反法定程序的;
⒋超越職權的;
⒌濫用職權的。
這個在行政訴訟法中有具體闡述。希望對你有幫助。
⑻ 行政行為中的重復處理行為是不是行政行為,行政法范疇的問題
不屬於,不納入諸如行政復議的范圍
⑼ 關於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案件
(1)所謂重復處理行為,是指行政機關作出的沒有改變原有行政法律關系、沒有對相對版人的權利權義務產生新的影響的行為。如相對人對已過爭訟期限的行政行為不服,向行政機關提出申訴,行政機關經過審查,維持原有行為,駁回當事人的申訴。這種抹灰申訴的行為,在行政法中稱為重復處理行為。
(2)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1°行政主體的行為處於內部准備階段,並未形成外部具體行政行為。2°行政主體在行政相對人提起行政訴訟之前及時主動地收回已經送達的行政處理決定而使之無效。3°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涉及公共利益而非個人的特定利益等。
⑽ 重復處理與復議維持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