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上的主觀公權力是什麼

行政法上的主觀公權力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1-12-05 01:52:16

A. 主觀公權力的含義

你這個問題問的真高端啊,考公務員行政法? 簡單的來說主觀公法上權利,指人民基於公法法規所賦予之法律上力量,而可為自己之利益,請求國家機關為特定作為、容忍或不作為之地位,相對的,行政機關即因負有一定之義務之謂。

B. 公權力是什麼

公權力是為維護和增進公益而設的權力。它來源於私權力,是私權力實現的手段與保障。

公權力是人類共同體(國家、社團、國際組織等)為生產、分配和供給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制度、安全、秩序、社會基礎設施等),

促進、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而對共同體成員進行組織、指揮、管理,對共同體事務進行決策、立法和執行的權力。合法的公權力本質上是一定范圍內社會成員的部分權利的讓渡,或是說一定范圍內社會成員的授權。

C. 公權力的定義是什麼、以及主體是哪些、

公權力的定義分為廣義及狹義兩種:

1、廣義公權力系指,行政機關以片面決定造成相對人權利義務的變動,此一公權力的外觀,有可能系法律行為之決定,如許可、執照等,亦可能為事實行為之公權力措施,如強制驅離等;不管屬於法律行為或事實行為,基本上,廣義公權力行政系一單方之決定而造成人民權利義務的變動。

2、狹義公權力指國家行政權力,公權力是公共管理權力。即使按照後者,因為國家權力是最重要的公共管理權力,從而它也是最重要的公權力。可以認為公權力的基本涵義就是國家權力。

公權力的主體包括:國家機關,也可能是國家機關依法委託的團體或者個人。人類共同體(國家、社團、國際組織等)為生產、分配和供給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制度、安全、秩序、社會基礎設施等),促進、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而對共同體成員進行組織、指揮、管理,對共同體事務進行決策、立法和執行的權力。

拓展資料:

社會公權力乃公共權力之分支,與國家公權力相對應;其發端於社會內部治理,是社會自治權的表徵。

政社分開與促進社會組織建設是國家對公共治理提出的新命題,在國家與社會二元界分、政府與社會合作治理的新時代,社會公權力已然以一種新的權力形態凸顯於政治舞台。

該權力的運行與組織建構等均與國家公權力有著迥然不同的規則抑或規律;在自治與規制的良性和諧之間,在權力與權利的有效互動之中,社會公權力與國家公權力一道演繹著多元民主與共建共治的新篇章。

公權力是為維護和增進公益而設的權力。它來源於私權力,是私權力實現的手段與保障。公權力有利於保障個人權利的實現和促進社會的文明與進步;另一方面,公權力也具有其內在局限和異化特質。

D. 什麼是公權力

所謂公權力是指公共組織根據公共意志,組織、協調和控制社會與個人的力量(社會影響力),或者說是人類社會和群體組織有序運轉的指揮、決策和管理能力。

這個公共組織往往表現為各級政府部門和一些准公共組織等。很顯然,公權力是國家的主要象徵,也是國家一切職能活動的根本前提。因為「國家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社會,把公共的權力變成支配公共的權力」。

拓展資料:

公權力至少具有三個明顯的基本特徵:

第一,從主體上看,公權力屬於公眾而非某個個人。它是公眾的權力,民大眾的權力。也就是說,公共性是公權力的核心內涵。所謂公共性指的是一種公有性而非私有性,一種共享性而非排他性,一種共同性而非差異性。

第二,從客體上看,公權力應該指向的是公共事務。純粹私域的事務不應該動用公權力去干涉,否則,就是侵犯了私權;

第三,從功能上看,公權力的來源和基礎是公共利益。公權力是承擔著公共責任並且為公共利益服務的,否則,公權力就很有可能變成私化和私有。

E. 用行政法來分析如何限制政府的公權力

要徹底地改變思想,把領導命令限制變成服務;把心裡的天平擺正,把手裡的權力用正。這樣才能制定出完善的法律。最後用法律來禁止濫用權力。至於最重要的監督,不說也罷。

F. 行政法屬於公權力還是私權利

行政機關屬於國家機關,所以行政權屬於國家授權的公權力

G. 什麼是行政法上的「行政」如何區分「公行政」與「私行政」

行政法上的「行政」是指:以國家權力為基礎的公共行政,包括國家行政機關內對國家事務的容組織與管理活動和擔負公共職能的公共組織和社會組織所進行的行政。
公行政與私行政的區分:
私行政與公共行政都是屬於行政(administration)的范疇。行政法上的行政是指公行政。
公行政,是指那些不以營利(不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的,旨在有效地增進與公平地分配社會公共利益而進行的組織、管理與調控活動。
私行政是指社會組織、企業的行政,與私權力的運用相關。私行政」的研究屬於私法,主要是民法體系的研究范圍。
公共行政與私行政區分的關鍵在於是否基於「公共利益」
和是否具有「營利性」。

H. 行政法上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是什麼

在行政法中權利抄能力和行為能力既有聯系,也有區別。適用於一般規律,主要表現如下
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的區別:對公民來說,有權利能力,不一定就有行為能力,公民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在起始時間上是有區別的,權利能力自出生就具備,公民出生就可以享受民法規定的各種權利,而行為能力是從滿18周歲開始才完全具備的,18周歲以上的公民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的進行民事活動。滿10周歲不滿18周歲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不滿10周歲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其所從事的民事活動是無效的,只能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經濟活動。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的關系:行為能力是能夠以自己的行為取得權利,承擔義務的能力或者資格。權利能力是自然人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能力或資格。
兩者之間最根本的區別體現在行為能力強調是以自己的行為來取得權利,承擔義務。

I. 什麼是憲法上的主觀公權力啊

國家和國家機關之外的個人都應當在法律的調整之內,只有這樣,個人才會享有公法權利和私法權利。因為公法權利只能在國家和個人的關系之中存在,私法權利只能以公法權利為基礎。

熱點內容
經濟法基礎2018分數分布 發布:2025-09-17 10:24:20 瀏覽:837
刑事技術與依法治國 發布:2025-09-17 10:20:02 瀏覽:508
律師學論文 發布:2025-09-17 10:19:58 瀏覽:699
新婚姻法規定多少歲可以結婚 發布:2025-09-17 10:07:51 瀏覽:811
護士要承擔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17 10:00:16 瀏覽:2
2019年初級會計最後六套題經濟法 發布:2025-09-17 09:55:22 瀏覽:887
高爾夫俱樂部管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17 09:49:15 瀏覽:118
厲少的甜心小律師全集 發布:2025-09-17 09:42:49 瀏覽:453
人民公安警察條例 發布:2025-09-17 09:42:48 瀏覽:370
江西省2016計劃生育條例 發布:2025-09-17 09:36:19 瀏覽: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