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重復處理行為案例
⑴ 行政法案例分析求助
我認為屬於行政訴訟范圍。《行政訴訟法解釋》第1條第1款:「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具有國家行政職權的機關和組織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不服,依法提起訴訟的,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本案中,城建局是行政機關,城建局企業處撤銷廠長職務的行為應該屬於行政行為,而且也不存在行政訴訟排除受理的范圍,所以本案應該可以進入行政訴訟。至於誰有原告資格,《行政訴訟法解釋》第12條,「與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對該行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所以從理論上講,該廠的每個職工和職工代表大會都是有訴權的。
⑵ 行政法案例分析,懂的進來!!!
(1)市政府的通告屬於具體行政行為。本案中市政府發布的通告,明確確定只給甲發放定專點標志牌,而該市原僅屬有甲、乙、丙、丁四家定點屠宰場,這就意味著剝奪了乙、丙、丁三家屠宰場的屠宰資格。可見,該通告是針對定點屠宰這一特定的事和甲、乙、丙、丁這一特定的人作出的,侵害了乙、丙、丁三家屠宰場的公平競爭權,屬於典型的具體行政行為。(2)頒發定點屠宰標志牌是行政許可行為,具體而言是屬於資格許可行為,即賦予行政相對人從事某種活動的資格的許可。既然頒發定點屠宰標志牌的行為是資格許可行為,未獲得該牌的企業就不得從事生豬屠宰的經營活動,市工商局、市衛生局就有權據此吊銷其執照與許可證。但本案中,由於市政府的行為違法,所以,工商局、衛生局就不得據此吊銷乙、丙、丁的執照與許可證。
⑶ 行政行為中的重復處理行為是不是行政行為,行政法范疇的問題
不屬於,不納入諸如行政復議的范圍
⑷ 行政法案例
【案情】
原告:廣西國營三門江林場。
法定代表人:陳瑞齊,場長。
原告:柳州市郊區柳東鄉牛車坪村公所。
法定代表人:滎運貴,村長。
被告:柳州市人民政府。
法定代表人:劉知炳,市長。
三門江林場與牛車坪村爭議的山林地位於柳州郊區柳東鄉潭沖橋一帶的山嶺的西半坡,面積約550畝左右,該片山地自土改以來未經任何政府部門確定權屬。1953年牛車坪村民在當時的鄉長鍾朝森和村民組長李已林(原名蔣志芳)的帶領下,在該片山嶺地點種了松樹籽,次年補種了樹苗,1955年村民在爭議地種有少量的輪歇地。1955年三門江林場(水沖分場)職工在當時的副場長鄭喜才、技術員廖振廷帶領下,也在該片山嶺地種植了馬尾松樹苗。植樹後,雙方都對該片山嶺地樹苗進行護理。1960年柳州市郊區東方紅公社(即柳東鄉)組織人員對柳東大隊營造山林進行了綜合普查登記,將該片山嶺林木登記在東方紅公社柳東大隊名下(牛車坪屬柳東大隊管轄)。1963年牛車坪生產隊將該片山嶺林木固定給其所屬的4、6、7小隊進行管理。1954年,廣西省農林廳林業局作出了「關於柳州林場場界的指示」,三門江林場分別於1954年、1963年對三門江林場水沖分場作了規劃,又分別於1973年,1984年由區林業勘測設計院幫助繪制了林相圖。七十年代後期,隨著林木的成熟,雙方對潭沖橋一帶山林權屬發生爭議。1977年4月雙方代表在自治區和柳州地區處理土地山林水利糾紛辦公室(以下稱柳地處糾辦)的主持下,在爭議山林地內砍伐九株松樹進行年輪鑒定,其中七株樹木的年輪符合林場1955年所植樹木的年限,據此作了鑒定結論,雙方簽定了確定爭議山林歸屬協議,柳地處糾辦在此協議上作了鑒證,協議附件要求代表簽字和單位蓋章。牛車坪代表簽字後即單方反悔,沒有蓋章,協議附件沒有履行,糾紛仍然存在,雙方多次請求政府盡快解決這一糾紛。柳州市人民政府多次召集雙方代表及有關單位進行調查、調解,均達不成協議,遂於1991年3月16日作出柳政發(1991)32號「處理決定」,決定將譚沖橋地區北面兩個山嶺劃撥給柳東鄉牛車坪村委會、面積264畝,作為集體所有之山林;潭沖橋地區南面的山嶺劃給自治區國營三門江林場,面積259畝,山地林權屬國家所有。
三門江林場和牛車坪村均不服柳州市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分別向柳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三門江林場訴稱:1954年根據廣西農林廳林業局的指示,將潭沖橋一帶荒山列入造林規劃,1955年水沖分場副場長鄭喜才、技術員廖振廷帶人在該山種植馬尾松,並派護林員管理至今。1963年在其主管部門的幫助下,分別製作了規劃圖、林相圖備案。七十年代,木已成林,被牛車坪村民盜伐引起糾紛。1977年4月在廣西自治區和柳州地區兩級處糾辦的主持下,與牛車坪大隊於同年4月6日、4月21日簽訂了兩個協議,協議內容已明確:潭沖橋一帶山林為國家所有,由我場進行管理。被告柳政發(1991)32號處理決定將屬我場(代表國家)所有的264畝山林確定給牛車坪所有是無事實根據和法律依據的,請求法院公斷。牛車坪村公所訴稱:解放前後我村村民都在此爭議山嶺開荒種植,1953年春鄉長鍾朝森帶領村民點種了松籽,次年補種了樹苗。1960年春柳東公社組織人員對牛車坪大隊種植管理的山林(含現爭議的山林)進行普查登記,上報給有關部門。1963年春,根據中央「六十條」政策,生產大隊將有關山林(含現爭議山林)「四固定」劃分給所屬小隊所有。1977年後,林場無端提出權屬爭議,當時所簽訂的協議違背事實應屬無效。被告柳政發(1991)32號處理決定沒有事實根據,請法院依法撤銷,以維護村民的合法權益。柳州市政府辯稱:三門江林場與牛車坪村公所爭議之土地的權屬自土改以來從未確認過。自五十年代起兩原告先後在該山嶺地植樹、管理。發生爭議後,雙方未能提供確實的權屬依據。從維護安定團結,有利於生產、有利於生活的原則出發,為了防止糾紛延續和惡化,我們根據《森林法》的有關規定作出的處理決定是正確的,請人民法院予以維持。
⑸ 行政法案例及案例分析 1500字
訴訟時效中斷的認定——山東日照中院判決韓幫峰與聖公公司借款合同糾紛案 發布時間:2009-09-25 08:30:48裁判要旨 債權人在訴訟時效期間內向債務人住所地送達債權催收通知,債務人處無人簽收能否引起訴訟時效的中斷,應當從訴訟時效的立法目的來理解。 ■案情 山東省日照市聖公實業有限責任公司(下稱「聖公公司」)分4次向農行日照市東港區支行借款50萬元,第一筆20萬元期限自1997年1月8日至同年12月8日,第二筆10萬元自1997年2月27至同年12月27日,第三筆10萬元自1997年5月30日至1998年11月30日,第四筆10萬元自1997年9月28日至1999年3月28日。 第一、第二筆借款到期後,雙方協商展期至1998年11月8日。東港支行於1998年12月10日對上述兩筆借款進行了催收;1998年11月30日,對第三筆借款進行了催收;1999年11月20日,對第四筆借款進行了催收。2001年4月21日、2003年4月15日、2004年4月28日,東港支行三次向聖公公司送達了公證借款催收通知書。2002年12月,聖公公司被吊銷營業執照。2005年12月,農行嵐山支行(由東港支行嵐山辦事處變更)與第三人韓幫峰簽訂債權轉讓協議,將50萬元債權轉讓給韓幫峰。2006年2月,嵐山支行向聖公公司送達了債權轉讓通知。 因聖公公司未還款,債權人韓幫峰起訴至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人民法院,要求聖公公司償還借款50萬元。聖公公司辯稱,被訴主體已不存在,且原告的請求已超過訴訟時效,應駁回訴訟請求。 ■裁判 日照市嵐山區人民法院一審認為,東港支行與聖公公司簽訂的四份借款合同均合法有效,聖公公司應按借款合同約定履行還款義務。嵐山支行將債權轉讓給韓幫峰並履行了通知義務,該轉讓行為有效。在債權轉讓前,原債權人均在兩年內進行了催收,未超過訴訟時效。聖公公司系被吊銷營業執照,仍具備法人資格,應承擔民事責任。遂判決:聖公公司償還韓幫峰借款50萬元。 聖公公司不服,提出上訴,請求駁回韓幫峰的訴訟請求。 日照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認為,前三筆借款到期後,債權人的催收行為均已超過兩年訴訟時效。第四筆借款於1999年3月28日到期,債權人於1999年11月20日、2001年4月21日進行了催收,引起訴訟時效中斷。聖公公司被吊銷營業執照後,未辦理注銷工商登記手續,此後該公司的經營處於非正常狀態,債權人於2003年4月15日、2004年4月28日向聖公公司送達催收通知書,說明其有主張權利的意思表示,因該公司無人簽收致使意思表示未到達聖公公司的責任不應由債權人承擔,應當認定債權人該兩次催收行為能夠引起訴訟時效的中斷。2006年2月,嵐山支行及韓幫峰將債權轉讓通知送至聖公公司法定代表人,引起訴訟時效中斷,自此時至韓幫峰起訴,該筆債權未超過訴訟時效。遂判決:撤銷(2007)嵐民二初字第306號民事判決;聖公公司償還韓幫峰第四筆借款10萬元;駁回韓幫峰其他訴訟請求。 ■評析 債權人在訴訟時效期間內向債務人住所地送達債權催收通知,債務人處無人簽收能否引起訴訟時效的中斷,應當從訴訟時效的立法目的來理解。訴訟時效制度設計的首要目的是為了督促權利人積極行使自己的權利,進而加速社會經濟流轉,促進經濟社會生活的便捷、高效;另一目的是保護義務人,考慮歷時很長的請求權所產生的舉證困難的問題,因此賦予義務人以時效抗辯,允許其在法定期間之後可以拒絕履行。 應當看到,後一立法目的的實現是建立在權利人怠於行使自己權利的基礎上,從而以時效制度來促進權利義務關系的穩定。本案中,韓幫峰在訴訟時效期間內到聖公公司住所地進行債權催收,足以表明其並未怠於行使自己的權利。聖公公司被吊銷營業執照後,經營處於非正常狀態,對債權人2003年4月15日和2004年4月28日送達的催收通知書,因無人簽收該致使意思表示未到達該公司這一事實,韓幫峰既無過失,也非故意,其主張權利的意思表示未到達聖公公司的責任不應由債權人承擔。故二審法院認定,債權人該兩次催收行為能夠引起訴訟時效的中斷,第四筆借款應予償還。 本案案號為:(2007)嵐民二初字第306號;(2008)日商終字第77號 案例編寫人:山東省日照市中級人民法院 張寶華 李 紅
⑹ 行政法案例分析
問題1:一般程序(數額大)問題2:1,一般程序,是兩人執法,處罰決定書,還有筆錄等用來證明事實。行政訴訟是舉證責任倒置,由被告行政機關證明自己行政行為的合法性。2單就本案來看,適用簡易程序是錯誤的,無法反駁。3,3000元不能當場收繳這是違法的,也不能反駁。王某承認賭博的詢問筆錄如果系合法取得應選,這可以證明被告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問題3你拒絕說明身份和住所而收繳罰款這不會導致收繳罰款。罰款是對你聚眾賭博這個行為做出的行政處罰,且3000元依據治安處罰法是不能被當場收繳的。
⑺ 什麼是重復處理行為
重復處理行為,一般認為是指是指行政機關所作出的沒有改變原有行政法律關系、沒有對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發生新的影響的行為。 這種行為通常發生在以下情形:當事人對歷史遺留問題的行政行為、對已過爭訟期間的行政行為或行政機關具有終局裁決權的行為不服,向行政機關提出申訴,行政機關經過審查,維持原有的行為,駁回當事人的申訴。 之所以對這類行為不能提起訴訟,主要是基於三點考慮: 一是重復處理行為沒有對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產生新的影響,沒有形成新的行政法律關系;二是如果對這類重復處理行為可以提起訴訟,就是在事實上取消復議或者提起訴訟的期間,這也就意味著任何一個當事人在任何時候都可以通過申訴的方式重新將任何一個行政行為提交行政機關或法院進行重新審查,有悖於行政訴訟設定的目的;三是如果將這類行為納入行政訴訟受案范圍,不僅不利於行政法律關系的穩定, 而且不利於行政管理相對人對行政行為的信任。 重復處理行為舉例: 某區房屋租賃管理辦公室向甲公司頒發了房屋租賃許可證,乙公司以此證辦理程序不合法為由要求該辦公室撤銷許可證被拒絕。後乙公司又致函該辦公室要求撤銷許可證,辦公室作出"許可證有效,不予撤銷"的書面答復。乙公司向法院起訴要求撤銷書面答復;某區房屋租賃管理辦公室作出"許可證有效,不予撤銷"的書面答復,就是駁回當事人申訴的重復處理,所以不屬於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⑻ 行政法兩個案例分析
1.依法行政原則分為兩個子原則:(1)法律優越原則,即行政行為不能違反法律規定。(2)法律保留原則,即行政行為必須有法律依據。
依法行政原則中的「法」的含義經歷了一個歷史的變遷,從最初的「法律」逐漸演變到了現在的「法」。現代意義上的依法行政,不僅僅要求行政機關的行為符合形式上法律的規定,而且要求行政機關的行為符合事實上的法的要求。這種法包括:公平正義等等基本價值原則、憲法原則、法理等等。
從本案中可以看出,一方面工商局並沒有根據法律規定履行職責;另一方面,工商局的某些行為雖然並沒有明顯違反形式上的法律規定,但是卻違反了事實上的「法」。
2.高權行政的特點是行為的強制性,其存在的目的在於確保行政目標的有效實現。但是,伴隨著政治民主化的不斷深入,服務行政深入人心,高權行政越來越需要進行改革,於是包括德國在內的西方國家行政法都逐漸削弱行政行為的強制性。在高權行政領域,只要能有效夠達成行政目標,非權力方式也是可以採用的,這是對政治民主化的一種順應,也是服務行政的基本要求。
行政權的不可處分性指的是行政機關不能隨意放棄、不履行行政權力。而本案中公安機關的做法實際上是一種委託,行政權力並沒有被放棄,也並不存在不作為,只是行政機關將此權力委託給他人行使而已,自己則負責監督。
承包人未能完成相應任務,只能根據合同進行責任追究,除非發現其有其他屬於行政機關管轄范圍內的違法行為,方能追究其其他責任。行政機關與承包人之間存在的是行政契約關系,這種契約關系盡管與民事契約有所區別,但其核心仍然是根據雙方的約定行使一定行為並承擔相應的後果。如果任憑行政機關以某些借口承擔合同約定之外的責任,將打破行政契約的平衡性,使得行政合同成為單方行政行為。
行政機關在將行政權委託給他人行使之後並不是自己就沒有任何責任了,而是必須嚴格監督受託人的權力行為,一旦發現有作為或者不作為的違法情形,委託機關有義務予以處理。如果行政機關沒有盡到監督管理的責任則需要承擔失職、瀆職的責任。
⑼ 日常生活中能體現行政法原則的案例有哪些
行政法原則有6種之多呢……
生活中最常見的應該是合理性合法性,比如開罰單、執照吊銷、行政拘留等等。
案例多的好比醫院的病患,但大多類似
⑽ 關於行政法相關案例的問題
正確的,因為派出所是法律上說的:「國家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 那麼這樣的組織是具有獨立承擔行政責任的組織,所以可以直接列為被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