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勞動法612
A. 國外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狀況
從國外立法來看,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被一致肯定為勞動合同的常態,是勞動關系存續的一般形式,只要不出現法定的單方解除合同的情形,勞動關系就一直接續下去,直到職工退休。歐盟1999年頒布的關於保護固定期限勞動合同雇員的指令(1999/70/EU)明確指出:「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是勞動關系的一般形式,有助於保護雇員的生活、改善其職業穩定性和工作待遇。」從1982年起,法國勞動法明確規定:「勞動合同的訂立不得確定期限」(勞動法典法律編第121-5條)。僱主與雇員通常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
歐盟上述關於保護固定期限勞動合同雇員的指令(1999/70/EU)明確指出:「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適用於特殊情形下,由成員國立法根據行業的特點在征詢勞資團體意見後確定其適用范圍及其續延。」法國勞動法典規定定期勞動合同只能適用於下列情況之下:一是替代休病假、產假等勞動合同中止的雇員;二是企業經營活動變化時,在季節性或臨時增加的工作崗位上適用;三是為解決某些人員失業問題而訂立的某些特殊的勞動合同,如針對青年人和長期失業人員而訂立的就業互助性、適應性和獲得資格性的勞動合同(法典法律編第122-1-1條)。法典還明確列舉了兩種禁止簽訂定期勞動合同的情況:一是招聘僱員替代因集體勞動沖突(如罷工)而中止履行勞動合同的雇員;二是部頒規章所列的特別危險的工作崗位上(第122-3條)。此外,定期勞動合同的期限和續訂也受到限制。定期勞動合同只能續訂一次,續訂期限加上原合同期限一般不得超過18個月。定期勞動合同期滿後勞動關系繼續存續的,即轉為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關系;僱主在多個崗位上與某一雇員連續訂立定期勞動合同的情況,也視為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關系;只有因季節性工作訂立的定期勞動合同不論怎樣續訂,都是定期勞動合同(第122-1-2條)。英國勞動法為了落實歐盟1999年的指令制定了關於固定期限勞動合同雇員的條例(2002年10月1日起實施)。根據該條例,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初始期限和續延期限總合一般不得超過4年。超過4年後勞動關系繼續存在的,除非僱主有客觀理由證明需要簽訂固定期限合同,否則即視為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關系。德國勞動促進法也要求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期限不得長於18個月。
在美國,對勞資雙方簽訂何種類型勞動合同無任何強制,當事人可在固定期限和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中任選,而在德國、法國,對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適用情形直接予以限制。
B. 德國哪條法律規定員工午睡在文章中讀到過,求教哪條德國法律規定的最好有德語原文。謝謝!!!
德國法律沒有規定必須午睡,從法理可知沒有人有權強制他人睡覺或者吃飯神馬的。
但是德國勞動法規定了工作之間的休息時間
德國工作時間法(Arbeitszeitgesetz)第四條規定:
Die Arbeit ist rch im voraus feststehende Ruhepausen von mindestens 30 Minuten bei einer Arbeitszeit von mehr als sechs bis zu neun Stunden und 45 Minuten bei einer Arbeitszeit von mehr als neun Stunden insgesamt zu unterbrechen. Die Ruhepausen nach Satz 1 können in Zeitabschnitte von jeweils mindestens 15 Minuten aufgeteilt werden. Länger als sechs Stunden hintereinander dürfen Arbeitnehmer nicht ohne Ruhepause beschäftigt werden.
大致是說工作時間多於6小時少於9小時的,中間應當有至少30分鍾的休息時間;工作時間在9小時以上的,應當有至少45分鍾的休息時間。
第一款規定的休息時間可以分成每次至少15分鍾的部分休息,但在沒有休息的情況下,不得連續工作超過6小時。
希望對你有幫助
C. 聽說德國是很好福利的國家,但是並沒有聽過可以移民,有沒有德國移民的項目呢
我身邊有不少朋友在德國留學或居住,根據他們的經歷,我可以給您總結一下德國移民的途徑。德國移民大致可以有如下幾種方式:
留學
留學簽證拿的是德國外國人法第16條,畢業之後可以換成18條的工作簽證。之後工作滿兩年,繳滿2年的養老保險之後(養老保險會直接從工資里扣掉),即可申請德國永居,也就是所謂的綠卡。如果您由德國留學的打算,不妨嘗試下這種方式。
2. 投資移民:成立公司,辦理法人簽證。法人簽證的辦理需要符合德國第21條外國人法條款。該條款要求申請人的公司需要具備地方公眾利益,評估申請人簽證的單位是投資地外管局和商會。簡單來說,就是在德國成立一家公司,最低注冊金為2.5萬歐元,經過三年的正常經營之後,就可以獲得德國的永久居住權。這種方式優勢十分明顯,也是我最推薦的,因為這種途徑對於申請人身份和語言基本都沒有限制,只需要拿出幾十萬人民幣即可,這個價格比起美國,加拿大之類的也是便宜很多了。
3.工作簽證
另外一種辦理方式為申請員工簽證。申請人必須有德國公司做為僱主,員工簽證的辦理要符合德國第18條外國人法條款。該法條要求申請人具有符合德國勞動法的勞動合同,工資符合德國當地標准,申請人的學歷和外語能力也比較優異,員工簽證取得後5年,即可申請德國綠卡。
4.歐盟藍卡簽證
而藍卡簽證則是需要符合外國人法第19條,是歐盟國家為了吸引全球范圍的搞技術人才來歐盟就業與生活所引進的工作許可。申請條件為有德國公司作為僱主,並且收入達到稅前年薪50.800歐元,若某稀缺行業,如:自然科學、數學、建築學、城市規劃交通規劃、工程師、人體醫學(牙醫除外)、IT類等的,年薪可以降至 39.624歐元。藍卡簽證取得後,最快21個月就可以申請德國綠卡。沒有德語能力的話,則是33個月可以申請德國綠卡。
中介的話,目前國內各大中介各自有各自的優勢,也不好比較。我身邊朋友給我推薦過ibc德國西南商務中心,這家機構和德國當地政府簽過招商引資的協議(這在中國是獨一無二的),能夠保證移民成功率。您不妨去這家機構的官網看一看。
希望能夠幫到您,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也可以繼續問我哈~
D. 德國勞動法的優點
作為獨立的法律部門,產生於19世紀,與產業革命的出現及工人運動的聲勢日益壯大密切相關。
18世紀末~19世紀初,隨著西方各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逐步興起,工人階級強烈要求廢除原有的「工人法規」,頒布縮短工作日的法律;要求增加工資、禁止使用童工、對女工及未成年工給予特殊保護以及實現社會保險等。資產階級政府迫於上述情況,制定了限制工作時間的法規,從而促使了勞動法的產生。英國在1802年通過《學徒健康和道德法》,這就是現代勞動立法的開端。到1864年,英國頒布了適用於一切大工業的工廠法。1901年英國制定的《工廠和作坊法》,對勞動時間、工資給付日期、地點以及建立以生產額多少為比例的工資制等,都做了詳細規定。德國於1839年頒布了《普魯士工廠礦山條例》。法國於1806年制定了工廠法,1841年頒布了《童工、未成年工保護法》,1912年制定了《勞工法》。進入20世紀以後,西方主要的國家大都相繼頒布了勞動法規。從1802年以後的百餘年間,西方國家的勞動立法從民法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法律部門。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勞動立法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國際無產階級斗爭的高漲,西方國家陸續制定了不少勞動法。德國1918年頒布《工作時間法》,明確規定對產業工人實行8小時工作制,還頒布了《失業救濟法》、《工人保護法》、《集體合同法》,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勞動者的利益,對資本家的權益作了適當的限制。
到20世紀30年代,西方國家勞動立法出現了兩種不同傾向:一種是以德、意、日為代表的法西斯國家,不僅把已經頒布實施的改善勞動條件的法令一一廢除,而且把勞動立法作為實現法西斯專政、進一步控制工人的工具。另一種是以英、美為代表的一些國家,它們為了擺脫經濟危機,對工人採取了一定的讓步政策。英國於1932~1938年間,先後頒布了縮短女工和青工勞動時間,實行保留工資年休假以及改善安全衛生條件的幾項法律。美國在1935年頒布的《國家勞工關系法》(《華格納法》),規定工人有組織工會和工會有代表工人同僱主訂立集體合同的權利。1938年又頒布了《公平勞動標准法》,規定工人最低工資標准和最高工作時間限額,以及超過時間限額的工資支付辦法。
俄國十月革命後,在1918年頒布了第一部《勞動法典》,1922年又重新頒布了更完備的《俄羅斯聯邦勞動法典》,體現了工人階級地位的轉變和國家對勞動和勞動者的態度。它以法典的形式使勞動法徹底脫離了民法的范疇。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勞動立法 戰後,資本主義總危機進一步加深,資本主義國家產生了一批現代的反工人立法。如1947年美國國會通過的《塔夫脫-哈特萊法》,把工會變成一種受政府和法院監督的機構,禁止工會以工會基金用於政治活動;規定要求廢除或改變集體合同,必須在60天前通知對方,在此期間,禁止罷工或關廠,而由聯邦仲裁與調解局進行調解;規定政府有權命令大罷工延期80天舉行,禁止共產黨人擔任工會的職務等。又如1947年法國國民議會通過的《保衛共和國勞動自由法》,同樣是鎮壓工人運動的法律。到20世紀60年代,西方國家的勞動立法出現了新的趨勢。在工人運動的壓力下,各主要國家相繼頒布了一些改善勞動條件和勞動待遇的法律,如法國頒布了關於改善勞動條件、男女同工同酬、限制在勞動方面種族歧視的法律,日本於1976年重新修訂了《勞動標准法》,還制定了關於最低工資、勞動安全與衛生、職業訓練、女工福利等方面的法律。
70年代以後,蘇聯的勞動立法也有了很大的變化。1970年頒布了《蘇聯和各加盟共和國勞動立法綱要》,其後,各加盟共和國又根據這一立法綱要頒布了自己的勞動法典。東歐國家在50年代先後頒布了勞動法典,到60~80年代,除有的國家如保加利亞,對他們的勞動法典進行了修訂和補充外,大部分國家如羅馬尼亞、匈牙利、民主德國、捷克斯洛伐克、阿爾巴尼亞、波蘭、南斯拉夫等,都曾再次頒布了勞動法典。經過近2個世紀的歷程,勞動法越來越受到重視,在世界各國的法律體系中已經佔有了重要的地位。
中國的勞動立法 中國的勞動立法,出現於20世紀初期。中華民國時期 ,北洋政府農商部於1923年3 月29日公布了《暫行工廠規則》,內容包括最低的受雇年齡、工作時間與休息時間、對童工和女工工作的限制,以及工資福利、補習教育等規定。國民黨政府則沿襲清末《民法草案》的做法,把勞動關系作為僱傭關系載入1929~1931年的民法中;1929年10月頒布的《工會法》,實際上是限制與剝奪工人民主自由的法律。
為了維護工人利益,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在1922年發動了大規模的勞動立法運動,並提出《勞動法大綱》19條等等。這一代表工人利益的《勞動法大綱》並未得到當時政府的確認。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才產生了真正代表職工利益的勞動立法。1931年11月7日,中華工農兵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法》。抗日戰爭時期,各邊區政府也曾公布過許多勞動法令,如晉冀魯豫邊區1941年11月1日就曾公布過《晉冀魯豫邊區勞工保護暫行條例》。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1948年8月第六次全國勞動大會,通過了《關於中國職工運動當前任務的決議》,對解放區的勞動問題提出了全面的、相當詳盡的建議,對調整勞動關系提出了基本原則。各個解放區的人民政府,也曾先後頒布過不少勞動法規。這一切,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勞動立法提供了豐富的經驗。
E. 勞動法的發展歷史
18世紀末~19世紀初,隨著西方各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逐步興起,工人階級強烈要求廢除原有的「工人法規」,頒布縮短工作日的法律;要求增加工資、禁止使用童工、對女工及未成年工給予特殊保護以及實現社會保險等。資產階級政府迫於上述情況,制定了限制工作時間的法規,從而促使了勞動法的產生。英國在1802年通過《學徒健康和道德法》,這就是現代勞動立法的開端。到1864年,英國頒布了適用於一切大工業的工廠法。1901年英國制定的《工廠和作坊法》,對勞動時間、工資給付日期、地點以及建立以生產額多少為比例的工資制等,都做了詳細規定。德國於1839年頒布了《普魯士工廠礦山條例》。法國於1806年制定了工廠法,1841年頒布了《童工、未成年工保護法》,1912年制定了《勞工法》。進入20世紀以後,西方主要的國家大都相繼頒布了勞動法規。從1802年以後的百餘年間,西方國家的勞動立法從民法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法律部門。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勞動立法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國際無產階級斗爭的高漲,西方國家陸續制定了不少勞動法。德國1918年頒布《工作時間法》,明確規定對產業工人實行8小時工作制,還頒布了《失業救濟法》、《工人保護法》、《集體合同法》,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勞動者的利益,對資本家的權益作了適當的限制。
到20世紀30年代,西方國家勞動立法出現了兩種不同傾向:一種是以德、意、日為代表的法西斯國家,不僅把已經頒布實施的改善勞動條件的法令一一廢除,而且把勞動立法作為實現法西斯專政、進一步控制工人的工具。另一種是以英、美為代表的一些國家,它們為了擺脫經濟危機,對工人採取了一定的讓步政策。英國於1932~1938年間,先後頒布了縮短女工和青工勞動時間,實行保留工資年休假以及改善安全衛生條件的幾項法律。美國在1935年頒布的《國家勞工關系法》(《華格納法》),規定工人有組織工會和工會有代表工人同僱主訂立集體合同的權利。1938年又頒布了《公平勞動標准法》,規定工人最低工資標准和最高工作時間限額,以及超過時間限額的工資支付辦法。
俄國十月革命後,在1918年頒布了第一部《勞動法典》,1922年又重新頒布了更完備的《俄羅斯聯邦勞動法典》,體現了工人階級地位的轉變和國家對勞動和勞動者的態度。它以法典的形式使勞動法徹底脫離了民法的范疇。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勞動立法 戰後,資本主義總危機進一步加深,資本主義國家產生了一批現代的反工人立法。如1947年美國國會通過的《塔夫脫-哈特萊法》,把工會變成一種受政府和法院監督的機構,禁止工會以工會基金用於政治活動;規定要求廢除或改變集體合同,必須在60天前通知對方,在此期間,禁止罷工或關廠,而由聯邦仲裁與調解局進行調解;規定政府有權命令大罷工延期80天舉行,禁止共產黨人擔任工會的職務等。又如1947年法國國民議會通過的《保衛共和國勞動自由法》,同樣是鎮壓工人運動的法律。到20世紀60年代,西方國家的勞動立法出現了新的趨勢。在工人運動的壓力下,各主要國家相繼頒布了一些改善勞動條件和勞動待遇的法律,如法國頒布了關於改善勞動條件、男女同工同酬、限制在勞動方面種族歧視的法律,日本於1976年重新修訂了《勞動標准法》,還制定了關於最低工資、勞動安全與衛生、職業訓練、女工福利等方面的法律。
70年代以後,蘇聯的勞動立法也有了很大的變化。1970年頒布了《蘇聯和各加盟共和國勞動立法綱要》,其後,各加盟共和國又根據這一立法綱要頒布了自己的勞動法典。東歐國家在50年代先後頒布了勞動法典,到60~80年代,除有的國家如保加利亞,對他們的勞動法典進行了修訂和補充外,大部分國家如羅馬尼亞、匈牙利、民主德國、捷克斯洛伐克、阿爾巴尼亞、波蘭、南斯拉夫等,都曾再次頒布了勞動法典。經過近2個世紀的歷程,勞動法越來越受到重視,在世界各國的法律體系中已經佔有了重要的地位。
中國的勞動立法 中國的勞動立法,出現於20世紀初期。中華民國時期 ,北洋政府農商部於1923年3 月29日公布了《暫行工廠規則》,內容包括最低的受雇年齡、工作時間與休息時間、對童工和女工工作的限制,以及工資福利、補習教育等規定。國民黨政府則沿襲清末《民法草案》的做法,把勞動關系作為僱傭關系載入1929~1931年的民法中;1929年10月頒布的《工會法》,實際上是限制與剝奪工人民主自由的法律。
為了維護工人利益,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在1922年發動了大規模的勞動立法運動,並提出《勞動法大綱》19條等等。這一代表工人利益的《勞動法大綱》並未得到當時政府的確認。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才產生了真正代表職工利益的勞動立法。1931年11月7日,中華工農兵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法》。抗日戰爭時期,各邊區政府也曾公布過許多勞動法令,如晉冀魯豫邊區1941年11月1日就曾公布過《晉冀魯豫邊區勞工保護暫行條例》。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1948年8月第六次全國勞動大會,通過了《關於中國職工運動當前任務的決議》,對解放區的勞動問題提出了全面的、相當詳盡的建議,對調整勞動關系提出了基本原則。各個解放區的人民政府,也曾先後頒布過不少勞動法規。這一切,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勞動立法提供了豐富的經驗。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同年,勞動部公布《關於勞動爭議解決程序的規定》,1951年2月,政務院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1953年1月經修正後重新公布),1952年8月,政務院發布《關於勞動就業問題的決定》。1954年7月,政務院公布《國營企業內部勞動規則綱要》,1956年6月,國務院公布《關於工資改革的決定》,1956年國務院公布《工廠安全衛生規程》、《建築安裝工程安全技術規程》和《工人職員傷亡事故報告規程》。
在全面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階段,中國的勞動立法有了進展。1958年,國務院公布了《關於工人、職員退休處理的暫行規定》等4項重要規定。1966~1976年,勞動立法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1978年5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原則上批准了國務院《關於安置老弱病殘幹部的暫行辦法》和《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同年5月,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實行獎勵和計件工資制度的通知》。1982年2月,國務院發布了《礦山安全條例》、《礦山安全監察條例》、《鍋爐壓力容器安全監察暫行條例》等3項法律文件。1982年4月,國務院發布了《企業職工獎懲條例》。1986年7月,國務院發布了《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國營企業招用工人暫行規定》、《國營企業辭退違紀職工暫行規定》和《國營企業職工待業保險暫行規定》。1986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布了《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職工代表大會條例》。1987年7月,國務院發布了《國營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暫行規定》,同年勞動部發出了《關於禁止招用童工的通知》。1988年7月,國務院頒布了《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1992年4月,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1992年11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1993年7月,國務院頒布了《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1994年2月,國務院發布了《關於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這些勞動法規在調整勞動關系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1956年,中國曾起草《勞動法》,由於歷史原因,中途夭折。1979年第二次起草《勞動法》,1983年7月曾由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草案》,但因很多問題難以妥善解決,未提交全國人大審議。90年代初期第三次起草《勞動法》,1994年7月5日經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的頒布標志中國勞動法制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勞動法》共13章107條,包括總則;就業促進;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工資;勞動安全衛生;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護;職業培訓;社會保險和福利;勞動爭議;監督檢查;法律責任;附則。《勞動法》是中國的基本法,為勞動法制建設奠定了基礎。《勞動法》的立法指導思想是:①充分體現憲法原則,突出對勞動者權益的保護。②有利於促進生產力的發展。③規定統一的基本標准和規范。④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盡量與國際慣例接軌。這一指導思想保證了《勞動法》的制定工作具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
F. 我想要一片文章:德國勞動法上關於工作權保障之討論
德國勞動法
在聯邦德國,人們通過法律,工資合同以及勞務合同來調節僱主與雇員之間的勞動法關系。
社會夥伴可以自由結成聯盟
在德國,僱主與雇員是所謂的社會夥伴關系,它們可以在不受國家影響的情況下獨自達成有約束力的工資合同。所謂的自由結盟權是受到德國憲法(基本法)的保護的。重要的是,還應該知道,這些工資合同相應地對某一特定的經濟領域有效,比如,針對金屬加工業,服務業等等。
工資合同
工資合同是專門調節勞資雙方(僱主與雇員)的勞動法關系的。在工資合同中又分為,基本勞資合同和狹義的工資合同,基本勞資合同主要是指那些有效期較長,並不經常改變的法律內容,比如,解僱的條件,休假權,調解事宜等等,狹義的工資合同的有效期基本上較短,這種工資合同中最重要的就是工資等級表。
聯邦德國現有的各種工資合同在地域上差別很大。這些合同中的絕大多數只是在某些地區有效。各地的工商會可以為您提供在當地有效的工資合同的信息。此外,某些公司還有自己的內部工資合同。
勞務合同
僱主與雇員之間的勞動關系是通過簽訂勞務合同確定的。在德國簽訂勞務合同時應該遵守相關的法律,尤其是《民法典》以及基本勞資合同,工資合同和內部工資協議中的有關規定。在遵守上述規定的前提下,勞資雙方自由地就下列問題達成協議:工作的種類和工作的地點,工資水平,假期長短,是否可以延長解僱通知期限,非全日工作的工作范圍以及工作條件。
休假權
聯邦德國休假法規定,每個雇員每年都有權帶薪休假。法律規定,不考慮年齡因素時每個人每年的帶薪假期至少可以達到24工作日。工作日是指除了星期日或者法定假日以及不工作的星期六以外的所有自然日,因此法定的假期至少有四周。在勞資關系存在六個月以後,雇員就可以首次獲得完全的休假權。除了法律上的最低要求之外,在工資合同中還有許多關於休假的具體規定。
雇員在休假期間的工資照付權利
雇員在休假期間有權要求僱主支付工資/薪水,也就是說,僱主支付的工資必須達到假期開始前的13個星期的平均工資水平。此外,在許多工資合同或者單個勞務合同中還常常規定,僱主必須向雇員支付額外的補貼(休假津貼)。
雇員生病時僱主必須繼續支付工資
法律規定,雇員在生病時有權要求僱主繼續支付工資。繼續支付的工資和雇員正常工作時相同。雇員最早可以在勞務合同簽訂6個星期以後提出這項要求。如果工資合同或勞務合同中關於繼續支付工資的規定有所不同,那麼雇員可以選擇對自己較為有利的規定。
僱傭關系的終止
僱傭關系可以通過下列方式終止:僱傭雙方一致同意取消合同,
- 合同到期
- 僱主解僱雇員
- 雇員死亡
解僱通知期限
僱主與雇員必須遵守的解僱通知期限為4周,而且必須推遲到每月的15日或月底。一個擁有20個雇員的工廠的解僱通知期限可以為4周,它無需單獨同雇員簽訂合同規定固定的解僱日期。根據在工廠或企業中受僱傭的時間長短不同,僱主可以適當延長解僱通知期限。如果雇員在該企業工作20年,那麼解僱通知期限可以增加到7個月並延長到月底。如果雇員在某企業工作25年,那麼解僱通知期限還可以相應有所增加。
規定期限
勞資雙方也可以繼續自由協商解僱通知期限。不受工資合同約束的僱主與雇員可以簽訂單獨合同來規定解僱通知期限。如果工廠的職工超過10人,那麼解僱通知期限法會在法律上為雇員提供有效的解僱保護。原則上,不管解僱通知期限有多長,只有在有客觀依據而且符合社會公平的原則的情況下,才可以解僱員工。也就是說,必須考慮到每次解僱員工的具體情況。
通知義務
反不正當解僱法規定,如果企業大規模地解僱員工,那麼它必須通知當地勞動局。只有在勞動管理部門同意之後或者上述通知送達一個月以後解僱才算正式生效。只有在能夠提出重要理由的情況下(比如僱主確有困難將勞資關系持續到規定的下一個解僱期限),才可以不規定解僱通知期限。
企業共決權
《雇員代表參加企業管理法》規定了僱主和雇員在企業內部合作的基本制度,這些制度必須符合勞動法。《雇員代表參加企業管理法》規定,在至少擁有5位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雇員企業里,如果有三個人符合推選條件,那麼就可以通過選舉組成企業職工委員會。企業職工委員會委員的人數與職工在企業的影響力有關。企業職工委員會在某些涉及到社會利益的問題上有共同決定權,在做人事決策時有共同決定權或參與權,在某些經濟問題上有聽證權。如果企業的職工超過100人,那麼就可以組成一個經濟委員會,該委員會負責向企業職工委員會報告經濟問題。在雇員人數超過500名的股份公司、有限責任公司以及合作社裡,監事會的三分之一成員必須由雇員任命。煤炭和鋼鐵工業規定出資人和雇員代表可以各自任命一半監事會的成員;此外,還要選任一個負責社會利益的勞工關系董事(特定的共同決定權)。
雇員共同決定法
《雇員共同決定法》制定後,在煤炭和鋼鐵行業中存在的共同決定政策也被擴大到其他的經濟領域。該法律主要適用於有限責任公司、股份公司,股份兩合公司以及那些可以控制另一個公司(康采恩)的企業。前提條件是,公司的雇員人數超過2000名;如果是康采恩公司,那麼雇員數可以少一些,只要所有子公司的人數加在一起超過2000名即可。作為例外,有政治、宗教、教育或者慈善目標的公司不受《雇員共同決定法》的約束。
勞動保護法
德國勞動保護法規定,僱主有義務保護雇員的安全。社會性的勞動保護包括工作時間的保護以及對特別需要保護的人群(年輕人,母親,嚴重殘疾者,家庭手工勞動者)提供保護的條例。技術性的勞動保護尤其是指設備安全,儀器安全以及工作地點安全,而且工作崗位條件要以人為本。
工作時間 - 法律的規定
為了保護工作時間,德國法律規定,正常工作日的工作時間不許超過8個小時。工作時間保護法規定,如果在6個月內平均每個工作日的工作時間不超過8個小時,那麼一天的工作時間最多可以延長到10小時。這樣,工作時間的模式就可以有一定的靈活性及企業的自主性。
工作時間 - 工資合同以及勞務合同的規定
法律上規定的最長工作時間與工資合同上所規定的是有區別的。在德國,工資合同規定大部分雇員每周的工作時間通常不能超過40個小時。在許多工資合同中還有許多待定條款,勞資雙方就可以根據內部工資協議自由協商每周正常的工作時間。工作時間保護法除了規定有關地區每周的工作時間不能超過最高界限外,還保證雇員享有一定的休息時間(禁止周日工作)並且對上夜班的男女職工提供同樣的保護。其他關於工作時間的規定有,青少年勞動保護法、在職孕婦、產婦保護法、停止營業法以及歐盟法律中對司機的特殊規定。
技術性的勞動保護
技術性的勞動保護方面適用的法律法規有德國工商法、特殊法律(例如儀器安全法、化學葯品法、基因技術法、原子能法)以及職業事故社會互助保險合作社的事故預防規則中所規定的條款。是否遵守勞保規定,由官方及非官方的機構、工商業監管局以及職業事故社會互助保險合作社的技術監督部門予以監督。
G. 為什麼我國的勞動法不允許德國的二元制
農民工已經成為我國一個特定社會群體,具有十分突出的中國特色.是城鄉二元戶籍
制的產物。
戶籍制度的本意是戶口登記與人口管理。
但是,
由於歷史的原因,
以及一定經濟、
社會條件的限制,我國現有的戶籍制度與許多福利、權利聯系在了一起,導致了同一國籍、
工作生活於同一城市中的人們,卻因為戶籍的不同而在身份、權利、福利等方面存在差異,
對社會平等、
人口自由流動及公平等造成了不利影響。
本文正是在這個視角下分析社會保障
制度對農民工權益的影響。
H. 懂勞動法的進來
這種協商的形式是可以接受的,但內容不合理。如果雙方達不成協議,可解除合同,並依勞動法進行補償。
I. 有沒有勞動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2018年修正)
頒布單位: 全國人大常委會版
(1994年7月5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權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 1994年7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二十八號公布 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已於2009年8月27日經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部分法律的決定》修訂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根據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等七部法律的決定》第二次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