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40務
❶ 勞動法 勞務派遣
勞務派遣又稱人力派遣、人才租賃、勞動派遣、勞動力租賃、雇員租賃,是指由勞務派遣機構與派遣勞工訂立勞動合同,把勞動者派向其他用工單位,再由其用工單位向派遣機構支付一筆服務費用的一種用工形式。勞動力給付的事實發生於派遣勞工與要派企業(實際用工單位)之間,要派企業向勞務派遣機構支付服務費,勞務派遣機構向勞動者支付勞動報酬。
法律關系
一、勞動關系與勞務關系
(一)相關的幾個概念
1、勞動關系的概念是指用人單位與勞動者運用勞動能力實現勞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社會關系。表現形式有兩種:直接實現勞動過程,間接實現勞動過程。
2、勞務關系的概念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平等主體之間就勞務事項進行等價交換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經濟關系。
勞動關系與勞務關系的聯系與區別當勞務關系的平等主體是兩個,而且一方是用人單位,另一方是自然人時,它的情形與勞動關系很相近,從現象上看都是一方提供勞動力,另一方支付勞動報酬,因此兩者很容易混淆。還有一種派遣勞務人員或借用人員的情形,致使兩個單位之間的勞務關系與派出或借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的勞動關系緊密地交叉在一起。這是它們相聯系的一面。
勞動關系與勞務關系的區別主要有五點:
1.主體不同;
2.關系不同;
3.勞動主體的待遇不同;
4.適用的法律不同;
5.合同的法定形式不同。
二、勞務派遣中的勞動關系與勞務關系
(一)勞務派遣中有哪些法律關系
1.勞務輸出單位與勞務輸入單位是勞務派遣關系。
2.勞務輸出單位與勞動者是勞動關系。
3.勞動者與勞務輸入單位是勞務服務關系。
(二)勞務派遣中的勞動關系與勞務關系的聯系
1.這種三角法律關系的基礎是勞務派遣關系。
2.這種三角法律關系的支柱是勞動者與勞務輸出單位的勞動關系和與勞務輸入單位的勞務服務關系。
❷ 我是勞務派遣工,被鑒定為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在單位連續工齡有二十年,今年有47歲,請問勞動法第四十二
注意:第四十二條 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不得依照本回法第四十條、第四十一條答的規定解除勞動合同。
只限制於不可以根據二條進行解除勞動合同,但一樣可以根據某些條款合法解除勞動合同,或非法解除勞動合同(要給雙倍的錢錢)。
所以你的理解是不正確的。
❸ 詳細列舉我國勞動法所規定的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
第一,根據《勞動法》的規定,勞動者有哪些權利和義務?
由於《勞動法》的內容很廣泛,今天時間很短,要全面介紹比較困難,所以只能講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勞動法》規定的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問題。
從立法宗旨上看,《勞動法》是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和實施勞動管理相統一的法律。 但是,《勞動法》首先是勞動者保護法,在總體上是向保護勞動者傾斜的。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是《勞動法》的根本立法目的。《勞動法》第一條開宗明義地規定:「為了保護勞動者的
重磅推薦:網路閱讀APP,免費看書神器!
1/30
合法權益,調整勞動關系,建立和維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制度,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根據憲法,制定本法。」這一規定,把《勞動法》的立法宗旨清楚地表述出來了,劃清了《勞動法》與其他基
本法律的界限。
既然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在我國勞動法律中的地位是平等的,為什麼《勞動法》還要特別強調保護勞動者?這是因為,我國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勞動者是國家的主人。這種社會制度的性質決定了勞動者在企業中的地位和享有充分的民主管理的權利。勞動者的權益是我們國家和社會權益的集中體現,沒有勞動者的權益,也就沒有我們國家和社會的權益。因此,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是我們國家最根本的任務。
用法律保護勞動者的利益,就必須在法律上賦予勞動者一定的權利。對此,我國的根本大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十二條至第四十五條,對勞動者的勞動權利、義務以及勞動關系和各個方面都作出了全面而系統的規定。我國的《勞動法》,始終堅持依照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基本精神,把《憲法》確定的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明晰化、具體化,堅持和突出了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立法宗旨。特別是總則第三條,在《憲法》基礎上,又進一步規定了勞動者的八項權利和四項義務,即「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
2/30
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勞動者應當完成勞動任務,提高職業技能,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這就使《憲法》規定的公民的勞動權利和勞動義務更加具體化。這樣的規定在我國尚屬首次。《勞動法》除了在第三條中集中規定了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之外,同時還通過其他各條從國家和用人單位的職責方面,確立了保障勞動權利充分實現的原則。可以說,《勞動法》對勞動者合法權益保護這一主要的立法目的,貫穿於整部法律之中。從整個《勞動法》法律規范內容體系來看,幾乎勞動者的每一項權利,都有一項具體的勞動法律制度保證其實現。
(一)勞動權。
勞動權,也稱勞動就業權,是指具有勞動能力的公民有獲得職業的權利。公民的勞動就業權是公民享有的各項權利的核心。勞動者只有通過勞動就業,獲得一定的工作,才能實現勞動的權利。如果公民的勞動權不能實現,其他一切權利也就失去了基礎和意義。根據我國《勞動法》的規定,我國勞動者享有的勞動權具體包括:
(1)平等就業的權利。《勞動法》在總則第三條中作了基本規定,又在第二章促進就業第十二條中規定:「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第十三條規定:「 婦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就業權利。凡適合婦女從事的勞動崗位,用人單位不得以性別
3/30
為由拒絕錄用或者提高錄取標准。」
(2)選擇職業的權利。勞動者選擇職業的權利是平等 就業權利的體現。《勞動法》總則第三條作了規定,又在第 三章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一章中,通過第十七條的規定,明 確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在訂立勞動合同時,應當遵循平等自願,協商一致的原則,從而體現了通過相互選擇建立勞動關系的精神;第二十一條規定勞動合同可以約定試用期,為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實現雙向選擇提供條件;第三十一條規定勞動者擁有辭職權,可以不附加任何條件,使勞動者自主擇業的權利得到保障。
(3)特殊就業保障的權利。第十四條規定:「殘疾人、少數民族人民、退出現役的軍人的就業,法律、法規有特別規定的,從其規定。」這一規定,充分體現了《勞動法》在堅持勞動就業權利人人平等的前提下,對特殊群體的勞動者就業實行就業保障政策。
(4)保持職業穩定的權利。第二十條規定:「勞動者在同一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以上,當事人雙方同意續延勞動合同的,如果勞動者提出訂立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應當訂立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這一規定旨在避免用人單位用完職工「黃金年齡段」即行辭退的不合理用人行為,有利於保護老職工職業穩定。
(5)不被任意和非法解僱的權利。第二十九條規定勞動者在患職業病或者因工負傷喪失或者部分喪失勞動能力時、患病或者因工負傷在
4/30
醫療期內時,女職工在孕期、產期、哺乳期內時,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下,用人單位不得依據勞動法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的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第三十條規定:「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
❹ 我國勞動法規定一個人的務工費為多少
沒有具體規來定,但是規定沒有自不得低於當地的最低工資標准,而各地的最低工資標准各不相同,建議撥打12333社保服務熱線咨詢試試。
根據《勞動法》
第四十六條工資分配應當遵循按勞分配原則,實行同工同酬。
工資水平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國家對工資總量實行宏觀調控。
第四十七條用人單位根據本單位的生產經營特點和經濟效益,依法自主確定本單位的工資分配方式和工資水平。
第四十八條國家實行最低工資保障制度。最低工資的具體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報國務院備案。
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的工資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
第四十九條確定和調整最低工資標准應當綜合參考下列因素:
(一)勞動者本人及平均贍養人口的最低生活費用;
(二)社會平均工資水平;
(三)勞動生產率;
(四)就業狀況;
(五)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
第五十條工資應當以貨幣形式按月支付給勞動者本人。不得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的工資。
第五十一條勞動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喪假期間以及依法參加社會活動期間,用人單位應當依法支付工資。
❺ 新勞動法關於勞務工的新規定是什麼
新勞動法對於派遣的新規定
關鍵詞:新派遣法、派遣、勞務派遣、人事代理、社保代理、濟南派遣
第五十七條 勞務派遣單位應當依照公司法的有關規定設立,注冊資本不得少於五十萬元。
第五十八條 勞務派遣單位是本法所稱用人單位,應當履行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的義務。勞務派遣單位與被派遣勞動者訂立的勞動合同,除應當載明本法第十七條規定的事項外,還應當載明被派遣勞動者的用工單位以及派遣期限、工作崗位等情況。
勞務派遣單位應當與被派遣勞動者訂立二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按月支付勞動報酬;被派遣勞動者在無工作期間,勞務派遣單位應當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規定的最低工資標准,向其按月支付報酬。
第五十九條 勞務派遣單位派遣勞動者應當與接受以勞務派遣形式用工的單位(以下稱用工單位)訂立勞務派遣協議。勞務派遣協議應當約定派遣崗位和人員數量、派遣期限、勞動報酬和社會保險費的數額與支付方式以及違反協議的責任。
用工單位應當根據工作崗位的實際需要與勞務派遣單位確定派遣期限,不得將連續用工期限分割訂立數個短期勞務派遣協議。
第六十條 勞務派遣單位應當將勞務派遣協議的內容告知被派遣勞動者。
勞務派遣單位不得剋扣用工單位按照勞務派遣協議支付給被派遣勞動者的勞動報酬。
勞務派遣單位和用工單位不得向被派遣勞動者收取費用。
第六十一條 勞務派遣單位跨地區派遣勞動者的,被派遣勞動者享有的勞動報酬和勞動條件,按照用工單位所在地的標准執行。
第六十二條 用工單位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執行國家勞動標准,提供相應的勞動條件和勞動保護;
(二)告知被派遣勞動者的工作要求和勞動報酬;
(三)支付加班費、績效獎金,提供與工作崗位相關的福利待遇;
(四)對在崗被派遣勞動者進行工作崗位所必需的培訓;
(五)連續用工的,實行正常的工資調整機制。
用工單位不得將被派遣勞動者再派遣到其他用人單位。
第六十三條 被派遣勞動者享有與用工單位的勞動者同工同酬的權利。用工單位無同類崗位勞動者的,參照用工單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崗位勞動者的勞動報酬確定。
第六十四條 被派遣勞動者有權在勞務派遣單位或者用工單位依法參加或者組織工會,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第六十五條 被派遣勞動者可以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條、第三十八條的規定與勞務派遣單位解除勞動合同。
被派遣勞動者有本法第三十九條和第四十條第一項、第二項規定情形的,用工單位可以將勞動者退回勞務派遣單位,勞務派遣單位依照本法有關規定,可以與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
第六十六條 勞務派遣一般在臨時性、輔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崗位上實施。
第六十七條 用人單位不得設立勞務派遣單位向本單位或者所屬單位派遣勞動者。
❻ 新勞動法 勞務派遣
你屬於勞務派遣性質,不是廠方與你續簽合同,應該是按《勞動合同法》第五十內八條規定:
勞務派遣容單位應當與被派遣勞動者訂立二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按月支付勞動報酬;被派遣勞動者在無工作期間,勞務派遣單位應當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規定的最低工資標准,向其按月支付報酬。
如果勞務派遣單位要解除你的合同,這種情形是有經濟補償,應當由用人單位即勞務派遣單位支付給你。
經濟補償的標準是:
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❼ 勞動法規定解除勞務合同怎樣補償
《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只是針對勞動關系的,也就是說針對的是《勞動合內同》而不是《勞務合容同》。
《勞務合同》受民法管轄。
如果是解除《勞動合同》,補償辦法如下:
《勞動合同法》
第四十七條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
如果是解除《勞務合同》,那麼就應當根據合同內容的補償方法來解除。如果合同里沒有具體說如果來補償,可以協商解決,如果協商不成,可以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或者向法院提起訴訟。
❽ 現在新勞動法臨時工可以享受公積金待遇嗎勞務公司讓交百分之四十四的保險,個人承擔百分之十一,企業承
【1】各個市縣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都有規定,
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各自承擔社會保回險的比例。
【2】你是哪個省市縣的?
可以去看看本地的繳費比例。
【3】單位如果不承擔繳納社會保險,勞答動者可以申請勞動爭議仲裁。
【4】單位必須在用人一個月內給勞動者去做住房公積金登記,
從第二個月開始起,為勞動者繳納住房公積金。
根據是:
第十五條
單位錄用職工的,應當自錄用之日起30日內到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辦理繳存登記
❾ 關於勞務合同勞動法
個人認為你簽訂的合同雖然署名勞務合同,但實際上是勞動合同,《勞動合同法回》只規定了通答過勞務派遣形式建立勞務合同的情形,此外,你與公司之間的關系不同於民法意義上的一方提供勞務而形成的勞務合同關系,勞務合同與勞動合同的本質區別在於身份關繫上的區別,勞務合同的雙方是獨立的,只是存在提供勞務的關系,而勞動關系有身份隸屬的一層含義。故我認為你們簽訂的應當是勞動合同。
至於「甲方(公司)瀕臨破產進行法定整頓期間或者生產經營頭部發生嚴重困難,確需裁減人員的,可以解除勞動合同.」是符合法律規定的,但是應當支付經濟補償。
至於「乙方(本人)在解除與甲方(公司)勞務合同三年內不得從事與甲方(公司)相同行業的工作.」,此約定是無效的, 根據《勞動合同法》,競業限制的期限不超過兩年,且要按月支付經濟補償。該條違反規定,故無效。
另外,根據《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勞動者隨時走人一般不需要支付違約金,除非在職期間公司出資培訓,並約定服務期,服務期未滿的。
❿ 勞動法對勞務工賠償
如果是因為勞務公司原因辭退你的,要支付你至少7.5個月的經濟補償金,如果未提前一個月通知辭退的再加一個月時間。違法辭退的兩倍支付經濟補償金,即7..5*2=15個月補償金。經濟補償金=補償時間×你離職前的12個月的平均工資(平均工資的演算法:是當月所有的應發工資數,就是扣個人保險及公積金以前的那個數。)
參見《勞動合同法》
第四十七條 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第八十七條 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應當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標準的二倍向勞動者支付賠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