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中的行政合同規定
Ⅰ 「行政合同既受行政法規范,亦受合同法調整。」這個判斷對不對。請高手指點。
不是的哦,合同法屬於民法的范疇,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必須是平等的。而行政合同是國家作為社會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簽訂的。雙方的法律地位不平等。
Ⅱ 行政合同行為中行政優益權的體現
行政合同是為了公益而簽訂的帶有民事(如果不贊同民商合一,說商事合同也可以)合同色彩的合同
當公益不可能實現時,行政主體有權變更或是撤銷合同,這個其實是符合民法的根本違約的救濟的
但是,行政主體也可以強制履行,這個在私法性質的民法中是不被允許的,但是很奇怪的是,我國就規定了實際履行原則,但是這並不能說是行政主體也可以強制履行的原因,因為實際履行原則僅僅是一種請求,被拒後,還有其他救濟,但是行政主體也可以強制履行是一種行為強制,所以帶有行政權性質
總之,行政法是調處行政權的法律,保障公益,同時又不傷及私益是其宗旨,送醫還規定了行政優益權的救濟----復議或是訴訟,並且公益確定也是在與法院。
Ⅲ 行政合同的主體有沒有可能是行政機關與行政機關,如果有請舉例
問題的緣起
基於現代國家職能與角色的轉變及公眾對行政民主化期望的要求而使得合同作為一種有效的管理國家事務
的方式已成為現代國家所具有的一個普遍的、日趨增長的現象,這在行政法學界已達成共識。而行政合同的魅
力無非是權力因素與契約精神的有效結合:一方面它是行政主體與相對人通過相互交流與溝通而達成的協議,
因而留給相對人發揮積極性與主動性的餘地;另一方面作為簽約一方的行政主體仍保持其原有公權力的身份,
因而又能保證實現其行政目的。但正如民主與效率的矛盾一樣,使行政合同產生如此效能的權力因素與契約精
神在這里恰恰形成「悖論」,貫穿在行政合同中的契約精神旨在通過權力與權利關系的重新配置,讓公民享有
更多的機會來參與國家行政活動,從而實現行政的民主化與效益性。但這同時是以行政目的將難以實現為代價
的,因為「假如行政合同完全適用私法規則……那麼我們可以想像,具有自利傾向的『經濟人』,在合同中會
怎樣地追逐個體利益而置公共的利益於不顧。」〔1〕可另一方面由於權力天然具有的侵略與擴張的本能, 如
果它的行使沒有合理有效的定位又會走向問題的反面——行政合同異化為行政命令。因而,行政合同效能之實
現又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假設基礎之上的:行政主體會合理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權力。可事實上——由於「行政公
益與公務員私益的相對分離足以導致行政自由裁量權的異化,即這種權力會走向法律賦予它的本初目的之反面
。」〔2〕那麼, 這種在合同中出現的權力因素其含義與性質是什麼呢?它的行使定位在何處?又應如何對其
加以必要的限制?本文的論述均圍繞上述問題展開。
一、行政主體在行政合同中特權的含義與性質
目前,中國行政法學界部分學者通過對行政合同內容與效力的考察或對合同精神理解而認為行政合同主體
雙方權利義務對等或地位在本質上平等——這或許是對行政民主化的一種期望,但正如日本學者和田英夫所說
的:「行政契約最終要附帶條件,而且必然在行政法上受到修正、加工和改變,從而與私法契約相區別。」〔
3 〕即使因政府與公民都適用私法規則而素以平等自居的英國人也通過判例的形式得出「契約不能束縛行政機
關自由裁量權」之結論。因而,行政合同中的權力因素是確實存在的。不過,本文不想立即給這種權力因素下
個定義,而是先通過對行政合同產生的社會經濟基礎及權力因素來源的理性分析來闡明這種特權的內涵與性質
。
(一)行政合同產生的社會經濟基礎
「企圖回到純粹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國家縮減到僅執行收稅員、警察和披戴甲胄的護衛之類的老的最小限
度的職能,實際上是拒絕整個現代文明的趨勢。」〔4〕較之近代國家而言, 現代國家已深入到社會經濟生活
的方方面面,包括管理、監督和直接參與經濟活動,從傳統的奉行「不幹預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轉而變為介
入社會各方面關系的國家。現代國家的職能變化與角色演變最深層次的原因是人與自然關系及人與人關系的復
雜化,「一個社會中權力的總量取決於該社會中相互影響的關系——即一個人或集團的行為導致另一個人或集
團的行為變化的那種關系——的數量和強度。」〔5 〕國家對社會經濟管理的深化及范圍的擴大,勢必將更多
的經濟關系包括合同關系納入公法的調整范圍,從而使得國家的意志滲入合同領域。私法領域中的「意志自治
原則」或「契約自由原則」的衰落正是這一現象的體現。契約自由——「其流弊使經濟上的強者利用契約為欺
壓弱者的工具,或以契約自由為掩護而產生影響社會公序良俗的情事。」〔6 〕而現代國家的主要職能是實現
社會公共利益,因而傳統的唯當事人意志的合同不得不建立在公平觀念和國家政策的基礎之上。行政合同正是
在這樣一種社會基礎上作為政府對經濟進行干預的一種形式而出現,是國家的普遍意志滲入合同領域的結果,
從更直接的意義上說則是行政權力擴張的結果。因此,不難理解附合合同〔7 〕的普遍化與標准合同或一般合
同條款的普遍運用在現代已成為一種趨勢。
(二)權力因素的來源
那麼行政合同中的權力因素是基於何種理由而存在的呢?這是因為現代社會需要的不只是安全與秩序,還
包括更重要的實質性公平,它要求權力中立於社會利益以便克服國家權力與個體自由的偏頗,「行政既然與國
家權力——社會的公共權威有密切的關聯,那它的性質也派生於社會的公共權威的性質變化而變化。」〔8 〕
合同中的權力因素正是基於社會公共利益而存在,日本行政法學者南博方先生認為「若契約的延續將嚴重危害
公共利益時,則應給行政主體以單方解約權。」〔9 〕我國台灣著名行政法學者張載宇先生也主張:若為公共
利益之需要,「行政機關得以單方面意思表示而撤銷,利害關系人不得以撤銷權相對抗。」〔10〕由此可見,
基於現代政府之目的不僅是安全與秩序,還包括普遍的社會福利和公共服務,而這正是行政合同中權力因素存
在的根源。
(三)特權的含義與性質
「特權」(privilege)一詞通常在否定意義上使用, 如:任何組織或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
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條)實際上,「特權」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和(法律)許可的特權〔11
〕之分。本文所稱「特權」即為法律許可的特權。
通過前文對行政合同產生的社會經濟基礎及權力因素來源的分析,行政主體在行政合同中特權的含義與性
質已大致明朗,它的定義也可概括為:在行政法上確認的或在行政合同條款中規定的,作為簽約一方的行政主
體為實現公共利益之目的而享有的不同於普通合同中規定的雙方當事人權利義務對等關系而存在的對合同單行使公權力的強制性權力。在此定義基礎上必須明確以下幾點:
1.由於合同經常以當事人權利義務對等形式而存在,而在此作為合同一方的行政主體卻保持其原有公權力
的身份,因而冠以「特」字。
2.必須明確行政合同在作為政府幹預經濟手段的同時又是與相對人一方經合意而致的協議,因而,行政主
體的身份是雙重的——公共權力的擁有者與一般合同的當事人,特權只有在訂立或執行合同過程中遇公共利益
障礙時才出現。
4.特權在本質上是一種強制性權力,因而它的行使必需以合同條款規定或行政法所確認的為限。
二、行政主體在行政合同中特權的內容
(一)國外行政法對特權內容的有關規定
行政合同被譽為是法國行政法一大創造,其對行政主體享有的特權也作了較為完整的規定:①基於合同當
事人必須得到政府信任,行政主體享有選擇合同相對一方並要求其本人履行義務權;②基於行政主體是公共利
益判斷者,享有對合同的指揮權,包括對合同履行的監督控制權和對具體執行措施指揮權;③出於公共利益需
要以補償對方為前提的單方變更合同權;④因情勢變更,以補償對方為前提的單方解約權;⑤對方當事人違反
合同的制裁權,這種制裁權包括金錢制裁、強制手段(如代執行)、解除合同(當事人有嚴重過錯,不給當事
人任何補償)。英國人把行政合同看作是民事行為,但出於實際需要,政府通過在合同中具體規定特權的方式
(如在某些條款中規定政府享有單方變更權、單方解約權)要求行政主體在訂立合同時遵守。在英國行政法史
上曾出現這樣的情況:如果契約的義務與行政機關法定權力義務相沖突,契約效力如何?1921年高等法院王座
分院在對安菲特萊特案件的審理判決中宣布該合同無效,從而得出「契約不能束縛行政機關自由裁量權」的結
論。〔12〕德國是較早用法律構建行政合同制度的國家,從其有關行政合同的法律規定來看「德國法既不存在
著任何法國法中強制執行合同的措施……也沒像法國法那樣賦予行政機關無論在什麼時候認為變更合同的條款
是公共利益必需的,則享有變更合同條款的普通權力。」〔13〕在德國,變更合同標的的條件受到法律嚴格控
制,然而「如果撤銷一個合同對於防止或消除某種對社會的一般福利的嚴重危害是必須的,那麼在任何時候,
則授予作為合同當事人一方的行政機關最終地撤銷合同的權力和單方面的解除合同的權力。」〔14〕日本、台
灣行政法也有類似於法、德式的規定,本文不再贅述。
(二)幾點啟示
1.由於行政機關所承擔的是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職能,因而必須賦予其一定特權。這可從法國、英國、德
國行政法所規定的行政主體可單方行使解約權或撤銷權的條款中看出。
2.公共利益優於個人利益的觀點已為各國普遍接受。
3.特權的多寡是各國依本國國情而作出的立法選擇,孰優孰劣難以定論。法國既有完整的行政合同法律制
度,又有系統的行政契約理論,這同他們具有明確的公法、私法以及實行雙軌制的審判制度有關。在法國行政
機關可簽定兩種合同:一類是私法上合同,如購買辦公用品的購買合同,這類合同受私法調整由普通法院管轄
;另一類是公法上合同,如公共工程承包合同,這類合同受公法調整由行政法院管轄。但在英國法律中沒有明
確的公私法劃分,英國人把行政合同看作民事行為,適用私法規則,因而也不難理解英國人是如此忌諱合同中
存在的權力因素,而德國人可以看作是介於英法兩國之間的一種做法。
(三)我國行政合同中特權內容的立法設想
當前,我國行政法學界對行政主體在行政合同中特權內容的規定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①行政主體單方面
選擇行政相對人而與之簽訂行政合同,在合同履行過程中享有監督權或指揮權;根據公共需要,在情勢變更時
可單方面變更或解除合同;享有對對方的制裁權;〔15〕②有權要求合同對方履行義務;享有對合同指揮權、
單方面變更合同權及制裁權;〔16〕③行政主體只在合同范圍、合同原則、合同訂立標准上有決定權。〔17〕
中共十四大報告指出:市場經濟下「政府的職能,主要是統籌規劃、掌握政策、信息引導、組織協調、提
供服務和檢查監督。」《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第四十條規定「按照政企職責分開的原則,
政府依法對企業進行協調、監督和管理,為企業提供服務。」應該說中共十四大報告和《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
轉換經營機制條例》為我們研究行政合同提供了理論與法律上的依據,鑒於目前統一合同法正在起草過程中,
因此加強對行政合同中特權內容的研究極具現實意義。那麼,應如何確定行政主體在行政合同中特權的具體內
容呢?筆者認為,至少還需要考慮以下4個因素:
1.與傳統計劃經濟模式相適應的行政權力一體化運行方式;
2.企事業單位與公民缺少社會責任感,習慣於唯命是從;
3.人際關系網特別復雜;
4.公民法律意識較為薄弱。
因此全面照搬法國理論,可能導致傳統體制中計劃經濟某些弊端復發而仿照英、德理論唯恐難以實現保障
公共利益之目的。本文基於上述4個因素考慮並借鑒法、英、德等國的立法經驗認為:在我國, 行政主體在行
政合同中特權應作如下規定:
1.對合同標的享有決定權。在普通合同中,其標的是經當事人雙方合意而定,但在行政合同中,由於行政
主體是公共利益判斷者,因而,合同的原則、范疇及標準的訂立只能由行政主體決定,相對人無權對合同標的
產生實質性影響。但合同動議之發出,須出於公共利益之需要,不得出於私利之考慮,如搞創收,等等。
2.否決合法招標權。即行政主體在簽訂行政合同時,對第一次中標人不滿意時,可進行第二次招標,而其
他簽約方式(邀請發價、直接協商)都可以為行政合同簽約時採用。此項規定既體現了公平競爭原則又符合同當事人必須得到政府特別信任之要求。
3.單方解約或變更合同標的權。此項規定對於保障公共利益提供了最後的「防線」,但它的行使必須以公
共利益為前提。
4.仿照英國法做法,在合同條款中或在行政法中,依合同內容與種類規定如法國法中大小不一的特權。如
在國家訂貨合同中可以規定行政主體享有履行合同的指揮權與監督權,但在土地承包合同中就不必規定發包方
享有此種權力。
三、行政主體在行政合同中特權的控制
(一)控權之必要性
「不受制約的權力卻極易由於其反復無常而漠視正義與安全的要求,這種反復無常使法律無法衡量不同人
的行為的法律後果。」〔18〕行政主體在行政合同中如何合理行使特權是基於對以下2 個因素之初步考慮。
1.行政合同與行政命令或行政指導相比最大的優點是由於它是一種富有彈性的管理方式,既給相對人以發
揮積極性的餘地又可保證行政主體實現管理職能的要求,但這種效能的實現是建立在行政主體能合理行使特權
的假設基礎上的,而它的代價是行政合同可能異化為行政命令。
2.公共利益優先是行政主體享有特權的出發點,但「正當」、「必要」、「公德」、「公序良俗」等詞本
身就是一些措詞模糊的概念。「盡管行政自由裁量標準的模糊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必要的,但不難斷言由此帶來
的權力濫用」。〔19〕
(二)控權模式的選擇
在對權力行為的控制方面,法律力所能及的方法有兩種:一是著眼於行政行為的結果,通過詳細的實體規
則來實現對權力的控制;另一種是著眼於權力行為的過程,確定程序來控制權力。「自由的歷史基本上是奉行
程序保障的歷史」(〔美〕F·福蘭克福特)〔20 〕對於行政合同中特權的控制,本文認為除以責任制約、權
力制約、權利制約等著眼於行為結果的方式外,尤應導入程序制約模式,但對於程序控權機制的演進、功效、
意義在這里不想贅述〔21〕,本文旨在通過如何設計合理的具體程序來達到行政主體在行政合同中行使特權時
既體現效率又保障合同相對方的權益,從而實現行政合同應有之目的。
(三)正當程序之設計
1.行政主體作為公共利益判斷者享有對合同標的的決定權無可厚非,但為確保行政合同標的之可行性,行
政主體在作出決定時應當進行可行性論證:即須給有關專家、學者或涉及合同標的利害關系人口頭或書面陳述
意見的機會,以供行政主體決定時參照。如行政主體決定簽定一個在沿江建築公路為標的的合同,則應當給沿
江漁民提供陳述意見之機會。
2.行政主體否決合法中標人時,本文認為應履行如下程序:說明理由,向被否決的中標人闡明其不適合承
擔此合同履行者之限制條件,以書面材料向其表明另有履行此合同者之優勢;聽取對方意見,允許被否決的合
法中標人表明對行政主體所作決定的看法;遵循公開與公平原則,聽取被否決的合法中標人與行政主體另行指
定的合同履行者之間的辯論。
3.因公共利益之需要行政主體單方行使變更合同標的或解除合同權時除應當履行說明理由,聽取對方意見
兩項義務外,還應當履行先行告知義務。行政主體作為公共利益判斷者,掌握大量人力、物力及信息資料,完
全有能力預見社會的需要,先行通知合同的相對一方可以避免其財力的浪費。
4.行政主體認為相對人不適當履行或不履行合同規定的義務而行使制裁權時,首先應當以書面或口頭形式
催告當事人,並應給予一定期限從而使其有申請補救的機會;當催告無效,行政主體以書面形式出制裁決定時
,必須先通知合同相對方當事人到場,聽取其意見,給予申辯機會,並且應當允許其聘請代理人,向其說明作
出制裁之理由並出示有關書面、文字材料作為證據。合同相對一方當事人對制裁不服時,應當給予其合理期限
向上級行政機關申請復議或向法院提起訴訟。
「對行政機關而言,遵守程序會耗費一定的時間和金錢,但如果這能減少行政機構運轉中的摩擦也是值得
的。因為程序促進了公正,減少了公眾怨苦,其作用是促進而非阻礙了效率。」〔22〕以程序制約特權只是本
文一種嘗試,有待進一步的發展與完善。
Ⅳ 行政合同的原則
行政合同的原則是行政合同在訂立、履行、變更和解除過程中所應當遵循的基本准則。
依據行政法原理,行政合同的原則有:
公開競爭原則
公開競爭原則,是指行政合同一般應當在公開招標、投標,公開競爭的基礎上訂立。 該原則不僅是民事合同訂立的原則,也是行政合同訂立時應遵循的原則。由於行政合同 的行政性,該原則對合法的行政合同的達成至關重要。以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合同的簽訂 為例。法律規定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可以採用協議、拍賣和投標的方式簽訂。但體現公開 競爭原則的招標方式和半公開或秘密的協議方式,在合同簽訂的結果方面差異明顯。以上海市為例,自年至年,土地出讓中採用招標方式的每平方米單價都在美元以上,而採用協議方式最低只有美元(平方米,一般在幾百美元之間。可見,招標方式的採用,使得政府財政收入大為增加,公開競爭原則的運用,使得政府行為透明度大為增加,使經濟管理行為處於監督之下,而不公開的協議方式則為權錢交易打開了方便之門。
行政合同的公開競爭原則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1)訂立行政合同要求行政主體事先公開表示訂立合同的意向及公布合同內容。如行政主體欲出讓國有土地,應當事先公開訂立合同的要約及出讓土地的位置、面積、用途、使用年限等,使行政相對方能全面了解行政主體簽訂合同的要約。同時,公開競爭原則的遵守也是行政機關保護相對方的信息自由權的表現。在行政活動中,行政相對人都有權獲得除涉及國家機密、個人隱私和商業秘密之外的信息。
(2)行政合同在簽訂過程中要求行政主體平等地對待行政相對各方,讓參與的各方有均等的機會展示自己的優勢和實力。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既能保證公益的達成,減少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益,也有利於防止腐敗。
全面履行原則
全面履行原則,是指行政合同依法成立之後,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雙方必須根據行政合同規定的權利和義務全面履行行政合同的條款。行政合同的全面履行是行政合同依法成立的必然結果,並構成行政合同法律效力的核心內容和行政合同消滅的主要原因。
Ⅳ 在行政法的內容里,列舉一些事例說明一下什麼是行政合同
行政合同是指行政主體之間,行政主體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之間,為了實現專行政管理的目的,依雙方意思表屬示一致,而確立、變更或消滅相互權利與義務的協議。這里可以看出,行政合同可以分為很多種類,在這我打幾個比方。關於國有土地使用合同,中國的土地歸國家所有,如果你想要開發利用這片土地,就得向國家買,這時國有土地使用合同就出現了,這就是你與土地局簽定的一份關於國有土地的行政合同;再打個比方,人事聘用合同,政府機關要招聘,會採用擇優錄取的方式考核應聘人員,應聘上的,就會和用人的政府機關單位簽定合同,這里的合同,也是行政合同。所以說,但凡簽定合同的一方是國家權利機關、政府單位或事業單位等的國家機構,就叫行政合同了。
Ⅵ 有爭議的行政合同可以提出行政訴訟嗎
隨著政府管理形式的改革,陽光政府、政府信息公示制度等等。政府不是一味的只進行管理,也開始重視民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把與人民息息相關的事件進行公示,讓民眾進行了解。行政合同可以提出行政訴訟,這是行政合同出台後,很多人對其內容的不理解,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
一、行政合同的含義
行政合同是現代行政法上較為新型且重要的一種行政管理手段。
行政合同它引進了公民參與國家行政的新途徑,通過行政合同,普通公民可以以積極的權利方式而不僅僅是負擔義務直接參與實施行政職能特別是經濟職能;行政合同的廣泛使用,將會減低行政機關對個人進行單方命令的行政安排,以協商的方式提出要求和義務,便於公民理解,容易造成接受和贊同,從而減少因雙方利益和目的的差異而帶來的對立性,有利於化解矛盾,創造和諧社會。
二、行政合同可以提出行政訴訟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12條規定,當事人對下列事項起訴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1.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
2.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這類案件可以向復議機關提出行政復議.
3.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
4.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
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可以先向上一級行政機關或者法律法規規定的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不服再向人民法院起訴的,應按照法律法規規定.
行政訴訟和行政復議是兩個並行的法律救濟制度.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而言,行政訴訟和行政復議都有對其合法權益保護的救濟功能.但兩者有著區別,行政復議是行政機關內部的監督制度,是在行政訴訟之前進行的.而行政訴訟是司法救濟,由人民法院作出訴訟裁決,是最終的解決辦法,也被稱作「司法最終救濟」原則.兩者比較而言,
第一,在效力上看,行政訴訟優於行政復議.行政復議機關根據行政復議申請人的申請對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查,行使的只是行政復議權,而不能替代司法機關對行政爭議行使高效力的司法裁決;
第二,依賴行政復議機關處理行政爭議,存在其自身難以完全克服的不足.因為行政復議機關和被申請人都是行政機關,容易陷入先入為主的境地,從而影響對事實的正確判斷和對法律法規的正確理解.在某種情況下,行政機關由於與被申請人存在密切關系,或者因行政爭議本身存在牽連關系,出於包庇牽就被申請人的錯誤思想出發,可能出現有錯不糾的現象.因此,規定行政復議決定原則上要接受人民法院的司法審查,這體現了法律對保護復議申請人訴權的價值取向,也體現國家重視權力之間的制約機制,將行政權充分置於司法監督之下,有利於促使行政復議機關依法公正處理行政復議案件,也有利於監督被申請人依法行政職權.行政合同可以提出行政訴訟,這個是可以的。
政府在不斷的改革管理的形式,隨著教育水平的逐漸的提升,我們參與政府的能力也在不斷的提高,我們會對重要的事件進行關注,對一些事件會有不同的看法。行政合同可以提出行政訴訟,這個是可以的,但具體如何的操作,我們應該如何的進行,具體咨詢專業的律師。
延伸閱讀:
對抽象行政行為是否可以提起訴訟
法律規定的行政處罰種類有哪些?
行政法全文中對行政訴訟是如何規定的
Ⅶ 行政合同的起訴是否適用《合同法》的一般規則
行政合同不能簡單地適用《合同法》
行政合同有著私法契約的精神,這點不再贅述。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卻不能因為其合同屬性,就簡單地適用合同法的相關規定,我們可以通過對民事合同與行政合同的法律關系比較來分析其中的原委:
(一)合同主體地位的不同
根據《合同法》第二條:「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以及第三條:「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而行政合同的一方,則是擁有公權力的行政機關,其在合同里保留了公權力主體的身份,可以單方面行使某些特權,使得行政合同雙方並非處於平等的地位。因此,行政契約並非屬於《合同法》的調整對象。
(二)合同訂立的目的不同
民事合同是基於私法自治的精神而訂立的,其目的是追求個體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俗稱的私權利;而行政合同中,雖然非行政主體訂立合同的目的不排除為了個人利益,但是對行政機關來說,必須是為了社會公共利益,且該利益是佔主導地位的。所以,合同訂立的價值取向的差異,導致所要保護之法益不同,因此,將行政合同簡單地適用《合同法》進行調整,所帶來的法益沖突是在所難免的。根據《合同法》第七條:「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我們可以看到,一旦利益發生沖突,只要行政機關以社會公共利益為借口,在簡單適用《合同法》的情況下,法院的裁判將是唯一的,非行政主體的權益根本得不到救濟。
(三)《合同法》無法規制行政合同的行政優越性
行政優越性,即行政優益權,它的存在,使得作為合同主體的行政機關一方享有超越民事合同的權利、並強加給合同相對人更多的義務;並且在合同的締約和履行過程中,兼具合同當事人和管理者的雙重職能。而《合同法》是典型的私法,強調平等和自願原則,此種權利之存在與之格格不入,但從公法角度來看,這種權利之存續,又是行政權出於公共利益價值之考量所必須賦予的。換而言之,行政主體基於行政優益權引發合同糾紛,更傾向於公法上的行政行為,應當首先適用行政法進行合法性審查,而不是簡單的去探究合同法的條文。
綜上,行政優先權的存在,已經超越了《合同法》所能調整的范圍。回答這么多採納下吧,謝謝,如若不懂可以上法律直通車尋找法律援助
Ⅷ 行政合同可以由《合同法》調整
行政合同具有雙重屬性,但從根本屬性上來說,它並不是一個純粹的民事行為,而專是公法契約屬的一種,是一種非強制性的公法行為,以非強制性的自願接受、自覺履行為原則。
行政合同的特徵在於,訂立行政合同的一方必然是行政主體;訂立行政合同的主要目的是實現行政管理職能,具有公益性,其產生、變更、消滅的是行政法律關系;行政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法律地位並不是完全平等的,行政主體享有行政優益權。
而《合同法》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
所以行政合同是不受《合同法》約束的。
Ⅸ 實踐中法律和行政法規規定合同需經批准、登記的主要情形有哪些
如從事證券經紀業務、期貨經紀業務主體需經批准才能從事相關業務;房地產銷售商需獲得預售許可證方可以從事商品房預售行為等。在合理期限內取得資質的,合同效力不受影響。 第二,針對交易行為的批准。如國有企業轉讓國有資產的合同需經批准等。針對該類批准,應為合同的生效要件。 第三,對履行行為的批准。該類批准主要涉及到合同義務能否得到履行,權力能否發生變動問題,與合同行為的效力一般無關。 (2)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合同登記種類主要有: 第一,作為合同法定生效要件的登記。其典型表現為《擔保法》第41條、第78條關於抵押合同、股權質押合同登記的規定。後經《物權法》重新規定。 第二,作為物權變動對抗要件的登記,如《物權法》第24條、第188條規定中的登記。該類登記並非合同行為的生效要件。 第三,作為物權變動形成要件的登記,如《物權法》第15條規定中的登記。 第四,作為備案性質的登記,其目的在於使主管機關了解相關法律行為存在,而不在進行核准、審查。 (3)下列合同屬於應經有權機關批准才能生效的合同: 第一,國有企業轉讓國有資產的合同需經相關政府批准才生效。 第二,上市公司國有股轉讓合同,需經財政部或者國資委批准才生效等。
Ⅹ 行政合同一般有哪些謝謝
隨著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化,行政合同的運用日益廣泛。目前,我國的行政合同主要有以下幾種:
1、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
這是行政機關代表國家與相對人簽訂的將國有土地使用權在一定期限內出讓給相對人,相對人支付出讓金並按合同的規定開發利用國有土地的合同。
2、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承包合同
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承包合同是由人民政府指定的有關部門作為發包方,實行承包經營的企業作為承包方,雙方協商一致而簽訂的國有企業承包經營合同。
3、公用徵收補償合同
公用徵收補償合同是指行政主體為了社會公共利益,徵用相對人的財產並給予補償的行政合同。這類合同目前廣泛運用於城市建設、交通鐵路、水利設施等基礎建設領域。
行政合同的特徵:
行政合同的當事人必有一方是行政主體,享有行政權力。行政合同是行政主體為了實現行政管理目標而簽訂的,因此,當事人中必有一方主體是行政主體。沒有行政主體的參加,不能稱為行政合同。
行政合同必須有行政機關參加並不意味著凡有行政機關的合同都是行政合同。行政機關具有雙重身份:行政主體和民事主體。當行政機關以民事主體身份簽訂的合同,如與傢具廠簽訂的購買辦公設備合同,該合同是民事合同;只有當行政機關以行政主體身份簽訂合同時,該合同才是行政合同。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行政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