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法諺法無明文規定

行政法法諺法無明文規定

發布時間: 2022-01-03 19:50:06

刑法有罪刑法定原則,即「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那麼,請問民法上有相似的原則

民事法律遵循這樣一條基本原則:作為公民,只要法律沒有禁止的行為即可為之,即法學界通常所說的「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不違法」。

一、平等原則

民法平等原則有以下基本含義: 任何民事主體在民法上都具有獨立的法律人格,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無論他們在行政法或者其他部門法上是否存在隸屬關系、主從關系、一進入民事領域便都具有獨立法律人格的法人或公民,彼此互不隸屬和依從。

任何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都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任何民事主體依法取得民事權益都受同等的法律保護。

二、意思自治原則(自願原則)

其基本含義是:是否進行某項民事活動,完全由個人決定;否則該行為無效、

可變更或可撤銷;與什麼人、以何種方式、進行何種活動、由個人決定(至於該活動是否等價有償,也由本人評價抉擇。正基於此,等價有償不是民法的基本原則);對自己的行為承擔風險和責任。既然是否進行某項民事活動完全由個人決定,那麼該民事活動的後果應由自己承擔。

三、誠實信用原則

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它要求:民事主體參加民事活動、行使民事權利、履行民事義務時,應當持有善意。不規避法律;履行義務時還應考慮他方利益、行使權利時不得損害他人利益民事主體所做的意思表示要真實、不欺不詐、講究信義、恪守諾言。

四、公序良俗原則(公共秩序原則)

民事法律行為的內容及目的不得違反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這一原則在現行法上的根據是民法通則第七條: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民事行為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的無效。須注意的是,我國現行法因受前蘇聯民事立法和民法理論的影響,未使用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字樣。

五、公平原則

民事法律行為內容的確定,應當遵循公平的原則。由當事人一方或第三方確定民事法律行為內容的,其確定只在符合公平原則時,始得對他方當事人發生效力。公平原則在現行法上的根據是民法通則第四條: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的原則。

(1)行政法法諺法無明文規定擴展閱讀:

意義

1、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事立法的准則。

民法的基本原則,蘊含著民法調控社會生活所欲實現的目標,所欲達致的理想,是我國民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本質特徵的集中反映,集中體現了民法區別於其他法律,尤其是行政法和經濟法的特徵。

它貫穿於整個民事立法,確定了民事立法的基本價值取向,是制定具體民法制度和規范的基礎。

2、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

民事主體所進行的各項民事活動,不僅要遵循具體的民法規范,還要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則。在現行法上對於民事主體的民事活動欠缺相應的民法規范進行調整時,民事主體應 依民法基本原則的要求進行民事活動。

3、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法院解釋法律、補充法律漏洞的基本依據。

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法院對民事法律、法規進行解釋的基本依據。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時,須對所應適用的法律條文進行解釋,以闡明法律規范的含義,確定特定法律規范的構成要件和法律效果。法院在對法律條文進行解釋時,如有兩種相反的含義,應採用其中符合民法基本原則的含義。

無論採用何種解釋方法,其解釋結果均不能違反民法基本原則。如果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在現行法上未能獲得據以作出裁判的依據,這就表明在現行法上存在法律漏洞。此時,法院應依據民法的基本原則來進行法律漏洞的補充。

4、民法的基本原則,是解釋、研究民法的出發點。

學者在對民法進行解釋、研究時,應以民法的基本原則作為出發點,無論何種學說,違背了民法的基本原則,就不是妥當的學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民法基本原則

② 如何理解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禁止皆可為

李克強在夏季達沃斯論壇發言提出的「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禁止皆可為」明確中國要加快體制創新步伐。創新不單是技術創新,更包括體制機制創新、管理創新、模式創新。

按照提出的「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禁止皆可為」為原則,拿出「權力清單」,講清政府應該干什麼;給出「負面清單」,指明企業不能做什麼;理出「責任清單」,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嚴懲假冒偽劣行為。通過激發市場和社會活力,讓每個有創業意願的人都擁有創業空間,在中國大地上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熱潮。

拓展資料:

李克強在夏季達沃斯論壇指出,中國經濟運行能夠實現總體平穩,重要的是在區間調控下實施了定向調控,這也是一種結構性調控。我們將繼續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更多運用改革創新的辦法,聚焦「激活力、補短板、強實體」,推動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點領域改革,把「改革的紅利」轉化為「發展新動能」、「民生新福祉」。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

李克強強調,著眼未來,我們要進一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結構性改革促進結構調整,用好創新這把「金鑰匙」,使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李克強出席第八屆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並發表致辭

③ 法無明文規定禁止不可行為是什麼意思

行政法上沒有明文規定即為禁止,民法刑法沒有明文規定即容許。是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也就是罪刑法定原則。該原則還派生出排斥習慣法、排斥絕對不定期刑、禁止有罪類推、禁止重法溯及既往四個原則。

大體上說,對於公權利,(例如行政行為)法無明文規定許可,就是公權機關不可以做的。即為不許可。對於私權利,(例如民事法律行為)法無明文規定不可的,都是許可的。

行政法通常指具有以下內容的法律法規:

規定國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則,方針;國家機關及其負責人的地位,職責;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任免,考核;有關行政體制改革和提高行政機關的工作效率等等。

特別行政法指的是規范各專門行政職能部門,如教育、民政、衛生、人事、土地、交通等方面的管理活動的法律、法規。

法律漏洞源自於法律的概念和區分,由於人們對法律可以依照不同的標准作不同的劃分,與此相對應,對法律漏洞也可作不同的分類。

(3)行政法法諺法無明文規定擴展閱讀:

法律漏洞不可避免的原因主要在於:

一、法律所調控的對象――社會關系具有復雜、多變的性質,由此決定了法律自發布之日起就必然與社會有關法律關系存在著一定的矛盾。

法律不可能涵蓋全部社會關系和規范人們的全部行為,不可能完全適用於復雜的包羅萬象的社會生活,加之客觀形勢的不斷變化,必致法律規定與社會現實之間存在一定空隙和不適應性。

二、立法者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或者由於立法者的疏忽等主觀原因),通過文字表述的法律條文也是有限的,由此決定了法律規定本身總會有所遺漏,欠缺其相應規定的情形。

三、法律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它是通過一般的普遍性規則來規范和調控社會關系的,這樣對於實際生活中的個別情況可能不相適應,以致出現空白或適用上的疑惑從而產生令人不滿意的結果。

④ 我曾經看過法學中的一個原則,就是法律沒有規定禁止的,就是合法的。叫什麼原則來

法不禁止即自由,法無授權不可為,也稱」法不禁止即可為,法無授權即禁止「,他出自西方十七、十八世紀的法諺,是對盧梭的《社會契約論》與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這兩部著作中相關思想表述的提煉和延申。

法不禁止即自由是針對私權利主體而言,指法律沒有明確禁止公民去做的事就應該視為允許,政府就不應干預。正如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所說,」每個人,只要他不違背正義的法律,就應允許他去按照他的方式去追求他的利益。「

畢竟公民的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都是與生俱來不言而喻的合法權利,除非受到代表公意的法律的明確禁止,否則公民的行為就不應當受到任何限制與干預。

法無授權不可為是針對公權利主體而言的,指國家公權力的行使必須經過法律授權,凡是未經法律明確授權,公權力機關就不得行使該種行為,越權無效。

實際上法無授權不可為是西方古典形式法治的基本要求之一,即公民是國家主權的享有者,政府只能通過公開的,經過公民授權制定的,代表公民意志與利益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法律進行統治;凡是作為主權者的公民沒有授予的權力,為公民自身所保留,政府不得享有和行使。

(4)行政法法諺法無明文規定擴展閱讀:

1. 公權力不適用「法無禁止即可為」的理由

第一,從公權力的天性看,公權力有任意擴張和侵略私權的天性。孟德斯鳩說,「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提出了三權分立理論,其目的就在於以權力制約權力,通過抑制權力之惡以弘揚權力之善。社會主義國家更加強調權力的監督制約與反腐倡廉。

所以,權力的范圍與限度是明顯小於權利的,此所謂「制約權力以保障權利」。所以,不能將用於保障權利的法不禁止即自由錯誤地用於對權力的界定上。否則,勢必使權力過分張揚與膨脹。

第二,從公權力的來源看,公權力源於私權利。從啟蒙時代確立的民主理論認為,國家權力來源於公民權利,因此,權利在位階上高於權力,在界域上廣於權力。權力服務於權利,只能為了權利而約束權力,而不能為了權力而約束權利。

從權利與權力的關系來看,「法無禁止即可為」是一個寬泛的、擴充性的、外向性的規定,更適用於私權利的自由性;「法無授權即禁止」是一個狹窄的、限制性的、內斂性的規定,更適合公權力的剋制性。

2. 公權力適用「法無禁止即可為」的後果

第一,公權力適用於「法無禁止即可為」,理論上會產生兩個方面的後果:一是會會導致公權力的無限擴張,從而成為警察國家;二是會產生泛刑化、重刑化,用嚴刑峻法治理社會,會走向反法治反人權的專制社會,帶來對權力的個人崇拜和個人迷信。

第二,公權力適用於「法無禁止即可為」,在實際生活中會產生兩方面的消極後果:一是濫作為。由此帶來的隨意執法損害了法律權威,破壞了公民的法律信仰,而這種法律信仰比嚴苛的法律制度更為珍貴。二是不作為。

「法無禁止即可為」意味著自由選擇,即對法律未禁止的事項,可以選擇做也可以選擇不做。對個人而言,這種自由意味著權利,為或不為出於個人意願而免於外部干預。

但是對國家而言,權力的行使具有強制性,公權力不是自由而是職責,因而不能隨意放棄。權力的存在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於權利,權力的不作為將會喪失其存在的目的和意義。

⑤ 怎麼理解行政法中的法無規定不可為

  1. 這是行政法的「合法性原則」的具體體現。

  2. 合法性原則,要求行政內機關的行政職權來自於容法,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依據於法,行政機關的行為結果服務於法。

  3. 除非法律、法規對行政機關做出了明確授權,否則行政機關無權做出需要該項職權的行政行為。

  4. 隨著「行政國家」現象的出現,對於「合法性原則」的執行出現了一些變通,主要體現為「傷害保留」、「重大事項保留」,也就是說行政機關實施的行為傷害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需要看有明確授權,行政機關做出的行為事關重大,需要有明確授權。

⑥ 問題很簡單,請問: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為違法的行為,是否可以認定為不違法

1、法律大體可以分為民法(私法)、行政法和刑法(公法)
2、民法作為私法,一般有一條原則:法無禁止即可為。這是為了尊重民事主體的締約自由。
3、但是,作為公法,如行政法和刑法等,則一般表述為:法無授權即禁止。這是為了限制個人行為損害公共利益。
4、如果你的問題涉及國家部門的處罰問題,說明屬於公法管轄范疇,行為沒有得到公法明確許可,就已經是違法行為了,沒必要明確規定為違法。當然,處罰也要依法進行的,應對辦法就是配合。同時,當事人享有申訴、辯解的權利,還可以通過復議、訴訟等方式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⑦ 如何理解「法無授權不可為」

「法無授權不可來為源,法不禁止即自由」,是一句法諺,源於十七、十八世紀的西方。是盧梭《社會契約論》、孟德私鳩《論法的精神》的相關表述與延伸。所謂的法無授權不可為,指國家公權力的行使必須經過法律授權。法不禁止即自由,指公民的行為無法律禁止皆不違法。

⑧ 行政法學:對「法無授權皆禁止,法不禁止皆自由」的理解

這兩句話針對的其實是不同的主體,法無授權皆禁止是指國家機關尤其是行政專機關,在沒屬有法律的明確授權的情況下,不得擅自做出超出法律的越權行為,也就是說依法行政。
法不禁止皆自由針對的是公民和組織,只要法律對公民和組織的行為沒有禁止,那就是你的自由和權利,你有權做法律未禁止的一切事

⑨ 如何理解行政法上法無規定不可為行為

行政法上的行為一般是要通過行政許可的,這不同於刑法中的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⑩ 在中國,如果法律法規沒有明確規定不允許的,在實際操作中我們應該認為是允許還是不允許。

法律規則分為:
1、強制性規則:不問行為主體意原必須加以適用的。包括命令性規則和禁止性規則兩類。如民法通則第四十七條:企業法人解散,應當成立清算組織,進行清算。或者第七十二條:財產所有權的取得,不得違反法律規定。
2、任意性規則:可以自由選擇做不做或者怎麼做。如:當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約定,一方違反合同時,向另一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在合同中約定對於違反合同而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

而你舉例的「財政部有規定」就《殘疾人就業保障金 管理暫行規定》第六條 「保障金」專項用於下列開支:(四)經同級財政部門批准,適當補助殘疾人勞動服務機構經費開支。
這里我們可以認為,這是一個命今性規范。意為保障金只能用於「下列開支」第四項就是之一。

那麼接著看這個規定:第十一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可以根據本《規定》制定具體實施辦法,並報財政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備案。
這條規則,在法律上叫做,委託性規則。即是法規本身沒有明確規定,而是委託其它機關來制定相關規定。

這樣結合一看。你說的「省裡面文件」明顯就是依據「第十一條」來規定的。它規定「不允許」實際上是可以認為符合「經同級財政部門批准」這樣一個條件的,因此,這裡面,財政部的規定與省裡面的文件,之間是沒有沖突的。

當然,如果他們之間真有沖突,怎麼辦?從法律上講應當以位階高的(即全國性的),高於位階低的(即地方性的)為准。

熱點內容
刑法的感知 發布:2025-09-12 04:01:07 瀏覽:920
司法趙穎 發布:2025-09-12 03:52:22 瀏覽:75
上海政法學院教務處 發布:2025-09-12 03:41:33 瀏覽:999
青州法院招聘信息 發布:2025-09-12 03:32:31 瀏覽:662
戴雪英憲精義法治原則 發布:2025-09-12 03:28:19 瀏覽:785
王澤鑒勞動法 發布:2025-09-12 03:02:47 瀏覽:335
草案具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9-12 02:58:28 瀏覽:129
婚姻法夫妻財產論文 發布:2025-09-12 02:48:32 瀏覽:250
刑事訴訟法知識題庫 發布:2025-09-12 02:35:35 瀏覽:916
合同法1011條 發布:2025-09-12 02:34:51 瀏覽: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