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1877刑事訴訟法PDF

1877刑事訴訟法PDF

發布時間: 2022-01-07 13:01:09

① 急需刑事訴訟法陳偉東第四版的PDF格式,txt格式或者讀書筆記

書名=刑事訴訟法 第3版
作者=陳衛東著
頁碼=406

ISBN=978-7-300-16094-8
出版社=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2012.07

附件已經上傳

② 求 刑事訴訟法條文釋義 這種電子版,TXT PDF DOC什麼的都行。~~~~~~~~~~

參考答案: 亡羊補牢,猶未為晚。

③ 《法律人的思維方式》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法律人的思維方式》(陳瑞華)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yeK3eo89bzzsPN73a9Zhtg 提取碼: p8y17

書名:法律人的思維方式

作者:陳瑞華

豆瓣評分:8.2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1-5-1

頁數:280

內容簡介:

中國法律人今天所要面對的最大挑戰,就是從事不同法律職業的法律人,竟然在一些基本問題上無法達成共識;不僅如此,一些社會公眾基於對中國法治狀況和個人處遇的反思,對法律人的思維方式提出質疑,對法律人提出批評。對這些問題的深深感觸,成為作者此部作品的靈感之源。作者期望在「法律人的思維方式」這一富有強大生命力的標題之下,為讀者奉獻一系列新的思想和心得。

作者簡介:

陳瑞華,男,1967年2月生,山東聊城人,現任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從事刑事訴訟法、刑事證據法、司法制度和法律程序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工作。

獨立出版的著作有:《刑事審判原理論》(1997,2004),《刑事訴訟的前沿問題》(2000,2005,2011),《看得見的正義》(2000),《問題與主義之間——刑事訴訟基本問題研究》(2003,2008,2011),《程序性制裁理論》(2005,2010),《刑事訴訟的中國模式》(2005,2010),《程序正義理論》(2010),《比較刑事訴訟法》(2010),《法律人的思維方式》(2008,2011),《論法學研究方法》(2010),《量刑程序中的理論問題》(2011)。

2004年11月,被中國法學會評選為「第四屆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2010年2月,獲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


④ 專搜有獎競答:什麼叫刑事訴訟法

請解釋一下什麼叫刑事訴訟法? 刑事訴訟法 是指: 國家制定和認可的關於追究和懲罰犯罪的活動程序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是現代國家重要的基本法之一。 訴訟,拉丁文為precessus,活動過程或程序的意思。在漢語中,「訴,告也」,「訟,爭也」(《說文解字》)。訴訟就是向法庭告訴以爭論是非。刑事訴訟是司法機關追究和懲罰犯罪的活動程序。刑事訴訟法的內容規定刑事訴訟的性質、任務、基本原則和制度、證據、管轄、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以及偵查、提起公訴、審判和判決執行等程序。狹義的刑事訴訟法專指刑事訴訟法典。 刑事訴訟法是程序法。它的作用是從程序上保證作為實體法的刑法的實現。 我國和資本主義國家的刑事訴訟程序各是怎麼樣的? 我國的刑事訴訟程序 有立案、偵查、提起公訴、第一審、第二審、死刑復核程序、審判監督程序和執行。這些程序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組成完整的體系,從而使刑事訴訟任務得以順利實現。 資本主義國家的刑事訴訟程序: 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有所不同。 英國的刑事訴訟程序是繼承和改造封建時代的控告式程序而形成的,稱為辯論主義訴訟程序,或稱當事人主義訴訟程序。其特點是,起訴人可以由任何公民充當,而不限於警察機關和檢察機關,傳統的理論認為起訴是私訴性質的,但是近二、三十年來,許多訴訟法學者認為警察或檢察機關的起訴屬於公訴性質。法庭審理,主要由雙方當事人以平等的地位在法官面前提出證據,互相審查證據並進行辯論。 法、德等大陸法系國家的刑事訴訟程序,則是在批判地繼承中世紀糾問式訴訟程序的基礎上,吸收英國的辯論訴訟程序形成的,稱為職權主義訴訟程序,或稱混合式訴訟程序。其特點是,大多數刑事案件由檢察機關代表國家充當公訴人。在刑事訴訟中,檢察機關和法院從國家和社會的利益出發,根據自己的職權,積極主動地追查犯罪,調查證據,訊問被告人並作出處理。但這種訴訟程序與中世紀封建專制主義的糾問式訴訟程序不同,審判是公開進行的,並進行言詞辯論。 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的上述兩種刑事訴訟程序形式,在發展過程中有互相吸收而趨於接近的趨勢。同一法系各國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如美國比英國較多地吸收大陸法系的刑事訴訟程序;屬於大陸法系的日本,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受美國刑事訴訟法的影響較多。 資產階級國家的刑事訴訟程序,大陸法系,都分為偵查、審判和判決的執行三大階段。審判又大體上分為起訴、預審、第一審程序、上訴審程序(包括上告審)和對已生效判決的再審(見審判監督程序等)。英美法系的刑事訴訟程序與大陸法系大同小異。 ------------------------------ 請參考如下內容: 刑事訴訟法 來源: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國家制定和認可的關於追究和懲罰〖htk〗犯罪〖ht〗的活動程序的法律規范的總和。現代國家重要的基本法之一。訴訟,拉丁文為precessus,活動過程或程序的意思。在漢語中,「訴,告也」,「訟,爭也」(《說文解字》)。訴訟就是向法庭告訴以爭論是非。刑事訴訟是司法機關追究和懲罰犯罪的活動程序。刑事訴訟法的內容規定刑事訴訟的性質、任務、基本原則和制度、〖htk〗證據〖ht〗、管轄、當事人的〖htk〗權利〖ht〗和〖htk〗義務〖ht〗,以及〖htk〗偵查〖ht〗、〖htk〗提起公訴〖ht〗、審判和判決執行等程序。狹義的刑事訴訟法專指刑事訴訟法典。 刑事訴訟法是程序法。它的作用是從程序上保證作為實體法的刑法的實現。刑法規定了犯罪和刑罰的問題,而當犯罪事件實際發生時,就必須有司法機關依照法定程序查明犯罪人及其罪責並加以懲罰,否則,刑法就不能發生實際作用。刑法和刑事訴訟法的關系,是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後者必須與前者相適應,並體現同樣的精神。正如馬克思說的:「實體法……具有本身特有的必要的訴訟形式」,「二者之間的聯系如此密切,就像植物的外形和植物的聯系,動物的外形和血肉的聯系一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78頁)。 刑事訴訟法的性質是由國家的性質決定的。一切剝削階級國家的刑事訴訟法,都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基礎上,為維護剝削制度、維護少數剝削者的利益服務的,是對廣大勞動人民實行專政的工具。社會主義國家的刑事訴訟法,是工人階級領導的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的體現,是為保障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服務的,是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的工具。 立法的發展 在奴隸制和封建制國家,實體法和程序法不分,刑事法和民事法也不分,因此沒有專門的刑事訴訟法典。刑事訴訟法除習慣法外,往往和刑法或其他法律規定在一部法典中。古羅馬《十二銅表法》中的第1表、第2表為審判引言、審判條例。古巴比倫〖htk〗《漢穆拉比法典》〖ht〗規定有〖htk〗神明裁判〖ht〗和神誓等有關刑事訴訟法的內容。歐洲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的《加洛林納刑法典》,其中第一部分共103條,是規定刑事訴訟程序的。中國古代的刑事訴訟法,則歷來規定在刑律之中。如《法經》六篇中的「捕法」和「囚法」,唐律中的「斗訟」(「訟」部分)、「捕亡」、「斷獄」及其他某些條文,基本上就屬於刑事訴訟法。 資產階級在取得反封建革命的勝利並建立政權後,系統地建立了自己的法制,並制定了專門的刑事訴訟法典。法國在1808年頒布了《刑事訴訟法典》。其後,歐洲大陸國家及世界其他一些國家,也相繼制定了刑事訴訟法典。德國公布於1877年,日本公布於1890年和192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一些國家根據情況的變化和立法經驗的積累,重新修訂了刑事訴訟法典:日本重頒於1948年,法國重頒於1957年,聯邦德國重頒於1950年和1975年。英國則繼承封建時代不成文法的傳統,沒有制定刑事訴訟法典,只是根據需要頒布了一些單行法律。美國也沒有統一的刑事訴訟法典,但制定了統一的《聯邦刑事訴訟規則》,有的州(如紐約州)制定了刑事訴訟法典。 蘇聯在十月革命勝利後,逐步制定了刑事訴訟法。1922年6月頒布了《俄羅斯聯邦刑事訴訟法法典》。1924年10月通過了《蘇聯和各加盟共和國刑事訴訟基本原則》。1958年通過了《蘇聯和各加盟共和國刑事訴訟綱要》。以後,各加盟共和國根據這個綱要相繼制定了新刑事訴訟法典,其中《俄羅斯聯邦刑事訴訟法典》頒布於1960年,第二年生效。 南斯拉夫、羅馬尼亞、民主德國等東歐國家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也先後制定和修訂了刑事訴訟法典。 中國近代的刑事訴訟法,是在歐美日本影響下,從清末開始制定的。清政府曾於1907年頒行《各級審判廳試辦章程》,民事和刑事訴訟法混合在一起。中華民國時期北洋政府於1921年頒布了刑事訴訟條例。國民黨政府於1928年頒行刑事訴訟法,1935、1945年又加以修訂。這些刑事訴訟法典,其內容主要受日、德兩國的影響。國民黨政府還頒布了一系列特殊的刑事訴訟單行法令,如1929年頒布的《反革命案件陪審暫行法》、1944年頒布的《特種刑事案件訴訟條例》和1948年頒布的《特種刑事法庭審判條例》。這些法令公開踐踏資產階級民主和法制,為對共產黨人、進步人士進行法西斯鎮壓披上了合法的外衣。1949年2月,中共中央宣布廢除國民黨政府的舊法,其中包括舊刑事訴訟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根據司法工作需要,先後頒布了一些有關刑事訴訟的法律,如1954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逮捕拘留條例》,1979年又經修改重頒。為加強〖htk〗社會主義法制〖ht〗,1979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它是社會主義類型的刑事訴訟法,與一切剝削階級的刑事訴訟法有本質的不同。 基本原則 不同社會制度的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體現不同類型的刑事訴訟法的性質和特徵。奴隸制、封建制的刑事訴訟法,沒有明確規定什麼基本原則,但貫串著下列的特徵:①司法不獨立。各級行政官吏兼行司法職權,專職法官審判時也必須聽從行政長官或封建領主的命令。國王或皇帝是最高裁判者。②維護公開的階級不平等和等級特權。在古羅馬的刑事訴訟中,奴隸沒有參與訴訟的權利;奴隸無權充當控訴人;奴隸犯了罪,不需要進行審判就可以由奴隸主直接加以殺害和懲處。奴隸也不能出庭作證,需要奴隸作證時,先在預審中對他進行拷訊並製作筆錄,然後在法庭上加以宣讀。中國古代的唐律規定:對享有「〖htk〗八議〖ht〗」特權的貴族、官僚和社會上層分子,審判時不得進行拷訊,「違者,以故失論」(《唐律疏議?斷獄》「八議請減老小」條)。③訴訟的殘酷性。特別是在封建君主專制時期,被告人被視為有罪的人,沒有〖htk〗辯護〖ht〗權,受到野蠻的刑訊和折磨。 資產階級國家的刑事訴訟法,按照資產階級的民主、自由、平等的觀點確立了一系列基本原則。主要有:司法獨立(見〖htk〗審判獨立〖ht〗),〖htk〗法律面前人人平等〖ht〗,被告人有辯護權,〖htk〗審判公開〖ht〗,〖htk〗辯論原則〖ht〗,〖htk〗直接原則〖ht〗,言詞原則,〖htk〗無罪推定〖ht〗等。這些原則與封建訴訟的公開專橫相比較,無疑是歷史的進步,但主要是適應資產階級的需要,對廣大勞動人民來說則是虛偽的。 中華民國時期國民黨政府的刑事訴訟法也基本上規定了上述原則,但沒有、也不可能真正實行,實際上實行的是法西斯統治,特別是在政治案件中,通過特務橫行、非法審判和頒布一些特種法律,使這些原則根本不能實現。 蘇聯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基本原則有:〖htk〗職權原則〖ht〗,人身不受侵犯原則,公民在法律和法院面前一律平等,審判員獨立審判、只服從法律,訴訟使用〖htk〗民族語言原則〖ht〗,法院審理公開原則,保證被告人享有辯護權等。 根據〖htk〗《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ht〗和〖htk〗《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ht〗的規定,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有: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依法分別行使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htk〗司法機關同群眾相結合〖ht〗;〖htk〗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ht〗;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用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審判公開;保證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保障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等等。這些基本原則體現了中國刑事訴訟法的人民民主專政性質,可以保證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准確地、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適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並對公民進行社會主義法制教育。 證據制度 案件事實是適用法律的前提。辦理刑事案件,首先必須收集、使用〖htk〗證據〖ht〗,認定案件事實。因此,證據制度在刑事訴訟法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和不同性質的國家,有不同的證據制度。在奴隸制、封建制的刑事訴訟中,實行過神示制度,即依靠神的示意來判斷案件事實,包括:神誓,即以對神宣誓方式來證明案件事實;神明裁判,即以當事人接受神的考驗來證明他們陳述的真偽;和司法決斗,即以當事人決斗的勝負來證明他們陳述的真偽。在中世紀後期的歐洲各國刑事訴訟中,則實行〖htk〗法定證據制度〖ht〗,即法律機械地規定各種證據的證明力。〖htk〗刑訊逼供〖ht〗、據供定罪的口供主義,始終是奴隸制和封建制證據制度的一個基本特點。古代的證據制度充滿著宗教迷信、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資產階級在革命勝利後,在保障人權的口號下,廢除了刑訊,〖htk〗大陸法系〖ht〗國家規定了以法官內心確信判斷證據的〖htk〗自由心證〖ht〗原則,以代替法定證據制度。〖htk〗英美法系〖ht〗國家則一方面規定了一系列證據規則,另一方面也實行對證據的自由評斷。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在證據方面規定: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35條)。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31條)。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輕重的各種證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32條)。辦案必須忠實於事實真相(33條)。這些規定說明中國的刑事訴訟證據制度是以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為理論基礎的,貫串著實事求是的精神。 訴訟程序 奴隸制和封建制的刑事??劾式)訴訟程序和糾問式(又譯為審問式)訴訟程序兩種。控告式訴訟程序是:司法機關不主動追查犯罪,被害人或其他人提出控告,司法機關受理案件;沒有原告,也就沒有被告。法官審理案件是公開的、口頭的,主要是審查雙方當事人所提出的證據,並聽取他們的意見,然後作出判決。雙方當事人在訴訟中的地位是平等的,這種訴訟比較典型地實行於羅馬共和時期和英國的封建時代。控告式訴訟程序的形成,與氏族社會原始民主的殘存影響有關,同時與陪審制度的產生、發展有一定的聯系。糾問式訴訟程序就是:犯罪不必由被害人或其他人進行控告,而可由司法機關主動進行追究。偵查和審理是秘密進行的。司法機關在訴訟中積極地查問被告人的罪行,被告人只是受拷問的客體。糾問式訴訟程序發端於羅馬帝制時期,盛行於中世紀後期歐洲大陸各國的君主專制時期。中國古代的封建專制時期,也長期實行這種訴訟程序。糾問式訴訟程序是君主專制統治在司法上的體現。 資本主義國家的刑事訴訟程序 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有所不同。英國的刑事訴訟程序是繼承和改造封建時代的控告式程序而形成的,稱為辯論主義訴訟程序,或稱當事人主義訴訟程序。其特點是,起訴人可以由任何公民充當,而不限於警察機關和檢察機關,傳統的理論認為起訴是私訴性質的,但是近二、三十年來,許多訴訟法學者認為警察或檢察機關的起訴屬於公訴性質。法庭審理,主要由雙方當事人以平等的地位在法官面前提出證據,互相審查證據並進行辯論。法、德等大陸法系國家的刑事訴訟程序,則是在批判地繼承中世紀糾問式訴訟程序的基礎上,吸收英國的辯論訴訟程序形成的,稱為職權主義訴訟程序,或稱混合式訴訟程序。其特點是,大多數刑事案件由檢察機關代表國家充當公訴人。在刑事訴訟中,檢察機關和法院從國家和社會的利益出發,根據自己的職權,積極主動地追查犯罪,調查證據,訊問被告人並作出處理。但這種訴訟程序與中世紀封建專制主義的糾問式訴訟程序不同,審判是公開進行的,並進行言詞辯論。 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的上述兩種刑事訴訟程序形式,在發展過程中有互相吸收而趨於接近的趨勢。同一法系各國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如美國比英國較多地吸收大陸法系的刑事訴訟程序;屬於大陸法系的日本,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受美國刑事訴訟法的影響較多。 資產階級國家的刑事訴訟程序,大陸法系,都分為偵查、審判和判決的執行三大階段。審判又大體上分為起訴、預審、第一審程序、〖htk〗上訴審程序〖ht〗(包括上告審)和對已生效判決的再審(見〖htk〗審判監督程序〖ht〗)等。英美法系的刑事訴訟程序與大陸法系大同小異。 蘇聯的刑事訴訟程序 接近於大陸法系,具體程序則分為:提起刑事案件、調查和偵查、起訴、第一審、上訴審、監督審和判決的執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刑事訴訟程序 有〖htk〗立案〖ht〗、偵查、提起公訴、第一審、第二審、〖htk〗死刑復核程序〖ht〗、審判監督程序和執行。這些程序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組成完整的體系,從而使刑事訴訟任務得以順利實現。 參考文獻: 刑事訴訟法 ------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麻煩採納,謝謝!

⑤ 台灣刑事訴訟法的修改情況

http://www.wudanhong.com/Article/UploadFiles/200803/jpw.pdf

http://www.sinowfoe.com/index.php/info/arinfo/45186

http://www.34law.com/lawfg/law/3550/3563/law_8917252424.shtml

⑥ 法考2007-2017年歷年主觀題(卷四)的真題合集pdf

司法考試卷一考的是綜合知識。包括以下內容:法理學、憲法、法制史、經濟法、國際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司法制度與法律職業道德。司法考試卷二考的是刑事與行政法律制度。包括以下內容: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司法考試卷三考的是民商事法律制度。包括以下內容:民法、商法、民事訴訟法(含仲裁製度)。司法考試卷四考的是實例(案例)分析。包括以下內容:法理學、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商法、民事訴訟法。

⑦ 《法理學》 張文顯主編,(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這書籍誰有pdf格式的

21世紀法學系列教材_民事訴訟法_江偉主編_2008年4月.zip_免費高速下載|版網路雲 網盤-分享無限權制

http://pan..com/wap/shareview?&shareid=162465208&uk=1161095958&dir=%2FTB%20%20books%2F%E5%8E%8B%E7%BC%A9%E6%8A%A5%E6%96%87%20%202013.10.05&page=1&num=20&fsid=1889547710&third=0




⑧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朱蘇力)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8GBQaimZn2kSf2Yw1CDE7g 密碼:h3au

書名: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作者:朱蘇力

豆瓣評分:8.3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7-9-1

頁數:265

內容簡介: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增訂版)大致分成三編。第一編主要是關注一些社會和法律的熱點問題,諸如言論自由和隱私權、婚姻法修改、刑事訴訟法修改、送法下鄉、科技與法律以及司法審查和制度形成的問題。當然都只是「攻其一點,不及其餘」,試圖從一個角度切人進行學理的然而可能對社會實踐有影響的討論。第二編的文字是對於法學自身的反思。最後一編的五篇是讀書筆記和讀後感。

作者簡介:

蘇力,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院長。祖籍江蘇,生於1955年愚人節。少年從軍,又當過工人。1978年恢復高考後,復轉軍人進了法學院。1984年讀碩士期間赴美留學,獲碩士和博士學位。1992年回北大任教。有《法治及其本土資源》、《送法下鄉》、《道路通向城市》、《法律與文學》等獨著,《法理學問題》、《超越法律》、《無需法律的秩序》等譯著,以及論文、書評百餘篇。

⑨ 刑事訴訟法中辯論的原則

刑事訴訟的辯論原則從民事訴訟移植而來。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的英國,首先實行辯論式訴訟,即雙方當事人地位平等,各方提出證據以支持本方的主張,就有爭議的問題作有利於自己一方的陳述和辯論;法官只負責主持法庭辯論,不主動調查證據,在陪審團作出有罪裁決後,法官負責適用法律判處刑罰。英國從1836年起,還取消了對辯護的限制,案件的預審和審判,被告人都可聘請辯護律師,採取辯論方式。美國獨立以後,聯邦和大多數的州也採用辯論原則。
大陸法系國家吸收了辯論原則,但又有別於英美法系國家,最主要的區別是,法官不象英美法系只是一個「消極仲裁人」,而是指揮整個審判,主動訊問訴訟當事人,主動收集調查證據,不受雙方當事人所提出傳喚的證人和證據的限制。法國1808年《刑事訴訟法典》、德國1877年《刑事訴訟法》、日本1890年《刑事訴訟法》,大致上都是這樣規定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於1948年全面修訂《刑事訴訟法》,在很大程度上引進了英美法系的原則和制度,規定被告人或被疑人,可以隨時選任辯護人,並且強調訴訟雙方的辯論。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118條規定:「法庭調查後,應當由公訴人發言,被害人發言,然後由被告人陳述和辯護,辯護人進行辯護,並且可以互相辯論。審判長在宣布辯論終結後,被告人有最後陳述的權利。」但沒有把法庭辯論規定為辯論原則。

⑩ 請問有刑事訴訟法孫長永第四版的pdf嗎急求

我有pdf版本的。。。。買書現在也不貴啊。。。60元左右。
要不就等等,等第五版

熱點內容
法律碩士考試大綱刑法修正案九 發布:2025-09-11 01:37:01 瀏覽:730
法國司法官 發布:2025-09-11 01:22:11 瀏覽:975
道德綁架手套 發布:2025-09-11 01:10:34 瀏覽:586
2015自考行政法試卷 發布:2025-09-11 01:09:57 瀏覽:613
律師起草協議 發布:2025-09-11 01:09:46 瀏覽:253
勞動法規定婚假幾天 發布:2025-09-11 01:06:52 瀏覽:453
勞動法員工吃飯時間 發布:2025-09-11 01:03:16 瀏覽:879
2017民法 發布:2025-09-11 01:02:09 瀏覽:802
監察法律管理部責任書 發布:2025-09-11 00:57:41 瀏覽:15
合同法第195條 發布:2025-09-11 00:51:25 瀏覽: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