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行政審批

行政法行政審批

發布時間: 2022-01-08 13:40:01

行政法的信賴保護原則在我國行政法規范中是如何體現的

行政給付權益對於受益人至關重要。尤其在行政救助中,救助或幫助是受益人生存保障唯一的或至少是主要的依靠,行政主體必須保障受益人所享有的權利或利益的穩定性。

其次行政給付和信賴保護均可以看作是一種利益的調整機制,只不過調整方法不同。行政給付通過積極的利益分配直接改變社會成員的利益佔有狀況,信賴保護原則則以利益可期性和穩定性的形成來確保公共負擔平等。

行政指導實施完畢後,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實現了行政主體與相對方所期望的結果,還有一種是行政指導方因自身的信息或判斷有誤,無惡意地誤導了被指導者,結果使被指導者遭受到重大損害。在這兩種情況下均應基於信賴保護原則,對相對人予以補償。

(1)行政法行政審批擴展閱讀:

行政法注意事項:

行政審批可以是內部行為,行政行為一經作出,非有法定事由和經法定程序不得隨意撤銷,廢止或改變。

行政機關對行政相對人作出授益行政行為的,即使事後發現有違法情形,只要這種違法情形不是因為相對人的過錯(行賄或提供虛假資料信息)造成的,行政機關亦不得撤銷或改變,除非不撤銷這種違法行為會嚴重損害國家,社會公共利益。

行政行為作出後,若事後據以作出該行政行為的法律法規,規章修改或廢止,根據作出該行政行為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的,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機關可以撤銷,廢止或改變已經生效的行政行為。但是行政機關在作出撤銷,改變或廢止的決定之前,應進行利益衡量。

㈡ 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決定規定設立有限責任公司必須報經批準的,提交有關的批准文件或者許可證復印件

持身份證到縣工商行政管理局服務窗口,請求辦理查看企業檔案並復印。

㈢ 我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基本做法有哪些

我國的行政審批制度伴隨著行政體制改革的深入同步進行,雖然時間不長,但是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明顯的階段性特徵,主要包括一下幾個階段:
1、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這個階段里,我國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主要圍繞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權力分配而展開。
2、1983年至1988年。這次改革主要是轉變職能、下放權力、調整結構、精簡人員,國家部委內部設司、處兩級。同時把直接管理企業的職能轉移出去,使政府對企業由直接管理轉向間接管理。
3、1993年至1997年。國務院秘書長羅干於1993年3月召開的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的說明中提出:要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加強宏觀調控和監督部門,強化社會管理職能部門,減少具體力放給企業,把應該由企業解決的問題,交由企業自己去解決。
4、從1998年至2003年是廣泛發展階段。改革重點是大幅度精簡行政審批事項,規范審批程序,設定審批時限,公開審批內容,建立一套便民利民的行政服務體系。實現政企、政事、政社分開,建立廉潔高效、行為規范的行政管理體制。
5、從2004年至今, 是在新形勢下, 為了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而進行的新一輪行政審批改革。2004年3月, 國務院發布了《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明確提出要全面推進依法行政, 經過10年左右堅持不懈的努力, 基本實現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在最近的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又提出, 要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運行的干預。
我國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在短短幾年內,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截止到07年,福建就已經建成65個行政審批中心,河北省3年減去了57%的行政審批項目,山東省建設的高效的便民行政審批運行機制也卓有成效,上海的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已凸現政府職能回歸,這些數字讓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新的時期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也必將取得更大的成功。
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現階段審改進行過程中也突出表現出了一些失誤和問題,影響了改革的繼續深入。

㈣ 緊急求救 請問 ,「誰審批誰負責」這段話是出自於那個法律

法律用語是:行政審批責任制和過錯追究制。

依法履行行政審批職能的執法部門,要按照「誰審批,誰負責」的原則,建立、健全行政審批責任制。

所謂的「誰審批,誰負責」的原則是一種行政機關直白的宣傳和傳達政策的通俗用語,並不是嚴謹的法律用語,任何一個法律都不會出現所謂「誰」這樣的非常不嚴謹的法律語言。

屬於行政法的「責任行政」,這是現代行政法的重要原則。

㈤ 《國務院關於修改和廢止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取消和調整了哪些行政審批事項

央廣網北京9月10日消息(記者劉禕辰)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道,國務院審改新聞發言人李章澤今天(10日)表示,一年多來,已先後取消和下放7批共632項行政審批等事項。未來將進一步提高審批事項下放的含金量。李章澤介紹,國家統計局最近在河北、遼寧、浙江和甘肅四個省進行的調查顯示,在感受到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影響的企業中,對政策措施落實情況表示「滿意」、「基本滿意」的分別達到39%和42.6%,總體滿意度達到了81.6%,對下放和取消行政審批事項的含金量,需要辯證看待。李章澤:同一個事項在不同人看來感受不一樣。舉個例子,一個是「省級普通貨物水路運輸許可」下放,陝西省認為沒什麼用,但是江蘇、浙江和廣東他們就認為受益非常明顯。而隨著審批事項的逐漸下放,明細政府的手能伸多遠的權力清單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目前已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省級政府,將權力清單對外公示。針對外界對中央層面的權力清單遲遲沒有露面的質疑,李章澤予以了澄清。李章澤:今年3月17日,在中國機構編制網上公布了1235項行政審批事項。1235項是國務院60個部門的審批權,事實上這個單子就是一個權力清單,只是和地方政府公布的權力清單相比,要窄一些。我們這個單子也在不斷地調整,其實就是在不斷地減少。記者統計發現,一年多來下放的632項行政審批事項,在數量上已經達到約占改革前行政審批項目總數的1/3。這意味著本屆政府任內取消和下放三分之一行政審批事項的承諾,完全有可能超額完成。

㈥ 行政處罰能不能作為行政審批的前置要件有什麼依據

行政處罰不能作為行政審批的前置要件

行政審批又稱行政許可,行政許可行為由《行改許可法》調整,就目前而言,行改許可法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規均沒有將行政處罰作為許可前置條件的規定。

行政法系公法,應按法無授權則禁止的原則,即只要法律沒授權,則禁止行政機關行使無法律授權的職權。這一點與私法上法無禁止則允許恰恰相反。

既然法律沒有規定行政處罰作為審批的前置條件,行政機關就不得將處罰作為許可的前置。

雖然說有個別行政機關制定有處罰作為許可前置的規范性文件,如原環境保護部辦公廳曾下發過《關於進一步加強環境影響評價違法項目責任追究的通知》(環辦函〔2015〕389號),該文件規定:對於未依法實施行政處罰、未按處罰要求整改到位的環評違法項目,一律不予受理其環評文件、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申請。

但我覺得,這個文件是違反上位法規定的。《行政許可法》(2019修正)第四條規定:「設定和實施行政許可,應當依照法定的許可權、范圍、條件和程序。」環評審批屬於《環境影響評價法》設定的行政許可,部門規范性文件無權擅自設定環評審批的條件。

㈦ 行政許可行為由誰施行(行政法高手回答)

行政許可,按照行政機關行政首長負責制的原則來說,應該是許可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具有審批權。至於由誰施行恐怕還是要看機關內部具體崗位分工,畢竟行政許可不是簡單的備案,也不是簡單的書面審核,其有著審核批復的要求,也必然涉及驗收、審核、發證多個環節。至於政務中心的窗口,我的理解只是辦事中心,不能稱為集中審批大廳。

㈧ 行政法論述題:論行政法上行政主體的優越性

發放救濟金屬於行政給付。公安機關發放居民身份證不屬於行政許可。
行政給付,也稱行政物質幫助,是指行政機關依法對特定的相對人提供物質利益或與物質利益有關的權益的行為。行政給付行為是一種依申請的行政行為。除了在發生自然災害等緊急情況下由行政主體主動予以實施以外,就絕大多數行政給付行為來說,給付對象的申請是其必不可少的步驟。即使在緊急情況下,有時也要求履行相應的申請手續,只不過其手續相對來說比較簡單而已。
目前在我國主要有以下三種行政給付形式,即撫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和社會保險金。
1.撫恤金。撫恤金是公民因公或者因病致殘、死亡時,由國家發給本人或者家屬用以維持本人或家屬日常生活的費用。根據規定,撫恤的對象包括殘廢軍人、因公致殘的職工及其他人員,以及革命烈士、犧牲人員的遺屬等。
2.最低生活保障費。最低生活保障費是國家發給收入低於一定水平的困難家庭,用以維持最低生活標準的費用。根據國務院的有關規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對象是家庭人均收入低於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持有非農業戶口的城市居民,主要是以下三類人員:一是無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無法定贍養人或撫養人的居民;二是領取失業救濟金期間或失業救濟期滿仍未能重新就業,家庭人均收入低於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居民;三是在職人員和下崗人員在領取工資或最低工資、基本生活費,以及退休人員領取退休金後,其家庭人均收入仍低於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居民。
3、社會保險金。社會保險金是公民法律規定,在其年老、疾病、失業和出現法定事由時,由國家發給本人用以承擔養老、醫療、維持家庭生活等必要支出的費用。國務院《失業保險條例》對有關失業保險的基金、失業保險的待遇等作了具體規定。

行政許可法對行政審批的范圍作出明確界定,規定只有六類事項可以設定行政許可。
這六類事項分別是:直接涉及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經濟宏觀調控、生態環境保護以及直接關系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等特定活動,需要按照法定條件予以批準的事項;有限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公共資源配置以及直接關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業的市場准入等,需要賦予特定權利的事項;提供公眾服務並且直接關系公共利益的職業、行業,需要確定具備特殊信譽、特殊條件或者特殊技能等資格、資質的事項;直接關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設備、設施、產品、物品,需要按照技術標准、技術規范,通過檢驗、檢測、檢疫等方式進行審定的事項;企業或者其他組織的設立等,需要確定主體資格的事項;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可以設定行政許可的其他事項。
法律還規定,如果上述事項通過下列方式能夠予以規范的,可以不設行政許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能夠自主決定的;市場競爭機制能夠有效調節的;行業組織或者中介機構能夠自律管理的;行政機關採用事後監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夠解決的。

㈨ 華東政法哪個老師研究行政審批比較強

魏瓊

熱點內容
新婚姻法修改重點 發布:2025-09-10 09:07:54 瀏覽:69
法院判的賠償怎麼辦 發布:2025-09-10 09:07:13 瀏覽:231
關於法律知識的廣播稿 發布:2025-09-10 09:05:53 瀏覽:378
gsp法律法規 發布:2025-09-10 08:51:32 瀏覽:18
道德教育的圖片 發布:2025-09-10 08:45:29 瀏覽:687
法治與人治的區別論文 發布:2025-09-10 08:45:29 瀏覽:930
法律碩士非法學選專業 發布:2025-09-10 08:40:10 瀏覽:142
法律咨詢實時在線 發布:2025-09-10 08:00:41 瀏覽:144
澳門行政法務司司 發布:2025-09-10 07:43:54 瀏覽:461
鎮海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9-10 07:38:31 瀏覽: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