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的構造及演進
① 刑事訴訟模式的含義,特徵以及訴訟模式的理論有哪些
刑事訴訟是國家司法機關處理刑事案件的活動,即國家的司法機關在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法揭露犯罪、證實犯罪和懲罰犯罪分子的活動。
刑事訴訟模式的特徵是:實行職權主義與當事人主義相結合的訴訟模式。修正後的刑事訴訟法保留了原刑事訴訟法中有關職權主義的一些合理規定,如在偵查、起訴階段由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依職權單方面採取偵查、起訴行為;在審判階段由法官訊問被告人、詢問證人、鑒定人和在庭審中調查核實證據的權利等。同時借鑒當事人主義的有益經驗,規定犯罪嫌疑人在偵查階段可以聘請律師提供法律幫助,在起訴階段便可委託辯護人為自己辯護,特別是在審判階段,將法院的庭前審查由實體性審查改為程序性審查,從而有效地避免法官先入為主,從而客觀審案;庭審中訊問被告人、詢問證人、鑒定人,出示物證書證首先和主要由控、辯雙方進行,法官即使進行這些活動,也只是起到補充作用而已,而且法官只有在庭審過程中對證據有疑問時才可以對證據進行調查核實。此外,控辯雙方不僅可以在法庭辯論階段可以進行互相辯論,而且在法庭調查階段也可以對證據和案件情況發表意見並且互相辯論。
關於訴訟模式的理論目前學術界主要有以下觀點:
(一)是職權主義模式。這種觀點流行於20世紀80-90年代職權主義與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被介紹到中國的初期。主要針對1996年之前的刑事訴訟形態,一些學者認為,我國刑事訴訟在訴訟價值方面關注犯罪控制、在訴訟結構方面重視司法機關的職權發揮,因此,屬於職權主義訴訟模式。
(二)是混合模式。這種觀點主要流行於1996年刑事訴訟法修改之後,認為1979年刑事訴訟法是職權主義或強職權主義訴訟模式的典範,而修訂後的1996年刑事訴訟法引入了當事人主義的因素,遂成為職權主義與當事人主義相結合的混合模式。
(三)是超或強職權主義模式。隨著對西方兩大訴訟模式的認知,一些學者越來越發現我國現有的訴訟制度與歐洲大陸職權主義還有區別,為此,提出超或強職權主義模式的概念來概括我國刑事訴訟,特別是1996年刑訴法改革之前的刑事訴訟制度。
② 2019年法考備考之刑事訴訟構造二
刑事訴訟構造
刑事訴訟構造,是指刑事訴訟法中因控訴、辯護、審判三方在刑事訴訟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間的關系的不同構成了不同的刑事訴訟模式刑事訴訟的目的決定刑事訴訟的構造,刑事訴訟的價值影響刑事訴訟的構造。
(一)彈劾式訴訟結構
(二)糾問式訴訟結構
>>詳見 2019年法考備考之刑事訴訟構造一
(三)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英美法系國家)
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的特徵:
(1)控辯雙方當事人在訴訟中居於主導地位,訴訟的開始和推動均取決於當事人的訴訟活動,法官只是居中的裁判者;
(2)訴訟的目的主要是在程序上保障人權。
(四)職權主義訴訟模式(大陸法系國家)
(1)訴訟的主動權在於國家專門機關;
(2)訴訟的目的主要在於追求實體真實。
(五)混合式訴訟模式
以當事人主義為主,以職權主義為補充。
一般認為,現代西方國家刑事訴訟構造類型大致分為兩類,即大陸法系國家采職權主義,英美法系國家采當事人主義。日本“二戰”後在職權主義背景下大量吸收當事人主義因素,從而形成了以當事人主義為主,以職權主義為補充的混合式訴訟構造。
實際上,由於單純採取職權主義或當事人主義的訴訟構造,在控制犯罪或保障人權的功能中會抑制另一方面功能的發揮而導致種種弊端,兩種訴訟構造均已吸收了對方的一些程序。盡管如此,由於歷史傳統的影響,兩大構造仍有許多不同,從而也決定了功能上的差異。
注意:混合式訴訟模式是職權主義模式吸收當事人主義模式之下的產物。
(六)我國刑事訴訟構造——控辯式
法官居中裁判,強化控辯雙方平等對抗性,實行控審分離。
③ 我國的刑事訴訟構造是什麼主義
法律分析:我國的刑事訴訟構造是以職權主義為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一條 為了保證刑法的正確實施,懲罰犯罪,保護人民,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秩序,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