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第2條和第12條
①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十二條 的疑問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事項提起的訴訟:
(一)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
(二)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三)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
(四)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
釋義:本條是對受案范圍排除條款的規定。
一、有關國防、外交等方面的國家行為。屬於國防方面的行為,例如,戰爭、軍事演習等。屬於外交方面的行為,例如,政府同外國或國際組織的關系,同外國建交、斷交,締結條約和協定等。有關這方面的爭議,法院無權受理。除了國防、外交之外,還有一些涉及國家公共利益的重大行為,例如,國務院有權決定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范圍內部分地區的戒嚴的行為,法院也不予受理。
二、對行政機關制定法規、規章或者其他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的抽象行政行為提起的訴訟,法院不予受理。根據我國憲法和地方組織法的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撤銷國務院制定的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決定和命令;有權撤銷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同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地方性法規和決議。縣以上地方各級人大常委會有權撤銷本級人民政府不適當的決定、命令;有權撤銷下一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不適當的決議。國務院有權改變或者撤銷各部委以及地方各級國家行政機關的不適當的命令、指示、規章、決定;縣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權改變或者撤銷所屬各工作部門的不適當的命令,指示和下級人民政府的不適當的決定、命令。法律沒有賦予法院撤銷或者改變抽象行政行為的權力。因此,凡是控告行政機關制定的法規、規章或者其他具有普通約束力的決定、命令的,法院不能受理,可以告知控告人向制定該文件的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或者其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
三、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對行政機關獎懲、任免的決定不服提起訴訟,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行政機關對其所屬工作人員作出的警告、記過、撤職、留用察看、開除等紀律處分以及停職檢查或者任免等措施,是行政機關內部的行政行為,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不服的,可告知其向該行政機關或者其上一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機關、人事機關提出。四、對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提起的訴訟,人民法院也不予受理。有些具體行政行為,法律規定行政機關有最終決定權。因此,依照法律規定,行政機關對某種事項有最終決定權,那麼,即使公民對該項決定不服提起訴訟,法院也無權審理。當然行政法規、規章也不能作出行政機關對具體行政行為有最終裁決權,不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規定。
②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中第二條中「具體行政行為」和其若干問題的解釋中第一條第一款中的行政行為.
這個差異還是不小的,主要是各自所涉及的范圍大小不同。換言之,不是所有的具體行政行為都可以提起行政訴訟。
先列舉有關條文:
《行政訴訟法》第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 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事項提起的訴訟:
(一)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
(二)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三)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
(四)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
第一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具有國家行政職權的機關和組織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不服,依法提起訴訟的,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行為不服提起訴訟的,不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一)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規定的行為;
(二)公安、國家安全等機關依照刑事訴訟法的明確授權實施的行為;
(三)調解行為以及法律規定的仲裁行為;
(四)不具有強制力的行政指導行為;
(五)駁回當事人對行政行為提起申訴的重復處理行為;
(六)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
行政行為按照其針對的對象是否確定以及能否反復適用,分為抽象行政行為、具體行政行為。抽象行政行為主要是行政立法和制定規范性文件。具體行政行為就非常多了,有:行政給付、行政處罰、行政許可等。
《解釋》第一條涉及的具體行政行為只是《行政訴訟法》第二條里」具體行政行為「的一部分。也就是說,不是所有的具體行政行為都可以提起行政訴訟。
我給你解釋下《解釋》第一條里的行政行為:
(一)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規定的行為。國家行為不可以起訴,這個是世界的通例。因為按照權力分工的理論,法院只行使一部分國家權力,以國家的名義做出的行為不能管。《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第二款的行為是抽象行政行為,不屬於具體行政行為,在中國不能起訴。但是道理上說,如果抽象行政行為有侵權,也可以告,這是今後的趨勢。12條第3款是內部行政行為,能否尋求司法救濟還有爭議,而且涉及特別權力關系。從發展趨勢來看,也是可以告的,但是中國還沒到那一步。第4款是行政終裁行為,主要是一些問題不大是爭端,沒必要去法院佔用司法資源。
(二)公安、國家安全等機關依照刑事訴訟法的明確授權實施的行為。這個是刑事訴訟的內容了,行政訴訟當然不能管,只能通過刑訴法的規定去救濟。
(三)調解行為以及法律規定的仲裁行為。因為仲裁本身算準司法行為,有法律保障;調解只是個沒有強制力的行為,不涉及當事人的法益。訴訟不符合法理,所以不受理。
(四)不具有強制力的行政指導行為。理由同上之調解。
(五)駁回當事人對行政行為提起申訴的重復處理行為。你已經在尋求另外救濟了,還跑法院來幹嘛?駁回你申訴那是行政機關的決定,你難道要法院判決:行政機關必須受理申訴?都作出這判決,你幹嘛不直接就你的事情提起行政訴訟?
(六)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沒侵害你什麼事情,為何去起訴?浪費司法資源?因為這個不侵犯法律保護的法益,所以沒有司法救濟的必要。
我國的行政訴訟法還不完善,司法資源有限,只能解決一些影響重大、典型的案例。由於經濟社會需要行政權強力推動,所以對於行政權的自身運作,司法不宜直接干涉。
③ 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是程序規定還是實體規定
一、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是程序規定
二、《行政訴訟法》 第十二條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下列訴訟:
(一)對行政拘留、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罰款、警告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二)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和行政強制執行不服的;
(三)申請行政許可,行政機關拒絕或者在法定期限內不予答復,或者對行政機關作出的有關行政許可的其他決定不服的;
(四)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關於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決定不服的;
(五)對徵收、徵用決定及其補償決定不服的;
(六)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經營自主權或者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土地經營權的;
(八)認為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
(九)認為行政機關違法集資、攤派費用或者違法要求履行其他義務的;
(十)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支付撫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的;
(十一)認為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除政府特許經營協議、土地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等協議的;
(十二)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
除前款規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規規定可以提起訴訟的其他行政案件。
④ 《行政訴訟法》第二條是什麼
《行政訴訟法》第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⑤ 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中其它行政訴訟具體指哪些
請把條文復制過來,具體指明出處。
⑥ 新頒布的《行政訴頌法》內容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2015年施行)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第三條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第四條人民法院依法對行政案件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人民法院設行政審判庭,審理行政案件。
第五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第六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
第七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依法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
第八條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地位平等。
第九條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行政訴訟的權利。
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人民法院應當用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審理和發布法律文書。
人民法院應當對不通曉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提供翻譯。
第十條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有權進行辯論。
第十一條人民檢察院有權對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更多內容請打開鏈接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
http://www.spp.gov.cn/sscx/201502/t20150217_91466.shtml
⑦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11項和第十四條之規定,是什麼內容和定義。
新修改的《行政訴訟法》直接涉及行政合同(行政協議)的條款有:第12條11項「認為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除政府特許經營協議、土地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等協議的;」第60條1款「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但是,行政賠償、補償以及行政機關行使法律、法規規定的自由裁量權的案件可以調解。」和第78條「被告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除本法第十二條第一款第十一項規定的協議的,人民法院判決被告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責任。被告變更、解除本法第十二條第一款第十一項規定的協議合法,但未依法給予補償的,人民法院判決給予補償。」
這三條規定結束了以往立法上有無「行政合同」的爭論,但卻為今後行政合同制度的設計和發展埋下了更多的爭議伏筆。例如,新《行政訴訟法》第12條11項的規定,明確了相對人可以依據行政合同提起行政訴訟,那麼行政機關對相對人不履行行政合同應當如何救濟?行政合同是否僅限於第12條11項規定的「政府特許經營協議、土地房屋徵收補償類」行政合同?如果還有,那麼依據什麼標准判定行政合同的范圍?以往司法實踐中按民事合同審理的案件,今後有無按行政合同審理的可能和必要?(例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國有土地使用權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關於「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糾紛」的規定)。可以說,新《行政訴訟法》出台,並未終止有關行政合同的爭議,相反相關爭議更趨具體化、白熱化。
⑧ 《行政訴訟法》第二條的內容是什麼
《行政訴訟法》第二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條文注釋:
本條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1、行政行為包括作為、不作為和事實行為。原法用的是「具體行政行為」概念,本次修改將「具體行政行為」修改為「行政行為」,使本法的適用范圍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可以從以下幾點理解本法中的「行政行為」:
(1)行政行為不包括行政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2)行政行為既包括作為,也包括不作為。
(3)行政行為還包括「事實行為」。
(4)行政行為包括行政機關簽訂、履行協議的行為。
2、原法第25條第四款規定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可以作為被告,即已視為行政機關,本法修改進一步擴大了行政機關的范圍,將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納入本法調整范圍。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本法所稱的行政機關:
(1)本法所稱行政機關,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
(2)規章授權社會組織行使行政管理權,受其他法律的限制。
(3)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履行職務的行為,就是行政機關的行為。
(4)行政機關的內設機構、派出機構或者辦事機構非經法律特別授權,不能以自己的名義作出行政行為。其所作的行政行為,屬於無效行政行為,引起訴訟的,以其所在機關作為被告。
⑨ 行政訴訟法第12條第六款內容
《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下列訴訟:
(一)對行政拘留、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罰款、警告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二)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和行政強制執行不服的;
(三)申請行政許可,行政機關拒絕或者在法定期限內不予答復,或者對行政機關作出的有關行政許可的其他決定不服的;
(四)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關於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決定不服的;
(五)對徵收、徵用決定及其補償決定不服的;
(六)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經營自主權或者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土地經營權的;
(八)認為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
(九)認為行政機關違法集資、攤派費用或者違法要求履行其他義務的;
(十)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支付撫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的;
(十一)認為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除政府特許經營協議、土地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等協議的;
(十二)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
除前款規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規規定可以提起訴訟的其他行政案件。
第六款是: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