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單位
『壹』 勞動法如何規定的
1、如未簽勞動合同,依據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二條,員工有權要求單位支付雙倍工資經濟補償;
2、提前解除勞動合同違約,根據《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單位提前解除勞動合同需賠償;
3、如未足付工資、加班費違法,根據《勞動合同法》的四十六條,員工有權要求單位支付經濟補償;
4、如未交社保,可以要求單位補繳;
5、如單位拒絕,可以申請勞動仲裁。
『貳』 單位違反勞動法了嗎
勞動保來障部門從事勞動關系工作源,試解答您的問題!
1、關於試用期問題,由於你是大學畢業生,首先你要弄清楚你和單位約定的是試用期還是見習期,因為試用期最長不能超過6個月,依據樓上有,我就不在援引!如果是見習期,那麼一年是正當的,但是必須在合同上註明。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因為現在很多單位都會用見習期間代替試用期來加長對畢業學生的考察
依據:勞辦發[1996]5號文件規定:大中專、技校畢業生新分配到用人單位工作的,仍應按原規定執行為期一年的見習期制度,見習期內可以約定不超過半年的試用期。
2、不繳納社會保險違反了《勞動法》第九章的相關規定
3、工資問題企業自主發放,只要不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勞動保障部門無權干預!
『叄』 勞動法規定
你公司沒有權利這樣做。但你要解除勞動合同應提前三十天通知。即勞動者享有解除勞動合同自主權的同時,也應遵守解除合同預告期。
1、依據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七條,勞動者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也就是說書面通知單位後還應繼續工作至少30天,以便於單位安排人員接替工作,確保正常的工作秩序,否則將可能承擔賠償責任。
2、預告30天期滿後,勞動合同即解除,勞動者有權離職,不再受單位管理。
3、你有沒有帶新員工的義務,要看勞動合同的約定。如勞動合同未約定,則你無此義務。但即使有此約定,也不能限制你提前30天通知而解除勞動合同的權利,因為排除勞動者權利的合同是無效或部分無效的。單位可依據合同約定在30天預告期內安排你帶一帶新員工,這是可以的。
4、用人單位應按勞動合同的約定按時足額支付工資,以帶新員工為由,拖欠工資是不合法的,你可依法維權。
『肆』 勞動法中關於用人單位用工有幾種方式
勞動且向勞動者支付工資等勞動報酬的形式。目前用工形式一般有三種:
1、勞動合同關系。
《勞動法》第2條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
2、承攬合同關系。
承攬關系是承攬人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工作成果,定作人給付報酬的權利義務關系。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 《合同法》第251條規定了承攬合同,以及相關章節又分別規定了建設工程合同、運輸合同、委託合同、行紀合同 、居間合同。
3、僱傭關系。
僱傭合同,我國法律沒有進行規定。「即受僱人於一定或不一定之期限內,為雇傭人服勞務,雇傭人負擔給付報酬的契約」。
(4)勞動法單位擴展閱讀:
勞動用工的誤區
誤區一
規章制度出台後即能約束員工。
企業都知道,可以制定規章制度來規范企業經營和約束員工的行為,於是幾乎每個企業都根據自身的需要出台了大大小小或繁或簡的規章制度。
許多企業認為當然可以,因為制定規章制度是法律賦予企業的權利,是用工自主權的重要內容。但正確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法律賦予企業此項權利的同時,為了防止此項權利的濫用導致員工合法權益受損而設定了相應的限制條件,這些限制條件主要包括三項:
①規章制度的內容要合法,即規章制度的內容不能與現行的法律法規、社會公德等相違背;
②規章制度要經過民主程序制定,即企業制定規章制度必須要經過職工大會或職工代表大會至少是職工代表同意;
③規章制度要向員工公示,即規章制度出台後要公開告知員工。法律同時規定,以上三項條件缺一不可,如果企業制定的規章制度不符合上述任何一項條件,則其不能作為人民法院審理案件時的裁判依據。而實踐中此類有問題的規章制度比比皆是,這應引起企業的高度重視。
誤區二:
試用期內不簽訂勞動合同或只需簽試用期合同,不需繳納社會保險費。
企業可以對新進員工設定試用期,許多企業為了使自己占據主動,防止被「套牢」,往往同試用期內的員工不簽訂任何形式的勞動合同或只簽訂一紙「試用期合同」,實際上這種作法適得其反。
現行法律規定,企業同員工未簽訂勞動合同但存在勞動關系的作為事實勞動關系仍受法律保護,而作為事實勞動關系,企業要終止必須提前30天通知員工並應依法補償;法律還規定,只簽訂試用期合同的,試用期不成立,該「試用期」即為勞動合同期限。
顯然,試用期內不簽勞動合同或只簽試用期合同,企業本來是想防止被「套牢」,實際上恰好被「套牢」,因此,此種做法不可取。正確作法應是同新進員工簽訂勞動合同,勞動合同中包含試用期的內容。
此外,許多企業認為試用期內雙方的勞動關系尚未最終確定,所以企業不需為試用期內的員工繳納社保費,其實不然。試用期內雙方的勞動關系雖未最終確定,但確已形成,因此法律明確規定企業應為試用期內的員工繳納社保費。
誤區三:
員工辭職需單位批准。
或許是由於歷史的原因,目前許多企業和員工仍然認為員工辭職要寫辭職申請,要得到單位批准。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現行法律規定得很明確,員工辭職只需提前30天通知企業即可,沒有其他條件。
誤區四:
為員工辦理退工手續是企業的權利和「砝碼」。
這樣的案例隨處可見:勞動關系結束後,員工要求企業辦理退工手續,而企業則以不為員工辦理退工手續為手段或談判的砝碼,要求員工支付違約金或退還培訓費等。
由於企業不辦理退工手續造成員工無法再行就業,員工要求企業賠償工資損失,最終員工要求賠償損失的請求獲得了法律的支持。
員工勝訴的原因主要在於現行法律規定,企業應當在勞動關系解除或終止後7日內為員工辦理退工手續,這是無條件的,同時法律規定,如不及時辦理造成員工損失的,企業應當賠償。
而企業的敗訴則在於企業錯把為員工辦理退工手續這一法定義務當成了自己的權利和有利於已的談判砝碼。這一誤區非常普遍,特別應引起企業的重視。
『伍』 關於用人單位勞動法
1.你簽訂勞動合同了嗎?(試用期一般兩個月)具體內容還有看勞動合同上寫的。
(你入職沒有過試用期,辭職只需要提前三天,用人單位就可批准。)
『陸』 勞動法的規定
一、《勞動法》第二十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但是應當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勞動者本人:(一)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醫療期滿後,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不得依據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的規定解除勞動合同:(二)患病或者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內的;
二、《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1994年12月3日勞動部發布)
1、第六條 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經勞動鑒定委員會確認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而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按其在本單位的工作年限,每滿一年發給相當於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同時還應發給不低於六個月工資的醫療補助費。患重病和絕症的還應增加醫療補助費,患重病的增加部分不低於醫療補助費的百分之五十,患絕症的增加部分不低於醫療補助費的百分之百。
三、勞動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1、第35條:請長病假的職工在醫療期滿後,能從事原工作的,可以繼續履行勞動合同;醫療期滿後仍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由勞動鑒定委員會參照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程度鑒定標准進行勞動能力鑒定.被鑒定為一至四級的,應當退出勞動崗位,解除勞動關系,辦理因病或非因工負傷退休退職手續,享受相應的退休退職待遇;被鑒定為五至十級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並按規定支付經濟補償金和醫療補助費.
2、第59條:職工患病或非因工負傷治療期間,在規定的醫療期間內由企業按有關規定支付其病假工資或疾病救濟費,病假工資或疾病救濟費可以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支付,但不能低於最低工資標準的80%。
『柒』 請問勞動法是為單位或是合同工呢
勞動法是有國家規定的哈,針對於正式單位或者是有簽正式合同的啊,這些有是有界限的,如果你要用嘴說沒有書面形式的合同啊。是不生效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