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1945年日本勞動法

1945年日本勞動法

發布時間: 2022-01-10 02:24:25

⑴ 日本司法制度的變遷

一、日本刑事司法制度的沿革
日本屬於大陸法系的國家,其現行的法律制度是以19世紀後半葉即1868年的「明治維新」為契機,以歐洲大陸法系為基礎,並受英美法系的影響(主要是引入了美國的法律制度),又繼承了自身傳統的法律文化(主要是中國唐代律令為藍本的「大寶律令」制度)而逐步演變發展起來的。
(一)二戰以前日本的刑事司法制度
從17世紀開始到19世紀中葉,日本是由有勢力的封建領主(德川幕府)掌握著國家政權。由於日本當時採取鎖國政策,與外國的邦交及通商都處於停止狀態。直到19世紀中葉受歐美各國開放的壓力,才打破了鎖國政策,並從「明治維新」建立新政權後,才開始了近代國家的建設,並借鑒法國和德國的法律制度,開始建設日本近代的法律制度。其中,法國對日本的刑事司法制度的影響最為明顯。如1880年的《治罪法》和1890年的《刑事訴訟法》,就是仿照法國的刑事實體法和程序法,即日本刑事司法制度方面的最早立法。同時,日本在刑事司法方面的立法,也受德國的影響,1890年的《法院組織法》就是以德國《法院組織法》為藍本的,並且日本1889年的《明治憲法》和1890年的《裁判所構成法》,也是借鑒德國憲法制定的。此外,日本還借鑒英國的司法制度制定了陪審法,從1928年開始,實行了15年陪審制度,後來由於案件逐年減少,加之二戰爆發,為了節約由於陪審所需要的時間、人力、物力、財力,於是1943年取消了陪審制度。
( 二)日本二戰以後的刑事司法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45年)後,按照《波茨坦宣言》和日本投降書的規定,日本廢除了《明治憲法》。美軍作為聯合國佔領軍進駐日本後,在美國的參與和扶助下制定了實行國民主權原則的日本憲法。以此為契機,日本進行了包括刑事司法制度在內的一系列「美式司法」改革,即所謂二戰後日本的第一次現代司法制度改革。在此次改革中,日本大量引入英美法系特別是美國的法律制度,主要體現在:賦予法院(日稱裁判所)完全的司法權和違憲審查權,禁止設置二戰前行政法院那種特別法院;增設了家庭法院和簡易法院,建立起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地方法院、家庭法院和簡易法院的審判機構體系;在審判程序方面,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制度中採用的是當事人主義的訴訟原則;將司法「三曹」(指法官、檢察官、律師,又稱「法曹」)合而為一,實行同一的嚴格的司法考試和研修制度等。1946年頒布的《日本憲法》關於「國民權利義務」一章中,規定了訴訟程序中犯罪嫌疑人以及被告人的權利,如沉默權、令狀主義、質問權等,這便形成了日本的刑事訴訟程序的骨架。這些規定是以《美國聯邦憲法》為根據制定的,並成為日本刑事訴訟法上各種原則的基礎。因此,二戰後日本的刑事司法制度帶有美國司法制度的色彩。

⑵ 日本的勞動法

日本的勞動法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發展起來的,隨著戰敗而來的日本「民主化」政策和作為其中之一的勞動基本權利的確立,是日本加強勞動法制的重要原因。隨著日本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工人運動的高漲,勞動法也逐步發展起來。以下就日本現代勞動法的幾個主要特點作一些介紹:

1、日本勞動法立法完善,項目齊全,體系完整,修改及時
二戰後,由於美國佔領軍當局推行非軍事化、民主化政策,加上工人隊伍的壯大和工人運動的蓬勃發展,同時受國際勞工組織和國際公約的影響,日本勞動法有了較大發展。1945年制定了工會法,1946 年9 月制定了勞動關系調整法,1947 年4 月制定了勞動標准法,即所謂「勞動三法」相繼誕生。隨後1947 年制定職工安定法,失業保險法和勞動者傷害補償保險法;1949 年制定緊急失業對策法和煤礦離職者臨時措施法,以此促進工人就業,對失業者給予救濟,並由政府舉辦公共事業為失業者提供就業機會。1958 年日本國會通過了職業訓練法,70 年代初又制定了《職業訓練基本計劃》,為職業技術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培訓了大量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熟練工人和技術管理人才,對日本工業現代化起了重要作用。
為了改善工人生活,日本1959 年制定了最低工資法,1966年制定了僱傭對策法,1970 年又制定了國內勞動法。由於日本工人工資的提高,為避免工人在經濟不景氣時生活困難,1971 年又制定了勤勞者財產形成促進法;為了改善工人的安全衛生狀況,1972 年制定了勞動安全衛生法;為保障失業工人的生活安定和促進就業,1974 年制定了僱傭保險法,1976 年又制定了關於工資支付的保障法;為了保證老人、婦女和未成年人的健康和合法權利,1963 年制定了老人福利法,1982 年又制定了老人保險法,1972 年制定了一部勤勞婦女福利法,1970 年還制定了一部勤勞青少年福利法;日本為促進婦女就業和保障,男女平等待遇,於1986 年制定了男女同工同酬法,男女僱傭均等法等法律。
此外,日本勞動者以勞動省令形式發布有關勞動法的實行規則即實施細則,例如《職業安全法實施細則》、《僱傭保險法實施細則》等。日本勞動法是比較完善和配套的,它注重根據實際需要及時立法,特別是能依客觀實際情況的變化而經常地、不斷地修改法律,幾乎每年都有修改。
2、日本工會的自主性及集體合同的法律准則地位
為了保障勞動者的團結權,日本於1945 年頒布了工會法,並於1949 年制定了新的工會法。日本的工會是以勞動者為主體,為維護和改善勞動條件,提高經濟地位而成立的自主團體或聯合團體,日本勞動者建立工會的目的,決不僅僅是為了追求個人利益,而是謀求維持與改善勞動條件,提高其經濟地位。對於工會會員的資格及條件,日本工會法第2 條指出,勞動組合(工會) 是以勞動者為主體的自主地組織起來的團體或者聯合體。這里所說的勞動者,即指無論從事何種職業,具有僱傭關系,聽從別人命令,靠工資來謀生的人。另外,處於監督地位或代表資方利益者,不得加入工會組織,這主要是為了保持工會組織的純潔性和獨立性,充分體現工會會員當家作主的權利。
工會的主要職責是通過簽訂勞動協約即集體合同維護勞動者的權益,集體合同的締結主要經過兩個程序即集體談判和談判後合同的訂立。集體談判也稱團體交涉,集體談判的雙方當事人是勞資雙方,勞方為基層工會,資方為僱主或僱主組織,在日本,所有的基層組織都有談判權。集體談判權和團體行動權是日本勞動三權中的二權,受憲法保護,日本工會法規定禁止僱主的不當勞動行為,即規定僱主沒有權利拒絕和被僱傭勞動者代表團工會進行談判。經集體談判後,雙方當事人達成的一致協議稱為勞動協約即集體合同。勞動協議具有自治法律准則的效力。在工會法中明確規定:勞動合同中違反勞動協約、勞動條件及其他待遇所規定的標准部分,視為無效。無效部分,適用勞動協約規定的標准。同時勞動協約也不能違反憲法和勞動法律的規定,勞動協約是第二位的法律准則。
3、日本勞動者工資支付的保障性
日本重視生存權高於一切。由於勞動者的生活費是勞動者實現生存權所必需的切實保障條件,因此,日本於1959 年4月15 日頒布了最低工資法,並進行了多次修改。日本決定最低工資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根據勞資協議規定地區的最低工資;二是根據最低工資審議會的調查審議決定的最低工資。僱主對於適用最低工資規定的勞動者,必須支付超過最低工資額以上的工資。對於根據僱主和勞動者之間簽訂的勞動合同規定,如達不到最低工資額時,其工資部分應視為無效,其無效部分工資規定,應按法定的最低工資執行。
為了保障工資的支付,1976 年5 月27 日,日本又制定了關於工資支付保障法,其規定具體的保障措施有:公司內儲蓄金保全措施,退職津貼保全措施,支付退職勞動者的工資遲付利息和支付政府墊付的未付工資。尤其是政府的墊款制,更顯其保障的強制性,所謂政府墊款是指政府對因工負傷的勞動者代交的屬於工傷保險的勞保福利性質的墊款。政府代替僱主所支付的墊款,僱主有義務償還。
4、勞動監督檢查機構的配套及靈活性

日本政府為了保障勞動法和有關勞動法律的執行而設立了專門負責監督檢查的勞動行政機關。日本政府最高的勞動行政機關是勞動省,勞動省內設5 個比較大的局,主要有勞動政策局、勞動標准局、婦女少年局、僱傭保險局和職業訓練局。各都、道、府、縣等地區均設有勞動標准局,各都、道、府、縣轄區內都設立勞動標准監督署。

⑶ 什是君主立憲制

君主立憲制又稱立憲君主制,或稱「虛君共和」,是相對於君主獨裁製的一種國家體制。君主立憲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實上的共和政體。
君主立憲制的特點是國家元首是一位君主(皇帝、國王、大公等等,教皇有時也被看做是一個君主)。與其他國家元首不同的是,一般君主是終身制的,君主的地位從定義上就已經高於國家的其他公民(這是君主與一些其他元首如獨裁者的一個區別,一般獨裁者將自己定義為公民的一員,但出於客觀需要他必須掌權為國家服務),往往君主屬於一個特別的階層(貴族),此外世襲制也往往是君主的一個特點(不過在這一點上也有例外)。
君主雖然是國家元首(head of state),但君主的產生方式與權力,會依各個國家的制度而不同;縱使是同一個國家,往往在不同時期,君主的產生方式與權力范圍也各不相同。

⑷ 琉球群島屬於中國有法律依據嗎如果有的話為什麼不考慮收回

琉球群島不屬於中國啊,沒有法律依據是屬於中國的。

自1372年起,琉球成為中國的藩屬國。1879年3月,日本向琉球秘密派出軍警人員,採取突然行動,在首里城向琉球王代理今歸仁王子命令交出政權。4月4日,日本悍然宣布「廢琉置縣」,即將琉球國改為沖繩縣。二戰期間,1943年11月在開羅會議上,中美交涉琉球問題,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同意「琉球由國際託管,由中美共同管理」。1945年日本投降,無條件接收《開羅宣言》和《波斯坦和約》,根據此約「日本只能保有其本土四島及眾起草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其它武力吞並的領土必須放棄,但戰後此二地均為美軍佔領,雖然美國「不承認二群島主權歸屬日本」,但也沒有交給中國。1947年4月聯合國《關於前日本委任統治島嶼的協定》,把這兩塊「主權未定」之地交給美國「託管」。冷戰結束後,美國不支持琉球復國運動。地區行政權仍由美國行使,駐日美軍基地約70%以上集中在琉球。
琉球國本來自己就是一個國家,中方態度是: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國家安全政策委員會發表「九·一八」宣言,宣言中再次對日本統治琉球合法性提出了質疑:「釣魚島不屬於琉球,琉球也從來不屬於日本。日本竊取琉球沒有任何法律依據,完全是非法的。日本必須無條件執行《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國際法,立即結束對琉球的武裝佔領和殖民統治。我們堅決支持琉球人民謀求獨立自主,擺脫日本殖民統治的正義斗爭。」

⑸ 二戰後 日本憲法 對日本政治體制進行了哪些重大改革

二戰後,日本實行以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為基礎的議會內閣制,天皇為版國家象徵,無權參與國政權。國會是最高權力和唯一立法機關,分參、眾兩院。內閣為最高行政機關,對國會負責,首相【也稱內閣總理大臣】由國會選舉產生,天皇任命。

⑹ 日本的法律怎麼對性無視

這只是你的感覺,日本是很傳統的。

⑺ 針對日本二戰失敗所簽訂的法律條約有哪些

美、英、中促令日本投降之
《波茨坦公告》
美、英、中三國政府領袖同意對日本發表公告,促其立即無條件投降,公告原文如
次:
1945年8月14日,日皇向議會宣布接波茨坦公告,頒投降詔書。
美、英、中三國政府領袖公告:
(一)余等:美國總統、中國國民政府主席及英國首相代表余等億萬國民,業經會
商,並同意對日本應予以一機會,以結束此次戰事。
(二)美國、英帝國及中國之龐大陸、海、軍部隊,業已增強多倍,其由西方調來
之軍隊及空軍,即將予日本以最後之打擊,彼等之武力受所有聯合國之決心之支持及鼓
勵,對日作戰,不至其停止抵抗不止。
(三)德國無效果及無意識抵抗全世界激起之自由人之力量,所得之結果,彰彰在
前,可為日本人民之殷鑒。此種力量當其對付抵抗之納粹時不得不將德國人民全體之土
地、工業及其生活方式摧殘殆盡。但現在集中對待日本之星則較之更為龐大,不可衡量
。吾等之軍力,加以吾人之堅決意志為後盾,若予以全部實施,必將使日本軍隊完全毀
滅,無可逃避,而日本之本土亦必終歸全部殘毀。
(四)現時業已到來,日本必須決定一途,其將繼續受其一意孤行計算錯誤,使日
本帝國已陷於完全毀滅之境之軍人之統制,抑或走向理智之路。
(五)以下為吾人之條件,吾人決不更改,亦無其他另一方式。猶豫遷延,更為吾
人所不容許。
(六)欺騙及錯誤領導日本人民使其妄欲征服世界者之威權及勢力,必須永久剔除
。蓋吾人堅持非將負責之窮兵黷武主義驅出世界,則和平安全及正義之新秩序勢不可能

(七)直至如此之新秩序成立時,及直至日本製造戰爭之力量業已毀滅,有確定可
信之證據時,日本領土經盟國之指定,必須佔領,俾吾人在此陳述之基本目的得以完成

(八)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
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
(九)日本軍隊在完全解除武裝以後,將被允許返其家鄉,得有和平及生產生活之
機會。
(十)吾人無意奴役日本民族或消滅其國家,但對於戰罪人犯,包括虐待吾人俘虜
在內,將處以法律之裁判,日本政府必將阻止日本人民民主趨勢之復興及增強之所有障
礙予以消除,言論、宗教及思想自由以及對於基本人權之重視必須成立。
(十一)日本將被允許維持其經濟所必須及可以償付貨物賠款之工業,但可以使其
獲得原料,以別於統制原料,日本最後參加國際貿易關系當可准許。
(十二)上述目的達到及依據日本人民自由表示之意志成立一傾向和平及負責之政
府後,同盟國佔領軍隊當撤退。
(十三)吾人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並以此種行動
誠意實行予以適當之各項保證,除此一途,日本即將迅速完全毀滅。 (中文本)
復制於知乎用戶 北風白月

⑻ 2015年日本的新勞動法有規定可以兩去勞務嗎

現在還沒有頒布這項政策.
日本的勞動法體系相當完善 1、促進就業方面 這些法律法規通過為職業技術教育提供法律保障,培訓大量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熟練工人和技術管理人才,以及對失業者給予救濟,並由政府舉辦公共事業為失業者提供就業機會,在促進工人就業方面卓有成效,從而對日本工業現代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年份 促進就業方面的法律 1945 工會法 1946 勞動關系調整法 1947 勞動標准法 1947 職工安定法失業保險法和勞動者傷害補償保險法 1949 緊急失業對策法和煤礦離職者臨時措施法 1958 職業訓練法 70 年代初 《職業訓練基本計劃》 2、保障工人權益方面 這些門類細致,分工明確的法律法規,為避免工人在經濟不景氣時生活困難,保障失業工人的生活安定和促進就業,保證老人、婦女和未成年人的健康和合法權利,以及促進婦女就業和保障,男女平等待遇,可以說是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年份 保障工人權益的法律 1945 工會法 1959 最低工資法 1966 僱傭對策法 1970 國內勞動法 1971 勤勞者財產形成促進法 1972 勞動安全衛生法 1974 僱傭保險法 1976 關於工資支付的保障法 1963 老人福利法 1982 老人保險法 1972 勤勞婦女福利法 1970 勤勞青少年福利法 1986 男女同工同酬法 3、保障工資的支付方面, 1976 年5 月27 日,日本又制定了關於工資支付保障法,其規定具體的保障措施有:公司內儲蓄金保全措施,退職津貼保全措施,支付退職勞動者的工資遲付利息和支付政府墊付的未付工資。尤其是政府的墊款制,更顯其保障的強制性,所謂政府墊款是指政府對因工負傷的勞動者代交的屬於工傷保險的勞保福利性質的墊款。政府代替僱主所支付的墊款,僱主有義務償還。

⑼ 外國法制史的法國法、德國法和日本法的歷史沿革

(1)封建法律制度的形成和發展。法國封建制時期的法律制度,一般指9世紀上半葉到18世紀下半葉持續近1000年的法蘭西王國時期的 全部法律。其起始時間的標志,是公元843年 法蘭克查理曼王國的分裂至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爆發。在法國封建製法的形成和發展中,歷經了三個階段,即公元9世紀至13以習慣法為主時期、公元13世紀至16世紀習慣法成文文化時期和公元16世紀至18世紀王室立法成為主要法律淵源時期,它為近代法國資產階級法律制度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2)資產階級法律制度的建立。近代法國法律制度是在資產階級革命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在拿破崙統治時期,法國制定了《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民事訴訟法典》和《刑事訴訟法典》五部重要法典,再加上憲法,構成了法國「六法」體系。由於法國革命具有徹底性,有一套成熟的思想理論作指導,所以,革命後建立起來的法律指導比較系統和完備,較典型地反映了資產階級比較系統和完備,較典型地反映了資產階級的利益,對其他資本主要國家法律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3)現代法國法的發展。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法國連續遭到三次經濟危機的襲擊,國內階級矛盾空前尖銳、復雜。為了應付緊急形勢,縮小了議會權力,加強了行政權利,政府的委託立法議案在議會中占據優勢。同時,為緩和人民群眾強烈的民主運動,於1919年4月和1927年7月,進行了兩次選舉制度的改革,對原來的法典進行某些修改與補充。判例作用有所提高。法國的法律制度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繼續進行變革。 (1)封建法制的形成與發展。德國原為法蘭西王國的一部分。公元919年,東法蘭克王國推舉薩克森公爵為國王,開創了德意志王朝。封建時代的德意志長期處於封建割據之中,後來普魯士邦逐漸強盛,並先後戰勝奧地利和法國,為統一德意志各邦掃清了障礙。在整個封建時代,法律的分散性和法律淵源的多元化是德國法最基本的特點。習慣法、地方法、教會法、羅馬法以及帝國法令長期並存。封建時代最著名的習慣法匯編是《薩克森法典》,大約編纂於1220年,其內容主要是關於民事、刑事問題和訴訟規則,以及調整封建關系的采邑法。封建時代後期出現了一部以帝國名義頒布的刑法典——《加洛林納法典》(1532年頒布)。該法方面的內容,被多數邦國長期授用,在德國封建法的發展中具有重要影響。
(2)德意志帝國的建立與近代德國法律體系的形成。1871年,普魯士以「鐵與血」的政策完成了統一德國的任務,建立了德意志帝國。統一後的德國以原普魯士邦國的法律制度為基礎,建立近代法律體系,先後頒布了憲法、刑法典、刑事訴訟法典、民事訴訟法典、法院組織法、民法典和商法典,成為大陸法系的又一個典型。由於德國統一是自上而下完成的,德國革命帶有不徹底性,封建專制主義沒有受到根本批判,近代德國法律體系也帶有很強的封建君主專制色彩。與此同時,由於德國具有「潘德克頓學派」的理論基礎,德國法相對於19世紀大陸法系其他國家而言,結構更加嚴謹,邏輯更加嚴密,概念更加准確。
(3)魏瑪共和國時期法律的發展。1919年,戰敗的德國進入魏瑪共和國時。由於政體的變化和社會化思潮的影響,德國加快了民主政治的進程,在沿用原有法律的同時,頒布了大量的「社會化」法律,如調整社會經濟的法律和保障勞工利益的法律,使德國成為經濟立法和勞工利益的法律,使德國成為立法和勞工立法的先導。
(4)法西斯專政時期德國法的蛻變。1933年,納粹黨頭目西特勒出任總理,開始了法西斯獨裁統治。西特勒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令,將國家政治生活全面納入戰時軌道。在憲政方面,頒布了《消除人民和國家痛苦法》、《德國改造法》等一系列法西斯法令,廢除了資產階級議會民主制和聯邦制,維護西特勒個人獨裁和納粹一黨專政。在民事法律方面,頒布了《卡特爾變更法》、《強制卡特爾法》等法令加強對壟斷組織的扶持,強化壟斷資產階級對國家政治生活的控制,並且頒布了《世襲農地法》、《德意志血統及名譽保護法》等單位法律,推行種族歧視和種族滅絕政策,鞏固法西斯政權的統治基礎。在刑事法律方面,原先法律中的民主原則被徹底拋棄,代之以種族主義原則。
(5)二戰後德國法的變化。1945年5月8日,納粹德國戰敗投降。由於英、美、法、三國和蘇聯對德國的分別軍事佔領,德國曾長期處於分裂狀態,直到1990年10月3日才實現統一。戰後西德建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恢復了魏瑪共和國的法制,並根據1949年波恩基本法確立的和平民主原則,對原有的法律進行了修改,使其中的封建因素大為減輕。兩德統一後,基本上實行原西德的法律制度,但是也根據情況對新問題進行了若干修改。 (1)封建法制的形成和發展。奴隸制時期,日本使用固有的氏族法,主要表現為不成文的命令和習慣。公元645年的「大化革新」,廢除了奴隸制,確立了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統治,創建了以唐朝法律為模式的日本封建法律制度。從大化革新至1868年明治維新前的日本法律制度,其形式內容及法律觀念均受到中國封建法律以及法律文化的深刻影響。
(2)近代日本法律體系的建立與完善。1868年,日本進行明治維新,通過一系列改革綱領,著手進行國家政治經濟制度的改革。隨之,圍繞著經濟和司法等方面的立法改革也廣泛開展起來,為建立西方化的資產階級法制奠定了基礎。從19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日本法開始走上全面西方化的道路,以歐洲大陸,尤其是德國法律為模式相繼編纂了一系列法典,使日本資產階級法律體系最終得以確立。
(3)現代日本法的發展。從第一次世界大戰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30多年間,日本法律制度發生了很大變化。這種變化以1932年軍事獨裁體制的確立為標志,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經過不斷改革,法制建設趨於完備化;後一階段則與軍事獨裁統治統治相適應,法制走向法西斯化。二戰後,日本法律制度較多接受美國法的影響,法律風格有所變化,並建立了以國會為中心的責任內閣制,賦予公民較廣泛的民主自由權利,而且進行了大規模的經濟立法活動。
日本法以善於吸取外來發達的法律制度見長,體現了東西法律文化的融合。明治維新以前,日本法承襲中國唐代和明代法制的傳統,是中華法系的重要成員。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加入了大陸法系的行列,以德國法為樣板建立了六法體系,但也保留了濃厚的封建因素。二戰以後,日本又吸收了英美法的許多精華,在當代社會的法律體系中別具一格。

⑽ 根據有關法規的規定我國會計人員的主要許可權有

有權要求本單位有關部門和人員認真執行國家批準的計劃、預算;有權參與本單位編制計劃、制定配額、簽訂經濟合同等工作;有權參加相關的生產經營管理會議;有權對本單位有關部門的財務收支、資金使用、財產保管、收付、核算、檢查等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拓展資料
1. 會計有兩層意思,一是會計工作,二是會計人員。會計工作是根據會計法、預演算法、統計法和各種稅收法律法規,核對記賬憑證、財務賬簿和財務報表,並從事經濟核算和監督的過程。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採用特殊方法,對一個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會計核算和監督的經濟管理工作;會計人員是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包括會計主管、會計監督與會計、物業管理、出納等。自周代以來,中國就有專門的會計所,主管稅收、貨幣銀器支出等財務工作,並進行月度計劃和年會。即按月零星計算,按年總計算為會議。當兩者結合時,它們就成為會計術語。
2. 會計師(簡稱acct)是指具有一定會計專業水平,經考核取得證書,可以接受當事人委託,從事與審計、會計、咨詢、稅務等相關業務的會計師,如注冊會計師 中國會計師、美國注冊會計師、英國特許會計師、日本注冊會計師等。在中國,會計師是專業技術職稱之一。
3. 中國的會計制度始創於民國時期的1918年。當時,北洋政府農業和商務部頒布了《會計師協會暫行章程》,為符合資格的會計師頒發了證書。 1927年,國家財政部頒布了《注冊會計師協會章程》;不久,會計師劃歸工商部管理,會計師章程頒布; 1929年,立法院頒布《會計師條例》。 1945年和1946年先後頒布了《會計師法》和《會計師考核辦法》,對會計師資格的取得、會計師事務所的設立和業務范圍、會計師協會以及對會計師事務所的處罰作出了規定。會計師。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10月24日,國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制定了《注冊會計師管理辦法》,規定注冊會計師是經當地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批準的注冊會計師。商業或縣人民政府可以在當地開展業務。 1980年12月23日,財政部發布了《關於設立會計咨詢機構的暫行規定》,規定具有一定會計專業知識和工作能力的人員,經國務院批准後,可以取得注冊會計師資格。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廳局,在執行工作任務時使用注冊會計師職稱。注冊會計師承辦業務,由注冊會計師組成的會計師事務所應當統一接受委託。

熱點內容
最美法官演講稿 發布:2025-09-08 13:30:09 瀏覽:851
bbc勞動與社會保障法試題 發布:2025-09-08 13:17:14 瀏覽:980
法院文明創建 發布:2025-09-08 13:13:03 瀏覽:29
法治外貿 發布:2025-09-08 13:01:53 瀏覽:926
1846商法 發布:2025-09-08 12:49:25 瀏覽:861
醫學檢驗報告人員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08 12:47:18 瀏覽:332
商法鄭州 發布:2025-09-08 12:38:51 瀏覽:967
社會與法電視毒蘋果下 發布:2025-09-08 12:38:49 瀏覽:613
閬中市人民法院 發布:2025-09-08 12:34:19 瀏覽:612
暑假工受勞動法 發布:2025-09-08 12:22:23 瀏覽: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