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規對公民權利的限制
① 行政立法的許可權
行政立法許可權:行政立法許可權是指行政機關制定行政法規與行政規章在內容與形式上的許可權范圍,即行政法規與行政規章可以就哪些事項作出立法性的規定。
行政機關行使行政立法權必須嚴格遵循法律保留原則。法律保留即凡是由法律規定的事項,只能由法律規定,其他規范無權規定,否則構成違法。根據《立法法》的規定,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保留以下事項的立法權:國家主權的事項;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民事基本制度;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稅收、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訴訟和仲裁製度;必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其中有關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與處罰、司法制度等事項屬於法律絕對保留事項。
行政法規規定的事項有以下三個方面: 1.執行具體法律規定事項。2.實施憲法規定職權事項,即憲法第89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3.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授權立法的事項。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事項,國務院可以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授權決定先制定行政法規。
部門規章規定的事項應屬於執行法律或者國務院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事項,即國務院各部門規章制定的依據是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並且只能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地方規章可以規定的事項是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規定需要制定規章的事項,以及屬於本行政區域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
② 為什麼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等事項能由行政法規來調整立法法第八條不是規定
犯罪和刑罰只能由刑法來規范。行政法規不是狹義上的法律,位階沒有法律高,應服從法律,但刑法是對最低限度的保障,所以一般較輕的情節會適用行政法規來調整,行政法規是經過法律授權來立法的。
③ 國務院可以制定行政法規,設定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 對錯
錯。
《立法法》第八條 下列事項只能制定法律:
(一)國家主權的事項專;
(二)各級人民代屬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
(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四)犯罪和刑罰;
(五)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
(六)稅種的設立、稅率的確定和稅收徵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
(七)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徵用;
(八)民事基本制度;
(九)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
(十)訴訟和仲裁製度;
(十一)必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
④ 我國憲法對公民基本權利的(界限)限制性規定是什麼並說明規定的合理性和限制的必要性。
一、《憲法》第五十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 二、這一條文中包含了公民行使權利時兩個方面的限制:一是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二是不得損害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過去我們可能較多地將注意力放在前者強調的是公與私之間的沖突(「國家、社會、集體」與個人之間沖突),後者強調的是私與私之間的沖突(個人與「其他公民」之間的沖突),但卻忽略了二者性質上的不同——前者是指個人權利不得損害國家、社會、集體的「利益」,而後者是指不得損害他人的「權利」,這個差別是非常重要的。
⑤ 行政法如何保護公民權利
行政法保護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通過賦予行政機關合法許可權並監督其行使,來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各項政治權利、經濟權利和社會權利的實現;
二、是通過賦予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對行為的監督權(如檢舉權、控告權),行政權行使過程中的參與權(如知情權、要求聽證權),特別是對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提起復議權、訴訟權和要求賠償權,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例如:
《國家賠償法》第三條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職權時有下列侵犯人身權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
(一)違法拘留或者違法採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的;
(二)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公民人身自由的;
(三)以毆打、虐待等行為或者唆使、放縱他人以毆打、虐待等行為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
(四)違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
(五)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其他違法行為。
(5)行政法規對公民權利的限制擴展閱讀:
《行政訴訟法》
第四十四條
對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
第四十五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復議決定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復議機關逾期不作決定的,申請人可以在復議期滿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⑥ 國家對公民基本權利的限制必須通過什麼方法來進行
通過制定法律法規方式來進行。立法機關在通過法律對基本權利進行限制的時候,也要遵循明確性原則、比例原則等。
基本權利的法律限制,一方面是對公民基本權利的限縮,公民基本權利被法律所限定;另一方面又具有對公民基本權利保護的意涵。只有立法機關的法律才可以限縮基本權利,防止公民基本權利受到來自行政機關的非法限制。
(6)行政法規對公民權利的限制擴展閱讀
我國公民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性主要表現在:
(1)公民即享受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又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33條規定:"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2)公民的某些憲法權利和義務是相互結合,如勞動權和受教育權,它們既是公民的權利,又是公民的義務。
(3)權利和義務在整體上是相互促進的。
(4)權利享有上附有限制條件。《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51條規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權利。」
⑦ 選擇:行政法規不可以設定的強制措施有:1、限制公民人身自由、2、查封場所、設施或者財務,3、扣押財物
答案為1
《立法法》
第九條
本法第八條規定的事項尚未制定法律的內,全國人民代表大容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有權作出決定,授權國務院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其中的部分事項先制定行政法規,但是有關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等事項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