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什麼時候實施
『壹』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修正時間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2007年和2012年兩次修正《民事訴訟法》。2007年修正案於2008年4月1日生效,主要涉及法律的總體框架和部分條款的調整。2012年修正案於2013年1月1日生效,詳細修訂了民事訴訟法的內容,強化了訴訟程序的規則和操作性。
2012年修正後的《民事訴訟法》分為四個編。第一編總則,明確了民事訴訟法的任務、適用范圍和基本原則。第二編審判程序,詳細規定了訴訟程序的各個階段,包括起訴、受理、開庭、判決、調解等。第三編執行程序,規定了執行的流程、措施、中止和終結。第四編涉外民事,規定了涉外民事訴訟的處理原則、管轄、送達、仲裁以及司法協助等內容。
《民事訴訟法》的修改和完善旨在更全面、精準地規范民事訴訟過程,確保司法公正,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它涵蓋了訴訟參加人、證據、期間、送達、調解、保全、先予執行、強制措施、費用等各個方面,構建了完整的民事訴訟法律框架。
《民事訴訟法》的修訂與實施,不僅強化了法律程序的透明度和公平性,還優化了訴訟流程,提高了司法效率。通過對民事訴訟法的不斷修訂,我國的民事訴訟體系日益完善,為維護社會秩序和促進社會和諧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
(1)民事訴訟法什麼時候實施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法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上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一部法律。廣義上指由國家或有關部門制定或者認可的,關於調整民事訴訟活動,確定民事訴訟法律關系和義務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包括民事訴訟法典在內的國家憲法和其他法律中有關民事訴訟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有關民事訴訟的解答、批復、意見等司法解釋性的文件,對民事訴訟也具有規范作用,屬於廣義的民事訴訟法范圍。民事訴訟法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的進行了修訂和完善。
『貳』 民事訴訟法修改過幾次
民事訴訟法修改過幾次
新的《民事訴訟法》於2013年1月1日起生效適用,在此之前經歷過多次修改。下面由我為大家講講民事訴訟法到底修改過幾次。
我國最早的民事訴訟法是1982年公布的《中華人國民事訴訟法(試行)》。根據試行中積累的經驗,針對改革開放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全國人大對《民事訴訟法(試行)》進行了修改和補充,於1991年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稱1991年民事訴訟法)。
2007年10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決定》。該《決定》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申訴難”和“執行難”問題,對反映集中、修改條件比較成熟的審判監督程序和執行程序的部分規定作出了修改。該次修改增加了部分條文,並刪除了原“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程序”一章,修改後的.民事訴訟法(以下稱2007年民事訴訟法)條文由原270條減少到268條。根據民事訴訟法的本次修改,最高人民法院於2008年12月18日公布《關於調整司法解釋等文件中引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條文序號的決定》,對司法解釋等文件中涉及的民事訴訟法的相關予以了相應調整。
2007年民事訴訟法實施以來,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民事案件數量不斷增多,新案件類型不斷出現,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在某些方面已經不能適應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有必要進一步完善。因此,全國人大常委會於2012年8月31日再次對民做出了修改。修改的主要內容:一是完善調解與訴訟解決社會矛盾機制;二是完善簡易程序,包括擴大簡用范圍,設立小額訴訟制度;三是進一步保障當事人訴訟權利,包括完善起訴和受理程序、完善開庭前准備程序、訴訟制度、增加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完善保全制度、文書公開制度;四是完善當事人舉證制度,包括明確人提交證據材料的手續、促使當事人積極提供證據、賦予當事人人啟動鑒定程序的權利、增加規定法院確定舉證期限舉證的責任;五是強化法律監督,包括增加監督方式、范圍、強化監督手段,完善審判監督程序。本次修改除了部分條文,並刪除了涉外民事訴訟程序中的“財產保全“一章。修改後的民事訴訟法(以下稱2012年民事訴訟事訴訟法)條文由2007年的268條增加到現在的284條。 ;
『叄』 司法解釋中提到的法律條款與法律條款怎麼對不上呀
2012年8月31日通過並發布了修改後的《民事訴訟法》,該民事訴訟法與2013年1月1日開始實施,雖說是修改,但是增減條文較多,導致針對修改前的《民事訴訟法》的司法解釋中指向的條文與新《民事訴訟法》不對照,而你看的司法解釋應該是老版,未對此做出相應的對照『調整』。
另,之所以說是「調整」,是因為2012年頒布的《民事訴訟法》是對原《民事訴訟法》的修改,與被修改《民事訴訟法》均為1991年版《民事訴訟法》,而非一部新的《民事訴訟法》。根據司法解釋的效力在所解釋的法律存續期間有效的原理,因1991年版《民事訴訟法》仍然存續,故該司法解釋也有效,該司法解釋與民事訴訟法不一致的地方,按照修改後的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具體指向條文不一致的,按照修改後訴訟法內容做相應『調整』。
建議你購買今年新出的經整合過的《法律法規匯編》,《匯編》推薦司考機構指南針出版的。
希望幫到你。
『肆』 中國基本三大法律法規是什麼
三大基本程序法是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
一、民事訴訟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是以憲法為根據,結合我國民事審判工作的經驗和實際情況制定。1991年4月9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已於2014年12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36次會議通過,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
目前版本為根據2017年6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第三次修正。
民事訴訟如同刑事訴訟、行政訴訟一樣,都是透過國家所設立的法院來進行的訴訟程序,僅是依其所針對事務的不同,而將其劃歸為此三大類。
刑事訴訟重在國家刑罰權的實現,藉由刑事訴訟對於犯罪行為進行追訴並加以處罰;行政訴訟則重在救濟國家行政機關行使公權力時所產生的錯誤。而所謂的「民事訴訟」乃指民事法院依當事人之請求,就民事紛爭事件利用國家公權力強制解決之程序。
而須注意的是,民事訴訟法中規范的對象主要是針對民事訴訟的開始(起訴)、進行(審理)、終結(判決)之部分,另外就保全程序的部分亦是在民事訴訟法中加以規定,而就訴訟終結後的執行問題則是屬於強制執行法的問題。
二、刑事訴訟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是為了保證刑法的正確實施,懲罰犯罪,保護人民,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秩序,根據憲法,制定的法律。
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於1979年7月1日通過,1979年7月6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令第五號公布,自1980年1月1日起施行。2018年10月26日下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表決通過關於修改刑事訴訟法的決定 。
三、行政訴訟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是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而制定的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由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於1989年4月4日通過,自1990年10月1日實施。現行版本為2017年6月27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
三大基本實體法和三大基本程序法,三大基本實體法是民法,刑法和行政法。三大基本程序法是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
(4)民事訴訟法什麼時候實施擴展閱讀:
中國法律體系
現今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的法律體系,可粗略分為普通法系及大陸法系兩大類。由於歷史的因素,中國大陸和兩個特別行政區各自使用自己原來的法律體系,分別如下:
中國內地:大陸法系(主要受法國、德國和前蘇聯的社會主義法系所影響,並以數個大陸法系的國家為參考)
香港特別行政區:普通法系(源自殖民宗主國英國);
澳門特別行政區:大陸法系(源自殖民宗主國葡萄牙);
法律體系的分別,會對司法及法律的解釋權帶來重大的沖擊。舉例說:就單就法官的職能這方面來看,中國內地也跟大部分大陸法系國家的制度一致,因此澳門的法系和中國內地的法系相近。但在香港,法官判案的案例,會成為同級及下級法院的規范,成為法律的延伸。
制度保障法官在判案時不會受任何(特別是來自政府及政黨)的影響。而另一方面,一旦下級法官判錯案件,法院亦要依從一個非常嚴格的制度,從法律觀點上駁斥。
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伍』 巜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七條第一款
民事訴訟法(自2022年1月1日起修訂後施行)第六十七條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
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
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
『陸』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於哪一年公布實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於1991年4月9日公布施行。
《中國人專民共和國民事屬訴訟法》於1991年4月9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第一次修正;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第二次修正。
『柒』 民訴法司法解釋
2022年3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866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修改〈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的決定》(法釋〔2022〕11號,以下簡稱《決定》),自2022年4月10日起施行。民事訴訟法是規范民事訴訟程序的基本規則,是人民法院審理和執行民事案件的基本程序法律依據。2021年12月24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決定》,對司法確認程序、簡易程序及小額訴訟的程序、獨任製程序、在線訴訟及送達規則等進行了修改並新增7個條文,整體條文順序發生了變化。民事訴訟法修改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民訴法解釋》)所引用的民事訴訟法條文序號與新民事訴訟法出現了不一致,相關條文表述也亟待調整。
為切實做好新民事訴訟法貫徹實施工作,2022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啟動了《民訴法解釋》修改工作,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的有力指導下,經過在上海、南通兩地法院調研、徵求專家學者和院內相關部門意見,形成了《決定》並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審議通過。
《決定》立足審判工作實際,堅持需求導向,嚴格對照新民事訴訟法有關規定對《民訴法解釋》條文序號和條文表述進行適應性修改,共計16個條文。主要內容如下:
一是修改簡易程序案件延長審限的相關規定。對照新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四條的規定,將簡易程序案件延長審限的條件由「雙方當事人同意繼續適用簡易程序」修改為「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同時將簡易程序案件的最長審限由六個月修改為四個月。
二是修改程序轉換和程序異議的相關規定。對照新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的規定,將簡易程序轉換為普通程序的條件由「案情復雜」修改為「不宜適用簡易程序」,為下一步細化程序轉換標准預留空間。同時,明確當事人對適用簡易程序、小額訴訟程序的異議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駁回,裁定可以採取口頭形式。
三是修改簡便方式送達訴訟文書的規定。根據新民事訴訟法關於電子送達的規定,明確人民法院可以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九十條、第一百六十二條的規定採取捎口信、電話、簡訊、傳真、電子郵件等簡便方式傳喚雙方當事人、通知證人和送達訴訟文書。
四是修改小額訴訟案件的相關規定。根據新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五條、第一百六十六條的規定,刪除《民訴法解釋》原第二百七十四條、第二百七十五條關於具體適用和不得適用小額訴訟程序案件類型的規定;調整海事、海商案件適用小額訴訟程序的標的額標准,並允許當事人依法合意選擇適用。
五是修改司法確認案件共同管轄的相關規定。對照新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一條關於司法確認案件管轄規則的規定,對調解組織自行開展調解的司法確認案件管轄問題進行適應性修改。
六是調整所引用民事訴訟法的條文序號和司法解釋自身的條文順序。這是審判實踐亟需解決的技術操作問題。考慮到本次修改需要調整所引用的民事訴訟法條文序號多達200餘處,加之司法解釋自身條文順序也需要調整,《決定》堅持精簡原則,通過兩個條文對《民訴法解釋》引用的民事訴訟法條文序號、《民訴法解釋》本身的條文順序進行統一修改。《決定》發布的同時,一並公布新《民訴法解釋》文本,便於各級人民法院准確引用司法解釋相應條文。
此外,《決定》還對個別文字表述進行了修改。如將第九條、第二百一十八條中的「撫育費」改為「撫養費」,確保《民訴法解釋》與新民事訴訟法等法律保持一致。
《民訴法解釋》需要根據新民事訴訟法進一步修改完善的其他內容,我們將加強對審判實踐的調研,廣泛徵求意見,適時穩步推進。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修改〈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的決定》已於2022年3月22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866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22年4月10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2022年4月1日
法釋〔2022〕11號
最高人民法院
關於修改《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的決定
(2022年3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866次會議通過,自2022年4月10日起施行)
2021年12月24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決定》。根據修改後的民事訴訟法,結合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和執行工作實際,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866次會議決定,對《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作如下修改:
一、將第九條修改為:「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養費案件的幾個被告住所地不在同一轄區的,可以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二、將第四十五條修改為:「在一個審判程序中參與過本案審判工作的審判人員,不得再參與該案其他程序的審判。
「發回重審的案件,在一審法院作出裁判後又進入第二審程序的,原第二審程序中審判人員不受前款規定的限制。」
三、將第四十八條修改為:「民事訴訟法第四十七條所稱的審判人員,包括參與本案審理的人民法院院長、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
四、將第六十一條修改為:「當事人之間的糾紛經人民調解委員會或者其他依法設立的調解組織調解達成協議後,一方當事人不履行調解協議,另一方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以對方當事人為被告。」
五、將第二百一十八條修改為:「贍養費、扶養費、撫養費案件,裁判發生法律效力後,因新情況、新理由,一方當事人再行起訴要求增加或者減少費用的,人民法院應作為新案受理。」
六、將第二百五十八條修改為:「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審理期限到期後,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經本院院長批准,可以延長審理期限。延長後的審理期限累計不得超過四個月。
「人民法院發現案件不宜適用簡易程序,需要轉為普通程序審理的,應當在審理期限屆滿前作出裁定並將審判人員及相關事項書面通知雙方當事人。
「案件轉為普通程序審理的,審理期限自人民法院立案之日計算。」
七、將第二百六十一條修改為:「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人民法院可以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九十條、第一百六十二條的規定採取捎口信、電話、簡訊、傳真、電子郵件等簡便方式傳喚雙方當事人、通知證人和送達訴訟文書。
「以簡便方式送達的開庭通知,未經當事人確認或者沒有其他證據證明當事人已經收到的,人民法院不得缺席判決。
「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由審判員獨任審判,書記員擔任記錄。」
八、將第二百六十九條修改為:「當事人就案件適用簡易程序提出異議,人民法院經審查,異議成立的,裁定轉為普通程序;異議不成立的,裁定駁回。裁定以口頭方式作出的,應當記入筆錄。
「轉為普通程序的,人民法院應當將審判人員及相關事項以書面形式通知雙方當事人。
「轉為普通程序前,雙方當事人已確認的事實,可以不再進行舉證、質證。」
九、將第二百七十三條修改為:「海事法院可以適用小額訴訟的程序審理海事、海商案件。案件標的額應當以實際受理案件的海事法院或者其派出法庭所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上年度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基數計算。」
十、刪除第二百七十四條、第二百七十五條。
十一、將第二百八十一條改為第二百七十九條,修改為:「當事人對按照小額訴訟案件審理有異議的,應當在開庭前提出。人民法院經審查,異議成立的,適用簡易程序的其他規定審理或者裁定轉為普通程序;異議不成立的,裁定駁回。裁定以口頭方式作出的,應當記入筆錄。」
十二、將第三百四十九條改為第三百四十七條,修改為:「在訴訟中,當事人的利害關系人或者有關組織提出該當事人不能辨認或者不能完全辨認自己的行為,要求宣告該當事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應由利害關系人或者有關組織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請,由受訴人民法院按照特別程序立案審理,原訴訟中止。」
十三、將第三百五十三條改為第三百五十一條,修改為:「申請司法確認調解協議的,雙方當事人應當本人或者由符合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一條規定的代理人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一條的規定提出申請。」
十四、將第三百五十四條改為第三百五十二條,修改為:「調解組織自行開展的調解,有兩個以上調解組織參與的,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一條規定的各調解組織所在地人民法院均有管轄權。
「雙方當事人可以共同向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一條規定的其中一個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出申請;雙方當事人共同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出申請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轄。」
十五、條文中引用民事訴訟法相關條文序號根據修改後的民事訴訟法作相應調整。
十六、條文順序作相應調整。
本決定自2022年4月10日起施行。
根據本決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作相應修改後重新公布。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閱讀全文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ECUT
今日不打烊 | ECUT有個時光小賣部
事關疫情防控「二十條」!江西最新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