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訴訴訟法簡答
Ⅰ 電大 刑事訴訟法 簡答 提起上述的主體有哪些
提起刑事上訴的主體: 被告人、自訴人和他們的法定代理人。
相關法律規定:
《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六條 被告人、自訴人和他們的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第一審的判決、裁定,有權用書狀或者口頭向上一級人民法院上訴。被告人的辯護人和近親屬,經被告人同意,可以提出上訴。
Ⅱ 急求《刑事訴訟法》作業答案4
36、答:刑事訴訟中的迴避是指偵查人員、檢察人員、審判人員等因與案件或案件的當事人具有某種利害關系或其他特殊關系,可能影響刑事案件的公正處理,而不得參加辦理該案的一項訴訟制度。
迴避的理由:1、是本案的當事人或者是當事人的近親屬的;2、本人或者他的近親屬和本案有利害關系的;3、擔任過本案的證人、鑒定人、辯護人或者訴訟代理人的;4、違反規定會見當事人及委託人或接受其請客送禮的;5、在本訴訟階段以前曾參與辦理本案的;6、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案件公正處理的。
37、答:運用間接證據定案應遵循的原則是:1、必須嚴格遵受運用證據的一般規則。2、間接證據必須形成完整的證明體系。3、間接證據與案件事實之間以及間接證據相互之間必須協調一致,沒有矛盾。4、間接證據的證明體系必須足以排出其他的可能性,得出的結論必須是唯一的。
38、答: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的提問,應當如實回答。但是對與本案無關,應以是否對查明本案的全部事實情節,即時間、地點、方法、手段、動機、目的、作案人的情況等有實際意義或證據價值為准。
39、刑事訴訟法第11條規定:人民法院審判案件,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友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這一原則的基本內容和意義是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整個刑事訴訟過程中都有權為自己辯護。自審查起訴階段開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有權委託辯護人。在審判階段,被告人符合法律規定的相關條件的,法院應當指定律師為其提供法律幫助。2、根據刑訴法第96條的規定,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請率是為其提供法律咨詢、代理申訴、控告。根據這一規定,犯罪嫌疑人在偵察階段可以獲得律師提供法律幫助,從而有效行使辯護權。3、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人民法院再審判程序中,應當及時告知未委託辯護人的被告人有權委託辯護人,並在法定情形下指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為被告人進行辯護。在法庭審判中,人民法院應當保障被告人及其辯護人的依法辯護行為不受干擾。
六、1、「王某當即提出聘請律師的要求,檢察人員表示:回頭向領導匯報,但未作記錄。」錯誤。無需經檢察人員領導匯報。
「23日,李某提出會見王某,因本案涉及國家秘密,經研究,檢察院於31日作出批准會見的決定。」錯誤。檢察院英在48小時內作出批准會見的決定並安排會見 。
2、「被害人楊某以對劉某判刑太輕為由多次向縣法院提出申訴」錯誤。
應向檢察院提出。
「改判後楊某仍不服,又向中級法院提出上訴。中級法院受理此案後,責成該案原審合議庭再次二審。」錯誤。應適用二審程序。
Ⅲ 請教高手兩道有關行政訴訟法的簡答題
民事訴訟與行政訴訟有一些共同適用的原則、制度和程序,也有一些各自特有的明顯不同的原則、制度和程序。
1、處分原則。雖然行政機關不享有實體權利的處分權,但民事主體雙方均享有實體上的處分權,所以無論行政附帶民事訴訟而是民事附帶民事訴訟,我們一方面不能要求行政機關對依法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作出讓步,以求得爭議的解決,另一方面,也不能以行政機關已作出裁決而限制當事人就民事爭議部門的處分權利。
2、調解和反訴。由於行政訴訟不適用調解與反訴,因此,行政訴訟不論是為主而是附帶,都不能適用調解與反訴,在民事部分中,法院應主持調解,民事被告也有權依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提出反訴。
3、舉證責任。民事訴訟一般實行「誰主張、誰舉證」原則,而行政訴訟中被告負舉證責任,法院在一並審理民、行交叉案件時,對於行政訴訟部門和民事訴訟部門,應當分別適用各自的舉證責任規則。
4、審判組織。行政訴訟無簡易程序的規定,民事訴訟中,對於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的簡單民事案件適用簡易程序。對於一並審理的民、行交叉案件應統一由一個審判組織來審理。因此,審判組織應統一為合議庭,民事部分的審理也應以普通程序來審理,不適用簡易程序。
5、審理期限。行政訴訟法規定的審理期限為3個月,民事訴訟法規定普通程序的審理期限為6個月,筆者認為,行政附帶民事訴訟的審理期限應為3個月,民事附帶行政訴訟的審理期限一般也應為3個月,如果3個月不能審結,附帶行政訴訟的部分也應在3個月審結,並先行作出裁判。
6、判決方式和上訴。第一,人民法院審理行政附帶民事訴訟案件與民事附帶行政訴訟案件時,一般情況下應由同一審判組織通過開庭一並審理、一並判決,「即兩案一判」。但是,如果一並審理會造成過分遲延、影響行政訴訟結案的情況下,應當允許分別審理、分別判決,「即兩案兩判」。第二,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上訴審的審理原則有所不同,行政訴訟上訴審實行全面審查原則,而民事訴訟的上訴審則受上訴請求范圍的限制。在「兩案兩判」中,如果當事人對行政附帶民事訴訟中的兩份判決分別提出上訴或者僅對其中一份判決提出上訴,自然應依照行政部分和民事部分分別適用各自相應的審理原則。但是,如果採取的是「兩案一判」的情形,當事人提起上訴的,不管對判決的哪一部分提起上訴,因這種情況下行政爭議與民事爭議聯系緊密,且為了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宜採取全面審查原則。
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的區別
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有以下不同:
第一,舉證責任不同。
第二,結案方式不同。
第三,一審人民法院的變更許可權不同~~~~~~~~~~~~~~~~~~~~~~~~~~~~~~~~
憲法是法律的一部分,當然是依據。
《行政訴訟法》第52條、第53條的規定中所指的法律,應是狹義的法律,不包括憲法,且不能以違反憲法為由向法院起訴
Ⅳ 人民檢察院直接自行偵查的案件類型有那些《刑事訴訟法》簡答題
按照刑事訴訟法對刑事案件管轄的分工的規定,人民檢察院管轄「貪污賄專賂犯罪,國家工作人員的瀆職屬犯罪,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非法拘禁、刑訊逼供、報復陷害、非法搜查的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犯罪以及侵犯公民民主權利的犯罪」。對於涉稅等案件由公安機關管轄,公安機關應當立案偵查,人民檢察院不再受理。http://laws.66law.cn/law-37575.aspx
Ⅳ 簡答刑事訴訟法規定證據種類、正當防衛的條件 簡答共同犯罪的條件 論述刑法的基本原則
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一切事實,都是證據。 證據有下列七種: (一)物證、書證;回 (二)證人證答言; (三)被害人陳述; (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 (五)鑒定結論; (六)勘驗、檢查筆錄; (七)視聽資料。 以上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正當防衛起因條件:侵害現實存在時間條件:侵害正在進行主觀條件:具有防衛意識對象條件:針對侵害人防衛限度條件:沒有明顯超過必要限度 共同犯罪具有共同的犯罪行為,即各共同犯罪人的行為都是指向同一的目標彼此聯系,互相配合,結成一個有機的犯罪行為整體。 一是各共同犯罪人所實施的行為都必須是犯罪行為; 二是各個共同犯罪人的行為由一個共同的犯罪目標將他們的單個行為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機聯系的犯罪活動整體; 三是各共同犯罪人的行為都與發生的犯罪結果有因果關系。 刑法的基本原則,是指刑法本身具有的、貫穿全部刑法規范、體現我國刑事立法與刑事司法基本精神、指導和制約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過程的基本准則法。新刑法規定了刑法的三個基本原則,即罪刑法定原則、罪刑相適應原則和適用法律一律平等原則法。
Ⅵ 警察法簡答題
是見義勇為,根據《人民警察法》第十九條:人民警察在非工作時間,遇有其職責范圍內的緊急情況,應當履行職責。
交警非工作時間抓獲歹徒非其職責范圍內。可認定為見義勇為。
Ⅶ 簡答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適用迴避的情形有哪些
1、自行迴避,是來指審判人員自、檢察人員、偵查人員等在訴訟過程中遇到法定迴避情形時,主動要求退出刑事訴訟活動。這一規定利用公安司法人員的職業道德和自律意識,要求符合法定迴避情形的公安司法人員自覺退出訴訟活動。(《刑事訴訟法》第28條)
2.申請迴避,是指案件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認為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等具有法定迴避情形,而向他們所在的機關提出申請,要求他們迴避。申請迴避權是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一項重要的訴訟權利。注意:申請迴避權只賦予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能擅自擴大到其他親屬。(《刑事訴訟法》第28條)
3.指令迴避,是指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等遇到法定的迴避情形沒有自行迴避,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沒有申請其迴避,法院、檢察機關、公安機關等有關組織或行政負責人有權作出決定,令其退出訴訟活動。指令迴避是迴避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自行迴避和申請迴避的必要補充,也是一種監督。
Ⅷ 刑事訴訟法——簡答題
1、我國刑事訴訟程序有哪些?
我國刑事訴訟程序有立案、偵查、起訴、第一審專程序、第二審程序、死刑復屬核程序、審判監督程序、執行。
2、刑事訴訟的證據種類和證據分類,各自包括哪些證據?
證據種類:物證、書證、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辯解、鑒定結論、勘驗檢查筆錄、視聽資料。
證據分類:原始證據與傳來證據、有罪證據與無罪證據、言辭證據與實物證據、直接證據與間接證據。
3、刑事訴訟國際准則包括哪幾項內容?
刑事訴訟國際標准,是指聯合國及其下屬機構為各國刑事訴訟程序所建立的基本權利保障標准。它們一般以「基本原則」、「標准」或「准則」的形式存在於一系列由聯合國通過的有關刑事司法活動的國際法律文書之中。包括:
(一)平等原則。(二)司法補救原則。(三)程序人道性原則。(四)強制措施法定原則。五)司法獨立原則。(六)控審分離原則。(七)公開審判原則。(八)無罪推定原則。(九)有效辯護原則。(十)反對強迫自證其罪特權規則。(十一)有權上訴原則。(十二)未成年人特別程序保障原則。(十三)刑事錯案國家賠償原則。(十四)一事不再理原則。(十五)訴訟及時原則。(十六)非法證據排除規則。
Ⅸ 刑事訴訟法學簡答題簡述人民檢察院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體現在哪些方面
刑事訴訟法第8條規定: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這一原則的基本內容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刑事訴訟中,人民檢察院對公安機關立案偵查、法院審判和執行機關的執行活動是否合法進行監督。這種監督貫穿於刑事訴訟活動的始終。
在立案階段,人民檢察院認為公安機關對應當立案偵查的案件而不立案偵查的,有權要求公安機關說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檢察院認為公安機關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應當通知公安機關立案,公安機關接到通知後應當立案。
人民檢察院在審查批准逮捕工作中,如果發現公安機關的偵查活動有違法情況,應當通知公安機關予以糾正,公安機關應當將糾正情況通知人民檢察院。
在審查起訴階段,人民檢察院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法庭審判所必需的證據材料。對於需要補充偵查的,可以退回公安機關補充偵查,也可以自行補充偵查。對於補充偵查的案件,人民檢察院仍然認為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訴的決定。這是對公安機關的偵查活動進行監督的最後一關。
在審判階段,人民檢察院在代表國家提起公訴的同時,監督法庭審理活動。人民檢察院發現人民法院審理案件違反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有權向人民法院提出糾正意見。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認為本級人民法院第一審的判決、裁定確有錯誤的時候,應當向卜一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對於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人民檢察院如果發現確有錯誤,有權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人民檢察院抗訴的案件,接受抗訴的人民法院應當組成合議庭重新審理。
在執行階段,人民法院在交付執行死刑前,應當通知同級人民檢察院派員臨場監督。批准暫予監外執行的機關應當將批準的決定抄送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認為暫予監外執行不當的,有權以書面意見送交批准暫予監外執行的機關,批准暫予監外執行的機關接到人民檢察院的書面意見後,應當立即對該決定進行重新核查。人民檢察院認為人民法院減刑、假釋的裁定不當,有權在收到裁定書副本後20日以內,向人民法院提出書面糾正意見。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糾正意見後1個月內重新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作出最終裁定。另外,人民檢察院對執行機關執行刑罰的活動是否合法實行監督。如果發現有違法的情況,應當通知執行機關糾正。
Ⅹ 刑事訴訟法簡答什麼是上訴不加刑
上訴不加刑,簡單地講,就是二審法院不可以加重上訴被告人及其他被告人的刑罰。
根據《刑事訴訟法》規定,上訴是被告人的權利,如果被告人對一審刑事判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判決書第二日起十日內上訴。
對於被告人的上訴,二審法院必須受理,並且在審理後,不能因為上訴人的上訴,而且在二審判決時,不能加重對上訴的被告人和其他本案的其他被告人的刑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