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解釋第22條
①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四條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專
第二十四屬條 當事人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或者調解書發生法律效力後六個月內提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一)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二)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
(三)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四)審判人員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② 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
文字多復這里放不下,網上一搜「製法釋[2000]8號」即可得到。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法釋[2000]8號 2000年3月8日公布 自2000年3月10日起施行)
③ 行政訴訟法第七十二條
第七十二條 人民法院經過審理,查明被告不履行法定職責的,判決被告在一定期限內履行。
④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九十二條第二款的具體內容
《行政訴訟法》第九十二條 第二款 最高人民法院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回法律效力的判決、裁答定,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九十一條規定情形之一,或者發現調解違反自願原則或者調解書內容違法的,有權提審或者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
⑤ 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四十二條 是什麼意思本人不太了解
這一條包含了兩段規則:
1、不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從知道時起計算時效,這點應該很好理解。很多關於訴訟時效的規定都是不知道……的,從知道時起算。就像民法規定2年的訴訟時效就是從「知道」時起算。這是為了保障未被告知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相對人的訴權的行使,就不多解釋了。
2、關於不動產的,從具體行政行為作出起20年,一般的從作出起5年,為最長訴訟時效,類似民法中從法律行為成立起20年的最長時效。給權利界定一個最長期限,過了這個期限法院就不保護了,一是促使相對人趕快行使權利,二是一旦拖延時間過長,事實不易認定了,或者認定與否意義已經不大了。
也就是說,訴訟時效是從知道行政行為內容時起算,但是如果你知道內容的時候已經超過最長時效了,那麼也喪失了勝訴權。如果知道的太晚,比如關於一個不動產的行政行為,第19年11月才知道它的內容,那麼訴訟時效也就只有最後1個月了。
另外,本條和第41條也有一定的關聯。訴權和起訴期限是程序法意義上的權利,和實體上的勝訴權不一樣,所以規則也不同,不要記混了。前者的起算也是從「知道」時算,這是共同的規則。但它帶來的最長時效只有2年,而且是從實體權利的形成即得知行政行為內容時起算。可見程序權利是依附於實體權利的。而前面那一段涉及到的最長時效從作出行政行為時起算,可以看作是實體權利依附於基礎事實的發生。
以上不是非常正規的表述,而是比較通俗的分析,希望對你的理解有用。
⑥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十二條 的疑問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事項提起的訴訟:
(一)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
(二)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三)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
(四)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
釋義:本條是對受案范圍排除條款的規定。
一、有關國防、外交等方面的國家行為。屬於國防方面的行為,例如,戰爭、軍事演習等。屬於外交方面的行為,例如,政府同外國或國際組織的關系,同外國建交、斷交,締結條約和協定等。有關這方面的爭議,法院無權受理。除了國防、外交之外,還有一些涉及國家公共利益的重大行為,例如,國務院有權決定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范圍內部分地區的戒嚴的行為,法院也不予受理。
二、對行政機關制定法規、規章或者其他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的抽象行政行為提起的訴訟,法院不予受理。根據我國憲法和地方組織法的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撤銷國務院制定的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決定和命令;有權撤銷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同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地方性法規和決議。縣以上地方各級人大常委會有權撤銷本級人民政府不適當的決定、命令;有權撤銷下一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不適當的決議。國務院有權改變或者撤銷各部委以及地方各級國家行政機關的不適當的命令、指示、規章、決定;縣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權改變或者撤銷所屬各工作部門的不適當的命令,指示和下級人民政府的不適當的決定、命令。法律沒有賦予法院撤銷或者改變抽象行政行為的權力。因此,凡是控告行政機關制定的法規、規章或者其他具有普通約束力的決定、命令的,法院不能受理,可以告知控告人向制定該文件的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或者其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
三、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對行政機關獎懲、任免的決定不服提起訴訟,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行政機關對其所屬工作人員作出的警告、記過、撤職、留用察看、開除等紀律處分以及停職檢查或者任免等措施,是行政機關內部的行政行為,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不服的,可告知其向該行政機關或者其上一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機關、人事機關提出。四、對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提起的訴訟,人民法院也不予受理。有些具體行政行為,法律規定行政機關有最終決定權。因此,依照法律規定,行政機關對某種事項有最終決定權,那麼,即使公民對該項決定不服提起訴訟,法院也無權審理。當然行政法規、規章也不能作出行政機關對具體行政行為有最終裁決權,不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規定。
⑦ 怎樣理解行政訴訟法二十條的規定
第二十條規定:兩個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的案件,原告可以選擇其中一個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原告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由最先收到起訴狀的人民法院管轄。
⑧ 最高院關於執行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里26條和行政訴訟法的67條規定內容沖突沖突嗎
最高院關於執行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2000年出台,2018年2月8日已經廢止內。行政訴訟法屬容於法律,且2015年已經修訂,應按照行政訴訟法規定執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法釋〔2018〕1號)
第一百六十三條本解釋自2018年2月8日起施行。
本解釋施行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0〕8號)、《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15〕9號)同時廢止。最高人民法院以前發布的司法解釋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不再適用。
⑨ 《行政訴訟法解釋》第41條和第42條的問題
《行政訴訟法解釋》第41條和第42條如下:
(1)第四十一條行政機關作出具體版行政行為時,未告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訴權或者起訴期限的,起訴期限從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訴權或者起訴期限之日起計算,但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最長不得超過2年。
(2)第四十二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織不知道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其起訴期限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計算。對涉及不動產的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20年、其他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5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⑩ 《新行政訴訟法》第二十條不動產…司法註解
第二十條,因不動產提起的行政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該條明確的是相應訴訟的管轄權,沒有另外的司法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