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刑事訴訟法歷史

刑事訴訟法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2-20 09:30:32

A. 制定1979年刑事訴訟法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1、是的。理由是根據從舊兼從輕原則來進行認定罪名及處罰。

2、「從舊兼從輕」原則是版我國處理各種法律問題的權一項基本原則,除了刑法適用外,其他涉及到的法律問題也都適用「從舊兼從輕」原則。而在刑法中可以簡單用「有利於被告人」的准則。

3、具體法律依據:
《刑法》第十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本法施行以前的行為,如果當時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的,適用當時的法律;如果當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總則第四章第八節的規定應當追訴的,按照當時的法律追究刑事責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處刑較輕的,適用本法。
本法施行以前,依照當時的法律已經作出的生效判決,繼續有效

B. 我國刑事訴訟的形式

刑事訴訟的概念:是國家司法機關處理刑事案件的活動,即國家的司法機關在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法揭露犯罪、證實犯罪和懲罰犯罪分子的活動。
刑事訴訟的歷史類型
一、刑事訴訟歷史類型的概念

刑事訴訟的歷史類型是以某種標准為依據,對歷史上存在過的和現代的刑事訴訟所作的劃分或分類。
刑事訴訟本質的歷史類型:以階級實質為標准對刑事訴訟的分類。
刑事訴訟形式的歷史類型:以表面特徵為標准對刑事訴訟的分類。

二、刑事訴訟本質的歷史類型

(一)奴隸制社會的刑事訴訟
奴隸制社會刑事訴訟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特點:
1.刑事訴訟是維護奴隸佔有制的社會秩序的工具,它公開保護奴隸主享有種種特權,同時對廣大奴隸實行野蠻、殘暴的鎮壓。
2.奴隸制社會的最高司法機關是皇帝。
3.奴隸制社會一般都實行過神明裁判或神示的證據制度。

(二)封建社會的刑事訴訟
封建社會的刑事訴訟最顯著的特點:竭力維護封建地主階級享有的特權,殘酷鎮壓廣大農民。
封建社會的最高司法機關同樣是皇帝。
封建社會的刑事訴訟特別重視被告人的口供和廣泛採用刑訊的方法。

(三)資本主義社會的刑事訴訟
資本主義社會的刑事訴訟的本質特徵:是為資本主義制度服務的工具。
其次,資產階級在法律上規定了禁止刑訊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無罪推定、法官獨立、審判公開以及被告人享有辯護權等訴訟原則,比封建社會有進步。
另外,資產階級刑事訴訟的形式和評定證據證明力時所依據的原則或標准,也已不同於封建社會。

(四)社會主義社會的刑事訴訟
社會主義社會的刑事訴訟是保護人民利益、維護社會主義統治秩序的工具。
社會主義刑事訴訟繼承歷史上一切先進的、民主的、科學的法律思想和訴訟原則,同時在總結人民自己的司法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法律思想和新的訴訟原則。
在審查判斷證據方面,堅持以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為指導,反對先入為主、主觀臆斷和單憑口供定案,強調調查研究,尊重客觀事實,服從客觀事實。

三、刑事訴訟形式的歷史類型

(一)彈劾式
彈劾式訴訟的特點
1."不告不理"。訴訟的進行主要是依靠當事人雙方的積極性,訴訟是否提起完全取決於受害人。
2.法官在訴訟中處於消極仲裁者的地位,法官只負責審判不執行控訴職能。
3.需要依靠神明裁判時,就會採用決斗等辦法並根據所謂神示的結果作出判決。
4.當事人雙方在法庭上的地位和權利是平等的,可以進行對質和辯論。
5.彈劾式訴訟形式下的審判一般都是公開的,並通過言詞辯論的形式進行。

(二)糾問式
糾問式訴訟的特點
1.國家官吏依其職權主動地追究犯罪。
2.無論是原告還是被告實際上都不具有現代法律意義上的當事人的訴訟地位。
3.控訴職能和審判職能不分,法官集審判權、起訴權和偵查權於一身。
4.同野蠻的刑訊、拷問始終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5.一般都是秘密進行的。

(三)混合式
混合式訴訟既有彈劾式訴訟的許多特點,又有糾問式訴訟的某些特徵。
在混合式訴訟形式下,刑事訴訟分為兩個大的階段,即法庭審判前的偵查追訴階段和法庭審判階段。這兩大訴訟階段界限分明,各有各的特點。

在審判階段,彈劾式訴訟的特點體現得比較充分。混合式訴訟的法庭審判,也是實行"不告不理"的原則。混合式訴訟中的審判職能和控訴職能是分開的。當事人雙方在法庭上的訴訟地位是對等的,都是訴訟主本。混合式訴訟中的法庭審判都是採用言詞辯論和直接訊問等方式、方法,同時一般都是公開進行的。

法庭審判前的偵查、起訴階段,糾問式的特點有所體現。在混合式訴訟中,均實行以國家追訴為主的原則。被告人在這個訴訟階段的地位、應享有的權利以及與追訴者之間的關系等,同法庭審判階段相比,差別還是比較明顯的。混合式的偵查、起訴過程,一般都不公開,不通過辯論的方式進行。

當事人主義的訴訟形式:一般指英美法系國家的刑事訴訟形式。英美法系國家法庭審理所採取的方式是交叉詢問,即由檢察官和辯護律師對彼此傳喚到庭的證人,交替進行所謂"主詢問"和"反詢問"的方式。法官一般只是處於主持者和指揮者的地位。控、辯雙方之間的對抗、辯論等特點體現得比較充分。法官在開庭審理前只能了解起訴書中所列舉的事實,對案件的證據材料並不清楚,同時也不能對被告人進行庭審前的訊問。

職權主義的訴訟形式:一般指大陸法系國家的刑事訴訟形式。法官在法庭審理過程中,是處於審問者的地位,特別是在法庭調查階段,法官始終是依其職權審訊被告人、詢問證人和查對核實各種證據的審問者。法官在開庭審理前就能了解全部案件事實和證據材料,同時可以在庭審前訊問被告,可以對證據進行查對核實工作。

我們國家的刑事訴訟形式或模式,在1997年1月1日前,同大陸法系國家的刑事訴訟形式或模式比較接近,同英美法系國家的刑事訴訟模式差距較大。1997年1月1日起,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借鑒和吸收了英美法系刑事訴訟模式的某些作法。
我國刑事訴訟構造的概念有個發展過程。八十年代中後期,有專門論述訴訟構造的論文認為:「刑事訴訟刑式,是指進行刑事訴訟的採用的訴訟形式,具體說,就是司法機關和當事人在刑事訴訟中的地位、訴訟權利和義務及相互關系。陳光中主編《外國刑事訴訟程序比較研究》中的定義非常簡明:」訴訟程序的基本結構,是指訴訟主要參與者的組成、訴訟地位和訴訟的基本形式。「而陳光中的學生李心鑒認為:」刑事訴訟構造是由一定的訴訟目的所決定的,並由主要訴訟程序和證據規則中的訴訟基本方式所體現的控訴、辯護、裁判三方的法律地位和相互關系。「w張旭教授編著《新刑事訴訟法學原理》一書中指出:」所謂刑事訴訟模式,就是指由一定的訴訟目的所決定,體現控訴、辯護、裁判三方基本法律地位和基本法律關系的,並按特定程序和規則處理刑事案件的基本方式。「從上述概念表述中,可以看出我國刑訴構造定義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直到李心鑒提出刑訴構造是控、辯、裁三方的法律地位和相互關系,才把握住了構造的核心問題。張旭教授在李心鑒的基礎上,把疑罪從無的規則納入這概念,是值得肯定的。

C. 形式上的刑事訴訟的歷史類型有哪些各有哪些特點

刑事訴訟的概念:是國家司法機關處理刑事案件的活動,即國家的司法機關在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法揭露犯罪、證實犯罪和懲罰犯罪分子的活動。
刑事訴訟的歷史類型
一、刑事訴訟歷史類型的概念

刑事訴訟的歷史類型是以某種標准為依據,對歷史上存在過的和現代的刑事訴訟所作的劃分或分類。
刑事訴訟本質的歷史類型:以階級實質為標准對刑事訴訟的分類。
刑事訴訟形式的歷史類型:以表面特徵為標准對刑事訴訟的分類。

二、刑事訴訟本質的歷史類型

(一)奴隸制社會的刑事訴訟
奴隸制社會刑事訴訟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特點:
1.刑事訴訟是維護奴隸佔有制的社會秩序的工具,它公開保護奴隸主享有種種特權,同時對廣大奴隸實行野蠻、殘暴的鎮壓。
2.奴隸制社會的最高司法機關是皇帝。
3.奴隸制社會一般都實行過神明裁判或神示的證據制度。

(二)封建社會的刑事訴訟
封建社會的刑事訴訟最顯著的特點:竭力維護封建地主階級享有的特權,殘酷鎮壓廣大農民。
封建社會的最高司法機關同樣是皇帝。
封建社會的刑事訴訟特別重視被告人的口供和廣泛採用刑訊的方法。

(三)資本主義社會的刑事訴訟
資本主義社會的刑事訴訟的本質特徵:是為資本主義制度服務的工具。
其次,資產階級在法律上規定了禁止刑訊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無罪推定、法官獨立、審判公開以及被告人享有辯護權等訴訟原則,比封建社會有進步。
另外,資產階級刑事訴訟的形式和評定證據證明力時所依據的原則或標准,也已不同於封建社會。

(四)社會主義社會的刑事訴訟
社會主義社會的刑事訴訟是保護人民利益、維護社會主義統治秩序的工具。
社會主義刑事訴訟繼承歷史上一切先進的、民主的、科學的法律思想和訴訟原則,同時在總結人民自己的司法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法律思想和新的訴訟原則。
在審查判斷證據方面,堅持以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為指導,反對先入為主、主觀臆斷和單憑口供定案,強調調查研究,尊重客觀事實,服從客觀事實。

三、刑事訴訟形式的歷史類型

(一)彈劾式
彈劾式訴訟的特點
1."不告不理"。訴訟的進行主要是依靠當事人雙方的積極性,訴訟是否提起完全取決於受害人。
2.法官在訴訟中處於消極仲裁者的地位,法官只負責審判不執行控訴職能。
3.需要依靠神明裁判時,就會採用決斗等辦法並根據所謂神示的結果作出判決。
4.當事人雙方在法庭上的地位和權利是平等的,可以進行對質和辯論。
5.彈劾式訴訟形式下的審判一般都是公開的,並通過言詞辯論的形式進行。

(二)糾問式
糾問式訴訟的特點
1.國家官吏依其職權主動地追究犯罪。
2.無論是原告還是被告實際上都不具有現代法律意義上的當事人的訴訟地位。
3.控訴職能和審判職能不分,法官集審判權、起訴權和偵查權於一身。
4.同野蠻的刑訊、拷問始終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5.一般都是秘密進行的。

(三)混合式
混合式訴訟既有彈劾式訴訟的許多特點,又有糾問式訴訟的某些特徵。
在混合式訴訟形式下,刑事訴訟分為兩個大的階段,即法庭審判前的偵查追訴階段和法庭審判階段。這兩大訴訟階段界限分明,各有各的特點。

在審判階段,彈劾式訴訟的特點體現得比較充分。混合式訴訟的法庭審判,也是實行"不告不理"的原則。混合式訴訟中的審判職能和控訴職能是分開的。當事人雙方在法庭上的訴訟地位是對等的,都是訴訟主本。混合式訴訟中的法庭審判都是採用言詞辯論和直接訊問等方式、方法,同時一般都是公開進行的。

法庭審判前的偵查、起訴階段,糾問式的特點有所體現。在混合式訴訟中,均實行以國家追訴為主的原則。被告人在這個訴訟階段的地位、應享有的權利以及與追訴者之間的關系等,同法庭審判階段相比,差別還是比較明顯的。混合式的偵查、起訴過程,一般都不公開,不通過辯論的方式進行。

當事人主義的訴訟形式:一般指英美法系國家的刑事訴訟形式。英美法系國家法庭審理所採取的方式是交叉詢問,即由檢察官和辯護律師對彼此傳喚到庭的證人,交替進行所謂"主詢問"和"反詢問"的方式。法官一般只是處於主持者和指揮者的地位。控、辯雙方之間的對抗、辯論等特點體現得比較充分。法官在開庭審理前只能了解起訴書中所列舉的事實,對案件的證據材料並不清楚,同時也不能對被告人進行庭審前的訊問。

職權主義的訴訟形式:一般指大陸法系國家的刑事訴訟形式。法官在法庭審理過程中,是處於審問者的地位,特別是在法庭調查階段,法官始終是依其職權審訊被告人、詢問證人和查對核實各種證據的審問者。法官在開庭審理前就能了解全部案件事實和證據材料,同時可以在庭審前訊問被告,可以對證據進行查對核實工作。

我們國家的刑事訴訟形式或模式,在1997年1月1日前,同大陸法系國家的刑事訴訟形式或模式比較接近,同英美法系國家的刑事訴訟模式差距較大。1997年1月1日起,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借鑒和吸收了英美法系刑事訴訟模式的某些作法。

在網上找的
希望對你 有幫助啊

D. 反訴提出的時間是什麼

在舉證復期限屆滿前可以提出反訴。制

根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一條 :

原告可以放棄或者變更訴訟請求。被告可以承認或者反駁訴訟請求,有權提起反訴。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三十四條:

當事人應當在舉證期限內向人民法院提交證據材料,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不提交的,視為放棄舉證權利。

對於當事人逾期提交的證據材料,人民法院審理時不組織質證。但對方當事人同意質證的除外。

當事人增加、變更訴訟請求或者提起反訴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提出。

(4)刑事訴訟法歷史擴展閱讀:

提起反訴的條件如下:

1、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2、有明確的被告;

3、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4、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5、反訴只能是本訴被告向本訴原告提起,而不能對原告以外其他人;

6、反訴只能向受理本訴的法院提起;

7、反訴與本訴必須是適用同種訴訟程序。

E. 外國刑事訴訟法的歷史發展與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的聯系

我國的刑訴經歷過幾個階段,在建國初主要是借鑒前蘇聯的刑訴制度,後來在蘇俄關系惡化後,借鑒了些留學國外歸國的學子的一些歐美思想,在這些學者被打倒後,刑訴基本停滯不前,改革開放後僅是一些修訂和國情變化

F. 制定1979年《刑事訴訟法》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1、中華抄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襲法是為了為了保證刑法的正確實施,懲罰犯罪,保護人民,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秩序,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2、(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 根據1996年3月17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第一次修正 根據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於2012年3月14日通過,現予公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G. 我國刑事訴訟的形式

刑事訴訟的概念:是國家司法機關處理刑事案件的活動,即國家的司法機關在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法揭露犯罪、證實犯罪和懲罰犯罪分子的活動。
刑事訴訟的歷史類型
一、刑事訴訟歷史類型的概念

刑事訴訟的歷史類型是以某種標准為依據,對歷史上存在過的和現代的刑事訴訟所作的劃分或分類。
刑事訴訟本質的歷史類型:以階級實質為標准對刑事訴訟的分類。
刑事訴訟形式的歷史類型:以表面特徵為標准對刑事訴訟的分類。

二、刑事訴訟本質的歷史類型

(一)奴隸制社會的刑事訴訟
奴隸制社會刑事訴訟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特點:
1.刑事訴訟是維護奴隸佔有制的社會秩序的工具,它公開保護奴隸主享有種種特權,同時對廣大奴隸實行野蠻、殘暴的鎮壓。
2.奴隸制社會的最高司法機關是皇帝。
3.奴隸制社會一般都實行過神明裁判或神示的證據制度。

(二)封建社會的刑事訴訟
封建社會的刑事訴訟最顯著的特點:竭力維護封建地主階級享有的特權,殘酷鎮壓廣大農民。
封建社會的最高司法機關同樣是皇帝。
封建社會的刑事訴訟特別重視被告人的口供和廣泛採用刑訊的方法。

(三)資本主義社會的刑事訴訟
資本主義社會的刑事訴訟的本質特徵:是為資本主義制度服務的工具。
其次,資產階級在法律上規定了禁止刑訊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無罪推定、法官獨立、審判公開以及被告人享有辯護權等訴訟原則,比封建社會有進步。
另外,資產階級刑事訴訟的形式和評定證據證明力時所依據的原則或標准,也已不同於封建社會。

(四)社會主義社會的刑事訴訟
社會主義社會的刑事訴訟是保護人民利益、維護社會主義統治秩序的工具。
社會主義刑事訴訟繼承歷史上一切先進的、民主的、科學的法律思想和訴訟原則,同時在總結人民自己的司法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法律思想和新的訴訟原則。
在審查判斷證據方面,堅持以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為指導,反對先入為主、主觀臆斷和單憑口供定案,強調調查研究,尊重客觀事實,服從客觀事實。

三、刑事訴訟形式的歷史類型

(一)彈劾式
彈劾式訴訟的特點
1."不告不理"。訴訟的進行主要是依靠當事人雙方的積極性,訴訟是否提起完全取決於受害人。
2.法官在訴訟中處於消極仲裁者的地位,法官只負責審判不執行控訴職能。
3.需要依靠神明裁判時,就會採用決斗等辦法並根據所謂神示的結果作出判決。
4.當事人雙方在法庭上的地位和權利是平等的,可以進行對質和辯論。
5.彈劾式訴訟形式下的審判一般都是公開的,並通過言詞辯論的形式進行。

(二)糾問式
糾問式訴訟的特點
1.國家官吏依其職權主動地追究犯罪。
2.無論是原告還是被告實際上都不具有現代法律意義上的當事人的訴訟地位。
3.控訴職能和審判職能不分,法官集審判權、起訴權和偵查權於一身。
4.同野蠻的刑訊、拷問始終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5.一般都是秘密進行的。

(三)混合式
混合式訴訟既有彈劾式訴訟的許多特點,又有糾問式訴訟的某些特徵。
在混合式訴訟形式下,刑事訴訟分為兩個大的階段,即法庭審判前的偵查追訴階段和法庭審判階段。這兩大訴訟階段界限分明,各有各的特點。

在審判階段,彈劾式訴訟的特點體現得比較充分。混合式訴訟的法庭審判,也是實行"不告不理"的原則。混合式訴訟中的審判職能和控訴職能是分開的。當事人雙方在法庭上的訴訟地位是對等的,都是訴訟主本。混合式訴訟中的法庭審判都是採用言詞辯論和直接訊問等方式、方法,同時一般都是公開進行的。

法庭審判前的偵查、起訴階段,糾問式的特點有所體現。在混合式訴訟中,均實行以國家追訴為主的原則。被告人在這個訴訟階段的地位、應享有的權利以及與追訴者之間的關系等,同法庭審判階段相比,差別還是比較明顯的。混合式的偵查、起訴過程,一般都不公開,不通過辯論的方式進行。

當事人主義的訴訟形式:一般指英美法系國家的刑事訴訟形式。英美法系國家法庭審理所採取的方式是交叉詢問,即由檢察官和辯護律師對彼此傳喚到庭的證人,交替進行所謂"主詢問"和"反詢問"的方式。法官一般只是處於主持者和指揮者的地位。控、辯雙方之間的對抗、辯論等特點體現得比較充分。法官在開庭審理前只能了解起訴書中所列舉的事實,對案件的證據材料並不清楚,同時也不能對被告人進行庭審前的訊問。

職權主義的訴訟形式:一般指大陸法系國家的刑事訴訟形式。法官在法庭審理過程中,是處於審問者的地位,特別是在法庭調查階段,法官始終是依其職權審訊被告人、詢問證人和查對核實各種證據的審問者。法官在開庭審理前就能了解全部案件事實和證據材料,同時可以在庭審前訊問被告,可以對證據進行查對核實工作。

我們國家的刑事訴訟形式或模式,在1997年1月1日前,同大陸法系國家的刑事訴訟形式或模式比較接近,同英美法系國家的刑事訴訟模式差距較大。1997年1月1日起,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借鑒和吸收了英美法系刑事訴訟模式的某些作法。
我國刑事訴訟構造的概念有個發展過程。八十年代中後期,有專門論述訴訟構造的論文認為:「刑事訴訟刑式,是指進行刑事訴訟的採用的訴訟形式,具體說,就是司法機關和當事人在刑事訴訟中的地位、訴訟權利和義務及相互關系。陳光中主編《外國刑事訴訟程序比較研究》中的定義非常簡明:」訴訟程序的基本結構,是指訴訟主要參與者的組成、訴訟地位和訴訟的基本形式。「而陳光中的學生李心鑒認為:」刑事訴訟構造是由一定的訴訟目的所決定的,並由主要訴訟程序和證據規則中的訴訟基本方式所體現的控訴、辯護、裁判三方的法律地位和相互關系。「w張旭教授編著《新刑事訴訟法學原理》一書中指出:」所謂刑事訴訟模式,就是指由一定的訴訟目的所決定,體現控訴、辯護、裁判三方基本法律地位和基本法律關系的,並按特定程序和規則處理刑事案件的基本方式。「從上述概念表述中,可以看出我國刑訴構造定義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直到李心鑒提出刑訴構造是控、辯、裁三方的法律地位和相互關系,才把握住了構造的核心問題。張旭教授在李心鑒的基礎上,把疑罪從無的規則納入這概念,是值得肯定的。

熱點內容
新刑事訴訟法逮捕變更為取保候審的規定 發布:2025-05-16 11:00:52 瀏覽:83
台灣勞動法資遣費 發布:2025-05-16 11:00:46 瀏覽:166
會計基礎與財經法規 發布:2025-05-16 10:51:50 瀏覽:276
陝西省婦聯法律援助電話號碼 發布:2025-05-16 10:41:04 瀏覽:863
網上法律咨詢費是多少 發布:2025-05-16 10:36:27 瀏覽:840
經銷百草枯有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6 10:29:22 瀏覽:210
當法官的資料 發布:2025-05-16 10:27:54 瀏覽:384
湖北用血條例 發布:2025-05-16 10:27:54 瀏覽:858
拖欠農民工按勞動法來處理 發布:2025-05-16 10:27:47 瀏覽:785
刑事訴訟法248 發布:2025-05-16 10:06:38 瀏覽: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