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證據的若干規定釋義

民事訴訟法證據的若干規定釋義

發布時間: 2025-05-16 04:26:47

Ⅰ 民事訴訟法關於證據的規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規定

1.證據包括:當事人的陳述、書證、物證、視聽資料、電子數據、證人證言、鑒定意見、勘驗筆錄。

2.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應當及時提供證據。

3.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主張和案件審理情況,確定當事人應當提供的證據及其期限。當事人在該期限內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延長期限,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申請適當延長。當事人逾期提供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責令其說明理由;拒不說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據不同情形可以不予採納該證據,或者採納該證據但予以訓誡、罰款。

4.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當事人互相質證。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證據應當保密,需要在法庭出示的,不得在公開開庭時出示。

5.書證應當提交原件。物證應當提交原物。提交原件或者原物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交復製品、照片、副本、節錄本。提交外文書證,必須附有中文譯本。

6.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

不能正確表達意思的人,不能作證。

7.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當事人可以在訴訟過程中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動採取保全措施。

因情況緊急,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利害關系人可以在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前向證據所在地、被申請人住所地或者對案件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

(1)民事訴訟法證據的若干規定釋義擴展閱讀

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應當出庭作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通過書面證言、視聽傳輸技術或者視聽資料等方式作證:

1.因健康原因不能出庭的;

2.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不能出庭的;

3.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不能出庭的;

4.其他有正當理由不能出庭的。

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1.偽造、毀滅重要證據,妨礙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

2.以暴力、威脅、賄買方法阻止證人作證或者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的;

3.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已被查封、扣押的財產,或者已被清點並責令其保管的財產,轉移已被凍結的財產的;

4.對司法工作人員、訴訟參加人、證人、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協助執行的人,進行侮辱、誹謗、誣陷、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

5.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方法阻礙司法工作人員執行職務的;

6.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

Ⅱ 如何理解《證據規定》第六十三條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7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同時,我國訴訟法還明確規定,證據是「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一切事實」,各種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這里「事實」一詞如何理解,在立法上給予了明確指問,因此,長期以來,不論是理論界還是司法實務界,都是站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高度,把以事實為根據的「事實」理解為「一種客觀存在的反映」。基於此,審判活動應當堅持不懈地將發現案件「客觀真實」作為追求的最高目標。因此,我國的證據制度被稱為實事求是的證據制度。實事求是的證據制度體現在司法活動中,就要求司法人員從各個案件的具體情況出發,深入調查研究,以充分的符合實際的證據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作出的結論必須符合案情的本來面目。
既然民訴法對證據制度、證明要求均有具體規定,《證據規定》第63條,為何又把證明要求明確規定為:「人民法院應當以證據能夠證明的案件事實為依據依法作出裁判」。這要從相互關聯的兩個概念:「客觀真實」與「法律真實」談起。
客觀真實是指法院在裁判中認定的事實應當與發生在訴訟前的案件事實完全相吻合。把客觀真實確定為民事訴訟的證明任務,其理論基點是:第一,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存在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原理為查明案件事實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第二,案件事實發生後,必然會留下這樣或那樣的證據材料;第三,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一切國家權力機關都由人民選擇產生,對人民負責,因而,有一支忠於人民利益、忠於法律、忠於事實真相的司法隊伍;第四,訴訟法規定的各項制度和措施為查明案件事實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法律真實是指人民法院在裁判中對事實的認定遵循了證據規則,符合民事訴訟中的證明標准,從所依據的證據看已達到了可視為真實的程度。將法律真實界定為民事訴訟證明任務的理由是:其一,當事人爭議的案件事實是發生在訴訟前的事實,這些事實不可能重現於法庭,因此,客觀上無法將裁判中認定的事實與實際發生的案件事實對照比較。其次,法官雖然可以通過證據來調查案件事實,但法官對案件事實的認識受到證據的限制,是在相當困難的條件下尋求事實真相的。不能否認,當事人為了獲得勝訴,陳述案情一般只敘述對自己有利的部分,提供證據一般也專揀對自己有利的材料,證人也可能作偽證欺騙法庭,鑒定人可能受技術條件的限制、個體素質的影響等原因作出不準確的鑒定結論。以上種種因素都可能造成裁判中認定的事實偏離客觀事實。
以上對民事訴訟證明要求的兩種主張,對應著兩種結論,兩種觀點均提出了自己的理論根據和事實依據,筆者認為,如何界定訴訟的證明要求(證明任務),改革長期以來形成的不切實際的做法,離不開對改革目標的合理定位;應當具有與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相適應的,恰當處理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關系;突出反映「公正與效率」世紀主題,既實事求是又切實可行的正確的價值觀。為了闡述,法律真實作為證明要求的合理性,需要對以下問題進行理論分析。
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實體正義(公正)包括兩層含義,其一是指民事實體法規定的民事主體的實體權利義務是公正的;其二是指法院在處理案件時,通過民事訴訟程序達到公正裁判的結果。與訴訟法相對的實體正義,即裁判結果的公正。要達到結果公正,就要求,第一、必須真實地再現爭執的事實;第二、正確地適用法律。而程序公正的精神實質是不以某種外在的客觀標准來衡量判決結果正當與否,而是通過充實和重視程序過程本身以保證判決結果能夠獲得當事人的接受和公眾的認可。比較而言,程序正義比實體正義來得容易。一般而論程序正義是保證實體正義的前提和基礎,但公正的程序並不必然產生絕對公正的結果,譬如,案件情況過於復雜,人類重現既往事實的技術水平不是相當的高,當事人舉證能力有限等,都是造成結果不公的非程序因素,從哲學上看,人的認識是不斷反復的過程,人的認識總要受諸多條件的制約和限制,並且人的認識又是無限發展的過程,這就決定了人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真理具有絕對性,又具有相對性。因此,要求司法者對每一案件的審理結果都達到絕對的實體上的正義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絕對的實體正義的設想必將陷入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反映論的泥漳。司法者能夠而且應該追求的目標,應當是程序正義,而非實體正義。

Ⅲ 民事訴訟法證據規定

根據我國的相關規定,民事訴訟證據的規則是,首先原告向法院提出訴訟的話,應該提交符合相應條件的證據。並且對相應的事實提供證據加以證明,若是自己也提出了主張,那就應該進行舉證,而且要在規定的期限內。

1.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訴或者被告提出反訴,應當附有符合起訴條件的相應的證據材料。
2.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後果。

一、民事訴訟法證據規則的若干規定
證據是指依照訴訟規則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證據問題是訴訟的核心問題,在任何一起案件的審判過程中,都需要通過證據和證據形成的證據鏈再現還原事件的本來面目,依據充足的證據而作出的裁判才有可能是公正的裁判。證據應該是客觀存在的,偽造或毀滅證據都是觸犯違法行為,應受到法律的追究。
二、證據規則的若干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是為保證人民法院正確認定案件事實公正、及時審理民事案件、保障和便利當事人依法行使訴訟權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等有關法律的規定結合民事審判經驗和實際情況制定。經2001年12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201次會議通過,由最高人民法院於2001年12月21日發布,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
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可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
第四條下列侵權訴訟按照以下規定承擔舉證責任:
(一)因新產品製造方法發明專利引起的專利侵權訴訟,由製造同樣產品的單位或者個人對其產品製造方法不同於專利方法承擔舉證責任;

(二)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加害人就受害人故意造成損害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

(三)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由加害人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四)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築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落、墜落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對其無過錯承擔舉證責任;

(五)飼養動物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就受害人有過錯或者第三人有過錯承擔舉證責任;

(六)因缺陷產品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產品的生產者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承擔舉證責任;

(七)因共同危險行為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實施危險行為的人就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八)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

希望以上內容對您有幫助,如果還有問題可以咨詢專業律師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

Ⅳ 最高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八條

最高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第八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事實,不適用有關自認的規定。
自認的事實與已經查明的事實不符的,人民法院不予確認。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六條 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二款規定的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包括:(一)涉及可能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二)涉及身份關系的;(三)涉及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定訴訟的;(四)當事人有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可能的;(五)涉及依職權追加當事人、中止訴訟、終結訴訟、迴避等程序性事項的。除前款規定外,人民法院調查收集證據,應當依照當事人的申請進行。

Ⅳ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2019修正)

一、當事人舉證第一條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訴或者被告提出反訴,應當提供符合起訴條件的相應的證據。第二條人民法院應當向當事人說明舉證的要求及法律後果,促使當事人在合理期限內積極、全面、正確、誠實地完成舉證。

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可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第三條在訴訟過程中,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於己不利的事實,或者對於己不利的事實明確表示承認的,另一方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

在證據交換、詢問、調查過程中,或者在起訴狀、答辯狀、代理詞等書面材料中,當事人明確承認於己不利的事實的,適用前款規定。第四條一方當事人對於另一方當事人主張的於己不利的事實既不承認也不否認,經審判人員說明並詢問後,其仍然不明確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視為對該事實的承認。第五條當事人委託訴訟代理人參加訴訟的,除授權委託書明確排除的事項外,訴訟代理人的自認視為當事人的自認。

當事人在場對訴訟代理人的自認明確否認的,不視為自認。第六條普通共同訴訟中,共同訴訟人中一人或者數人作出的自認,對作出自認的當事人發生效力。

必要共同訴訟中,共同訴訟人中一人或者數人作出自認而其他共同訴訟人予以否認的,不發生自認的效力。其他共同訴訟人既不承認也不否認,經審判人員說明並詢問後仍然不明確表示意見的,視為全體共同訴訟人的自認。第七條一方當事人對於另一方當事人主張的於己不利的事實有所限制或者附加條件予以承認的,由人民法院綜合案件情況決定是否構成自認。第八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事實,不適用有關自認的規定。

自認的事實與已經查明的事實不符的,人民法院不予確認。第九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當事人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撤銷自認的,人民法院應當准許:

(一)經對方當事人同意的;

(二)自認是在受脅迫或者重大誤解情況下作出的。

人民法院准許當事人撤銷自認的,應當作出口頭或者書面裁定。第十條下列事實,當事人無須舉證證明:

(一)自然規律以及定理、定律;

(二)眾所周知的事實;

(三)根據法律規定推定的事實;

(四)根據已知的事實和日常生活經驗法則推定出的另一事實;

(五)已為仲裁機構的生效裁決所確認的事實;

(六)已為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確認的基本事實;

(七)已為有效公證文書所證明的事實。

前款第二項至第五項事實,當事人有相反證據足以反駁的除外;第六項、第七項事實,當事人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第十一條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證據,應當提供原件或者原物。如需自己保存證據原件、原物或者提供原件、原物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供經人民法院核對無異的復製件或者復製品。第十二條以動產作為證據的,應當將原物提交人民法院。原物不宜搬移或者不宜保存的,當事人可以提供復製品、影像資料或者其他替代品。

人民法院在收到當事人提交的動產或者替代品後,應當及時通知雙方當事人到人民法院或者保存現場查驗。第十三條當事人以不動產作為證據的,應當向人民法院提供該不動產的影像資料。

人民法院認為有必要的,應當通知雙方當事人到場進行查驗。第十四條電子數據包括下列信息、電子文件:

(一)網頁、博客、微博客等網路平台發布的信息;

(二)手機簡訊、電子郵件、即時通信、通訊群組等網路應用服務的通信信息;

(三)用戶注冊信息、身份認證信息、電子交易記錄、通信記錄、登錄日誌等信息;

(四)文檔、圖片、音頻、視頻、數字證書、計算機程序等電子文件;

(五)其他以數字化形式存儲、處理、傳輸的能夠證明案件事實的信息。第十五條當事人以視聽資料作為證據的,應當提供存儲該視聽資料的原始載體。

當事人以電子數據作為證據的,應當提供原件。電子數據的製作者製作的與原件一致的副本,或者直接來源於電子數據的列印件或其他可以顯示、識別的輸出介質,視為電子數據的原件。第十六條當事人提供的公文書證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形成的,該證據應當經所在國公證機關證明,或者履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該所在國訂立的有關條約中規定的證明手續。

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形成的涉及身份關系的證據,應當經所在國公證機關證明並經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該國使領館認證,或者履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該所在國訂立的有關條約中規定的證明手續。

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的證據是在香港、澳門、台灣地區形成的,應當履行相關的證明手續。

熱點內容
新刑事訴訟法逮捕變更為取保候審的規定 發布:2025-05-16 11:00:52 瀏覽:83
台灣勞動法資遣費 發布:2025-05-16 11:00:46 瀏覽:166
會計基礎與財經法規 發布:2025-05-16 10:51:50 瀏覽:276
陝西省婦聯法律援助電話號碼 發布:2025-05-16 10:41:04 瀏覽:863
網上法律咨詢費是多少 發布:2025-05-16 10:36:27 瀏覽:840
經銷百草枯有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6 10:29:22 瀏覽:210
當法官的資料 發布:2025-05-16 10:27:54 瀏覽:384
湖北用血條例 發布:2025-05-16 10:27:54 瀏覽:858
拖欠農民工按勞動法來處理 發布:2025-05-16 10:27:47 瀏覽:785
刑事訴訟法248 發布:2025-05-16 10:06:38 瀏覽: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