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如何正確理解刑事訴訟法的主體

如何正確理解刑事訴訟法的主體

發布時間: 2022-01-18 11:34:36

『壹』 談談對刑事訴訟法的認識

刑事訴訟法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特別是新律師法的出台,應該進行必要修改了

『貳』 刑事訴訟法——試述提起審判監督程序的主體與方式,提起的理由

提起審判監督程序的主體:
即有權提起審判監督程序的機關,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

提起審判監督程序的方式:
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人民檢察院提起審判監督程序採用抗訴的方式,人民法院提起審判監督程序採用重新審理決定、提審決定和再審指令的方式。

審判監督程序中的「抗訴」,是指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在發現確有錯誤時,向同級人民法院提起予以審判該案的訴訟活動。它是人民檢察檢察院行使法律監督權的一種形式。原刑事訴訟法就最高人民檢察院、上級人民檢察院向誰提出抗訴的案件由誰受理互相扯皮的現象。針對這種情況,新刑事訴訟法為充分發揮最高人民檢察院和上級人民檢察院對於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審判監督作用,明確規定人民檢察院按審判監督程序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即哪一級檢察院抗訴、哪一級法院受理。為了保證人民檢察院有效地行使抗訴權,使抗訴及時得到審理,新刑事訴訟法還在第205條中增加規定:「人民檢察院抗訴的案件,接受抗訴的人民法院應當組成合議庭重新審理,對於原判決事實不清楚或者證據不足的,可以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這表明,人民法院接到人民檢察院依照審判監督程序提起的抗訴,必須組成合議庭重新審理,不能未經審理就直接發回下級人民法院再審。接受抗訴的人民法院在審理中對於原判事實不清楚,或者證據不足的,可以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也可以不發回下級人民法院而自行作出判決;對於原判事實清楚證據充分的,應當直接作出判決,不應發回下級人民法院再審。新刑事訴訟法的有關修改和增加條款,解決了原來法律規定不明確的問題,為人民檢察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起抗訴和人民法院受理這類抗訴案件提供了可操作性法律依據,確保了人民檢察院對已生效判決、裁定的法律監督權的實現和按審判監督程序進行抗訴的方式的順利行使。

需要指出的是,人民檢察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起抗訴與按照第二審提起抗訴這兩種方式,都是行使法律監督的職權,但兩者在提起主體、抗訴對象和受理機關等方面還是有許多區別的。第一,抗訴的主體不同。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起抗訴的主體是最高人民檢察院和上級人民檢察院,與原審人民法院同級的人民檢察院無權抗訴,如果發現同級人民法院的生效判決、裁定確有錯誤,它只能向上級人民檢察院反映意見;按照第二審程序提起抗訴的主體是與原審人民法院同級的人民檢察院,其抗訴後要抗訴書抄送上一級人民檢察院。第二,抗訴的對象不同。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起的抗訴的對象是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按照第二審程序提起抗訴的對象是沒有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第三,受理的法律不同。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起抗訴,由與抗訴人民檢察院同級的人民法院受理;按照第二審提起的抗訴,由抗訴檢察院的上一級人民法院受理。弄清這兩種抗訴的聯系與區別,有助於更好地理解人民檢察院提起審判監督程序的抗訴方式。

採用重新審理決定、提審決定和指令再審則是人民法院提起審判監督程序的三種方式。具體來說:

1.重新審理決定,又稱再審決定,是指各級人民法院對本院已經對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確有錯誤,經本院提請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由本案對該案件進行重新審理的決定。它是各級人民法院對本院已經生效裁判案件提起審判監督程序所採取的方式。

2.提審決定是最高人民法院對地方和級人民法院和專門法院、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確有錯誤,依法作出的將該案提上來由自己進行重新的決定。它是最高人民法院針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法院、上級人民法院針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生效裁判確有錯誤的案件,向本院提起審判監督程序的方式。

3.再審指令是最高人民法院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法院、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確有錯誤,依法作出的要求原審法院依審判監督程序對案件進行重新審理的指示或命令。它是最高人民法院針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法院、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法院已經生效裁判確有錯誤的案件,實行審判監督的一種方式。

決定提審和指令再審都是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的生效裁判有錯誤的案件提起審判監督程序的方式。究竟在何種情況下「決定提審」,何種情況下「指令再審」,法律無此明文規定。我們認為,為減少上級法院的工作量,一般情況下應指令原審法院事實不清楚、證據不足的案件更應「指令再審」;如果案件屬於重大、復雜、疑難的刑事案件,糾正起來難度大,致使原審法院不能糾正或者因其他原因不便糾正的案件,上級法院才可以「決定提審」。

無論是採用審判決定、提審決定還是再審指令的方式提起審判監督程序,重新審理的法院都要製作再審裁定書或重新審判裁定書。再審裁定書的作出,意味著審判監督程序中重新審判的真正開始。

審判監督程序提起的理由:
提起生效判決再審的理由與上訴理由不同的是‌,‌各國的法律均規定對生效判決再審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理由方被接受‌,‌這是由對生效判決再審的慎重性、嚴肅性決定的‌法。商‌為保障生效判決再審機制順利運行‌,‌各國對生效判決再審的理由均作了嚴格的限制‌,‌明確規定了作為生效判決再審理由的情況‌法。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205條對提起審判監督程序的理由作了原則性規定‌,‌即只有對各種再審材料進行認真審查後‌,‌發現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在認定事實上或者適用法律上確有錯誤"‌,‌才能提起審判監督程序‌法。商‌在司法實踐中‌,‌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確有錯誤"‌,‌主要指以下幾種情況:
(一)在認定事實上確有錯誤
在認定事實上確有錯誤‌,‌主要是指原判決、裁定認定的案件主要事實或重大情節‌,‌包括定罪和量刑的事實或重大情節不清‌,‌或者與客觀實際不符;案內據以定罪量刑的證據不確實、不充分、不足以證明主要犯罪事實或重大情節‌,‌或者證明案件事實的主要證據之間存在矛盾;發現新的事實或證據‌,‌足以證明原判決、裁定認定的事實確有錯誤‌法。

(二)在適用法律上確有錯誤
在適用法律上確有錯誤‌,‌包括適用實體法上的錯誤和適用程序法上的錯誤‌法。商‌適用實體法上的錯誤‌,‌主要是指應當適用法律條款沒有適用或不正確適用‌,‌不應當適用的法律條款卻適用了‌,‌從而導致定性上的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一罪與數罪相混淆‌,‌或者量刑上的輕罪重判或者重罪輕判的錯誤‌法。商‌同時‌,‌由於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是保證實體法正確實施的必要條件‌,‌因此‌,‌嚴重違反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如應當迴避而沒有迴避‌,‌審判人員在審理案件過程中貪污受賄、徇私枉法等‌,‌從而導致判決、裁定發生錯誤情形‌,‌也屬於原判決、裁定在適用法律方面確有錯誤的一種表現形式‌法。

不知道回答是否滿意~

『叄』 刑事訴訟法的主體有哪些

看看這么答對不!
刑事訴訟法律關系主體

刑事訴訟關系主體
1、國家機關 : 偵查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
2、當 事 人: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自訴人附帶民事訴訟原告、被告
訴訟幫助人 辯護人、訴訟代理人
3、其他訴訟參與人 : 證人、鑒定人、勘驗人員、翻譯人員

『肆』 從訴訟起因上應如何看待與規范構成刑事訴訟的三方基本主體之間的關系

民事訴訟:是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主體所進行的訴訟活動,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各種關系的總和。 民事訴訟法律關系,是指人民法院和一切訴訟參與人之間在民事訴訟過程中發生的,由民事訴訟法所調整的訴訟上的權利義務關系。它包括以下幾層含義:第一,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發生在民事訴訟過程中;第二,民事訴訟法律關系存在於人民法院和一切訴訟參與人之間;第三,民事訴訟法律關系以訴訟權利義務為內容;第四,民事訴訟法律關系受民事訴訟法調整。 既判力是指法院裁判生效後的效力,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不得任意推翻。一般來說,既判力的效力及於判決的主文部分。 民事訴訟的主管,即法院主管,是指人民法院依法受理、審判解決一定范圍內民事糾紛的許可權,也是確定人民法院和國家其他機關、社會團體之間解決民事糾紛的分工和職權范圍。 期日是「期間」的對稱,是指人民法院和當事人以及其他訴訟參與人會合進行訴訟行為的某一特定的具體日期。 期間是「期日」的對稱,是由某一時間點到另一時間點之間持續經過的時間 根據訴訟的內容和形式不同,訴訟活動可以具體分為刑事訴訟、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三部分。其中,刑事訴訟是指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和偵查機關在當事人以及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照法定程序解決被追訴者刑事責任問題的訴訟活動。刑事訴訟具有以下主要特徵: 1.刑事訴訟是實現國家刑罰權的活動。刑事訴訟的中心內容是解決被追訴者(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問題。因此,刑事訴訟法與刑法關系密切,學習刑事訴訟法必須對刑法有所了解。 2.刑事訴訟由國家專門機關負責進行。刑事訴訟活動主要由偵查機關、檢察機關和審判機關負責進行。其中,享有偵查權的機關包括: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檢察機關、軍隊的保衛部門、監獄和海關總署緝私局。在考試中,一般以公安機關、檢察機關的偵查許可權為考察重點。人民檢察院是唯一享有檢察權的機關。在刑事訴訟中,檢察權貫穿始終,如對公安機關不立案的監督;自偵案件的偵查;批准逮捕;審查起訴;出庭支持公訴;抗訴;執行監督;等等。人民法院是唯一享有審判權的機關。根據第12條規定,審判階段是確定公民有罪的必經階段。因此,審判程序一直是司法考試的重點。 3.刑事訴訟必須有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在刑事訴訟中,學理上的通說將偵查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犯罪嫌疑人及被告人統稱為「訴訟主體」,而按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第82條第 2項的規定,被害人、自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和被告人稱為刑事訴訟的「當事人」,第82條第4項的規定里將前述的「當事人」、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辯護人、、證人、鑒定人和翻譯人員稱為「訴訟參與人」。上述三個概念各有其不同的內涵和外延,不可混淆。最廣泛意義上的各訴訟參與人(尤其是當事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訴訟地位及其權利義務關系是刑事訴訟學習的重點。 4.刑事訴訟必須依照法定程序進行。嚴格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進行,這是刑事訴訟的一個重要特徵。與其它社會活動不同,刑事訴訟活動是刑事訴訟法的產物。只有符合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活動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刑事訴訟案件的流轉程序一直是國家統一司法考試關心的重點。 票數: 0 其他回答 [中學生] [好評] [差評] 0 1 hedcba [中學生] 2008-12-27 下午01:21:37 60.214.27.* 舉報 刑事訴訟 訴訟是一種三方組合,其最一般的含義是:處於平等對抗地位、有糾紛的雙方向處於中立地位的裁判方告訴其糾紛,並請求裁判方解決其糾紛的活動。在現代社會,訴訟是國家司法活動的重要內容,國家司法權通過訴訟活動得以實現,從而達到解決社會糾紛、實現法律正義的目的。 根據訴訟的內容和形式不同,訴訟活動可以具體分為刑事訴訟、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三部分。其中,刑事訴訟是指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和偵查機關在當事人以及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照法定程序解決被追訴者刑事責任問題的訴訟活動。刑事訴訟具有以下主要特徵: 1.刑事訴訟是實現國家刑罰權的活動。刑事訴訟的中心內容是解決被追訴者(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問題。因此,刑事訴訟法與刑法關系密切,學習刑事訴訟法必須對刑法有所了解。 2.刑事訴訟由國家專門機關負責進行。刑事訴訟活動主要由偵查機關、檢察機關和審判機關負責進行。其中,享有偵查權的機關包括: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檢察機關、軍隊的保衛部門、監獄和海關總署緝私局。在考試中,一般以公安機關、檢察機關的偵查許可權為考察重點。人民檢察院是唯一享有檢察權的機關。在刑事訴訟中,檢察權貫穿始終,如對公安機關不立案的監督;自偵案件的偵查;批准逮捕;審查起訴;出庭支持公訴;抗訴;執行監督;等等。人民法院是唯一享有審判權的機關。根據第12條規定,審判階段是確定公民有罪的必經階段。因此,審判程序一直是司法考試的重點。 3.刑事訴訟必須有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在刑事訴訟中,學理上的通說將偵查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犯罪嫌疑人及被告人統稱為「訴訟主體」,而按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第82條第2項的規定,被害人、自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和被告人稱為刑事訴訟的「當事人」,第82條第4項的規定里將前述的「當事人」、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辯護人、、證人、鑒定人和翻譯人員稱為「訴訟參與人」。上述三個概念各有其不同的內涵和外延,不可混淆。最廣泛意義上的各訴訟參與人(尤其是當事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訴訟地位及其權利義務關系是刑事訴訟學習的重點。 4.刑事訴訟必須依照法定程序進行。嚴格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進行,這是刑事訴訟的一個重要特徵。與其它社會活動不同,刑事訴訟活動是刑事訴訟法的產物。只有符合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活動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刑事訴訟案件的流轉程序一直是國家統一司法考試關心的重點。 民事訴訟:是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主體所進行的訴訟活動,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各種關系的總和。民事訴訟就是民事官司,是指當事人之間因民事權益矛盾或者經濟利益沖突,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立案受理,在雙方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經人民法院審理和解決民事案件、經濟糾紛案件和法律規定由人民法院審理的特殊案件的活動,以及這些訴訟活動中所產生的法律關系的總和。通俗地講就是你的人身和經濟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當事人通過打民事官司,達到制裁民事違法行為,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目的

採納哦

『伍』 應當怎樣正確理解我國刑事訴訟法的目的

"打擊犯罪保護人民」,這是法條。
解讀:打擊犯罪——保護法益;保障人權。我認回為:二者(兩答目的)的沖突是永恆的。
目的:「雙保」
不多寫啦,自己多看看書吧。很多書,比如,陳瑞華的《刑事訴訟的前沿問題》。
這是常識吧。

『陸』 對刑事訴訟法的認識

刑事訴訟是國家專門機關在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追訴犯罪,解決被追訴人刑事責任的活動。
而刑事訴訟法是國家頒布的規定刑事訴訟相關程序的法律。刑事訴訟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刑事訴訟法僅指法典---1979年《刑事訴訟法》(1997年修訂),廣義的刑事訴訟法指一切有關刑事訴訟的法律規范。我國的刑事訴訟法通常是廣義上的理解。

『柒』 刑事訴訟主體有哪些

中國刑事訴訟的主體是指公安機關(含國家安全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以及自訴人、被告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和被告人。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 本法下列用語的含意是:

(一)「偵查」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對於刑事案件,依照法律進行的收集證據、查明案情的工作和有關的強制性措施;

(二)「當事人」是指被害人、自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和被告人;

(三)「法定代理人」是指被代理人的父母、養父母、監護人和負有保護責任的機關、團體的代表;

(四)「訴訟參與人」是指當事人、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辯護人、證人、鑒定人和翻譯人員;

(五)「訴訟代理人」是指公訴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委託代為參加訴訟的人和附帶民事訴訟的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委託代為參加訴訟的人;

(六)「近親屬」是指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姊妹。

(7)如何正確理解刑事訴訟法的主體擴展閱讀:

訴訟參與人

一、當事人:

當事人是指與案件事實和處理結果有切身利害關系的訴訟參與人。具體包括:

1、被害人。是特指在公訴案件中,直接遭受犯罪行為侵害的人。自訴案件的被害人稱之為自訴人。

2、自訴人。是指以個人名義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被害人。被害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有權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3、犯罪嫌疑人。因涉嫌犯罪而被公安機關或人民檢察院決定立案偵查,尚未被提起公訴的人。

4、被告人。是指被指控犯有某種罪行並被起訴到人民法院的當事人。包括自訴案件的被告人和公訴案件的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自被提起公訴之日起稱為被告人。

5、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和被告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是指向司法機關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要求被告人對犯罪行為所造成的損失做出物質賠償的人。附帶民事訴訟的被告人是指對其犯罪行為所造成的損失承擔物質賠償責任的人。

二、其他訴訟參與人

其他訴訟參與人包括法定代理人、辯護人、證人、鑒定人、翻譯人員以及訴訟代理人。

『捌』 刑事訴訟主體誰更重要

在刑事訴訟中,保護合法懲處違法是最重要的。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一條規定,為了保證刑法的正確實施,懲罰犯罪,保護人民,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秩序,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同時,在訴訟過程中,沒有重要與否。適用法律人人平等。根據《刑事訴訟法》第六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對於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許有任何特權。

熱點內容
最高法規定 發布:2025-09-01 13:00:57 瀏覽:830
民事訴訟法全程精解 發布:2025-09-01 12:56:46 瀏覽:37
中山市中級人民法院 發布:2025-09-01 12:52:28 瀏覽:552
法院答復兩會 發布:2025-09-01 12:48:05 瀏覽:593
守法是依法治國的 發布:2025-09-01 12:41:18 瀏覽:179
青島大學法律碩士調劑 發布:2025-09-01 12:41:17 瀏覽:865
婚姻法第28條 發布:2025-09-01 12:36:30 瀏覽:869
合同法當事人存在的合同關系 發布:2025-09-01 12:12:13 瀏覽:192
2020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發布:2025-09-01 11:52:00 瀏覽:539
澳大利亞立法程序 發布:2025-09-01 11:43:22 瀏覽: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