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學習勞動法的體會
Ⅰ 談談你對勞動法的認識不少於500字
《勞動法》是國家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調整勞動關系,建立和維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制度,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根據憲法而制定頒布的法律。從狹義上講,我國《勞動法》是指1994年7月5日八屆人大通過,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從廣義上講,《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系的法律法規,以及調整與勞動關系密切相隧的其他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為了完善勞動合同制度,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制定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以下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依照本法執行。
訂立勞動合同,應當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願、協商一致、誠實信用的原則。
依法訂立的勞動合同具有約束力,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應當履行勞動合同約定的義務。 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勞動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履行勞動義務。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我國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形勢將深入到社會各個領域,勞動用工形式也必將往多元化和復雜化發展,市場競爭將更加尖銳和激烈。所以必須有著明確的勞動關系,而通過明確規范的法律法規將這些經濟、社會關系納入國家統籌調整范圍,既能保護國家利益,又保護企業和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進而促進我國經濟又好又快,和諧穩定發展。
勞動合同法的頒行也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要求,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法律保障及和諧的社會環境。作為一個和社會關系越來越密切的大學生來說,在與用人單位簽訂合同時注意什麼?我們具有什麼樣的權益呢?應該享受怎麼待遇呢?這些在勞動合同法中都有一定的規定,對於即將踏入社會的我們至關重要,勞動合同法是切實關乎和維護我們利益的法律,大學生學習勞動合同法是必須的。因此了解勞動合同法是我們必不可少的一課。
Ⅱ 結合實際,談談大學生學習《勞動法》的積極意義.
學習了新《勞動合同法》,通過這次學習,真正的認識到了 勞動合同法的價值。
1、切實保護勞動者的合法利益 新《勞動合同法》在總則第一條中就明確規定「為了完善 勞動合同制度,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保護勞 動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制定本法。」
2、試用期有了明確的規定 新《勞動合同法》第二章第十九條規定:勞動合同期限三 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一個月;勞動合同期限一 年以上不滿三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三個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 和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試用期不得超過六個月。 同一用人單位與同一勞動者只能約定一次試用期。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或者勞動合同期限 不滿三個月的,不得約定試用期。 試用期包含在勞動合同期限內。勞動合同僅約定試用期的, 試用期不成立,該期限為勞動合同期限。
3、年紀大的勞動者也受到了勞動合同法的保護 新《勞動合同法》第四章第四十四條規定:勞動者開始依法 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勞動合同終止。 現在的社會有很多的農村年紀大的外出打工者,他們就不能 達到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待遇。因此,在他們外出打工的過 程中,就能夠得到 《勞動合同法》的保護,而不用受那些老闆 的不公正待遇。
4、明確了用人單位的責任 新《勞動合同法》第七章第八十二條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 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 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不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 同的,自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之日起向勞動者每月支付 二倍的工資。 新的勞動合同法的施行,對我們勞動者有了一個根本的保 證,而且也對企業有了一個法律約束。相信我們在新的勞動合同 法的影響下,我們的企業與勞動者關系一定會有一個質的變化。
Ⅲ 關於新勞動法的心得體會
新勞動法,你指的是2008年的《勞動合同法》嗎?
有很多亮點的。
包括解除勞動合同的明確規定、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規定、強制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規定等。
Ⅳ 大學生學習勞動法心得體會
正在看勞動法的 其實知識點不是很多 但挺復雜的
Ⅳ 學習勞動法有何收獲
勞動者每天都在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智慧,為社會、為國家創造豐富的財富。國家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利益頒布了特別保護條列《勞動法》。在現實的勞動者中應該多多了解這部法律,更應該多多了解這部法律的內在含義,才不會蒙受本應該避免的損失。為此,勞動者應該認認真真學習勞動法,通過學習才能夠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首先國家是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促進經濟發展,根據憲法,制定了本法。是為了全體的勞動者能夠得到相應的正當待遇,使其進入一個良性循環。再次勞動者享有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等其他勞動權利。此條充分的顯示出了本法的尊重勞動者,保障勞動者權利不受損失,人人是平等,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另外它也規定了我們勞動者應當去做的,勞動者並不僅僅是只享受我們應得的權力,同樣擁有我們所應承擔的義務,只有互相理解、尊重、支持才能得到我們應該得到的一切。
再者國家提倡勞動者參加社會義務勞動,開展勞動競賽和合理化建議活動,鼓勵和保護勞動者進行科學研究、技術革新和發明創造,表彰和獎勵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這一切說明國家提倡和鼓勵廣大的勞動者投身於不斷的革新和發明的思想,眾人拾柴火焰高,當充分發揮出廣大勞動者的聰明才智時,我們的中華民族才會屹立於不敗之林,同樣,這也是為廣大勞動者提供創造自身價值,展示自己聰明才智的機會。 通過對勞動法的學習,使我們了解國家的政策方針是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制定的,這充分調動了勞動者的積極性,使勞動者有保障,這樣才能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快速進步,快速發展。
Ⅵ 學習勞動法有什麼感想
學法、知法、懂法、守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不損害他人的合法權利。我們要的是勞動法給於我們的公道。
Ⅶ 急求關於學習〈勞動法〉有感或體會!
你是要從政治學說還是哲學說還是經濟學說啊?
你這個面太大了吧『『『『我沒法下手啊『『
回答補充:啊,從這幾個方面說,有利於保護勞動者的權利,提高經營者素質和管理水平,有利於調動勞動者積極性,堅持勞動合作制度,擴大就業,縮小差距,實現共同富裕,有利於構件和諧社會,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有利於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啊~反正很多就是了``你這個面還是大啊`戴了個老么大的帽子```
Ⅷ 急求一篇關於學習《勞動法》的心得體會
本周我們初二四班全體同學進行了校范圍的勞動。我與金陸燕、王增雲、杜雲葉四人被分配到了文化街。這可能算是全校最不整潔的地方了。它被四大食品基地包圍著:三個小店、一個食堂。所以這里經常滿地是食品垃圾。有包裝袋、被踩扁的瓶子、被碾碎的餅干,甚至有時還有被壓死的體形碩大的青蛙。有些是極不易清理的,更由於秋意漸濃,樹上的黃葉不停的落下,怎麼也掃不完。我們拿著工具,從風吹來的方向開始清理,因為這樣風不會影響勞動。四個人團結起來、分工合作,效率是很高的。我掃小體積的垃圾,金陸燕和杜雲葉用鐵架子夾起大的或粘在地上的垃圾;王增雲很賣力,兼管垃圾桶和簸箕,清理落葉。有的時候風大,一不小心風就把垃圾桶里的垃圾吹成個「天女散花」,於是我們就對它們狂追不舍,可以追到的幾率卻很小,因為風實在「跑」的太快了。不得不說的是王增雲很積極,別看他平時漫不經心的,勞動起來特別認真仔細,重活都是他做,又快又好,追垃圾也是他最快。學校的磚頭不結實,總有斷裂的,我們就把它放回原位,接好;台階碎了,我們就把磚片掃掉,使它干凈一些;同學扔下的膨化食品,許多都被來來往往的人踩碎了,成了粉末,這時就需要用耐心和毅力對待它了,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它終於被清理出了我們的校園。通過這次勞動讓我認識到提高效率的最好辦法就是團結協作,而且作為團隊的一員,要不怕苦能受累。並且我也認識到平時扔垃圾太隨意,太放肆,沒有考慮到別人做善後工作的艱難,所以我會從現在開始嚴格律己,保護環境。同時我呼籲同學們在扔垃圾時多想像別人要怎樣的清理,為別人著想,也能美化自己的環境。
Ⅸ 求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的學習心得
在我國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構建和諧社會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也是深化改革、促進發展、穩定社會和安邦興國的根本大計,是一件「關乎國運、惠及子孫」的大事,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政治意義和經濟意義。雖然人們都認識到了社會保障在社會層面的重要性,而對其法律層面的認識還不夠,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本文對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與分析。
當前,我國正處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進行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時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面臨著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企業的優勝劣汰和職工的下崗、失業已成為一種經常發生的社會經濟現象,妥善解決好下崗失業人員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問題,是推進企業改革和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
一、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簡介
社會保障法是調整社會保障主體之間權利與義務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而勞動法是調整勞動者與資本所以者之間社會關系的法律制度。
1 、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的共性
社會保障法與勞動法的共通之處在於它們都是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的法律,而且社會保障法是在勞動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即便是德國俾斯麥頒布的社會保障法典,也是以保障勞動者的基本生存狀況為基本動因的。
2 、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的區別
勞動法主要調整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勞動關系,社會保障法調整國家、用人單位、公民(勞動者)、社會保障經辦機構因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等發生的關系。
3 、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所涉及的對象
勞動法調整的勞動關系的主體是用人單位和與之建立勞動關系或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公務員、軍人等不適用勞動法),而社會保障法的主體包括國家、用人單位、社會保障經辦機構和公民(勞動者)。
社會保障的對象應當是該社會的全體社會成員,尤其是那些喪失勞動能力以及需要某些特殊幫助的人。同時,社會保障也對社會成員中的特殊對象給予特殊幫助。社會保障的特殊對象主要包括因退休、失業、患病、傷殘、生育等造成的失去或中斷收入來源而需要社會特殊幫助者。這些成員部分或全部喪失勞動能力與競爭能力,使收入中斷、減少或喪失而影響了基本生活,從而得到社會給予的特殊保障。
二、國家該退位的地方應當退位
在勞動法的調整上,我國長期來存在的問題是行政因素過重,在改革過程中雖有較大的改進,但仍存在一系列問題,國家仍需進一步退位。目前,勞動關系中還存有大量的行政審查,例如:在勞動關系建立時一些地方執行強制鑒證,招、退工的行政審查程序;在勞動報酬中實行的工資總額管制;在特殊工時中實行的行政審批等等,使勞動關系建立與運行中融入大量行政因素。勞動關系的產生、結束與運行不應當是三方關系,而只應當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的雙方關系。尤其要突破的是國家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規定每個勞動者只能建立一種勞動關系的觀念。
當著現實邏輯與觀念邏輯發生沖突時,需要重新審視的恰恰是觀念的邏輯。「一個勞動者只能形成一種勞動關系」這種觀點在計劃經濟時代無疑是恰當的。在那時,一個勞動者出現了多重勞動關系,國家將很難進行統一的管理。今天,當著勞動力通過市場來進行配置,為了使人盡其才,一個人存在多重勞動關系恰恰是一種常態。正是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對「一個勞動者只能形成一種勞動關系」的觀念進行全方位的突破。
允許一個勞動者同時建立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勞動關系,對我國的勞動管理和社會保障制度會帶來有益的影響。在用工管理方面,應當允許一個勞動者同兩個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當然兩單位工作時間總和不應超過現行的工時制度;在工資管理方面,各地在公布和調整最低工資時,應同時公布月最低工資標准和時最低工資標准,如果一個職工每天在甲乙各工作四小時的話,甲單位或乙單位都只按月最低工資標準的百分之五十來執行;在社會保障方面,繳費關系應當與工資關系掛鉤,以養老保險為例,每個勞動者固然只能有一個個人帳戶,但應要求多個用人單位根據勞動者工資的一定比例向這一勞動者的個人帳戶繳納養老保險費,從而保障勞動者的利益。
三、國家該進位的地方應當進位
與勞動法相比,我國社會保障法的突出的問題是國家有一些該到位的領域尚未到位。
首先,立法者沒有設置有效的刑事立法來保障社會保險費的徵收。我國在修改後的刑法中並沒有對嚴重危害社會保險制度的各類違法行為予以明確規定,而只是混同於普通刑事犯罪行為。
其次,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缺乏承擔「使社會保險基金保值增值」任務的主體資格。事實上,許多地方和主管部門運用社會保險基金搞生產投資,基本建設投資或是財政挪用並逾期不歸已成司空見慣的現象。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根本難以有所作為。
再次,長期以來,國家將理應承擔的職工養老保險改革的成本予以轉嫁。對於穩性養老金債務,各國一般都認為是國家的應承擔的責任。所謂隱性養老金債務,是指一種養老金制度終止實施時應承擔的現時退休者的養老金和根據在職職工過去工作年限所承諾的未來養老金的支付責任。
最後,由於我國將社會保險法作為勞動法的調整對象,社會保險爭議也完全按勞動爭議來處理。事實上,用人單位不繳納養老保險,不能僅視為損害了勞動者的利益,應當視為侵犯了國家和社會的利益;受到侵害的勞動者雖也可以提起勞動爭議程序,以保護自己的民事權利;但更應通過行政訴訟程序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樣規定有利於明確國家責任,強化社會保險費的征繳力度。國家有關部門在用人單位不依法按時足額征納或在法律規定的情況下,必須承擔有關責任,而並非在社會保障關系中扮演「守夜人」角色。由於勞動者利益受到侵犯時,國家須承擔先行支付的責任,就會促使有關部門提高社會保障的強製程度。
總之,明確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的相互關系,不僅有重大的理論意義,也有很強的實際意義,社會保障制度的產生,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社會進步和文明的重要標志,如何構建與完善?這是每位從事社會保障及相關法律工作者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Ⅹ 談談你對勞動法的看法和認識
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密切聯系的其他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制定勞動法的目的是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維護社會安定,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勞動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上的勞動法,一般是指國家最高立法機構制定頒布的全國性、綜合性的勞動法,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以下簡稱勞動法);廣義上的勞動法,是指調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有密切聯系的其他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我國勞動法的淵源有:憲法中有關勞動領域事務的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勞動法律,如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以下簡稱勞動合同法);國務院制定的勞動行政法規;國務院所屬各部委制定的勞動規章;省、自治區、直轄市地方立法機關制定的地方性勞動法規和勞動規章;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制定的地方性勞動法規;我國批准生效的國際勞工公約;其他規范性文件(如最高人民法院的有關司法解釋)或准規范性文件(如中華全國總工會制定的《工會參與勞動爭議處理試行辦法》)等。
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勞動合同法,是全面調整勞動合同關系的法律規范,在規范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訂立、履行、解除、變更、終止、續訂勞動合同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勞動法與勞動合同法是一般法與特別法的關系,即勞動合同法有規定的,優先適用勞動合同法,勞動合同法沒有規定的,適用勞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