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行政法庭
1. 民事與行政同時存在糾紛,人民法院應該先審理哪一個
沒有先後順序,兩個案件按照各自的立案時間和審理期限,各自審理。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規定:
第六十一條在涉及行政許可、登記、徵收、徵用和行政機關對民事爭議所作的裁決的行政訴訟中,當事人申請一並解決相關民事爭議的,人民法院可以一並審理。
在行政訴訟中,人民法院認為行政案件的審理需以民事訴訟的裁判為依據的,可以裁定中止行政訴訟。
(1)民事行政法庭擴展閱讀
民事糾紛處理
(一)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1)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2)有明確的被告;
(3)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4)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二)起訴的特別規定:
(1)勞動爭議案件,須提交勞動局仲裁機關的仲裁決定書。
(2)一定時期內不得起訴的案件。
判決不準離婚和調解和好的離婚案件,調解維持收養關系的案件,當事人撤訴和或按撤訴處理的離婚案件,沒有新事實、新理由,六個月內又起訴的案件,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2. 民事案件,刑事案件,行政案件在法庭審理過程中的區別
這三類案件,差異很大,簡要羅列如下:首先,訴訟參與人身份不同。民事案件,是相對平等的民事主體;行政案件,是行政機關和行政相對人(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刑事案件,是被告人和代表國家行使的檢察機關。其次,審理的對象(爭議焦點)不同。民事案件,是權利義務以及民事責任的糾紛;行政案件,主要針對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理;刑事案件,是罪與非罪以及罪輕和罪重;次之;舉證責任不同。民事案件,誰主張,誰舉證;行政案件,行政機關對自己行為合法性舉證;刑事案件,檢察院對被告人有罪進行舉證。當然這三類案件差異還有很多。
3. 在民事訴訟中發現行政違法後,人民法院應怎麼處理
可以向違法的機關發出司法建議。僅此而已……
4. 民事法庭
法律分析:民事法庭是作為民事法律的審判機關。中國基層人民法院根據地區、人口和案件情況設立的人民法庭,是基層人民法院的派出機構。根據案件性質設立刑事法庭、民事法庭、經濟法庭,此外,還設有專門法庭,以及根據需要設立的其他法庭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條民事案件的審判權由人民法院行使。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對民事案件獨立進行審判,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5. 有誰知道刑事訴訟,民事訴訟,行政訴訟法庭上的座點陣圖分別是什麼樣的能告訴一下嗎三種訴訟分別用序號
我剛看了民事,中間上面法官,下面書記員,面對法官左側原告,右側被告
6. 民事訴訟與行政訴訟的區別在哪能查到
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的聯系與區別
一、二者聯系
從形式上看,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均表現為法院作為中立的第三方對糾紛雙方進行裁判,兩者的基本原則大體相同,如獨立行使審判權原則,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等。
二、主要區別:
1、受案范圍不同。
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民事訴訟,適用本法的規定」,簡單地說就是平等主體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產生的糾紛屬於民事訴訟的受案范圍。
行政訴訟法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民事訴訟的訴訟主體、客體和訴訟標的都相對寬泛,行政訴訟的主體、客體和標的相對狹窄,行政訴訟的原告只能是行政管理相對人或者行政行為的利害關系人,行政訴訟的被告只能是行使行政職權的機關和組織,行政訴訟的客體只能是因行政爭議引起的行政管理法律關系,行政訴訟的標的原則上只能是被訴行政行為的合法性。
2、訴的種類不同。
根據當事人的訴訟請求不同,民事訴訟可分為給付之訴、確認之訴、變更之訴。
行政訴訟可分為五種類型:(1)撤銷之訴,即行政相對方或利害關系人提起請求法院撤銷違法行為的訴訟,如公民甲認為行政機關給公民乙頒發房產證的行為侵犯了其相鄰權而對發證行為提起的訴訟;(2)變更之訴,即行政相對方提起請求法院變更顯失公正的行政處罰的訴訟,如公民甲、乙因同一治安糾紛被處罰,公安機關對甲拘留15日而對乙給予警告,公民甲不服提起的訴訟;(3)履行之訴,即行政相對方提起請求法院判決行政主體履行職責的訴訟,如復議機關逾期不作復議決定,申請復議人以復議機關為被告提起訴訟。其它訴行政機關不作為的案件也大多屬於履行之訴;(4)賠償之訴,即行政相對方提起請求法院判決行政主體給予行政賠償的訴訟,如公民甲訴某市工商局賠償因扣押營業執照和公章產生的損失即屬於行政賠償訴訟;(5)確認之訴,即行政相對方提起訴訟,請求法院確認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合法或者無效。
有時訴的類型可能發生轉化,如在撤銷之訴的審理期間,被告行政機關改變或撤銷被訴的行政行為,而原告又不同意撤訴,此時法院判決撤銷被訴行為已無實際意義,就可按確認之訴結案。如房某訴工商局扣留措施案,審理期間工商局解除了扣留措施,但不返還扣留的糧食,最後法院判決確認扣留措施違法。
3、訴訟程序不同。
民事訴訟是按民事訴訟法的規定進行,行政訴訟是按行政訴訟法的規定進行,民事案件有簡易程序和普通程序之分,普通程序審限為6個月,經院長和中院兩次批准最長可審18個月,行政訴訟雖然全部是合議制,但一審期限只有3個月,需要延期必須到高院批准,中院沒有延期審批權。
4、訴訟當事人參加訴訟前的身份不同。
民事訴訟的當事人無論訴前、訴中還是訴後的地位和身份始終平等,而行政訴訟中的原、被告雖然在行政訴訟中地位平等,但在訴前和訴後,兩者關系實為管理與被管理、命令與服從的關系。
5、訴訟目的和訴訟內容不同。
民事訴訟是由民事糾紛引起的,民事判決的內容是確認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制裁民事違法(約)行為,目的在於保護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行政訴訟是由行政爭議引起的,行政判決是對行政處理(罰)決定作出維持、撤銷、變更或者確認等,目的在於保護行政相對方的合法權益,保證行政機關有效實施管理並遏制其濫用職權和違法行政。
6、當事人的訴訟權責不同。
民事訴訟當事人的訴權是相對等的,即原告有起訴權,被告有反訴權,雙方的舉證責任是相等的,即「誰主張,誰舉證」,原告對自己的權利享有充分處分權和較為自由的訴訟請求變更權;但行政訴訟中的被告要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負主要舉證責任,且不享有反訴權,原告訴訟請求的變更也受到嚴格限制,訴狀送達後一般不能變更訴訟請求。行政賠償訴訟的舉證責任與民事訴訟的舉證責任相類同。
7、法院職能不同。
民事訴訟中法院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如不違反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法院一般不確認雙方的民事行為無效,新合同法第52 條對合同無效的幾種情況作了規定。行政訴訟通過對行政權力的司法監督,糾正行政違法行為,為受到行政主體不法侵害的相對人或利害關系人提供了司法救濟的渠道,將行政主體與相對人的關系重新框定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促使行政機關依法行政。
8、結案方式不同。
民事訴訟可以調解結案並且有的案件可以不製作調解書而以協議筆錄的方式結案,民事訴訟法規定了不需要製作調解書的幾種情況,行政訴訟法第50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即行政訴訟不得以調解結案(行政賠償案件除外)。
9、賠償方式不同。
民事賠償一般要由有過錯的一方當事人負責,雙方都有過錯的各自擔責,民事侵權賠償以過錯責任為原則,以無過錯責任即嚴格責任為例外。行政賠償最主要的是國家賠償,相對人單獨提起賠償請求,必須先向行政機關提出,行政機關賠償損失後對在損害中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工作人員享有求償權。
10、起訴期限不同。
民事訴訟中當事人享有非常寬松的起訴期限,訴訟時效限制的只是勝訴權而不是起訴權。行政管理活動的時效性決定了行政訴訟中相對人的起訴期限相對較短,超過期限的後果是喪失起訴權,受理後發現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應駁回起訴。一般情況下相對人不服復議決定的起訴期限為15日,直接對具體行政行為起訴的期限為三個月,《若干問題的解釋》對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作了明確,行政機關未告知相對人訴權或起訴期限的,相對人的起訴期限為具體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2年內,相對人或者利害關系人不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起訴期限從相對人知道或應當知道之日起計算,涉及不動產的起訴期限從作出之日起不得超過20年,其他具體行政行為的起訴期限從作出之日起不得超過5年。
7. 法院行政庭主要負責什麼工作
法院行政庭的主要工作包括:
1、負責編制本院各項經費的預、決算,財務報表等工作;
2、負責本院的財務和各項經費的監督、管理工作;
3、負責本院辦公設備、設施的采購、建設和保管、維修工作;
4、負責車輛、計算機網路設備的日常管理和維護工作;
5、負責公務、會務具體生活安排工作;
6、負責幹警食堂的管理工作;
7、負責法院物業管理、衛生管理。
8、開展調查研究,研究日常工作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總結工作經驗,提高工作水平,做好司法行政科的信息、宣傳、調研工作;
9、完成本院交辦的其他工作任務。
10、依法審理本院管轄的第一審行政訴訟案件,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
11、依法審查、受理和執行非訴行政執行案件。負責接受行政案件的法律咨詢,積極宣傳法律、法規,促進行政機關依法行政。
(7)民事行政法庭擴展閱讀
人民法院適用普通程序審理民事案件,必須嚴格依照法定程序進行。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開庭審理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庭審准備
庭審准備是人民法院在正式對案件進行實體審理之前,為保證案件審理的順利進行而進行的各項准備工作。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庭審准備的內容包括:
1、傳喚當事人,通知其他訴訟參與人出庭參加訴訟。人民法院應當在開庭3日前將傳票送達當事人,將出庭通知書送達其他訴訟參與人,傳票和通知書應當寫明案由、開庭的時間和地點,以確保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為參加庭審做好准備。
2、對公開審理的案件,人民法院應當在開庭3日前公告當事人的姓名、案由和開庭的時間、地點。公告可以在法院的公告欄張貼,巡迴審理的可以在案發地或其他相關的地點張貼。其目的是加強新聞媒體和社會公眾對人民法院審判活動的了解和監督,確保案件審理的公正和效益。
3、查明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是否到庭,宣布法庭紀律。正式開庭審理之前,由書記員查明原告、被告、第三人、訴訟代理人、證人、鑒定人、翻譯人員等是否到庭,並向審判長報告。同時宣布法庭紀律,告知全體訴訟參與人和旁聽人員必須遵守。
(二)法庭調查
法庭調查的主要任務是:審判人員在法庭上全面調查案件事實,審查和核實各種證據,為正確認定案件事實和適用法律奠定基礎。依照民事訴訟法和最高法院《民訴證據若干規定》,法庭調查主要包括兩個內容:
一是當事人陳述。
二是出示證據和質證。
1、當事人陳述 首先由原告口頭陳述其訴訟請求及其所依據的事實、理由,然後由被告陳述案件事實及其所持的不同意見。被告提出反訴的,應陳述反訴的訴訟請求及其所依據的事實、理由。有訴訟第三人的,先由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陳述訴訟請求及其所依據的事實、理由,再由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針對原、被告的陳述提出承認或者否認的答辯意見。當事人有訴訟代理人的,可以由訴訟代理人陳述或答辯,也可以在當事人陳述或答辯完後,再由訴訟代理人補充。
2、出示證據和質證 當事人陳述結束後,必須將案件的有關證據在法庭上展示,並由當事人進行質證。但是,當事人在證據交換過程中認可並記錄在卷的證據,經審判人員在庭審中說明後,可以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不必在法庭上質證。 質證是我國民事訴訟證據制度的重要內容,也是民事訴訟開庭審理階段的重要環節。
民事訴訟的主要特性:
1、公權性:與調解、仲裁這些訴訟外的解決民事糾紛的方式相比,民事訴訟有如下特徵:民事訴訟是以司法方式解決平等主體之間的糾紛,是由法院代表國家行使審判權解決民事爭議。
它既不同於群眾自治組織性質的人民調解委員會以調解方式解決糾紛,也不同於由民間性質的仲裁委員會以仲裁方式解決糾紛。
2、強制性:強制性是公權力的重要屬性。民事訴訟的強制性既表現在案件的受理上,又反映在裁判的執行上。
調解、仲裁均建立在當事人自願的基礎上,只要有一方不願意選擇上述方式解決爭議,調解、仲裁就無從進行,民事訴訟則不同,只要原告起訴符合民事訴訟法規定的條件,無論被告是否願意,訴訟均會發生。
3、程序性:民事訴訟是依照法定程序進行的訴訟活動,無論是法院還是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都需要按照民事訴訟法設定的程序實施訴訟行為,違反訴訟程序常常會引起一定的法律後果。
4、特定性:民事訴訟的對象具有特定性。它解決的爭議是有關民事權利義務的爭議。不是民事主體之間民事權益發生爭議,不能納入民事訴訟程序處理,如倫理上的沖突、政治上爭議、宗教上的爭議或者科學上的爭議等不能成為民事訴訟調整的對象。
5、自由性:民事訴訟反應民事主體權益之爭,民事主體不論在實體上還是在程序上,都有依法處分其權利的自由。民事訴訟中的原告有權依法處分其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利,被告也有權處分其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行政審判庭
8. 行政法庭和民事法庭
兩個不一樣的法庭不可能合在一起的,他們所調整的對象不一樣啊,調整的法律關系也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