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中國古代訴訟法

中國古代訴訟法

發布時間: 2022-01-20 17:03:00

1. 中國古代官方的息訟之術在立法司法上的具體體現。

立法體現
第一,限制訴訟主體。首先,禁止以卑告尊、以奴告主、以賤告貴、以下告上,維護封建等級秩序。如《唐律疏議》將狀告祖父母、父母列為「十惡」之「不孝」,並規定了嚴厲的刑罰。另外,限制婦女作為原告。「婦人必真正孀婦無嗣,及子幼而事不容緩待者,方許出名告狀,⋯⋯如有夫男之婦,擅自出頭者,定拿夫男重責。」第二,限制起訴時間。例如宋代制定「務限法」,規定一年中只有農歷十月初一至次年正月三十之間可以進行民事訴訟。第三,嚴格規定訴訟程序。一般情況下當事人須經書鋪或代書書寫狀辭,且言詞不得超過二百字;須交納足夠的訴訟費用;須雙方到庭,甚至用刑逼取口供;一般不得越訴。這些無疑加大了訴訟成本,增加了平民進入司法程序的困難。第四,打擊教唆訴訟的行為。古代法律設專條打擊慫恿他人興訟的行為。如《唐律·斗訟》規定:「諸為人作辭牒,加增其狀,不如所告者,笞五十。若加增罪重,得罪重於笞五十者,減誣告罪一等。⋯⋯即受雇誣告人罪者,與自誣告同,贓重者坐贓論加二等,雇者從教令法。若告得實,坐贓論,雇者不坐。」這導致古人不敢輕易助人訴訟,而對於目不識丁的百姓而言,得不到必要的訴訟幫助,便加深了其對訴訟的畏懼和疑慮
司法實踐
(一)消極應訴 1.拒絕古代官方拒絕受理案件的理由不僅是因為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法無明文,當事人行為如被視為敗壞倫理、睚眥必報,都足以讓官員將呈訴興訟者逐出公堂。例如清朝《樊山政書》記載了一段批詞:⋯⋯為買賣田地之故,與族眾結訟不休,輒欲本司提人於千里之外,居心陰毒已極,不準!爾以紫陽縣民,不遠千里來省上控,而所控者無非買賣田地錢財膠葛之事,輒敢指控被證九人之多,其健訟拖累已可概見。本應懲責押遞,姑寬申飭。本案中當事人「為買賣田地之故」,「指控被證九人之多」,且
「提人於千里之外」,都成了官員「不予受理」,乃至「懲責押遞」的理由。 2.拖延通過長期不辦案的方法來促使當事人主動放棄和撤銷訴訟請求,是古代官員慣常採用的息訟之術。據《明史》記載:「趙豫為松江太守,始至,患民俗多訟。訟者至,輒好言諭之曰:『明日來。』眾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來』之謠。及訟者逾宿忿漸平,或被勸阻,多止不訟」。這位太守深知百姓好爭一時之氣,於是採用拖延的辦法,百姓氣平了便撤訴了。
(二)積極調解 1.調解形式 (1) 官府調解。它是指民事和輕微刑事案件,審理時常常先在州縣官的主持下對爭訟雙方進行調解,調解不成才予以判決,是典型的訴訟內調解。但官府調處帶有一定強制性。如當堂調解不成,則令親族鄉鄰堂下調解,而後再到堂上具結定案,調動國法族規,法理人情綜合處理案件。 (2) 官批民調。它是一種半官方性質的調解,指官府接到訴狀後,認為情節輕微或事關親族倫理關系及當地風俗習慣,不便公開傳訊,便將訴狀交與族長、鄉保進行解決的調解制度。族長、鄉保接到訴狀後,應立即召集雙方進行調解。如果調解成功,則須上呈說明案件事實及處理意見,請求官府銷案;調解不成,則需說明理由,然後交與官府處理。 2.調解方法首先是一般性的勸告。官員要麼向當事人剖明利害關系,要麼說明事實真相,消除誤解,但都以使百姓撤訴為目的。其次就是感化。在古人看來,訴訟源於道德的墮落,所以一旦遇到詞訟,官吏往往拋開實體問題,以儒家倫理道德、民間習俗來教育感化當事人,使其為自己因一己私利而爭訟的行為感到羞愧、自責,進而做出讓步或乾脆放棄爭執,恢復原有的「和諧」。還有的官員在接到訴訟後痛加自責。如東漢時許荊任桂陽太守,有兄弟二人為財爭訟。許荊認為兄弟爭財是因為太守推行教化不稱職所致,於是提出辭職,使當事人悔悟撤訴。
馬作武. 古代息訟之術探討[J]. 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1998, (2):47-51.
華工傳統法律。。。。

2. 中國古代的法律有哪些

夏商周法律制度
夏、商、周的法律是奴隸製法律,以習慣法為主,禮刑並用。它體現了王權與族權的統一,滲透了神權思想。
夏代法律
夏代是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其法律總稱為「禹刑」。《周禮·秋宮·司刑》註:「夏刑大辟二百,臏刑三百,宮刑五百,劓刑各千。」中國古代的刑與法含義相同,刑罰的出現,標志著夏代法律制度已經產生。
商代法律
「湯刑」是商代法律的總稱。《尚書·盤庚》記載:「以常舊服,正法度」。商代已具有成文法律,在古文獻中有明確記載,並在考古發掘中得到證實。商朝的刑法嚴酷,有死刑、肉刑、流刑、徒刑等。卜辭中,有象徵殘酷刑罰的文字;《簡書·康誥》載:「罰蔽殷,用其義刑義殺。」戰國時荀子亦說:「刑名從商。」
周代法律
西周的法律制度因於夏、商,到了西周更趨成熟。《周禮》中包含有刑法、民法行政法訴訟法等內容。《呂刑》中對犯人施行五種刑罰的規定長達三千條;同時,明確規定了罰金等級和贖刑制度等。 春秋戰國春秋時期,奴隸製法制解體,各諸侯國的法律制度發生重大變化,成文法陸續頒布。鄭國執政子產「鑄刑書於鼎,以為國之常法」(《左傳·昭公六年》杜預注),鄧析編訂「竹刑」。晉國亦「鑄刑鼎,著范宣子所為刑書」(《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成文法的制定和公布,限制了舊貴族的特權,促進了封建生產關系的發展,標志著奴隸制的瓦解。 戰國時期封建制確立。各諸侯國陸續頒布了以保護封建私有制為中心內容的封建法律。其中,魏國李悝在總結各國刑法典的基礎上制定《法經》6篇,即《盜》、《賊》、《囚》、《捕》、《雜》、《具》。《法經》是以刑為主,諸法並用的第一部封建法典。秦國統治者奉行法家學說,任法為治。公元前359年,商鞅以《法經》為藍本,改法為律,制定《秦律》6篇。此外,秦還頒布了大量法令。秦漢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把秦國的法律推行全國,第一次建立起全國統一的封建法制。1975年12月,湖北雲夢出土的睡虎地秦簡,其中有《秦律二十九種》、《法律答問》、《封診式》3類法律文書,其內容涉及農業、手工業、商業、徭戍賦斂、軍爵賞賜、官吏任免以及什伍組織等社會生活各個領域,說明秦代「莫不皆有法式」的說法是信實的。秦代法律以酷烈而著稱於世,刑罰種類繁多,手段也極為殘酷,有死刑、肉刑、徒刑、笞、籍沒收孥等,對罪犯往往數刑並施。
西漢法律制度
西漢,蕭何以《秦律》為基礎,製成《九章律》,確立以律、令、科、比為形式的一整套法律制度。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實質乃外儒內法,正如漢宣帝所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漢書·元帝紀》)。這種思想構成了封建法律的理論基礎,一直為歷代封建統治者所奉行。
三國兩晉南北朝法律制度
三國兩晉南北朝這一時期各朝都編纂法典。曹魏對法律作了重大修改,制定《魏律》18篇,並改漢具律為刑名,冠於全律之首;規定五刑,使刑名進一步規范化;保護貴族、官僚、地主等8種權貴人物在審判上享有特權的「八議」也正式上升為法律制度,充分體現了「舉賢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權貴」。這是中國古代刑法的重要發展。其後產生了諸如《晉律》、《北齊律》等。《北齊律》首創「重罪十條」(亦稱「十惡」);北魏、南陳法律中規定的官吏可以官抵罪的「官當」制度,對後世的封建法典皆有重大影響。
隋唐法律制度
隋唐這是中國封建社會諸種制度包括法律制度發生重大變革的時期。隋朝制定的《開皇律》在封建法典中佔有重要地位。唐代尤為重視立法建設,唐太宗時,制定《唐律》12篇,500條。高宗永徽年間,編定《唐律疏議》30卷,永徽四年(653)頒行全國。唐律把「十惡」特標篇首,律文全面反映了唐代社會的等級劃分,明確規定了社會各等級的不同身份、地位、權利和義務,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唐律》和《唐律疏議》是中國歷史上最完整的封建法典,對中國封建法律的發展影響極大,對亞洲一些國家亦有一定影響。
宋代法律制度
宋代《宋刑統》是宋代的基本法典。它是以五代時後周的《顯德刑統》為基礎修改而成的。宋朝全面強化封建專制主義,皇帝可隨時頒布□令作為斷罪處刑的依據,詔□成為最重要和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編□成為宋代最經常最重要的立法活動。宋代正式出現「典賣」制度的法律規定。
遼代法律制度
遼代大規模地編纂法典,開始於興宗時期。重熙五年(1036年),參照唐律修訂太祖以來法令,正式編定《新定條例》547條,又稱《重熙條制》,頒行全國,成為遼代基本法典。道宗咸雍六年(1070年),又以「契丹、漢人風俗不同,國法不可異施」為由,對《重熙條制》進行刪修增補,編成《咸雍重定條例》789條,簡稱《咸雍條制》。這部法典對契丹、漢人同樣適用,是遼代法律進一步漢化的標志。

3. 誰可以告訴我「中國古代訴訟制度的內容」

一、 中國刑事訴訟制度的總體特徵

中國古代的刑事訴訟制度歷經近4000年的發展演變,雖在各個具體的歷史時期稍有差別。但其中的基本特徵還是被保留、繼承並流傳了下來。

第一、 司法與行政不分,行政機關兼理司法事務。在中國古代,司法權從屬於行政權,而不具有獨立的地位,從地方到中央,司法權均由行政機關行使。

第二、 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差異不大。

第三、 裁判與追訴職能不分,訴訟採取「糾問式」。

第四、 廣泛採用刑訊逼供手段。

第五、 建立多種監督程序,作到「明德慎罰」。

二、 中國古代刑事訴訟制度發展的四大方面

(一) 刑事訴訟法典從無到有

中國的法律制度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民刑不分、諸法合一」。雖然中國早在周朝就有了關於刑事訴訟方面的法律規定。但只是一些零散的、不成體系的規定,並沒有獨立作為一部刑事訴訟法典出現。比如《法經》中的「囚法」和「捕法」、秦律中的「治獄」和「訊獄」、隋朝的《開皇律》中的「斗訟」和「斷獄」,以及《唐律疏議》中的「斗訟」、「捕亡」和「斷獄」等。

然而到了清朝,統治者基於多方面的考慮,終於在宣統二年(1910)十二月頒布了《刑事訴訟草案律》,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刑事訴訟法典。

(二) 訴訟方式發生巨大變化

中國古代法律制度諸法合一的特點註定了在訴訟中不區分民事與刑事訴訟。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法律的認識不斷深化,在一些朝代的統治時期出現了區別對待民事訴訟與刑事訴訟的現象。

西周時期把涉及犯罪的刑事訴訟成為「獄」,要求持訴狀到官府起訴,而把涉及財產糾紛的民事訴訟稱為「訟」,當事人可以直接到庭提出訴訟請求。

漢朝出現了類似於現在自訴與公訴的區分。把當事人自己或被害人及其親屬向官府提起的訴訟稱作「告劾」。

唐朝則把起訴區分為類似於自訴的「告訴」和類似於公訴的「舉劾」。

元朝區分當事人自訴與官府糾舉兩種方式。

(三) 審判制度、審判原則從模糊到清晰

在中國古代早期,官府斷案沒有成文的、明確的制度、原則所依據,甚至有時候僅憑個人能力和才華來審理。在後來的法律發展中逐漸地出現了一些明確的審判制度和審判原則。

西周時期出現了要求法官依法辦案的規定,並創立了「五聽」審訊方式和針對司法人員的「五過之疵」。

唐代則具體規定了審判迴避制度、證據制度、判決和上訴制度,並且將監察制度定型化。

(四) 從「明德慎罰」到嚴格的死刑復核程序

自西漢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明德慎罰」思想便被歷代統治者所接受。正因如此,統治者對死刑格外重視。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即有法律規定,要求所有死刑案件必須一律上奏朝廷,由皇帝親自核准。

而宋朝更是確立了「翻異別勘」的復核制度,以防止冤假錯案的產生。

總之,中國法制歷經4000年發展而形成「中華法系」。中國古代的刑事訴訟制度也從無到有、從模糊到清晰。其中有槽粕更有精華,我們應該從中汲取營養而為法制建設所用。
繼續追問: 非常感謝,我要訴訟制度的內容,簡述就可以了,考試寫這么大篇不得了了 補充回答:
(一)審判組織
(二)告訴制度
(三)強制措施

4.證據制度。
5.庭審制度。
(1) 審判組織
(2) 迴避制度
(3) 庭審程序
(4) 判決與上訴、申訴
6.執行程序。

4. 中國古代刑事訴訟法的特點

①司法與行政不分來,行政機關自兼理司法。皇(王)權至上,司法與行政不分的制度始終一脈相承,在地方上,中國古代長期實行地方行政長官兼理司法的制度。
②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沒有根本性差異。中國古代的法律制度以刑為主,刑民不分,實體法和程序法合一。 公民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也往往通過刑律來調整。

5. 簡述中國訴訟發展史

中國古代社會在本土上產生了自身獨特的刑事訴訟制度。這種訴訟制度是中華法系法制的構成部分,它在青銅時代的夏、商、周已形成雛形,在秦漢時已大致成型,經過隋、唐、宋、元、明、清歷朝的長期發展,至今清王朝時已相當完備。中國古代刑事訴訟制度的基本情況可作如下概述。
1、審判組織
審判組織包括中央審判機關和地方審判機關。中央審判機關。漢秦時稱「遷尉」,隋唐時權力分立,設置「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之後,各個王朝延續這種機構設置,只是在名稱上有所變化。明清時分別稱「大理寺」、「邢部」和「都察院」,合稱「三法司」。刑部為主審機關,大理寺為復核機關,而都察院既有權監督刑部的審判和大理寺的復核,又有權直接審理部分案件和參加「三法司」會審重大疑難案件。地方審判機關。地方行政兼理司法,地方審判機關即地方行政機關。行政長官兼管審判事務是一大特點。秦漢,地方行政設郡、縣兩級,相應地,郡守和縣令行使審判權,但有專人輔助。同樣,隋唐宋設州、縣兩級行政,刺史和縣令為地方長官,兼理司法。明清地方政府設三級即省、府、縣。省級設「提刑按察使司」為審判機關,直接受皇帝和中央審判機關領導。府級設知府行政官,兼司法;縣級設知縣,兼理司法。清朝仿效明制,地方設省、府、縣三級,省設總督或巡撫為行政長官,總督、巡撫之下設布政司主管行政;設按察司專理司法。府、縣分別設知府、知縣,行政官掌握司法。
2、告訴制度
自秦漢至明清,在告訴制度上大致相同,原則上實行不告不理,被害人或知情人告訴官府,官府才受理訴訟,但隋唐之後,也開始出現官府發現犯罪,主動追究的情形。告訴嚴格按照行政級別逐級提起。
3、強制措施
漢唐之前,刑事訴訟強制措施沒有嚴格規定,漢唐之後,在刑法典中均在專篇規定刑事訴訟中的強制措施。其具體強制手段有逮捕、囚禁、追攝、勾問、保候等內容。在具體內容也逐步詳細化。
4、證據制度
自漢至清,各朝刑法典均對證據作了專門規定。從種類來看,有人證、物證、勘驗檢查筆錄、書證和被告人供述。其中,對被告人供述較為重視,刑訊作為獲得被告人供述的常用手段實行法定化。
5、庭審制度
關於審判組織,漢以後歷朝審理刑事案件,一般由審判官一人獨任審判,少數重大案件則由多人組成,會同審判。關於迴避制度,自唐朝之後均有法律明確規定。關於庭審程序。按照訴訟的三角結構設立,原告與被告對簿公堂,審判官居中裁判,但審判官要查明事實,可以主動傳喚證人到庭作證、庭外調查、對被告或原告實行刑訊。關於判決與上訴。案件的判決一般是由參加審理的官吏初步決斷,然後將長官審議定判,允許當事人對判決不服,提出上訴。
7、執行程序
漢以後,刑事執行制度逐漸完善。一般使用笞、杖刑由原審判機關進行,徒、流刑由府、州、縣審判機關決定,交專門機關執行;死刑由特定機關監督進行,實現復奏制度。

6. 中國古代訴訟形式有哪些

中國歷史上自西周時起對起訴形式已有了較具體的規定。當時已有民、刑訴訟之劃分,類似當今之自訴。

上訴與直訴 –

(一)上訴

中國古代自西周就有了稱作「乞鞫」的上訴制度。重大案件要上報天子裁決,秦、漢基本沿承。 曹魏時為簡化訴訟,防止拖訟,改漢代乞鞫上訴制度,晉代又恢復。北魏律則明確規定,對案件判決有疑問或訴說冤屈者,應重新審復。 唐代時上訴制度已較完備。當事人對判決的意見,若不服可逐級上訴直至皇帝。宋代的上訴案件,重審稱之為「別推」,「移推」,可申訴朝廷乃至皇帝裁決。 元朝如果主管官吏「受賂不法」,可徑赴憲司控告。明朝重大特殊案件允許越級申訴。清律對上訴亦有清晰的程序規定。

(二)直訴

直訴是指有重大冤情者赴京城向中央有關部門甚至皇帝本人申訴。主要包括: –1、「路鼓」與「肺石」

–2、設登聞鼓

–3、邀車駕
希望這個回答對你有幫助

7. 行政訴訟法的歷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1989年4月4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根據年11月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在常委會第11次會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修正,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一、中國封建時代,人們心目中沒有民可以告官的觀念

封建時代,中國的皇帝代表統治階級依靠封建法律統治和壓迫老百姓。當時的法律,是民、刑、行政不分;實體、程序不分的。由於長期以來官貴民賤、官尊民卑的意識形態,人們心目中沒有民可以告官的觀念。不存在提起「民可以告官」的訴訟制度。

二、新中國成立後,始終未形成規范的行政訴訟制度

1989年4月4日《行政訴訟法》的制定與實施,打破了幾千年傳下來的傳統觀念,建立起了民可以告官的行政訴訟制度。因此,人們普遍地把這部法律叫做「民可以告官」的法律。它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

中國行政訴訟法,除《行政訴訟法》中比較集中地規定的一些行政訴訟法律規范外,還包括其他分散規定在其他許多法律、法規中的行政訴訟法律規范。

三、行政訴訟法,是建立資產階級國家以後的產物。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有的國家已制定了行政程序方面的單行法律,如美國的《聯邦行政程序法》、日本的《行政案件訴訟法》、德國的《聯邦行政訴訟法》等。有的國家還設有行政法院,受理行政案件。把程序法同實體法逐步分開來形成為兩個相對獨立的法律部門,已成為當代行政法發展的必然趨勢。

現代國家的行政法,同刑法、民法不同,大多數國家的許多行政法律文件中,都既規定了實體法規范,又同時規定了相應的程序法規范。而在刑法領域和民法領域中,實體法同程序法已基本分開,形成了刑法、刑事訴訟法和民法、民事訴訟法等相對獨立的法律部門。

8. 在中國古代最早的司法叫什麼

古代法院沿革

中國古代類似今天法院的機構最早叫什麼稱謂,史無可考。據後人的研究,一般認為夏、商、周三代稱「司寇」,這與古人所說的「刑起於兵」關系密切。「司寇」兩字的本意是「負責抵禦外來侵略」,管理曰「司」,外敵曰「寇」(例如日本入侵中國者稱之為日寇)。三代的司法官稱皆與軍旅有關,也印證了「兵刑同源」這一古人的判斷。
西周時期,從機構上講,其時官署與官員是同一物,同一稱謂。周天子作為國王,按今天的權力概念,他不僅是最高行政權,也是最高立法權和審判權的享有者。他下面的貴族官員既是行政的,也是司法的。確切地說,在周人的觀念中,無法理解我們今天常言的行政與司法之別。但他們自有一套設官分職的理論和方法。在王朝中央天子之下負責審理案件的機關就是「司寇」,這一機關的長官也叫「司寇」,成為天子之下的最高一級審判機關。史書《周禮·秋官》上說「司寇」又叫「大司寇」,他的輔佐官稱「小司寇」,前者助天子掌全國司法,後者助前者「以五刑聽萬民之獄訟附於刑用情訊之」。其下屬有「士師」、「士」等十幾種官員。地方上設「士」為司法官,也是初審機關,掌其轄區內獄訟。據史書所載,一般審級分為地方和中央兩級,重大案件及諸侯間訴訟由周天子或「司寇」裁決。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不遵舊制。《史記·李斯列傳》講,到戰國時,齊國稱「大理」,楚國稱「廷理」秦國稱「廷尉」,等等。

秦代一統天下,皇帝擁有最高司法權,《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謂「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建立了一整套皇帝控制下的司法機關體系,對一切重大案件,皇帝有最後決定權,並可派丞相、御史受命問案;二是皇帝直接審案。史書中載始皇「躬操文墨,晝斷獄,夜理書,自呈決事」。《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每天閱讀的文件很多,以石來計算。按當時的重量,史書講:「石,百二十斤」,約合現在六十斤。秦簡一般長約尺二,合現在23至28厘米,每簡30至40字,可見始皇對政務的勤勉。

秦代統一了戰國時各諸侯國中央最高司法官(即最高司法機構)的名稱,沿用秦國舊稱「廷尉」,屬中央官員九卿之一。「廷尉」負責全國法律、法令及司法事務,直接向皇帝負責。「廷尉」的主要職責有二:一是負責「詔獄」,即皇帝親自交辦的案件;二是審理地方上報的疑難案件和對重大案件的復審。「廷尉」是皇帝之下的最高司法機構和司法長官,作為最高法律官員,「廷尉」在秦代法律工作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所以叫「廷尉」,歷來有兩種解釋:一種說法是:「聽獄必質諸朝廷,與眾共之,……故稱廷尉」;另一種說法是:「廷,平也,治獄貴平,故以為號。」「廷尉」下設「正」和「左右監」等屬官。但對重大案件的審判,均須皇帝最後裁決方可定案。

秦代地方司法機關也進一步完善,地方司法由屬於行政性的郡守、縣令(長)兼理。地方的郡、縣、鄉、亭各級政權機關都設有相應的專職或兼職司法官員,處理本地區范圍內的司法事務。郡有專任司法官員「決曹掾」,但案件的裁決由郡守決定;縣以下設丞,主管文書、倉儲、司法事務;鄉設有「秩」或「嗇夫」,掌訴訟和賦稅。《史記·張耳陳余列傳》載:秦范陽縣令在任十年中,審判案件,「殺人之父,孤人之子,斷人之足,黥人之首,不可勝數」。證明郡、縣長官對自行管轄的一般案件,皆可作最終裁決,有司法審判刑殺之權,只是在案件有疑難時才上報中央「廷尉」。

由於秦代要求各級官吏都要知法、學法、宣傳法律,因此凡官吏都有宣傳、執行法律、法令的職責,即使是最基層的「里正」、「求盜」等小吏,也可以處理輕微的民事、刑事案件。

到了漢代,司法制度以秦代司法體制為基礎,在中央,除皇帝總攬最高司法權以外,其中「廷尉」又稱「大理」(漢景帝、哀帝時曾一度稱「大理」。宣帝時增設 「廷尉平」)是中央最高專職司法機關,同時也是中央最高司法長官,仍作為中央九卿之一,全面負責全國法律、司法事務。丞相作為行政長官,御史大夫作為監察長官,與中央其他高級官吏也經常參與司法審判,名曰「雜治」,即非專任之義。

漢代地方司法機關除東漢後期一段,在地方主要為郡、縣兩級司法機關。漢末州由監察區一變而成郡之上的一級行政單位,遂形成州、郡、縣三級。此後,州、郡、縣三級行政長官兼理司法審判,各自配有專職的司法屬吏。如郡設「決曹掾」為專職司法官等。兩漢郡縣司法權承秦之舊,仍有很大的終審裁決權。《陔余叢考》一書講:「漢郡縣守令皆有專殺權」,「刺史、縣令殺人不待秦」。只是疑重案才呈「廷尉」,或交由丞相等大臣共議後由皇帝裁決。

9. 中國古代的纏訴行為有

中國古代的纏訴行為有,擊鼓鳴冤上 堂告狀,我認為是這樣。

熱點內容
中學生法律知識普及教案 發布:2025-08-30 08:27:06 瀏覽:757
私人法律顧問能幹啥 發布:2025-08-30 08:21:33 瀏覽:27
遺贈房產錄音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8-30 08:20:38 瀏覽:169
簡單明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8-30 08:04:24 瀏覽:837
行政法以上有沒有包括本數 發布:2025-08-30 07:58:28 瀏覽:573
隴南市司法局 發布:2025-08-30 07:49:53 瀏覽:333
土方法治陽萎 發布:2025-08-30 07:47:58 瀏覽:31
具有法律效力的借款模版 發布:2025-08-30 07:18:59 瀏覽:26
物業公司保潔人員規章制度 發布:2025-08-30 07:14:17 瀏覽:209
中國刑法好輕 發布:2025-08-30 07:14:09 瀏覽: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