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涉案財物
㈠ 法院刑事訴訟涉案財物管理的相關規定有哪些
第一條為了貫徹落實中央關於規范刑事訴訟涉案財物處置工作的要求,進一步版規范人民檢權察院刑事訴訟涉案財物管理工作,提高司法水平和辦案質量,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刑法、刑事訴訟法、《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結合檢察工作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本規定所稱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涉案財物,是指人民檢察院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查封、扣押、凍結的與案件有關的財物及其孳息以及從其他辦案機關接收的財物及其孳息,包括犯罪嫌疑人的違法所得及其孳息、供犯罪所用的財物、非法持有的違禁品以及其他與案件有關的財物及其孳息。
第三條違法所得的一切財物,應當予以追繳或者責令退賠。對被害人的合法財產,應當依照有關規定返還。違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財物,應當予以查封、扣押、凍結,並依法處理。
第四條人民檢察院查封、扣押、凍結、保管、處理涉案財物,必須嚴格依照刑事訴訟法、《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以及其他相關規定進行。不得查封、扣押、凍結與案件無關的財物。凡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都應當及時進行審查;經查明確實與案件無關的,應當在三日內予以解除、退還,並通知有關當事人。
㈡ 刑事案件涉案財物的處理規定
當前,刑事案件的涉案財物處理程序較為混亂,被告人被追究刑事責任後,涉案財物沒有得到合理處置,該追繳的沒有追繳,該返還的沒有返還,引發了不少糾紛,成為刑事司法中的軟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規范查封、扣押、凍結、處理涉案財物的司法程序」,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層面吹響了規范涉案財物處理程序的改革號角。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於進一步規范刑事訴訟涉案財物處置工作的意見》,對這一問題作了細化。查找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探索形成規范有序的刑事案件涉案財物處理程序已經成為司法機關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分析當前刑事涉案財物處理程序不規范的原因,一方面在於法律規定不健全,目前關於這一問題的法律法規眾多,但缺乏系統性,有的還存在明顯矛盾。如刑法第六十四條規定:「犯罪分子違法所得的一切財物,應當予以追繳或者責令退賠。」刑事訴訟法第九十九條規定,被害人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要求被告人賠償經濟損失。被害人是申請國家機關追繳,還是提起附帶民事訴訟並不清楚。再如關於無人認領財產的公告時間,公安機關辦案規定為六個月,最高人民法院刑訴法解釋規定為三個月。此外,刑法對涉案財物規定了追繳、責令退賠、返還、沒收四種處理方式,但這四種處理方式的關系並不明確,給司法實踐帶來不便。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執法、司法不規范,實踐中公安、檢察機關對於涉案財物並不向法院移送,而是由人民法院判決生效後,交查封、扣押機關根據判決內容執行,導致法院審查認定相關事實只能通過查閱照片和清單的方式進行。
這些問題的背後體現出來的是與現代刑事司法理念相悖的陳舊觀念。一是重人身輕財產的價值觀念。在刑事訴訟中,偵查、審查起訴、審判機關甚至律師都把人身權利視為訴訟的終極目標,對財產權利的處置被放到次要地位。在這種價值排序的影響下,必然導致涉案財物被視為查明犯罪事實的工具和線索,沒有其獨立的價值。對於涉案財物處置中出現的不規范問題,往往在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定罪與量刑面前顯得微不足道。二是重實體輕程序的司法習慣。部分公安、司法人員認為只要最終處理結果正確,程序上出現一些偏差無關緊要,不影響大局。體現在涉案財物的處理上,就是只要定案沒有問題,罪名正確,量刑在幅度之內,則如何扣押、凍結財物都是個過場,認為只要有助於追贓到案,使用何種手段在所不問,很容易發生超范圍違規、違法扣押、凍結刑事涉案財物等損害當事人利益的問題。這些陳舊的觀念成為改革道路上的絆腳石,影響了司法的效果,需要認真糾正。
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規范涉案財物處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規范涉案財物處理是保障人權的題中之義。財產權與人身權同為人權的基本范圍,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廢。財產權是個人賴以維系其生命權的基礎,為個人的安全和自由建立了一道物質保障,如果財產權得不到尊重,個人的生活將失去最基本的保障,其他權利的行使也將成為空談。因此,規范刑事案件涉案財物的處理,是保障人權的必要要求。其次,規范涉案財物處理是提高司法公信力的現實需要。司法公信力的構建來自於公正規范的司法行為,當前刑事案件涉案財物處置較為混亂,有些財產尚未判斷是否屬於贓款、贓物就被查封、扣押;有些應當查封、扣押的贓款、贓物未作出處理,無人問津。這些現象在實踐中比比皆是,司法機關未予規范,當事人也摸不著頭腦,老百姓更無所適從,加之借機出現了一些腐敗現象,更是損害了司法機關的公信力。修復和重塑刑事訴訟司法公信力,必須有效規范涉案財物的處置程序。再次,規范涉案財物處理是查明案情的內在要求,有助於全面查明被告人是否有罪、造成何種損失、情節是否嚴重等。在個別情況下,查清被告人的犯罪所得,是對其定罪量刑的決定性因素,如侵犯財產權的犯罪案件,被告人獲得的犯罪所得直接決定著其量刑幅度。還有一些案件,犯罪工具的處理情況對認定被告人是否作案有重要證據價值,只有及時、全面查明這些情況,才能准確定罪量刑,防止出現錯判誤判。
規范刑事涉案財物處理工作既需要公、檢、法之間形成規范有序的涉案財物處理外部環境,又需要法院自身在刑事審判中改善工作質量。外部環境方面,一是出台統一的刑事案件涉案財物處理法律法規,目前「兩辦」的文件對涉案財物處置作出原則性規定,還需要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公安部聯合出台相應的實施細則,對偵查、起訴、審判、執行各個訴訟環節的涉案財物處理作出規定,對財物的流轉、保管、返還和沒收、繼續追繳等問題予以明確。二是要建立與案件同步移送涉案財物的制度。借鑒公、檢、法機關之間對案件材料及證據的交接機制,建立涉案財物隨案移送制度,做到案件走到哪裡,涉案財物就流轉到哪裡。對於不移送涉案財物的,接收方可以拒絕受理案件。三是剝離司法機關業務經費與追贓款額的關系。改革司法機關經費調撥制度,使司法機關的追贓額度與其所得財產經費額徹底分離,對贓款、贓物,除按規定發還被害人以外,應一律上繳國庫。同時國家財政要對辦案部門的業務經費給予充足保障,督促公安機關、檢察機關積極追贓,確保追繳贓款、贓物工作有序推進。
同時,法院自身更要注意做好涉案財物的審查和判決工作。一要在庭審中增設獨立的涉案財物調查環節,查明是否為犯罪所得或者依法應當追繳的其他財物,法庭調查應當充分聽取公訴人、被害人、被告人、辯護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意見,讓控辯雙方充分質證。財物涉及多名被害人的,還應當對各被害人的財物進行區分。二要引入利害關系人參與機制,調查和處理財物之前,通過公告方式,向社會發布需要處理的涉案財物信息,利害關系人提出異議的,可以通過通知參加庭審、進行聽證、進行詢問調查等方式,核實財物的真實權利歸屬。三要准確把握追繳、沒收、責令退賠與返還的關系。追繳與責令退賠是程序性措施,沒收和返還被害人則為實體性處理措施。對於犯罪所得,可以通過追繳的方式對犯罪所得進行查封、扣押、凍結,追繳後的財物只是處於國家機關的暫時管理之下,待作出生效裁判後再做處理。可以通過責令退賠方式解決的,可以責令被告人退賠。對於追繳在案的財物,經審理查明確實屬於被害人的,可以判決返還被害人。如果系違禁品則應當予以沒收。四要在判決書中專項說明涉案財物的處理,凡是有在案財物的案件,判決中均應對財物的處理作出說明,不得出現漏判、漏項等情況。
㈢ 刑事訴訟法對涉案財物的規定
刑事訴訟法是程序法,不會對涉案財產如何處理作出規定。涉案財產如何處理由《刑法》作出規定,刑法第64條規定:犯罪分子違法所得的一切財物,應當予以追繳或者責令退賠;對被害人的合法財產,應當及時返還;違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財物,應當予以沒收。沒收的財物和罰金,一律上繳國庫,不得挪用和自行處理。
㈣ 一,刑事涉案財物的概念 在刑事訴訟中如何正確認定
涉案財物的認定。
財物是指擁有的金錢、物資、房屋、土地等物質財富,包內括國家財產、私人容財產。涉案財物是指在刑事訴訟過程中被公安機關、檢察院、法院依法扣押、調取、抽樣取證、追繳、收繳等方式提取的與案件有關聯的財物,主要包括: 取保候審保證金,扣押或查繳的現金和其他財物,提取、查扣的作案工具或違禁品。
最高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 試行) 》,以及現行刑事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對涉案財物的處理也做出了規定,主要內容包括: 1、除了依法確需返還被害人的財物以及需要銷毀的違禁品外,贓款贓物必須如實上繳國庫,任何個人和單位不得挪用和自行處理; 2、對於凍結在金融機構的贓款,人民法院做出判決後,需要上繳國庫的,通知金融機構上繳國庫; 3、作為證據的物品,應當列出清單、照片或者其他證明文件一起隨案移送; 4、被指控人死亡的,追訴機關可以申請法院發出通知,將其被凍結的存款、匯款沒收或者返還被害人; 5、司法工作人員貪污、挪用或者私自處理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及其孳息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㈤ 刑事案件中處理的涉案財物的種類有哪些
刑事案件中的涉案財物,司法實踐中常用的提法是「贓款贓物」,而我國《刑法》中對於刑事案件中的涉案財物的處理原則主要體現在其第六十四條之規定:「犯罪分子違法犯罪所得的一切財物,應當追繳或者責令退賠;對被害人的合法財產,應當及時返還;違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財物,應當予以沒收。沒收的財物和罰金,一律上繳國庫,不得挪用和自行處理。」這一條文中提及的刑事案件中的涉案財物有:犯罪分子違法所得的財物、被害人的合法財產、違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財物、罰金。犯罪分子違法所得的財物,可能是被害人的合法財產,或違禁品或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財物這兩者之一,也可能都不是,如非法經營、非法行醫的犯罪違法所得就是此種情況。
司法實踐中,犯罪分子的犯罪所得是贓物贓款,行賄人打算用於行賄的財物往往也被認為是贓款贓物,甚至犯罪分子用於作案的工具等也可以說是贓款贓物。究竟何為贓款贓物?我國刑法上並沒有規定,只在《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八條第二款規定:「人民法院作出的判決生效以後,對被扣押、凍結的贓款贓物及其孳息,除依法返還被害人的以外,一律沒收,上繳國庫。」而這里的贓款贓物還是根據判決書所作的認定,因此,其認定主體既可以是公安機關,也可以是檢察機關、法院,而對於人民法院的審理具有意義的刑事案件涉案財物主要是刑法第六十四條提到的這幾類。
㈥ 刑事案件涉案財物處理規定
《刑事訴訟法》第一條規定為進一步規范公安機關涉案財物管理工作,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財產權益,保障辦案工作依法有序進行,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本規定所稱涉案財物,是指公安機關在辦理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過程中,依法採取查封、扣押、凍結、扣留、調取、先行登記保存、抽樣取證、追繳、收繳等措施提取或者固定,以及從其他單位和個人接收的與案件有關的物品、文件和款項,包括:
(一)違法犯罪所得及其孳息;
(二)用於實施違法犯罪行為的工具;
(三)非法持有的淫穢物品、毒品等違禁品;
(四)其他可以證明違法犯罪行為發生、違法犯罪行為情節輕重的物品和文件。
第三條 涉案財物管理實行辦案與管理相分離、來源去向明晰、依法及時處理、全面接受監督的原則。
第四條 公安機關管理涉案財物,必須嚴格依法進行。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貪污、挪用、私分、調換、截留、坐支、損毀、擅自處理涉案財物。
第五條 對涉案財物採取措施,應當嚴格依照法定條件和程序進行,履行相關法律手續,開具相應法律文書。嚴禁在刑事案件立案之前或者行政案件受案之前對財物採取查封、扣押、凍結、扣留措施,但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六條 公安機關對涉案財物採取措施後,應當及時進行審查。經查明確實與案件無關的,應當在三日以內予以解除、退還,並通知有關當事人。對與本案無關,但有證據證明涉及其他部門管轄的違紀、違法、犯罪行為的財物,應當依照相關法律規定,連同有關線索移送有管轄權的部門處理。
第七條 公安機關對涉案財物進行保管、鑒定、估價、公告等,不得向當事人收取費用。
㈦ 在刑事案件中,涉案財產與涉案財物有什麼區別
財物是指擁有的金錢、物資、房屋、土地等物質財富,包括國家財產、私人財產。涉專案屬財物是指在刑事訴訟過程中被公安機關、檢察院、法院依法扣押、調取、抽樣取證、追繳、收繳等方式提取的與案件有關聯的財物,主要包括: 取保候審保證金,扣押或查繳的現金和其他財物,提取、查扣的作案工具或違禁品。
最高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 試行) 》,以及現行刑事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對涉案財物的處理也做出了規定,主要內容包括: 1、除了依法確需返還被害人的財物以及需要銷毀的違禁品外,贓款贓物必須如實上繳國庫,任何個人和單位不得挪用和自行處理; 2、對於凍結在金融機構的贓款,人民法院做出判決後,需要上繳國庫的,通知金融機構上繳國庫; 3、作為證據的物品,應當列出清單、照片或者其他證明文件一起隨案移送; 4、被指控人死亡的,追訴機關可以申請法院發出通知,將其被凍結的存款、匯款沒收或者返還被害人; 5、司法工作人員貪污、挪用或者私自處理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及其孳息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㈧ 刑事訴訟涉案財物處置辦法有哪些
刑事訴訟法第116條規定問訊犯罪嫌疑人必須由人民檢察院或公安機關的偵查人員負責進行詢問的時候偵查人員不得少於二人根據本法第120條規定,詢問筆錄應當交犯罪嫌疑人核對對於沒有閱讀能力的應當向他宣讀,如果記載有遺漏或差錯的犯罪嫌疑人,可以提出補充或者更改犯罪嫌疑人承認筆錄,沒有錯誤,應當簽名或者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