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與仲裁之間的關系
❶ 民事訴訟法與仲裁法有什麼關系
您好,根據您的提復問,答復如下,以供製參考 1.民事訴訟法是「調整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規范的總稱」,仲裁法就是「調整仲裁法律關系的規范的總稱」。 2.民事訴訟是實行「兩審終審制」的,也就是說,當事人可以啟動民事糾紛解決的一審、二審,甚至,還可以對生效判決進行申訴申請再審。 而仲裁則實行「仲裁終結制」,一次仲裁則結束。 仲裁實行一裁終局的制度,就是說一個案件,仲裁庭只做出一次仲裁裁決,便進入執行程序,沒有第二次裁決,也不能向人民法院起訴。 仲裁裁決與法院判決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一經做出,當事人必須履行義務。如果一方當事人不主動履行,另一方當事人可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3. 仲裁是協議制度,無協議不仲裁,而民事訴訟不要求,只是符合起訴條件即可 仲裁是一裁終局,民訴是二審終審, 兩者是或裁或審,管轄相互排斥。
❷ 訴訟和仲裁的分別利弊
法律分析:仲裁的受理和開庭程序相對簡單,訴訟相對復雜;其次,仲裁實行一裁終局,裁決立即生效。
訴訟實行兩審終審,當事人不服一審判決的還可上訴,並且提起上訴程序仍需時間:再次,人民法院的訴訟資源有限,一個案件從人民法院受理到判決生效,往往需要較長時間。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三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民事訴訟,適用本法的規定。
❸ 仲裁規則與仲裁法之間的關系
一、制定機構不同
仲裁法是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而仲裁規則由仲裁機構或其所屬商會制定的專門適用於該機構的規則,或者是國際組織制定的供當事人選擇適用的仲裁程序規則。
二、適用方法和范圍不同
仲裁規則具有契約性,因而是供當事人選擇適用的規則。當事人可以選擇某一特定機構或者國際組織的仲裁規則,也可以選擇適用其他的仲裁規則,包括他們自行約定的規則。換言之,只有當事人約定適用某一特定的仲裁規則,該規則才能約束相關當事人,當事人在選擇適用某一特定仲裁機構的仲裁規則時,也可以對該即將適用的規則通過約定的方法作出這樣或者那樣的修訂。
對於特定常設仲裁機構制定的仲裁規則,僅適用於在該機構仲裁的仲裁案件。而國家仲裁法的適用不同於仲裁規則,它不是由當事人選擇適用的,而是適用於在頒布仲裁法的國家境內進行的一切仲裁活動。例如,在中國內地進行的仲裁活動,應當理所當然地適用中國內地的仲裁法。
三、規范仲裁解決爭議的程度不同
仲裁規則所規范的是仲裁庭、仲裁機構與相關當事人之間的關系,始於當事人就其爭議提出仲裁,終於仲裁裁決的作出。仲裁法雖然也規定了仲裁程序所涉及的內容,包括仲裁庭的組成、仲裁審理和仲裁裁決的作出。此外,仲裁法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通過國家法院對仲裁所實施的司法監督,包括法院對仲裁協議和仲裁庭的管轄權、仲裁程序和仲裁裁決的監督,包括法院根據當事人的請求撤銷仲裁裁決和拒絕承認與執行仲裁裁決的條件和程序。
四、法律效力不同
仲裁規則對相關當事人的效力相當於契約的關系,即當事人選擇適用了某一特定仲裁規則,該仲裁規則才能對他們適用。而國家仲裁法對在該國家進行的仲裁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而無需當事人或者仲裁庭對此作出選擇。如果當事人的約定或者仲裁規則的規定與應當適用的仲裁法律規則發生沖突時,仲裁規則或者當事人的約定不能對抗法律規定。
例如,關於仲裁程序中的臨時性保全措施的規定,許多仲裁規則都規定了仲裁庭由做出對爭議標的物採取保全措施的決定,但是根據相關國家的法律,比如我國《仲裁法》和《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仲裁機構、仲裁庭都沒有此項權利,只有財產所在地法院才有權作出保全措施的決定。
因此,盡管外國仲裁機構或者仲裁庭根據所適用的仲裁規則有權作出此決定,但這樣的規定顯然與我國國內法相抵觸,仲裁庭由此做出的決定很難得到我國法院的承認與執行。在仲裁案件中,當事人申請財產保全的,一般案件由被申請人住所地或者財產所在地基層人民法院作出裁定;屬涉外仲裁案件的,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258條的規定,由被申請人住所地或者財產所在地中級人民法院作出裁定。
因此在我國,仲裁機構也無權就臨時性的保全措施發布命令,而只能將當事人申請保全財產或證據的請求,提交對此有管轄權的中級人民法院作出裁定。聯合國貿法會在對其1985年《國際商事仲裁示範法》第17條進行修訂的過程中,我國政府在2006年4月26日以商法行政函(2006)26號的方式,對此條文的修改提出了如下意見:目前的草案對《示範法》第17條「仲裁庭命令採取臨時性措施的權力」的規定作出了很大程度的擴充。「臨時措施」與「初步命令」類似於中國法律上的「保全措施」,包括財產保全措施和證據保全措施。
我國《仲裁法》第28條規定:「⋯⋯當事人申請財產保全的,仲裁委員會應當將當事人的申請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提交人民法院;」第46條規定:「⋯⋯當事人申請證據保全的,仲裁委員會應當將當事人的申請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提交證據所在地的基層人民法院」。
也就是說,中國法律並沒有賦予仲裁庭作出有關保全措施的權力,也未賦予仲裁庭命令採取臨時措施和初步命令的權力,因此現有案文與中國民事訴訟法、仲裁法的相關規定不符,我國法院缺乏承認與執行外國仲裁庭作出的臨時措施、初步命令的法律依據。
因此,即便其他一些採用《示範法》的國家承認與執行仲裁庭作出的臨時性保全措施的決定,如果此項決定在我國法院申請執行,根據我國現行法律仲裁庭作出的臨時性保全措施的決定則不能得到我國法院的執行,因為我國法律並沒有賦予仲裁庭對爭議項下的財產作出臨時性保全措施裁定的權力。
❹ 什麼是仲裁跟訴訟有什麼關系
什麼是仲裁?從字面上看,「仲」就是居於中間,「裁」就是裁定解決,合起來「仲裁」的含義就是居中裁決。這很形象地說明了仲裁的特點。法律意義上的仲裁,就是指爭議雙方的當事人自願將他們之間的糾紛提交仲裁機關,由仲裁機關以第三者的身份進行裁決。仲裁並不是一種法定的訴訟程序,仲裁機構也不是國家機關,但仲裁裁決具有法律效力,當事人必須執行。
仲裁與訴訟有很大的不同。仲裁只適用於民事糾紛,行政案件特別是刑事案件不適用仲裁方式。進入仲裁程序必須以雙方當事人自願為前提。一般來說,進入仲裁程序的雙方當事人都是事先在合同中訂立了仲裁條款,或者是在爭議發生後,經雙方協商同意以仲裁方式解決糾紛。如果只是一方當事人單方面提起仲裁,仲裁機構不能受理。此外,仲裁機構專業性強,仲裁程序比較簡單,不像審判程序那麼嚴格復雜,而且我國民事仲裁採取「一裁終局」制,解決爭議比較迅速。不過,仲裁機構對自己作出的裁決,無權強制執行,若當事人不履行,另一方當事人只能請求人民法院強制執行。根據仲裁的這些特點,當事人可以選擇以何種方式解決爭議。
❺ 民事訴訟法與仲裁製度屬於民法嗎
民法作為實體來法,內容包自括民法總論、物權、債與合同、知識產權、婚姻家庭繼承、人格權和侵權行為等內容。民訴和仲裁製度不屬於民法范疇,它們是程序法。
民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1)廣義民法是指所有調整民事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即它不僅包括以民法典、民法通則、民法命名的法律規范,還包括民事單行法(如《合同法》),民事特別法(如《公司法》),以及散見於憲法和其他規范性文件中的民法規范。
2)狹義上的民法是指以民法典、民法通則、民法命名的法律。我國民法通則歸入狹義民法范疇。
注意:上一條回答的後半部分是錯誤的。民事訴訟法和仲裁法絕對不包括在民法范疇內,作為程序法,它們調整的是民事訴訟法律關系,而非民事法律關系。
❻ 民事訴訟法與仲裁法的關系
仲裁是一種傾向於協商的 法律解決手段。更體現了人性和諧的一面。 訴訟是根據法律的明文規定解決爭議的手段,
❼ 民事訴訟與仲裁的關系
民事訴訟與仲裁的關系如下:
1.民事訴訟是保證仲裁裁決公正性必不可少回的手段答。我國仲裁法和民事訴訟法規定的撤銷仲裁裁決制度和不予執行仲裁裁決制度是仲裁公正性的保障。
2.仲裁與民事訴訟在法律淵源上具有聯系性。反映了兩種程序的一致性。
3.仲裁裁決通過民事訴訟程序中的執行程序來實現。
4.仲裁程序中的財產保全和證據保全措施由法院行使。
❽ 民事訴訟與仲裁的具體關系
民事訴訟是一種訴訟程序,要經法院的審判,是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則進行的,且判決結果具有強制執行的效力,可以上訴
而仲裁,則是一種當事人雙方解決糾紛的方法,要到仲裁機構申請仲裁,可以根據法律也可以根據言之成理解決糾紛,相對於民事訴訟簡便得多,要求也沒那麼嚴格,判決結果一裁終局
❾ 民事訴訟法與仲裁法的區別>簡單說,抓重點的講
民事來訴訟法是「調整民事訴訟法律關自系的規范的總稱」,仲裁法就是「調整仲裁法律關系的規范的總稱」啦!呵呵
民事訴訟是實行「兩審終審制」的,也就是說,當事人可以啟動民事糾紛解決的一審、二審,甚至,還可以對生效判決進行申訴申請再審。
而仲裁則實行「仲裁終結制」,一次仲裁則結束。
「 1、仲裁實行一裁終局的制度,就是說一個案件,仲裁庭只作出一次仲裁裁決,便進入執行程序,沒有第二次裁決,也不能向人民法院起訴。
2、仲裁裁決與法院判決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一經作出,當事人必須履行義務。如果一方當事人不主動履行,另一方當事人可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❿ 調解,仲裁,訴訟三者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一、調解,仲裁,訴訟三者之間的聯系為三者作為社會民事糾紛的解決機制相互輔佐、交相並存,又以其各自相對獨特的調整機制而相互獨立,是現代社會民事糾紛解決機制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社會成員提供了多種可供其自由選擇的解決民事糾紛的途徑和方法。
二、調解,仲裁,訴訟的區別如下:
1、概念不同
調解是中立的第三方在當事人之間調停疏導,幫助交換意見,提出解決建議,促成雙方化解矛盾的活動;
仲裁是由雙方當事人協議將爭議提交(具有公認地位的)第三者,由該第三者對爭議的是非曲直進行評判並作出裁決的一種解決爭議的方法;
訴訟是指國家審判機關即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在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法解決訟爭的活動。
2、特殊性不同
調解員可以採用其認為有利於當事人達成和解的方式對爭議進行調解。這種方式包括但不限於:調解程序開始之後,調解員可以單獨或同時會見當事人及其代理人進行調解;
調解員單獨會見一方當事人的,可向他方當事人通報單獨會見的情況,當事人另有要求的除外;調解員可以對爭議進行面對面的調解,也可以進行背對背的調解;在調解過程中,調解員可以要求當事人,提出書面或口頭的建議或方案。
仲裁異於訴訟和審判,仲裁需要雙方自願,也異於強制調解,是一種特殊調解,是自願型公斷,區別於訴訟等強制型公斷;
對於訴訟,平等主體當事人之間發生經濟糾紛提起訴訟,適用《民事訴訟法》解決紛爭。
3、形式不同
調解主要有四種形式:訴訟調解(法院在訴訟過程中的調解)、行政調解(行政機關在執法過程中的調解)、仲裁調解(仲裁機關在仲裁過程中的調解)和人民調解(群眾性組織即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調解)。
人民調解是人民調解委員會主持進行的調解;法院調解是人民法院主持下進行的調解;行政調解是基層人民政府或者國家行政機關主持下進行的調解;
仲裁調解是在仲裁機構主持下進行的調解。在這幾種調解中,法院調解屬於訴內調解,其他都屬於訴外調解。
仲裁一般是當事人根據他們之間訂立的仲裁協議,自願將其爭議提交由非司法機構的仲裁員組成的仲裁庭進行裁判,並受該裁判約束的一種制度。仲裁活動和法院的審判活動一樣,關乎當事人的實體權益,是解決民事爭議的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