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訴訟法再看實體法
① 民事訴訟法與民事實體法的關系
「訴訟法」是程序法、是保障「實體法」得以貫徹執行的途徑。
民事訴訟法是維護民事實體法能夠得以貫徹執行的程序保障。
民事訴訟法是維護民事實體法權益和地位的基本保障。
② 我想問一下,司法考試大致的復習順序像民訴、刑訴、行政法是不是這些重點看好了,就一定能通過呢
你好,每個人的學習基礎不一樣,所以,復習計劃也不一樣。
但是,從司專法考試來看,屬大部分的學員,都會先從理論法/實體法著手去復習。比如,開始階段,民法、刑法、行政法、法理。這些科目花的時間相對要多些。因為相對其他科目來說,知識多,法學理論知識比較強。前期投入多些時間,會更好去把握法學,形成一種法學思維。
訴訟法(民訴、刑訴、行訴),經濟法。這些科目偏法條知識點。多數考點都直接來源於法條。但是,復習並不是單個地去背法條。而是全面掌握知識脈絡,之後去理解和記憶。
你可以多做幾份歷年的真題,感受一下各科目出題的一個方向。然後明確如何去復習。
考試永遠考的是重點,但是重點如何去把握,並不是,單個拿來,光背這個就可以的。是在你全面掌握知識體系下,你去歸納與總結,或者由輔導老師來幫你梳理。
③ 程序法和實體法怎麼區分理解呢
二者的主要來區別是,性質源不同、內容不同、功能不同,具體如下:
一、性質不同
1、程序法
程序法是為實現實體權利義務而制定的關於程序方面的法律。
2、實體法
實體法是指規定具體權利義務內容或者法律保護的具體情況的法律。
二、內容不同
1、程序法
行政訴訟法、行政程序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立法程序法等。
2、實體法
三、功能不同
1、程序法
程序法的主要功能在於及時、恰當地為實現權利和行使職權提供必要的規則、方式和秩序。
2、實體法
實體法的主要功能在於規定和確認權利和職權以及義務和責任。法律上的權利是法律關系主體(也稱為權利主體),如自然人、法人依法擁有的利益、主張、資格、力量或者自由,這種權利的實現歸根結底將給權利主體帶來有形或者無形的利益。
④ 什麼叫實體法先於程序法
這個···我們民訴法老抄師留的作業 民訴(程序)為什麼先於民通(實體)實行。查了資料是這樣說的:
第一,民訴法與民法的確非常密切,不可分離,但兩者並不能等同,民訴法有其自身獨特的價值和意義;
第二,當時雖然沒有一部統一的民法典,但實體法意義上的民事法規還是大量存在的,人民法院適用這些實體法規,就必須按照程序法的規定進行;
第三,從國際立法經驗來看,民法和民訴法的頒布順序並沒有一定之規,兩法有同時公布的,有先頒布民法後頒布民訴法的,也有先頒布民訴法而後頒布民法的(如匈牙利)。可見,民法和民訴法頒布的先後順序如何,應取決於本國的具體國情。
⑤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是實體法還是程序法
訴訟法都是程序法的
⑥ 民事訴訟法與相鄰實體法的關系
我國目前的基本法體系主要呈現為三大范圍,即民法、刑法、行政法三大實體法和與之相適應的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三大程序法。這些實體法和程序法中又延伸出許多部門法,各個部門法之間都有程度不同的聯系。聯系較多、關系較密切的法律部門,稱為相鄰的法律部門。
民事程序法與民事實體法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
1.從實質意義上說,程序法與實體法是密不可分的,兩者必須同時存在,互為依存,表現為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在社會生活中,規定法律關系主體之間權利義務實體的實體法,總是和保證其實施的程序法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從形式意義上說,程序法與實體法又是可以相互脫離的,只有民法典,而無民事訴訟法典,或者只有民事訴訟法典,而無民法典的情況,在世界各國的立法實踐中屢見不鮮。比如法國,民法典於1804年頒布,而民事訴訟法典則於1806年頒布,民法典先於民事訴訟法典兩年公布。又如日本,1891年公布民事訴訟法典,1896年至1899年公布民法典,民事訴訟法典先於民法典公布約五年至七年。但是,即使沒有形式意義上的民事訴訟法典,實質意義上的民事訴訟法總是存在的,雖然沒有形式意義上的民法典,卻有實質意義上的民法。我國1982年3月8日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沒有同時頒布民法,直到1986年4月12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才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在民法通則公布之前,我國各級人民法院按照試行民事訴訟法審理了大量民事案件,這表明雖然沒有公布形式意義上的民法典,但社會生活中存在著大量民事糾紛,並有很多民事方面的法規可用來調整糾紛當事人之問發生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也就是說實質意義上的民法是存在的,試行民事訴訟法就是解決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大量實質意義的民事糾紛的程序法。所以,從根本上說,程序法和實體法仍然同時存在,密不可分。
2.程序法是法律的形式和內在生命的表現。對此可作如下理解:實體法規范只有通過審判程序,它的內部生命才能得以實現。這是由法律具有強制性的特點所決定的。
基於以上論述,我們可以看出,民事訴訟法與民法、婚姻法、繼承法、知識產權法、經濟法、勞動法是程序法與實體法的關系。實體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它規定了實體權利義務關系,由這些權利義務關系而產生的糾紛,就要通過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訴訟程序來解決,確定他們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並保證其實現,從而起到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作用。可見,程序法與實體法在具有共同的價值目標的同時,又具有各自的獨立價值,兩者處於平等地位,不存在誰從屬誰的問題。
⑦ 什麼是實體法和程序法啊(定義)再分別舉幾個例子啊
實體法就是規定蛋糕怎麼分,程序法就是規定本是你的蛋糕被人搶了之後你該怎麼拿回來
⑧ 民法和民事訴訟法應該先學習哪一個
先學民法,民法是實體法,實體法學完再學程序法民訴法。
⑨ 為什麼實體法先於程序法
不知道你在哪本書上看到的,個人覺得不是很正確。
首先程序法是叫你在這個領域大的原則有哪些注意的、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怎樣的程序,比如《行政處罰法》裡面有一條,規定執法人員在行政執法時必須兩人在場,出示省級以上人民政府制發的執法證。而其它實體法,基本都要遵從這一原則,這就是程序法。
而實體法則是規定具體怎麼做,比如說《產品質量法》、《商標法》、《刑法》等。就具體到責任有哪些,義務有哪些,違反了怎麼辦。
按照法律原則,應該是後法優於前法,特殊法優於一般法,上位法優於下位法。至於實體法優於程序法,好像順序搞反了。
⑩ 程序法和實體法的關系
程序法和實體法是辯證統一的。是「你有我,我有你」。事實上,各國現行行政訴訟法既有程序性的,也有實質性的內容。因此,程序法與實體法的劃分具有相對重要的意義。從理論上和形而上上反對二者,不僅不能自圓其說,而且不利於指導實踐。
1、程序的啟動是以實體法的實現為目的的。
程序啟動並以成本運行。程序只是過程、鏈接、方式和步驟。因此,程序運行的目的只能隱含在程序之外,即啟動程序以實現實體法。
例如,《民事訴訟法》第二條規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護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保障人民法院查明事實,區分是非,適用法律。及時審理民事案件,確認民事權利義務關系,懲治民事侵權行為,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社會主義事業的順利發展。
2、訴訟程序的結束是實體法最大化目標的實現。
行政目的的實現是行政程序的終結;罪犯受到懲罰,無辜者免於起訴,國家和社會秩序得以維持是刑事訴訟的終結;公民權利和義務的確定是終結。民事訴訟程序。
3、程序操作評價標准
實質正義的實現程度和實質正義的實現成本是評價程序運行的標准。
(10)先看訴訟法再看實體法擴展閱讀:
程序法是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等為實現實體權利義務而制定的一種程序法。當然,這種劃分不是絕對的,在實體法中也經常規定某些程序性問題,在程序法中,對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有更多的規定。程序法是實體法得以正確實施的保證,而司法活動則是實體法與程序法的綜合運用。
在研究法律和法律現象的過程中,法理學根據不同的標准將法律劃分為不同的范疇。根據法律的不同規定,可分為實體法和程序法。
實體法是指規定權利義務的具體內容或法律保護的具體情況的法律,如民法、合同法、婚姻法、公司法等。程序法是規定行政程序法、行政程序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立法程序法等有關程序,以保障權利或權力的實現或行使,保障權利或權利的實現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