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屬地原則
1. 屬人屬地原則體現的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什麼
屬人屬地原則體現的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地域文化,屬人原則和屬地原則是刑法中的重要原則,是區分管轄權歸屬的。 行政法中不存在這些原則,依據可以根據法條。
2. 在行政法中,對象適用於外國人嗎有些迷茫了。。。
1.我國行政法實復行屬地管制轄原則為主、其他原則為輔的方法,行政行為相對人包含外國人和外國組織。
2.除享有外交豁免權者以外交途徑解決的違反行政法規定的外國人和外國組織外,在依法追責時若國內法與國際條約發生沖突應優先適用國際條約和協定(我國聲明予以保留的條款以除外)。
3.有關規定散見於《著作權法》、《海關行政處罰實施條例》、《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維也納領事關系公約》等行政法淵源中。
4.一般對涉外行政行為的法律規定在程序方面相對而言更加嚴格。
3. 法的效力你了解多少
法的效力你了解多少
法的效力,即法律的約束力,指人們應當按照法律規定的那樣行為,必須服從。通常,法的效力分為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和非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也叫狹義的法的效力,即指法律的生效范圍或適用范圍。非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指判決書、裁定書、逮捕證、許可證、合同等的法律效力。這些文件在經過法定程序之後也具有約束力,任何人不得違反。但是,非規范性法律文件是適用法律的結果而不是法律本身,因此不具有普遍約束力。
來源
1、法的效力來自於法律。法律有國家強制力,法律規定了具體的否定性後果,任何明顯的違法行為都要受到國家相應的制裁——罰款、監禁甚至處死;法律保障社會成員的利益滿足,因此具有效力。
2、法的效力來自於社會道德基礎之上,法律體現公平、正義,因而人們服從政府、遵守法律。
3、法的效力來自於社會。民眾從小就養成了模仿他人所為的習慣,包括按照別人的行為守法的習慣。法律維護社會秩序,社會要求人們的行為符合法律。
位階
法的效力位階也稱為法的效力等級或法的效力層次,是指在一國的法的體系中,具有不同形式的法律規范在效力方面的層級差別。影響法的效力位階的因素主要有法的制定主體、制定時間、適用范圍等。確定法的效力的位階層次,主要是為了便於司法實踐中正確認識和處理法的效力沖突問題。
認定法的效力位階一般應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憲法至上。
憲法作為根本大法,在法的體系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一切法律、法規和規章都不得與其相沖突,不合乎憲法的任何法律、法規和規章,都不應具有法的效力。
第二,上位法優於下位法。
法的效力位階主要取決於立法主體在國家機構中的地位。一般來說,立法主體在國家機構中的地位越高,法的效力就越高。因此,當下位法和上位法的規定不一致時,應當適用上位階的法。這是處理法的效力層次的一般原則。
第三,新法優於舊法。
同一主體按照相同的程序先後就同一領域類的問題制定了兩個以上的法律規定,當兩個都具有法的效力的新舊規定不一致時,應當適用後來制定的規定,即「後法優於前法」或「新法優於舊法」。需要說明的是,新法優先於舊法的規定適用的前提是該新舊法律規定的制定主體是相同的,並且二者之間不存在一般法和特別法的關系。另外還應當指出的是,新法優於舊法和特別法法優於一般法的規定,並無適用上的先後,應當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做出決定。我國《立法法》第86條規定,同一機關制定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時,由制定機關裁決。
第四,特別法優於一般法。
同一主體在同一領域既有一般性立法,又有不同於一般立法的特別立法時,特別立法的效力通常優於一般性立法,也即所謂的「特別法優於一般法」。但是「特別法優於一般法」的原則只限於同一主體制定的法律規范,對於不同主體就相同領域內的問題制定的法律規范,仍然依照制定機關的等級決定法的效力位階的高低。而且,一般法和特別法應當屬於同一性質的法,假如屬於不同性質或不同部門的法,例如行政法和刑法之間,就不存在一般和特別的問題。
第五,國際法優於國內法。
一般而言,國際法既不高於也不從屬國內法,同時國內法也不從屬於國際法。面是在特定情形下,凡主權國家簽署或批准、認可的國際條約或國際慣例,對國內也有約束力,即使同一問題既有國際法規定又有國內法規定而兩者相沖突時,國內法律規范不得與國際條約或國際慣例相抵觸。當然,國際法優於國內法並不是絕對的,對於主權國家聲明保留的條款,就不適用該原則。
第六,強制性規定優先於任意性規定。
強制性規定是指法律、法規中的義務性或禁止性規定,該類規定,當事人沒有自由選擇的餘地。任意性規定是指法為當事人的行為提供了可以選擇的空間。當然,正因為是任意性規定,所以,當事人可以通過約定的方式排除該規定的適用。不過,任意性約定不得違背禁止性規定。對某一事項有強制性規定時,應優先適用強制性規定。
根據我國《立法法》的有關規定,我國法的效力層次可以概括為:
1、上位法的效力高於下位法,即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層次決定於其制定主體的法律地位,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
2、在同一位階的法律之間,特別法優於一般法,即同一事項,兩種法律都有規定的,特別法比一般法優先,優先適用特別法;
3、新法優於舊法。
種類
法的效力可以分為三種,即對象效力、空間效力、時間效力。
對象效力
法律對人的效力,是指法律對誰有效力,適用於哪些人。在世界各國的法律實踐中先後採用過四種對人的效力的原則,即屬人主義、屬地主義、保護主義和以屬地的原則為主,與屬人主義、保護主義相結合的原則這四種原則。
根據我國法律,對人的效力包括對中國公民的效力和對外國人、無國籍人的效力兩個方面。
1、屬人主義,即法律只適用於本國公民,不論其身在國內還是國外,非本國公民即使身在該國領域內也不適用。
2、 屬地主義,法律適用於該國管轄地區內的所有人,不論是否是本國公民,都受法律約束和法律保護,本國公民不在本國,則不受本國法律的約束和保護。
3、保護主義,即以維護本國利益作為是否適用本國法律的依據,任何侵害了本國利益的人,不論其國籍和所在地域,都要受該國法律的追究。
4、以屬地主義為主,與屬人主義、保護主義相結合。即既要維護本國利益,堅持本國主權,又要尊重他國主權,照顧法律適用中的實際可能性。
我國採用的是第四種原則。根據我國法律,對對象效力包括兩個方面:
1、對中國公民的效力。中國公民在中國領域內一律適用中國法律。在中國境外的中國公民,也應遵守中國法律並受中國法律保護。但是,這里存在著適用中國法律與適用所在國法律的關系問題。對此,應當根據法律區分情況,分別對待。
2、對外國人和無國籍人的效力。外國人和無國籍人在中國領域內,除法律另有規定者外,適用中國法律,這是國家主權原則的必然要求。
空間效力
法律的空間效力,也即法律發生效力的地域范圍,是指法律在哪些地域有效力,適用於哪些地區。法的空間效力范圍主要由國情和法的形式、效力等級、調整對象或內容等因素決定。
通常有三種空間效力范圍:
第一,法在全國范圍內有效
即在一國主權所及全部領域有效,包括屬於主權范圍的全部領陸、領空、領水,也包括該國駐外使館和在境外航行的飛機或停泊在境外的船舶。這種法一般是一國最高立法機關制定的憲法和許多重要的法律,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制定的行政法規一般也在全國范圍有效。中國憲法和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除本身有特別規定外,都在全國范圍內有效。
第二,法在一定區域內有效。
這有兩種情況,一是地方性法律、法規僅在一定行政區域有效,如中國有關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地方性法規、自治法規。一是有的法律、法規雖然是由最高國家立法機關或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制定的,但它們本身規定只在某一地區生效,因而也只在該地區發生法的效力。如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經濟特區的立法就只適用於一定的經濟特區。
第三,法具有域外效力
如涉及民事、貿易和婚姻家庭的法律。一國法的域外效力范圍,由國家之間的條約加以確定,或由法本身明文規定。
時間效力
法律的時間效力,指法律何時生效、何時終止效力以及法律對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為有無溯及力。
(一)法律的生效時間
法律的生效時間主要有三種:
1、自法律公布之日起生效(在沒有明確生效時間規定時,根據慣例,自法律公布之日起生效);
2、法律條文中自行規定具體生效時間;
3、規定法律公布後符合一定條件時生效(立法機關另行發布專門文件規定法律的生效時間)。
(二)法律終止生效的時間
法律終止生效,即法律被廢止,指法律效力的消滅。它一般分為明示的廢止和默示的廢止兩類。具體形式主要有:
1、法律法規本身規定了有效期,有效期屆滿,從而自動失效;
2、新法律法規明確規定自本法實施之日起,舊法律法規立即失效;
3、法律法規據以存在的時代背景或者條件消失,或者其所調整的對象不復存在,或者其使命完成,使法律法規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從而自動失效(比如當年社會主義改造時期的一些特殊法律規定);
4、權力機關進行法律法規清理,對外公布某項法律法規作廢;
5、隨著新法律法規的頒布實施,相關內容與已生效的新法抵觸的舊的法律法規自動失效。
(三)法的溯及力
法的溯及力,也稱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法律對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為是否適用。如果適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適用,就沒有溯及力。法律是否具有溯及力,不同法律規范之間的情況是不同的。關於法律的溯及力問題,一般通行兩個原則:首先「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即國家不能用現在制定的法律指導人們過去的行為,更不能由於人們過去從事某種當時是合法而現在看來是違法的行為,而依照現在的法律處罰他們。其次,作為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的補充」,法律規范的效力可以有條件地適用於既往的行為。從我國有關法律溯及既往的原則的規定,一般採用「不溯及既往」的原則。具體表現在,就有關侵權、違約的法律和刑事法律而言,一般適用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則,而在某些有關民事權利的法律中,法律有溯及力。
4. 行政機關有沒有屬地管理原則
行政許可法第64條規定了行政許可監督檢查的屬地管理原則。行政許可法第64條規定:「被許可人在作出行政許可決定的行政機關管轄區域外違法從事行政許可事項活動的,違法行為發生地的行政機關應當依法將被許可人的違法事實、處理結果抄告作出行政許可決定的行政機關。」
5. 警號076639是怎麼處理的
1.《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七條:對不需要逮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傳喚到犯罪嫌疑人所在市、縣內的指定地點或者到他的住處進行訊問,但是應當出示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的證明文件。對在現場發現的犯罪嫌疑人,經出示工作證件,可以口頭傳喚,但應當在訊問筆錄中註明。
2.《行政處罰法》第三十四條:執法人員當場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應當向當事人出示執法身份證件,填寫預定格式、編有號碼的行政處罰決定書。行政處罰決定書應當當場交付當事人。
3.《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八十二條第一款後段:對現場發現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人民警察經出示工作證件,可以口頭傳喚,但應當在詢問筆錄中註明。
4.《人民警察法》第九條:為維護社會治安秩序,公安機關的人民警察對有違法犯罪嫌疑的人員,經出示相應證件,可以當場盤問、檢查;
5.《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八十條:交通警察執行職務時,應當按照規定著裝,佩帶人民警察標志,持有人民警察證件,保持警容嚴整,舉止端莊,指揮規范。
6.公安部《交通警察道路執勤執法工作規范》第三十四條:交通警察在查處交通違法行為時,應當嚴格執行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程序。
當初公安部通報公安機關統一配發使用人民警察證有關情況時,曾搞過一場新聞發布會,當時的公安部人事訓練局副局長樊京玉(現任中國人民公安大學黨委書記)在發布會上明確指出:如果群眾有要求,雖然你穿著警服執法,但是我還需要再繼續確認,可以要求著裝警察進一步出示警察證件確認,這個時候人民警察要主動及時地出示。樊京玉還強調:「對於公安民警來說,持有和出示人民警察證意味著一方面他要依法履行職責,行使權力。另一方面,他也必須切身遵守法律法規,嚴格約束行為舉止,自覺接受社會監督。」
《人民警察法》是針對所有警察提出的要求,《道路交通安全法》是針對交警提出的要求。該法第80條明確規定:「交通警察執行職務時,應當按照規定著裝,佩帶人民警察標志,持有人民警察證件。」較之《人民警察法》中的「或者持有人民警察證件」,《道路交通安全法》要求交警在著裝、佩戴標志的同時「持有人民警察證件」。也就是說,交警即便著制式警服,也「應該持證」
6. 行政案件屬地管轄原則
行政案件是指依據行政法為內容而發生的案件。行政案件一般包括拆遷、營業執照頒發等的案件。行政案件跟其它案件一樣,都需要解決管轄權的問題。只有解決好管轄權問題,才能更好結案。那麼行政案件屬地管轄原則是什麼?接下來由為您解答。一、行政案件屬地管轄原則
1、便於當事人參加訴訟,特別是便於作為原告的行政管理相對人參加訴訟;
2、有利於人民法院對案件的審理、判決和執行;
3、有利於保障行政訴訟的公正、准確;
4、有利於人民法院之間工作量的合理分擔。
二、一般地域管轄
《行政訴訟法》第十八條規定:一旦經過復議,無論復議機關維持決定或者做出改變決定或者不作為,都可以選擇原機關所在地或復議機關所在地法院管轄。經復議的案件,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這里需要注意的問題是:
一般地域管轄適用於沒有法定特殊因素的一般行政案件。如果一個案件兼具兩種性質,應當優先適用特殊地域管轄規定。例如,復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不動產案件,在管轄上應適用有關不動產的特殊管轄規定。
一般地域管轄採取了「原告就被告」原則。行政案件原則上:由最初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法院管轄,這是為了:
(1)便利當事人訴訟。
(2)便於法院通知、調查取證與執行。
(3)尊重法規、規章及其他規范性文件效力的區域性;由被告行政機關所在地法院管轄,能保證行政機關的依據與審判機關審查的依據的一致性,避免出現區域規范沖突。
(4)防止濫訴。
復議機關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案件,仍由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轄。在這種情況下,復議決定是原具體行政行為的簡單重復,審查的客體實際上仍然是原具體行政行為。
復議機關改變了原具體行政行為,可以由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的法院管轄,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的法院管轄,這屬於共同管轄的一種情形。復議機關改變具體行政行為意味著原行政行為失去效力,作出了一個新的具體行政行為。根據《行訴法解釋》第7條規定,所謂「復議決定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是指如下情形之一:
(1)復議決定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所認定的主要事實和證據的。所謂主要事實,是指具體行政行為的法定構成要件事實,主要證據則是證明構成要件事實的證據。在這里.「改變」包括補充、替代、調換以及推理過程改變、重新認定等情形。
(2)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所適用的規范依據且對定性產生影響的。所謂「改變」,包括增加、減少、調整原具體行政行為所適用的法律條款,或者作出了新的解釋,或者改變案件的定性。
(3)撤銷、部分撤銷或者變更原具體行政行為處理結果的。復議決定無論是否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所認定的事實和所適用的依據,只要最終在處理結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就應當適用該條款規定的訴訟管轄。處理結果的改變有撤銷、部分撤銷、變更等形式。
三、特殊地域管轄
行政訴訟法規定的特殊地域管轄有兩種情況:
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訴訟,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法院管轄。對此,《行訴法解釋》第九條第l款規定:行政訴訟法第18條規定:「原告所在地」,包括原告的戶籍所在地,經常居住地和被限制人身自由地。所謂經常居住地,是指公民離開住所地連續居住滿1年以上的地方。所謂被限制人身自由所在地,是指公民被羈押、限制人生自由的場所的所在地。
行政訴訟法做這種規定的主要目的是方便公民起訴,防止行政機關規避法律。這里需要注意的問題是:
(1)凡涉及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無論其名稱,措施、程序和實施狀態如何,一律適用該特殊管轄。
(2)行政拘留是否屬於這里所說的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學理上存在爭議。從保護公民訴權的角度來看,對公民採取行政拘留措施應當適用特殊地域管轄。
(3)針對同一個案件,同一個或者不同的行政機關採取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限制財產權利的強制措施、行政處罰的,原告可以選擇管轄法院,受訴人民法院可以一並管轄。如果原告要求一並管轄,則受訴法院應當一並管轄。對此,《行訴法解釋》第9條第2款規定:行政機關基於同一事實既對人身又對財產實施行政處罰或者採取行政強制措施的,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公民、被扣押或者沒收財產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上述行為均不服的,既可以向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也可以向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受訴人民法院可一並管轄。
因不動產而提起的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轄。所謂不動產,是指形體上不可移動或者移動就會損失其經濟價值的財產,如土地、建築物、灘塗、山林、草原等。不動產所在地法院管轄是訴訟管轄制度中的一般規則,主要是為了就近調查,便於法院執行。這里需要注意的問題是:
(1)「不動產」的范圍。行政訴訟法所指的「不動產」,應當是指「不動產權」,而不是「不動產物」;也就是說,屬於不可移動或者移動即損失其價值的物權。具體包括:不動產所有權、使用權案件,建築物的拆除、改建案件,不動產污染案件,自然權屬徵收案件,自然資源採伐許可案件等。
(2)必須是「不動產案件」,即「不動產」必須是案件的客體或者當事人爭議的標的,或者「不動產」是產生行政訴訟的原因,當事人起訴就是為了解決不動產權屬問題,如果不動產僅僅是證據或者關聯情況,則不屬於不動產案件。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國有資產產權管理行政案件管轄問題的解釋》(2001年2月21日),當事人因國有資產產權界定行為提起行政訴訟的,應當根據不同情況確定管轄法院。產權界定行為直接針對不動產作出的,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產權界定行為針對包含不動產在內的整體產權作出的,由最初作出產權界定的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經過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改變原產權界定行為的,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這就是為您帶來的行政案件屬地管轄原則的相關內容。行政案件屬地原則是要根據便捷,高效的原則。這有利於提高公眾對於行政行為的信賴度,更有利於社會的發展。
7.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1、行政訴訟法是程序法。程序法是規定以保證權利和職權得以實現或行使,義務和責任得以履行的有關程序為主要內容的法律。
行政法是實體法。實體法是規定和確認權利和義務以及職權和責任為主要內容的法律。
2、行政法的基本內容包括三大部分:
(1)行政組織法;
(2)行政行為法;
(3)行政法制監督、行政救濟、行政責任法。
行政法的這三個部分分別調整著不同的行政關系:
行政組織法主要調整內部行政關系;
行政行為法,主要調整行政管理關系;
行政法制監督、行政救濟、行政責任法主要調整行政法制監督關系。
3、 行政訴訟法
行政訴訟法是規范行政訴訟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4、 行政訴訟法的淵源
具體而言其法律淵源主要有:
(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的規定尤其是有關公民基本權利的規定對行政訴訟活動的進行具有基礎性的指導和規范作用。
(2)國際條約。《行政訴訟法》第7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參加的國際條約同本法有不同規定的,適用該國際條約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
(3)《人民法院組織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中有關審判組織、審判程序以及法律監督的規定。
(4)行政訴訟法典。
(5)單行法律、法規。
(6)正式有效的法律解釋。主要是指《若干解釋》以及有權機關對法律、法規所作的其它解釋;
(7)民事訴訟的有關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除依照行政訴訟法和本解釋外,可以參照民事訴訟的有關規定。
5、 行政訴訟法的效力范圍
行政訴訟法的效力范圍,是指行政訴訟法的適用范圍,具體包括行政訟法的空間效力、時間效力、對人的效力和對事的效力。
(1) 空間效力
空間效力是指行政訴訟法適用的地域范圍。我國行政訴訟法適用於我國國家主權所及一切空領域,包括我國的領土、領空、領海以及領土延伸的所有空間。也就是說凡在我國進行行政訴訟活動,均應適用我國行政訴訟法。
我國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不適用我國行政訴訟法。有關行政訴訟的地方性法規和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只能在本行政區域內適用。
(2) 時間效力
時間效力是指行政訴訟法適用的時間范圍,具體包括行政訴訟法的生效、失效的起止時間以及行政訴訟法對該法生效前發生的行政案件的溯及力。我國行政訴訟法第75條規定:本法從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該日期即為行政訴訟法的生效日期。同時,我國行政訴訟法不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3) 對人的效力
行政訴訟法的效力,是指行政訴訟法能對哪些人有拘束力,對哪些人沒有拘束力。我國行政訴訟法採用屬地原則確定對人的效力。凡在我國領域內進行行政訴訟的,無論當事人為中國公民、法人還是外國公民、外國組織或無國籍人,均適用我國行政訴訟法。但是,中國參加或締結的國際條約對外國公民的權利作了特殊規定的,適用該規定。外交代表享有民事管轄豁免和行政管轄豁免,據此,除非派遣國政府明確表示放棄豁免或者外交人員從事與公務無關的活法,行政訴訟法對其沒有約束力。
(4) 對事的效力
對事的效力,是指行政訴法對行政案件的適用范圍,即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圍。
6、 行政訴訟法與行政法的關系
(1) 行政訴訟法與行政實體法
行政訴訟法是規范行政訴訟行為,調整行政訴訟關系的程序法,它規定法院、訴訟當事及其他參與人在訴訟活動中的程序性權利和義務,因此,是有關程序規范的總和。而行政實體法是規定行政機關及相對一方實體權利義務的法律規范。所以,二才規定的內容及范圍是不同的。但是,行政訴訟法與行政實體法也有一定的聯系。行政訴訟法是保證實體法得到正確實施的重要手段。
(2) 行政訴訟法與行政程序法
行政訴訟法與行政程序法都屬於程序法,都是保證行政實體法正確實施的手段。但適用的主體不同,所處的階段也不同。行政訴訟法主要是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的程序依據;而行政程序法主要是行政機關行使行政權力,實施公務行為的依據。從適用的階段看,行政訴訟法是審理行政案件時適用的程序法,因而是事後救濟程序;而行政程序法是關於行政得為的程序法,它於行政行為的全過程,不僅包括事後救濟程序,也包括事前、事中程序。通常情況下,行政實體法首先通過行政程序法得以實施,只有發生行政爭議時,才有適用行政訴訟法,通過訴訟程序實施行政實體法的必要。
7、 行政訴訟法的立法目的
(1) 保證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
(2) 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3) 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行使行政職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