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履行抗辯權

民事訴訟法履行抗辯權

發布時間: 2022-01-25 21:43:15

1. 民事訴訟法訴訟時效抗辯是什麼

法律分析:訴訟時效抗辯是指當事人行使訴訟時效抗辯權的法律行為。即對已進入訴訟階段,對對方當事人違反有關訴訟時效相關規定,當事人可以向法院提出「訴訟時效抗辯」,請求駁回對方當事人的訴訟請求。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八條 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第一百八十九條 當事人約定同一債務分期履行的,訴訟時效期間自最後一期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計算。

第一百九十二條 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的,義務人可以提出不履行義務的抗辯。

訴訟時效期間屆滿後,義務人同意履行的,不得以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為由抗辯;義務人已經自願履行的,不得請求返還。

第一百九十三條 人民法院不得主動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2. 比較民法中的請求權和抗辯權的異同

合同履行中的三大抗辯權

在合同履行中,當事人可享有同時履行抗辯權、先履行抗辯權、不安抗辯權。這些抗辯權利的設置,使當事人在法定情況下可以對抗對方的請求權,使當事人的拒絕履行不構成違約,可以更好地維護自己的利益。
①同時履行抗辯權。當事人互負到期債務,沒有先後履行順序的,應當同時履行。一方在對方履行之前有權拒絕其履行要求,一方在對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時,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要求。
②先履行抗辯權。當事人互負債務,有先後履行順序,先履行一方示履行的,後履行一方有權拒絕其履行要求。先履行一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時,後履行一方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要求。
③不安抗辯權。不安抗辯權的行使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中止履行。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有下列情況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經營狀部分嚴重惡化;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喪失商業信用;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第二階段為解除合同。當事人依照上述規定中止履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對方提供適當擔保時,應當恢復履行。中止履行後,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並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
但是,不安抗辯權的行使是有一定條件和限制的。如無確切證擾證明對方零部件失履行能力而中止履行的,或者中止履行後,對方提供適當擔保時而拒不恢復履行的,不安抗辯權人承擔違約責任。

3. 請求權和抗辯權對比區別是什麼

法律分析:1、概念不同。

(1)抗辯權是權利人所享有的對抗對方當事人請求權的權利。其作用在於阻止對方請求權的效力,其典型形式有雙務合同中的同時履行抗辯權、不安抗辯權以及保證人的檢索抗辯權等。

(2)請求權為法律關系的一方請求他方為一定行為或不行為的權利。權利人不能對權利標的進行直接支配,而只能請求義務人配合進行。債權為典型的請求權。

2、作用不同。

(1)請求權的權利人不能對權利客體直接支配,必須通過義務人的作為或不作為,才能實現其權利。請求權是聯系民法與民事訴訟法的紐帶。實體法上的請求權與程序法上的請求權聯系在一起。

(2)抗辯權的作用在於防禦,而不在於攻擊,因此必須有他人的請求,始有行使抗辯權的可能,如同時履行抗辯權、不安抗辯權、先訴抗辯權等。抗辯權與請求權居於對立地位。但有抗辯權時,並非請求權不存在或者沒有根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五百二十七條 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

(一)經營狀況嚴重惡化;

(二)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

(三)喪失商業信譽;

(四)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

當事人沒有確切證據中止履行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第五百二十八條 當事人依據前條規定中止履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對方提供適當擔保的,應當恢復履行。中止履行後,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視為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並可以請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

4. 抗辯權與訴訟抗辯的區別是怎麼樣的

我們國家的抗辯和抗辯權是法律當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很多人對於抗病和抗辨權亦存在著一定的混淆,那麼,抗辯權與訴訟抗辯的區別是怎麼樣的?可以告訴大家,訴訟方面的抗辯權,指的是在程序方面的,抗辯權主要是實體方面存在的具體權利。
一、抗辯權與訴訟抗辯的區別是怎麼樣的?
抗辯權與其他抗辯的根本區別何在?抗辯權與程序抗辯十分容易區分,妨訴抗辯和證據抗辯是針對訴訟或仲裁程序而採取的程序性手段,其法律依據是以民事訴訟法為核心的程序法規則,抗辯權是實體權利,其針對的是實體請求權。對於其他實體抗辯而言,在權利障礙抗辯的場合,往往通過主張合同無效、合同不成立、無法律關系等來說明請求權自始不發生;在權利毀滅抗辯的場合,往往通過行使撤銷權或者主張民事法律行為已被撤銷、請求權已獲滿足等來消滅請求權或者說明請求權已消滅。
1、同時履行抗辯權
當事人互負到期債務,沒有先後履行順序的,應當同時履行。一方在對方履行之前有權拒絕其履行要求,一方在對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時,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要求。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六十六條規定:當事人互負債務,沒有先後履行順序的,應當同時履行。一方在對方履行之前有權拒絕其履行要求。一方在對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時,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要求。
2、先履行抗辯權
當事人互負債務,有先後履行順序,先履行一方示履行的,後履行一方有權拒絕其履行要求。先履行一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時,後履行一方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要求。
3、不安抗辯權
不安抗辯權的行使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中止履行。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有下列情況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經營狀部分嚴重惡化;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喪失商業信用;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第二階段為解除合同。當事人依照上述規定中止履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對方提供適當擔保時,應當恢復履行。中止履行後,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並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
二、同時履行抗辯權成立的條件是什麼?
1、雙方當事人因同一雙務合同而互負債務。
不安抗辯權為雙務合同的效力表現,其成立須雙方當事人因同一雙務合同而互負債務,並且該兩項債務存在對價關系。
2、後給付義務人的履行能力明顯降低,有不能為對待給付的現實危險。
不安抗辯權制度保護先給付義務人是有條件的,只有在後給付義務人有不能為對待給付的現實危險、害及先給付義務人的債權實現時,才能行使不安抗辯權。
所謂後給付義務人的履行能力明顯降低,有不能為對待給付的現實危險,包括:其經營狀況嚴重惡化;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謊稱有履行能力的欺詐行為;其他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能力的情況。
3、有先後的履行順序,享有不安抗辯權之人為先履行義務的當事人。
4、先履行義務人必須有充足的證據證明相對人無能力履行債務。
5、先履行一方的債務已經屆滿清償期。
6、後履行義務未提供擔保。
=根據我國相應的法律規定,訴訟抗辯權,他針對的是訴訟或者仲裁程序而採取的特別的程序性手段,但是抗辯權利它通常指的是合同法上的三種抗辯權利,包括同時間後和不安抗辯權。也可咨詢一下律師
延伸閱讀:
連帶責任的保證人之間有先訴抗辯權嗎
不安抗辯權行使怎麼確定
什麼情況下可以行使不安抗辯權

5. 什麼是後履行抗辯權

後履行抗辯權是指在雙務合同中應當先履行的一方當事人未履行或者不適當履行,到履行期限的對方當事人享有不履行、部分履行的權利。後履行抗辯權屬延期的抗辯權,只是暫時阻止對方當事人請求權的行使,非永久的抗辯權。對方當事人完全履行了合同義務,後履行抗辯權消滅,當事人應當履行自己的義務。當事人行使後履行抗辯權致使合同遲延履行的,遲延履行責任應由對方當事人承擔。 一、後履行抗辯權的發生條件 後履行抗辯權後履行抗辯權的發生,需具備以下條件: 1、需基於同一雙務合同。 雙方當事人因同一合同互負債務,在履行上存在關聯性,形成對價關系。單務合同無對價關系,不發生後履行抗辯權。如果當事人互負的債務不是基於同一雙務合同,亦不發生後履行抗辯權。 2、該合同需由一方當事人先為履行。 在雙務合同中,雙方當事人的履行,多是有先後的。這種履行順序的確立,或依法律規定,或按當事人約定,或按交易習慣。很多法律對雙務合同的履行順序做有規定。當事人在雙務合同中也可以約定履行順序,誰先履行,誰後履行。在法律未有規定、合同未有約定的情況下,雙務合同的履行順序可依交易習慣確立。例如,在飯館用餐,先吃飯後交錢。旅店住宿,先住宿後結帳。乘飛機、火車,先購票,後乘坐。 倘若依照法律規定、合同約定、交易習慣仍不能確定誰先履行合同,此時可採用擔保等方法確立誰為履行先。例如,在一項買賣合同,誰也不願先履行,賣方不願先交貨,怕買方收貨不交錢。在這種情況下,當事人可以約定由銀行協助雙方履行,買方先將貨款打入銀行,由銀行監管此款,賣方即行發貨,買方驗收後,銀行將款項撥付賣方。合同按此順序履行。 3、應當先履行的當事人不履行或者不適當履行 具備上述條件,發生後履行抗辯權,即沒有先履行義務但已到履行期的對方當事人享有不履行或者部分履行的權利。應當先履行合同的當事人不能行使後履行抗辯權。效力:①行使後履行抗辯權,使後履行一方中止履行自己的債務,延緩但並不消滅對方請求權,也不消滅當事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②先履行一方恢復履行,或採取補救措施,變違約為適當履行後,後履行抗辯權消失,後履行一方仍須履行自己的義務。③此權的行使使合同履行遲延的,不影響後履行方向對方主張違約責任。 二、後履行抗辯權的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六十七條規定:「當事人互負債務,有先後履行順序,先履行一方未履行的,後履行一方有權拒絕其履行要求。先履行一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後履行一方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要求。」 後履行抗辯權本質上是對違約的抗辯,在這個意義上,後履行抗辯權可以稱為違約救濟權。後履行抗辯權是我國《合同法》所獨創的一種抗辯制度,該抗辯權的名稱也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應稱為先履行抗辯權,也有人認為應稱為後履行抗辯權。這一條所設定的抗辯權是為後履行的一方設定的抗辯權,比較而言,將之稱為後履行抗辯權更為合理。 創立後履行抗辯權的概念,更加完善了履行抗辯制度。三種抗辯權同時存在:即負先履行義務者有不安抗辯權,負同時履行義務者有同時履行抗辯權,負後履行義務者有後履行抗辯權。 三、後履行抗辯權的適用情形 1、應當先履行的當事人不履行義務,已到履行期的應當後履行的對方當事人享有不履行合同的權利。例如出租方不交付租賃物,承租方有權不付租金。 2、應當先履行的當事人不適當履行合同造成根本違約,對方當事人享有不履行的權利。例如,供貨方交付假冒商品,購買方有權不付貨款。 3、應當先履行的當事人不適當履行構成部分履行,對方當事人有權就未履行部分拒絕給付,只對其相應給會。例如一萬噸大米的買賣合同,賣方只交付了八千噸大米,尚欠二千噸,買方應當支付八千噸大米的價金,有權不付二千噸大米的價金。 四、後履行抗辯權的違約反訴 民事訴訟法後履行抗辯權是雙務合同中後履行一方當事人在對方違約的情況下,對抗其請求自己履行合同義務或承擔違約責任的權利,行使後履行抗辯權並不否認合同關系的存在,不消滅或吞並對方的請求權,僅僅是對抗對方的請求權,以達到延遲履行債務的目的。所以,後履行抗辯權屬於延遲抗辯權。在進入訴訟程序之前,一方當事人行使後履行抗辯權可以有效的對抗另一方的請求,拒絕履行其債務。但是,另一方當事人仍然可以基於存在的合同關系和享有的請求權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法院判決對方履行債務或承擔違約責任。對於要求承擔違約責任的訴訟請求,如上文所述,當然不應當得到法院的支持。但是對於其要求對方履行債務的請求,是否應當得到法院的支持呢?也就是說,在進入訴訟程序後,當事人行使後履行抗辯權的行為應當如何定性呢?在有先後履行順序的雙務合同中,負有先履行義務的一方當事人(原告)基於實體權利提出訴訟請求後,另一方當事人(被告)主張後履行抗辯權,其作用僅起到防禦的目的,並不是進攻的手段。 所以,被告在訴訟過程中行使後履行抗辯權屬於其對原告的訴訟請求進行的反駁。該反駁僅能防禦原告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的訴訟請求,但不能抵消或吞並原告要求其履行債務的訴訟請求,此時的訴訟標的仍為原告主張的法律關系,審理的對象是原告的請求權能否成立。如果經過審理,原告主張的法律關系是有效的,其享有合同債權,則法院應當支持原告要求被告履行債務的請求。因為:首先,該債務是客觀存在的,原告基於此享有的請求權是合法的,被告行使後履行抗辯權僅使其債務的履行延遲,而沒有消滅或否定其負有的債務和原告享有的請求權;其次,退一步講,如果法院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也就是說判決被告繼續延遲履行債務,那麼雙方的法律關系仍然處於不穩定狀態,定紛止爭的訴訟目的就沒有實現;第三,在雙務合同中,雙方當事人互負債務,享有對應的請求權。同樣,雙方也均享有基於請求權這項實體權利的訴訟請求權。換而言之,在原告提出訴訟請求後,被告不應當僅僅主張履行抗辯權進行反駁,而應當基於自己享有的請求權,提出要求對方按約履行債務或承擔違約責任的訴訟請求,即提起反訴,以抵消或吞並原告的訴訟請求。否則應承擔由於自己怠於行使法律賦予的權利所帶來的不利後果。 合同法後履行抗辯權,是指依照合同約定或法律規定負有先履行義務的一方當事人,屆期未履行義務或履行義務嚴重不符合約定條件時,相對方為保護自己的期限利益或為保證自己履行合同的條件而中止履行合同的權利。後履行抗辯權本質上是對違約的抗辯,在這個意義上,後履行抗辯權可以稱為違約救濟權。

6. 請求權與抗辯權關系

請求權與抗辯權關系,我是這么理解的:
請求權就是有權要求對方作一定的行為的權利。
抗辨權就是有權針對對方的請求權,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

應該說這兩個權利一個是予一個是盾,一個在先,一個在後。

7. 民事訴訟法訴訟時效有多久

《民法總復則》第一百八十八條制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第一百八十九條規定,當事人約定同一債務分期履行的,訴訟時效期間自最後一期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計算。第一百九十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對其法定代理人的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該法定代理終止之日起計算。第一百九十一條規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第一百九十二條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的,義務人可以提出不履行義務的抗辯。第一百九十三條規定,人民法院不得主動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8. 提交民事抗訴申請書需要哪些材料

需要的材料:

1、上訴狀(按照對方當事人人數提供副本)陳訴抗訴理由;

2、當事人身份證明(單位需提交法定代表人身份證明、組織機構代碼證復印件、法定代表人身份證復印件、企業營業執照副本復印件);

3、判決書;

4、若當事人授權他人代為提起上訴,應當提供授權委託書。

9. 法律上,抗辯和抗辯權的區別

抗辯權,廣義上是指對抗請求權或否認他人的權利主張的權利,有的稱為異議權;狹義上僅指對抗請求權的權利。
抗辯權的作用在於對抗請求權,又可分為一時抗辯權和永久抗辯權。
依照我國《擔保法》的規定,抗辯權是指債權人行使債權時,債務人根據法定事由對抗債權人行使請求權的權利。抗辯權以法律規定的抗辯事由為依據,以對方當事人請求權的存在和有效為前提,這一權利的行使可以造成對方請求權的消滅或者使其效力延期發生。
保證人的抗辯權則是指,主合同債權人向保證人提出承擔保證責任的要求時,保證人根據一定的抗辯事由所享有的反駁債權人請求,拒絕或延緩承擔保證責任的一種權利。其實,保證人的抗辯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保證人享有的屬於主債務的抗辯權,另一類是專屬於保證人的抗辯權即保證人的先訴抗辯權。
抗辯和抗辯權,是民法上極為重要的概念。但是對這兩個相關的概念的不同含義及其類型,學界的認識較為模糊。例如,在我國學者中,大多認為廣義的抗辯權包括了抗辯的概念,即廣義上的抗辯權包括狹義的抗辯權和訴訟上的抗辯。這是認識不符合抗辯權概念的歷史發展的,顛倒了這二個概念之間的種屬關系。
抗辯權包含在抗辯之中。抗辯權乃專指對抗他人請求權行使的權利。抗辯權具有永久性、無被侵害可能性、不可單獨讓與性、無相對義務觀念性等四個特徵。抗辯和抗辯權之間、抗辯和反訴及否認和反駁之間,都存在著明顯的區別。

熱點內容
最高人民法院假釋 發布:2025-08-28 10:04:07 瀏覽:473
法官判錯案向哪個部門控告 發布:2025-08-28 09:55:12 瀏覽:947
前海法院條例 發布:2025-08-28 09:45:48 瀏覽:618
勞動合同法以欺詐手段 發布:2025-08-28 09:44:52 瀏覽:199
建設法治社會的重要任務是 發布:2025-08-28 09:44:08 瀏覽:481
司法教導書 發布:2025-08-28 09:36:55 瀏覽:170
商法二試題下載 發布:2025-08-28 09:36:51 瀏覽:990
2017年民事訴訟法241條 發布:2025-08-28 09:28:53 瀏覽:510
法院和稅務 發布:2025-08-28 09:24:43 瀏覽:726
新聞法治逃脫 發布:2025-08-28 09:24:42 瀏覽: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