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辦案人員簽字
『壹』 新刑事訴訟法關於證據的規定有哪些
證據的種類,是指表現證據事實內容的各種外部形式,具有法律約束力。《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條規定了刑事案件證據的八個種類,分別是:(一)物證,是指以其物質屬性、外部特徵、存在狀況等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一切物品和痕跡。(二)書證,是指以其記載的內容和反映的思想來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書面材料或其他物質材料。(三)證人證言,是指證人就其所了解的案件情況向公安司法機關所作的陳述。 (四)被害人陳述,是指刑事被害人就其受害情況和其他與案件有關的情況向公安司法機關所作的陳述。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有關案件的情況向偵查、檢察和審判人員所作的陳述。內容主要包括承認自己有罪的供述和說明自已無罪、罪輕的辯解。(六)鑒定意見,是指受公安司法機關指派或聘請的鑒定人,對案件中的專門性問題進行鑒定後所作出的書面結論。(七)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八)視聽資料、電子數據,是指以錄音、錄像、電子計算機或其他高科技設備所存儲的信息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資料。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條 可以用於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證據包括:(一)物證;(二)書證;(三)證人證言;(四)被害人陳述;(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六)鑒定意見;(七)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八)視聽資料、電子數據。
『貳』 公安辦案人員取證後需要自己簽名嗎
辦案人抄員需要簽名。襲
言詞證據:詢問或訊問完成後,證人、被害人或者犯罪嫌疑人核對筆錄簽字後,辦案人員也要簽字。
物證、書證等,辦案人員簽字確認是原件。原物,或經核對與與原件原物一致。
扣押清單、辨認筆錄、勘驗筆錄等,犯罪嫌疑人、見證人、辦案人員均要簽字。
鑒定結論,承擔鑒定任務的鑒定人簽字,鑒定機構蓋章,並附上鑒定人的鑒定資格證復印件。
『叄』 代被告人簽字構成什麼罪代被告人簽詢問筆錄(在被告不
認為派出所筆錄跟事實不符,但已經簽字按手印,必須提供有力證據才能推翻。
根據《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六十三條規定:「詢問筆錄應當交被詢問人核對,對沒有閱讀能力的,應當向其宣讀。記錄有誤或者遺漏的,應當允許被詢問人更正或者補充,並要求其在修改處捺指印。被詢問人確認筆錄無誤後,應當在詢問筆錄上逐頁簽名或者捺指印。拒絕簽名和捺指印的,辦案人民警察應當在詢問筆錄中註明。」
所謂筆錄簽字指不僅簽自己的名字,還得簽上「以上筆錄看過和我所說的一樣」的字樣,所以你如果覺得派出所筆錄跟事實不符,但已經簽字按手印,必須能夠提供有力證據來推翻之前的筆錄,否則就要承擔該筆錄的後果。
詢問筆錄(record of question),又稱「詢問證人筆錄」,是司法人員在刑事訴訟活動中,就詢問證人、被害人的過程及內容所作的文字記錄。詢問筆錄可以作為證據使用。法律規定,詢問證人、被害人應當製作筆錄。
詢問筆錄要如實地、完整地記載證人、被害人的陳述。詢問筆錄的處理辦法同訊問被告人筆錄的處理辦法一樣。要交給證人、被害人核對,並允許其改正其中的錯誤。證人、被害人要求自己親筆書寫證詞的,要允許書寫,必要時,也可以讓證人、被害人親筆書寫證詞。詢問筆錄的順序應該符合實際的詢問順序。證人或被害人以及詢問人員都應該在詢問筆錄上簽名。
詢問筆錄作為記載證人所提供的證言,具有法律的嚴肅性。在詢問開始時,詢問人應向被詢問人宣講《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九十八條規定,並在筆錄上作出如下記載:「詢問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九十八條規定,告知被詢問人應當如實提供證書、證言,如有意作偽證或隱匿罪證要負的法律責任。」被詢問人應當在簽名後蓋章或捺指紋,筆錄各頁之間也應蓋上騎縫章(或捺指紋)。
『肆』 刑事拘留通知家屬去簽字,如果不去簽字對拘留人有什麼影響
1、刑事拘留後會關押在哪裡?
嫌疑人歸案後,在送往看守所之前,一般會臨時羈押在公安機關的辦案區,該區域有全程的錄音錄像,以保證辦案的程序合法有效,同時一般情況下偵查人員會在辦案區進行第一次訊問,嚴禁偵查人員將嫌疑人帶往辦案區以外的區域進行偵查活動。根據相關法律規定,有作案嫌疑的嫌疑人到案後24小時內會送至看守所進行羈押,刑事拘留後法定的羈押場所為看守所。
2、刑事拘留後如何告知家屬?
刑事拘留或者留置後,除有礙偵查或者無法通知情形以外,決定拘留或留置的機關應當把原因和羈押的處所,在24小時以內,通知家屬或者他的所在單位。
其次就是如果家屬沒有收到《刑事拘留通知書》的話,一般採取電話通知家屬來領取告知書,沒有家屬電話的,一般會根據嫌疑人或被調查人提供的地址和收件人或者身份證上的地址進行掛號信郵寄。
3、刑事拘留以後家屬可以見嫌疑人嗎?
根據我國目前的相關規定,除辦案單位外,只有辯護律師可以在刑事拘留後對嫌疑人依法進行會見,親屬包含夫妻、父母、子女等都無法會見到嫌疑人。
所以被刑事拘留後,家屬應該怎麼做呢?
從實踐中看,嫌疑人在被刑事拘留後,家屬能夠做的很少,且家屬一般不具有專業的法律知識,往往著急但不知道做什麼,律師提醒您,作為家屬應當注意以下事項:
1)不要病急亂投醫,在不了解案件情況的前提下,不盲目信任熟人關系,謹防被騙子或者法律「串串」騙取財物。
2)盡快到看守所送些衣物、被褥及生活費,讓嫌疑人知道家屬已經知道被刑事拘留的消息並在關心他,避免嫌疑人在看守所緊張過度或失落。
很多人問過,能不能送物品進看守所?我去送東西會不會被打?誇張了誇張了。
相反,送換洗的衣物給家人非常有必要,不要讓裡面的人覺得自己孤立無援,更重要的是,他需要遵守看守所統一的著裝規則,如果沒有及時送到衣服,很有可能只能穿別人剩下的衣服,由於看守所的人員屬性比較雜,環境也比較雜亂,會有被傳染疾病的風險,所以最好還是送新衣物比較安全。
而且看守所的生活環境和伙食情況可想而知,我們之前寫到過,所以有條件的可以補給一些錢給他們,以便他們在裡面買食物和生活物資。送之前可以提前弄清楚看守所的要求。
『伍』 刑事案件被拘留家屬不簽字會拘留嗎
家屬簽字,家屬簽字不是徵求家屬的意見,是把刑事拘留通知書送達家屬,家屬簽字表示收到,是否不影響刑事拘留的執行,也不影響送達的事實。
《刑事訴訟法》
第八十三條 公安機關拘留人的時候,必須出示拘留證。
拘留後,應當立即將被拘留人送看守所羈押,至遲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除無法通知或者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通知可能有礙偵查的情形以外,應當在拘留後二十四小時以內,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屬。有礙偵查的情形消失以後,應當立即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屬。
『陸』 刑事訴訟案件重新鑒定
刑事訴訟案件當事人可以申請重新鑒定。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六條規定:偵查機關應當將用作證據的鑒定意見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提出申請,可以補充鑒定或者重新鑒定。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二條規定:法庭審理過程中,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有權申請通知新的證人到庭,調取新的物證,申請重新鑒定或者勘驗。
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可以申請法庭通知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就鑒定人作出的鑒定意見提出意見。
法庭對於上述申請,應當作出是否同意的決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1998〕23號第五十九條規定:對鑒定結論有疑問的,人民法院可以指派或者聘請有專門知識的人或者鑒定機構,對案件中的某些專門性問題進行補充鑒定或者重新鑒定。
『柒』 拘留通知書辦案人應該簽字嗎
拘留通知書是給犯罪嫌疑人家屬的,辦案人不應該簽字,應當犯罪嫌疑人家屬簽字。
《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三條規定:公安機關拘留人的時候,必須出示拘留證。
拘留後,應當立即將被拘留人送看守所羈押,至遲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除無法通知或者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通知可能有礙偵查的情形以外,應當在拘留後二十四小時以內,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屬。有礙偵查的情形消失以後,應當立即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屬。
『捌』 不在拘留文書上簽字會怎樣
不管是行政拘留還是刑事拘留,當事人拒絕在文書上簽字的,警方會錄像取證後再執行相關措施。當事人不簽字不會影響警方執法、辦案。
法律規定: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三十三條送達法律文書,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依照簡易程序作出當場處罰決定的,應當將決定書當場交付被處罰人,並由被處罰人在備案的決定書上簽名或者捺指印;被處罰人拒絕的,由辦案人民警察在備案的決定書上註明;
(二)除本款第一項規定外,作出行政處罰決定和其他行政處理決定,應當在宣告後將決定書當場交付被處理人,並由被處理人在附卷的決定書上簽名或者捺指印,即為送達;被處理人拒絕的,由辦案人民警察在附卷的決定書上註明;被處理人不在場的,公安機關應當在作出決定的七日內將決定書送達被處理人,治安管理處罰決定應當在二日內送達。
送達法律文書應當首先採取直接送達方式,交給受送達人本人;受送達人不在的,可以交付其成年家屬、所在單位的負責人員或者其居住地居(村)民委員會代收。受送達人本人或者代收人拒絕接收或者拒絕簽名和捺指印的,送達人可以邀請其鄰居或者其他見證人到場,說明情況,也可以對拒收情況進行錄音錄像,把文書留在受送達人處,在附卷的法律文書上註明拒絕的事由、送達日期,由送達人、見證人簽名或者捺指印,即視為送達。
無法直接送達的,委託其他公安機關代為送達,或者郵寄送達。
經採取上述送達方式仍無法送達的,可以公告送達。公告的范圍和方式應當便於公民知曉,公告期限不得少於六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