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信息的行政法保護
⑴ 有維護個人信息的法律嗎
一、國家有維護個人信息的法律。
二、國家有很多法律都是維護個人信息的,如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四十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護。
2、《 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 》第四條 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除因國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或者檢察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對通信進行檢查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他人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第六條 除法律另有規定外,郵政企業和郵政工作人員不得向任何組織或者個人提供用戶使用郵政業務的情況。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 》(四) :公布和宣揚他人隱私。未經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隱私材料或者以口頭、書面形式宣揚他人隱私,對公民的名譽造成嚴重影響的,也是侵害名譽權的行為。例如,醫療衛生單位的工作人員擅自公布患者患有性病、艾滋病、麻風病、淋病等病情,致使患者名譽受到損害的。如果傳播公民的隱私,但對其名譽沒有造成嚴重後果的,可以不認定為侵害名譽權的行為,但構成侵害隱私權。
三、其他涉及維護個人信息的法律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中關於個人信息保護條款》、《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等相關法律法規。
⑵ 《個人信息保護法》是公法還是私法理由是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問題。
本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回答一下你的問題,僅供參考。
《個人信息保護法》是公法。理由如下:
1、區分公法、私法的主要因素是法律調整的范圍,公法主要調整的是國家與公民、社會團體,及社會與公民、社會團體之間的關系,主要涉及政治、行政、公共利益等關系,有一定的強制性;而私法主要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
2、《個人信息保護法》是為了保護全體公民的信息而制定的法律,主要維護的是社會公共利益,對於侵犯個人信息的行為,國家得以處置。
⑶ 多位代表委員吁出台個人信息保護法是怎麼回事
2016年8月19日,山東臨沂高考錄取新生徐玉玉遭遇電信詐騙,被以發放助學金的名義騙走9900元,徐玉玉與父親到公安機關報案,回家途中心臟驟停,經搶救無效死亡。「徐玉玉案」以及之後一系列被曝光的電信詐騙事件引發社會高度關注。
「徐玉玉案」促使多位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擬建議對個人信息保護立法。
全國人大代表、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天任 此次擬在徵集代表聯署後向大會提交《關於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的議案》,建議我國盡快啟動個人信息保護立法,完善立法體系,劃定公民信息的邊界和保護主體的責任,用法律的武器打擊電信詐騙。
其中應當重點明確以下內容:合法性原則和知情權原則、目的限定原則或風險限定原則、個人信息收集范圍、妥善保管原則、審慎查詢原則、最少使用原則、明確侵權責任、個人數據跨境監管制度。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輝縣市南李庄村黨支部書記范海濤 從去年下半就開始著手進行調研,准備在今年兩會時候,徵集代表聯署後提出議案: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肇慶大華農生物葯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瑞愛 也將在此次全國兩會上提出關於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建議。
她在接受廣東人大網采訪時表示,目前的有關規定對於個人信息的定義、適用范圍、權利義務未做出具體的解釋,概念規定不明,尤其對「情節嚴重」的情形只是做了簡單表述,大多是原則性、概括性的規定,許多條款僅僅規定了對個人信息的保密義務,而沒有規定違背該義務的後果,法律條文的操作性較低,存在明顯不足。
全國政協委員、四川鼎立律師事務所主任施傑 亦向媒體表示,他將在今年的兩會上提交相關提案建議,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立法,盡快出台《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法》,以保護個人信息,防止「徐玉玉案」悲劇再次重演。
施傑認為,在現代社會,個人信息的保護顯得尤為重要。但是我國目前對個人信息保護的立法相對滯後,現在急需一部專門的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法來保護好公民的個人信息。
因此,他建議制定《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法》,在開篇列明公民個人信息的重要性,明確確保信息安全的相關舉措,以提醒公民保護好自己的個人信息。
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中央常委李鈾 在自己准備的提案中指出,對於公民個人信息被非法獲取,首先要強化法律手段,築實公民個人信息安全防火牆。
具體說來,要加快推動「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法」立法。通過立法,明確公民個人信息的權利性質和處理原則、對政府機關及其他個人信息保有者的規制方式和刑事責任,對容易成為泄露公民個人信息源頭的金融、電信、交通、教育、醫療等部門加強行業監管,嚴格規范企業、機構收集用戶數據活動,依法整治數據亂象,打擊違法濫用數據現象,建立完善個人信息安全事件投訴和舉報,實行追責和問責,建立有序數據社會。
李鈾還建議,要加大刑事打擊力度,提高破案率,給犯罪分子的囂張氣焰迎頭痛擊。
⑷ 個人信息保護法的現象分析
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問題是近半個世紀以來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而日益凸顯的問題。由於社會觀念、信息產業、科學技術以及立法規劃等方面的原因,我國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沒有認識到保護個人信息的重要性,因此直到現在為止,我國還沒有制定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法律。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國對個人信息不進行保護。現階段,我國對個人信息的保護,主要體現在兩大方面:一是在與個人信息保護有關的法律法規中設置個人信息保護條款對個人信息加以法律保護。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又可以表現為法律的直接保護和間接保護,所謂法律的直接保護即法律法規明確提出對「個人信息」進行保護;間接保護即法律法規通過提出對「人格尊嚴」、「個人隱私」、「個人秘密」等與個人信息相關的范疇進行保護進而引申出對個人信息的保護。二是通過信息控制人的單方承諾或特定行業的自律規范的承諾對個人信息加以自律性質的保護。個人信息在自律保護也表現為兩方面,即企業通過單方承諾這種市場運作方式對個人信息加以保護,以及特定行業組織通過行業自律規范對個人信息確立行業保護標准進而進行保護。
一、我國法律對個人信息的直接保護
通過全國人大網站中全國法律法規資料庫搜索引擎的搜索,我們發現,我國直接對「個人信息」加以保護的法律、法規、規章及司法解釋的數量相當有限,其中全國性的法律中僅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身份證法》直接規定了「個人信息」的保護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法》(2006年4月29日通過,2007年1月1日實施)第十二條第三款規定:「護照簽發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對因製作、簽發護照而知悉的公民個人信息,應當予以保密。」第二十條規定:「護照簽發機關工作人員在辦理護照過程中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五)泄露因製作、簽發護照而知悉的公民個人信息,侵害公民合法權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身份證法》(2003年6月28日通過,2004年1月1日實施)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對因製作、發放、查驗、扣押居民身份證而知悉的公民的個人信息,應當予以保密。」第十九條規定:「人民警察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根據情節輕重,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五)泄露因製作、發放、查驗、扣押居民身份證而知悉的公民個人信息,侵害公民合法權益的。」
在全國范圍內具有規范效力的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司法解釋直接提及「個人信息」保護問題的主要也僅有如下幾項:(1)《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該《發展戰略》第六條第五項提出了「推進信息化法制建設」的要求,並提出:「加快推進信息化法制建設,妥善處理相關法律法規制定、修改、廢止之間的關系,制定和完善信息基礎設施、電子商務、電子政務、信息安全、政府信息公開、個人信息保護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創造信息化發展的良好法制環境。根據信息技術應用的需要,適時修訂和完善知識產權、未成年人保護、電子證據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加強信息化法制建設中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相關國際規則的研究和制定。;(2)《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2000年10月8日通過,同日起施行)。該《管理規定》第十二條規定:「電子公告服務提供者應當對上網用戶的個人信息保密,未經上網用戶同意不得向他人泄露,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切實保障司法人員依法履行職務的緊急通知》(法[2005] 173號)(2005年8月25日頒布,同日起施行)。該《通知》第六條「加強司法警察隊伍建設和保密工作,做好宣傳教育工作」指出:「……強化案件保密工作,嚴禁違反規定泄露案情以及辦案人員的通訊方式、住址等個人信息,對於泄密行為,應當依照《人民法院審判紀律處分辦法》、《檢察人員紀律處分條例》的有關規定嚴肅懲處……」另外,少數地方性法規中,也偶有涉及個人信息保護的直接規定,例如:2003年修正的《北京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第四十九條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未經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同意,不得在互聯網上收集、使用、公布未成年人的個人信息。」2003年12月23日上海市通過了個人信用信息方面的地方性法規—《上海市個人信用徵信管理試行辦法》,對個人信用信息的採集、處理、提供等作了較為詳細的規定。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中國人民銀行2005年通過了有關個人信用信息管理及保護的專門性部門規章—《個人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管理暫行辦法》(2005年6月16日通過,2005年10月1日起實施)。該辦法包括總則、報送和整理、查詢、異議處理、安全管理、罰則、附則七章,共45條,對個人信用信息的收集、處理、利用、流通等作了較為詳細的規定。從內容方面觀察,該辦法在很大程度上遵循了個人信息保護的收集限制原則、信息質量原則、目的特定原則、使用限制原則、安全保障原則、公開原則、個人參與原則及責任原則。雖然該辦法在內容上還存在一些缺陷和漏洞,例如缺乏爭議信息的封存制度、錯誤信息導致個人損害的民事賠償制度等,但無論如何,我們可以將該辦法視為我國個人信息保護立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開創了我國特殊領域的個人信息保護立法。
二、我國法律對個人信息的間接保護
在我國,除了上述直接明確提出對個人信息加以保護的法律法規之外,還存在一些通過規定保護人格尊嚴、個人隱私、個人秘密等與個人信息相關的范疇進而保護個人信息的法律。在根本大法方面,我國《憲法》(1982年)的「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公民住宅不受侵犯』,、「公民享有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權利」、「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等相關條款均可解釋為個人信息應當受到法律保護的憲法依據。在國家的基本部門法中,也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存在一些與個人信息保護有關的法律條款,例如:《民法通則》(1986年)關於人身權的相關規定中規定了「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刑法》(1997年)在「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的專章中,明確將「非法搜查他人身體、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侵犯公民通信自由」等行為列為犯罪行為;《民事訴訟法》(1991年)規定「對涉及個人隱私的案件應當不公開審理」;《刑事訴訟法》規定「涉及個人隱私的案件不公開審理」、「十四歲以上不滿十六歲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律不公開審理。十六歲以上不滿十八歲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開審理」。
關於個人信息的間接保護,在淵源上除了上述國家根本大法和基本部門法之外,還有許多容易被忽視的部門法或行政法規、規章、司法解釋等。在婦女兒童個人信息的特殊保護方面:《婦女權益保護法》(1992年)規定:「婦女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未成年人保護法》(1991年)規定:「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母嬰保護法》(1994年)規定:「從事母嬰保健工作的人員應當嚴格遵守職業道德,為當事人保守秘密」。在個人醫療信息方面:《執業醫師法》(1999年)規定「醫生不得披露治療中獲得的健康信息」;《醫療機構病歷管理規定》(2002年)要求「除對患者實施醫療活動的醫務人員及醫療服務質量監控人員外,其他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擅自查閱患者的病歷」;《醫療事故處理條例》(2002年)進一步要求「醫療機構在復制或復印病歷資料時應當有患者在場」;《傳染病防治法》(2004年)禁止「故意泄露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疑似傳染病病人、密切接觸者涉及個人隱私的有關信息、資料」;《關於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管理意見》(1995年)規定:「從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診斷、治療及管理工作的人員,不得向無關人員泄露有關信息。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姓名、住址等個人情況公布或傳播」。在個人通訊信息方面:《郵政法》(1986年)規定:「除法律另有規定外,郵政企業和郵政工作人員不得向任何組織或者個人提供用戶使用郵政業務的情況」;《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2000年)禁止「非法截獲、篡改、刪除他人電子郵件或者其他數據資料」;《互聯網安全保護技術措施規定》(2005年)規定:「互聯網服務提供者、聯網使用單位應當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未經用戶同意不得公開、泄露用戶注冊信息,但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在個人金融信息方面:《商業銀行法》規定:「商業銀行應當遵循為存款人保密的原則」、「對個人儲蓄存款,商業銀行有權拒絕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查詢、凍結、扣劃,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個人存款賬戶實名制規定》規定:「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以外,金融機構不得向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提供有關個人存款賬戶的情況」。在律師執業方面:《律師法》(2001年)規定:「律師應當保守在職業活動中知悉的當事人的隱私」;《律師執業行為規范》(2004年)規定:「律師必須保守委託人的個人隱私」。在檔案信息方面,《檔案法》規定:「一切國家機關、武裝力量、政黨、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公民都有保護檔案的義務。」
三、個人信息保護的信息控制人自律機制
由於現階段我國缺乏對個人信息保護的專門性、統一性的立法,一些信息控制人為了增強行為相對人的信心,進而促進相關行業通過收集、處理、利用、傳遞個人信息而獲得更大的發展,單方面作出了保護個人信息的承諾或制定了保護個人信息的內部行為規范。這是信息控制人採取的一種典型的保護個人信息的自律措施。我國採取此類自律措施保護個人信息的信息控制人主要集中在非公共部門,特別是一些大型的商業網站,當然也有其他行業如銀行業的經營者。以下就列舉幾個典型的非公共部門信息控制人對個人信息保護採取的自律措施。
知名的綜合性網站「新浪網」在其首頁即載明了該網站的「隱私保護」政策。該隱私保護政策比較典型地體現了當前網站經營者所採取的自律措施,因此本文對此作一簡要介紹。在其隱私保護政策中,新浪網首先表明:「隱私權是您的重要權利。向我們提供您的個人信息是基於對我們的信任,相信我們會負責的態度對待您的個人信息。我們認為您提供的信息只能用於幫助我們為您提供更好的服務。因此,我們制定了新浪網上個人信息保密制度以保護您的個人信息。」新浪網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自律措施大致包括以下內容:第一,該網站所收集的個人信息的種類。「通常,您能在匿名的狀態下訪問我們的網站並獲取信息。在我們請求您提供有關信息之前,我們會解釋這些信息的用途。我們有些站點需要注冊才能加入,在通常情況下,這類注冊只要求您提供一個電子郵件地址和一些諸如您的工作,職務一類的基本信息。有時我們也會請您提供更多的信息。我們這樣做是為了使我們更好的理解您的需求,以便向您提供有效的服務。我們站點收集的信息包括姓名,地址和電話號碼。您有權隨時決定不接受來自我們的任何資料。」第二,關於敏感個人信息保護及個人信息的使用。「我們將採取適當的步驟保護您的隱私。每當您提供給我們敏感信息時,我們將採取合理的步驟保護您的敏感信息,我們也將採取合理的安全手段保護已存儲的個人信息。除非根據法律或政府的強制性規定,在未得到您的許可之前,我們不會把您的任何個人信息提供給無關的第三方(包括公司或個人)。但是,如果您要求我們提供特定客戶支援服務或把一些物品送交給您,我們則需要把您的姓名和地址提供給第三者如運輸公司。我們的網站將會提供第三者網站的鏈接。由於我們不能控制這些網站,所以我們建議您細閱這些第三者網站的個人信息保密制度。」第三,該網站隱私保護的原則。(1)每當新浪網需要識別您的身份或與您聯絡時,會明確的詢問所需的資料,即個人資料。一般而言,當您在網站上注冊,要求提供特別服務,或是如參加獎金競賽,便會被詢問到這項資料。可能的話,新浪網會利用一些方法,確認您的個人資料的正確性與時效性。(2)新浪網站及其必要的服務夥伴使用您的個人資料來運作網站和服務,並且會通知您各項新的功能與服務,以及新浪網和其附屬公司的各類產品。新浪網也會謹慎地挑選來自其他公司的產品或服務資料傳送給您,通常是有關於站點本身的服務,但這並非必要(僅是次要用途)。(3)如果新浪網想要將個人資料用在次要用途上,新浪會提供您如何拒絕這項服務的說明。您可以依照新浪網寄給您的資料或促銷信件上的說明,終止這些信件的發送。(4)新浪網也許會因法律要求公開個人資料,或者因善意確信這樣的作法對於下列各項有其必要性:符合法律公告或遵守適用於新浪站點的合法程序;保護新浪網的用戶之權利或財產;在緊急的情況下,為了保護新浪及其用戶之個人或公眾安全。(5)任何時候如果您認為新浪沒有遵守這些原則時,請利用電子郵件privacy@staff sina.com通知我們,我們會盡一切努力,請合理適當的范圍內立即改善這個問題。」第四,Cookies的用途。「新浪網站有時會使用cookies以便我們知道哪些網站受歡迎,使您在訪問我們的網站時得到更好的服務。cookies不會跟蹤個人信息。當您注冊我們的網站程式時,新浪亦會使用cookies。在這種情況下,會存儲有用信息,使我們的網站在您再次訪問我們的網站時可辨認您的身份。來自新浪網站的cookies只能被新浪網站讀取。如果您的瀏覽器被設置為拒絕cookies您仍然能夠訪問我們的大多數網站。」第五,關於個人信息的更新及隱私保護政策的更新。「如果您的地址,職務(職稱),電話或e-mail地址發生變化,您可以按新浪網站中公布的聯系方式通知新浪,以幫助我們保持您的資料的准確性。你也可以通過登陸新浪網用戶注冊頁面的更新會員資料欄的方式自行更新您的個人信息。新浪歡迎您對這項保密制度給予評論並提出質疑。我們將致力於保護您的個人信息,盡全力保證這些信息的安全。由於網上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我們會隨時更新我們的信息保密制度。」
在銀行業方面,一些銀行通過制定相關內部規定對客戶個人信息進行保護。1999年,中國工商銀行發布了《中國工商銀行員工行為守則》,規定工商銀行員工應當「嚴守客戶秘密。對於客戶提供的信息資料,員工有保密的義務,以維護客戶的合法權益。除依法可以提供或客戶同意提供的信息外,員工無權擅自披露客戶信息。非工作需要,不得與同事隨意談論客戶情況。以電話、電子手段交流或傳遞業務信息時,要注意保護客戶信息安全。答復有關信用情況咨詢,應對咨詢者和咨詢對象雙方負責。提供對方的數據不得超出銀行允許的范圍。無關人員不能隨意接觸客戶信息,更不得為個人目的利用客戶信息。向公安局、檢察院、法院等司法機關提供客戶信息,須有公安、司法等部門出具的完備手續,並嚴格按規定程序進行。嚴禁向親屬、朋友透露或提供客戶信息。」2002年,中國建設銀行發布了《中國建設銀行個人VIP客戶服務管理辦法(試行)》,該辦法規定:「各級行必須為每個VIP客戶建立檔案,記錄客戶個人資料和服務信息,不得遺漏。」「各級行必須妥善保管客戶檔案資料,非依法律規定或客戶允許,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對外公開或泄露客戶的個人資產和賬戶交易等客戶資料。」
四、個人信息保護的行業自律機制
在我國,作為信息產業重要組成部分的互聯網行業對個人信息所遭受的日益嚴峻的威脅有較為密切的關注。我國對個人信息保護採取行業自律機制措施的行業也主要表現為互聯網行業。中國互聯網協會於2002年公布了《中國互聯網行業自律公約》,倡議互聯網全行業從業者加入本公約,並要求成員「自覺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保守用戶信息秘密;不利用用戶提供的信息從事任何與向用戶作出的承諾無關的活動,不利用技術或其他優勢侵犯消費者或用戶的合法權益」。同時約定,由中國互聯網協會負責組織實施該公約,負責向公約成員單位傳遞互聯網行業管理的法律、政策及行業自律性信息,及時向政府主管部門反映成員單位的意願和要求,維護成員單位的正當利益,組織實施互聯網行業自律,並對成員單位遵守本公約的情況進行監督。
行業自律標識作為個人信息保護行業自律機制的重要實施手段,在我國也己出現。我國互聯網行業的迅猛發展,但是,行業快速增長的背後也隱藏著一系列不和諧的音符:垃圾郵件泛濫、病毒、惡意軟體滋生、網路語言暴力、網路色情等等現象讓網民己經無法自由享受互聯網生活,網民的基本權益受到嚴重的侵害。2006年11月1日,中國互聯網協會、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反垃圾郵件中心、晚報協會、奇虎公司共同正式宣布,首個互聯網公益品牌「凈藍絲帶」正式啟動。凈藍絲帶作為杜絕互聯網惡意行為的一個標識,用於宣傳「凈化互聯網空間人人有責,打擊互聯網犯罪人人出力」的信息,並呼籲「拯救網路弱勢群體,杜絕網路惡意行為」。藍絲帶象徵紐帶,將政府有關機構、互聯網企業、網民緊緊聯系在一起,共同抵抗網路惡意,象徵著國家對互聯網行業健康發展的關心和支持,象徵著網民對互聯網熱愛和對純凈互聯網空間的渴望,象徵著互聯網企業關注網民感受,洛守自律的承諾。
五、小結
基於上文的論述,我們可以判斷,我國個人信息保護之現狀具有如下特徵:
第一,在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方面:(1)就法律的適用范圍而言,保護個人信息的法律條款數量較為有限、適用范圍相對狹窄,沒有專門的針對所有信息控制人均適用的統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2)就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手段而言,重「刑事處罰」和「行政管理」,輕「民事確權」與「民事歸責」,導致個人信息遭受侵害後,即使侵權行為人最終遭致刑事處罰或行政處罰,但信息主體的財產及非財產損失卻得不到任何實質性的補償;(3)就法律的可操作性而言,大部分規定缺乏可操作性,許多條款僅僅規定了對個人信息的保密義務,而沒有規定違背該義務的後果;(4)就法律的體系性而言,現有規定之間缺乏體繫上的呼應,給人一種「雜亂無章」、「群龍無首」的感覺,不符合我國已經繼受的大陸法系的法律思維,同時也不利於法律的適用;(5)就法律條款的具體內容而言,大部分條款通常僅對個人信息保護問題輕描淡寫、一帶而過,往往未能揭示個人信息保護的立法理由、個人信息保護的基本原則、信息主體的權利、個人信息收集、處理、利用及傳遞的規則、個人信息保護的執行機制及監督機制等個人信息保護法應當具備的重要內容。(6)就保護個人信息的觀念而言,我國法律對個人信息的直接保護是近幾年來的新近發展趨勢,在較長時間內由於對個人信息保護的重要意義缺乏正確認識而僅對個人信息採取了有限的間接保護措施。
第二,在個人信息的自律保護方面:(1)非公共部門,特別是一些商業網站,己經逐步認識到了個人信息的巨大價值以及個人信息對信息主體的重大意義,為了增強消費者使用網路的信息,提供了相對較為詳細的隱私保護政策。但也應注意到,我國國內各商業網站的個人信息保護水平差異很大,大型的商業網站大多有比較完備的個人信息保護政策;但一些小型網站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是令人擔憂的,它們不僅沒有公開相應的個人信息保護政策,甚至不惜商業信譽,只要能給網站的經營者帶來利益,就會不適當地收集、利用乃至出售訪問者的個人信息。另外,非公共部門中,除了商業網站及為數不多的其他主體之外,大多數非公共部門並沒有單方面向相對人提供個人信息保護政策。與上述單個信息控制人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自律措施相對應的是,除了互聯網行業,其他的非公共部門行業也鮮有保護個人信息的行業自律公約。
(2)就公共部門而言,出於長期以來形成的「官本位」的思維定勢,對個人信息的關注基本上是出於其管理的需要,強調得更多的是個人提供信息的義務,而個人就其自身信息所享有的權利基本被漠視。舉例而言,如今瀏覽我國的各級政府網站,幾乎無法看到與一些大型商業網站所具備的「隱私政策」,哪怕是中央人民政府的網站一一「中國政府網」對個人上網信息的保護問題也沒有提供相應的政策,這不能不說是我國電子政務發展至今的一大遺憾。就這一現象,有學者認為,「這可能由於我國政府網站還處於發展的開始階段,主要功能還只是對政府政策、辦事流程的公示,起到的只是一個電子公告版的作用。政府網站之提供給網路用戶閱讀信息、資料,而不收集網路用戶的個人信息。」但是,這些學者同時也認為,「政府網站發展成為和大多數商業網站那樣具有互動式的平台是必然的趨勢。為了更好的為納稅人服務,政府網站將來肯定會朝著功能多樣化的方向發展。為了方便用戶和網站的運作,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服務,將來的政府網頁完全可能發展到給不同的用戶發送不同的、適合用戶胃口的個性化網頁。這樣,政府網站也就不可能不收集網路用戶的個人信息而永遠停留在電子黑板報的層次。另外,不同的政府部門通過網上政務處理,掌握大量關於市民通過網路提交的方方面面的信息,如果缺乏個人信息保護政策,就很肯能侵犯個人信息。」對於這一論述,筆者深表贊同。
正因為個人信息保護機制的這種現狀,導致了我國社會生活中個人信息頻頻遭受各種威脅。面臨這樣的狀況,除了由每一個人自己加強自我保護、倡導個人信息保護自律機制的建構之外,越來越多的人們希望我國能夠在個人信息保護領域制定一部專門的法律。事實上,如果從建設法治社會的大背景出發,無論是加強信息主體的自我保護、倡導建構個人信息保護的自律機制,還是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均應當著重從民法保護個人信息的角度進行觀察與理解。刑法和行政法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固然能夠起到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起到預防侵害個人信息行為的發生,但刑法重在懲罰、行政法重在行政管理,其對信息主體的權利確認及事後的全面救濟的作用是有限的。
首先,信息主體保護自身個人信息的力量可以通過民法上的自力救濟制度得以強化。在法治社會,雖然原則上不允許自力救濟,但在來不及採取公力救濟措施並且權利有被侵害的現實危險時,法律允許有限地採用自力救濟,信息主體可以在法律允許的限度內通過實施自衛行為或自助行為保護自身的個人信息。
其次,就自律機制而言,若信息控制人主動單方面地作出信息保護的承諾,則可以將控制人的這一行為判定為民法上附生效條件的法律行為,一旦條件成就,即信息主體的信息被承諾人所控制,則信息控制人的承諾行為即發生法律效力,信息控制人此時即應當承擔其承諾的信息保護義務;若行業自律組織對個人信息保護作出了承諾,則可以視為加入該自律組織的信息控制人均作出了信息保護的承諾,如此一來,同樣可以採用附生效條件的法律行為的相關理論進行解釋與處理。
另外,如果從民法生長的社會基礎—市民社會的理論出發,行業組織是現代市民社會的重要構成環節。是國家權力與市民權利的緩沖地帶,行業組織對個人信息保護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小覷的。最後,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制定,其內容雖然離不開個人信息的行政保護及刑事保護,但對信息主體而言,對其最有力也是最為實質的保護是通過個人信息保護法賦予其相應權利,使信息主體能夠通過自身權利對抗公權力對其個人信息的不當干預、並平衡與其他私權利主體之間的權利沖突。與此同時,當不當侵害他人個人信息時,通過法律對侵權行為人苛以民事責任,則能使被侵害的信息主體得到全面的救濟與補償。
⑸ 行政法是如何保護公民的權利的
行政法與刑法、民法一樣,是現代法律體系中的三大基本法律部門之一,在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行政法的作用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維護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
隨著現代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也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要求行政機關履行發展經濟、穩定社會、保護環境、控制人口、加強治安等各項職責。因此,行政機關必須通過行政立法、行政執法及行政司法等各種手段,來有效地規范、約束行政相對人的行為,制止危害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違法行為,建立和維護社會秩序與行政管理秩序,確保行政機關充分、有效地實施行政管理。
2.監督行政主體,防止行政權力的違法和濫用
由於行政權力客觀上存在易腐性、擴張性以及與個人權利的不對等性,因而必須對其加以監督和制約。在各類監督方式中,最有效、最直接的監督就是行政法監督。行政法通過規定行政權力的范圍、行使方式及法律責任等方式,可以達到有效監督行政主體、防止行政權力違法或濫用的目的。
3.保護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行政法保護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通過賦予行政機關合法許可權並監督其行使,來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各項政治權利、經濟權利和社會權利的實現:二是通過賦予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對行為的監督權(如檢舉權、控告權),行政權行使過程中的參與權(如知情權、要求聽證權),特別是對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提起復議權、訴訟權和要求賠償權,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⑹ 怎樣保護個人信息隱私權
1、所謂隱私,指不願告人或不便告人的事情。隱私權的特徵有:隱私權的主體只能是自然人,隱私權的內容具有真實性和隱秘性,隱私權的保護范圍受公共利益的限制。
2、你的健康狀況屬於隱私權。
我國的隱私權保護現狀
考察我國現行立法,有關隱私權的法律規定還比較少,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法律保護體系,這顯然不利於對公民隱私權全面、充分的保護。究其原因,一是因為歷史上我們一向對隱私權的保護比較忽視,傳統道德觀念中也有反對隱私權保護的傾向,加之公民權利意識淡薄,社會上隱私權問題還不十分突出,因而難在立法中加以體現;二是因為隱私權理論研究起步較晚,許多問題尚待解決,還沒有形成一套成熟的隱私權保護理論體系。保護公民隱私權的思想主要在一些全國性、地方性以及專項法規中有所體現。我國立法中關於隱私權的保護主要體現在憲法和民法有關人生權和財產權的規定中,刑法中也有相關規定。
1、憲法對隱私權的保護。我國憲法沒有隱私權或私生活權利這一概念,涉及隱私權的規定主要有以下幾項:
憲法規定了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的原則,而隱私權正是人格權的一種。國家保護公民合法收入、儲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財產的所以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式對公民進行侮辱、毀謗和誣告、陷害;公民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非法侵入公民住宅;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除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對通訊進行檢查外,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2、民法對隱私權的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對公民人身權、財產權提供保護。關於財產權,第5條規定:「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利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第75條規定:「公民的個人財產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儲蓄、生活用品、文物、圖書資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以及其他合法財產。公民的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組織和個人侵佔、哄搶、破壞或非法查封、扣押、凍結、沒收。」對公民的知識產權提供保護。關於人身權,《通則》規定,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盜用、假冒;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盈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毀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等。
3、刑法對隱私權的保護。我國刑法中盡管沒有直接使用隱私或隱私權的概念,也沒有規定侵犯隱私權之類的罪名,但其中有部分條款可以理解為包含著對隱私權的保護。這就是新刑法第125條規定的「非法搜查罪」「非法侵入住宅罪」和第252條規定的「侵犯通信自由罪」。
我國刑法中設立的非法搜查罪、非法侵入住宅罪和侵犯通信自由罪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通過懲罰侵犯公民個人生活安寧權和私人信息保密權的行為,加強了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這些規定和民法、訴訟法以及行政法中有關隱私權保護的規定一道強有力的保障著公民的人格利益和人格尊嚴不受非法侵犯,對於提高公民權利意識,建立文明、健康向上的社會道德風尚,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搜集、利用和公開的一項人格權。根據我國具體情況,結合國外有關的理論科研成果,隱私權的內容主要有:(1)公民享有姓名權、肖像權、住址、住宅電話、身體肌膚形態的秘密,未經許可,不可以刺探、公開或傳播。(2)公民的個人活動,尤其是在住宅內的活動不受監視、窺視、攝影、錄像,但依法監視居住者除外。(3)公民的住宅不受非法侵入、窺視或騷擾。(4)公民的性生活不受他人干擾、干預、窺視、調查或公開。(5)公民的儲蓄、財產狀況不受非法調查或公布,但依法需要公布財產狀況者除外。(6)公民的通信、日記和其他私人文件不受刺探或非法公開,公民的個人數據不受非法搜集、傳輸、處理、利用。(7)公民的社會關系,不受非法調查或公開。(8)公民的檔案材料,不得非法公開或擴大知曉范圍。(9)不得非法向社會公開公民過去的或現在純屬個人的情況,如多次失戀、被強奸等,不得進行搜集或公開。(10)公民的任何其他屬於私人內容的個人數據,不可非法搜集、傳輸、處理利用(3)。上述內容概括為四個方面,即與私人生活有關,與安寧有關,與形象有關,與姓名有關。隱私權具有以下特徵:(1)隱私權的主體只能是自然人。隱私權是自然人個人的私的權利,並不包括法人,尤其是企業法人實際上就是商業秘密,商業秘密不具有隱私所具有的與公共利益、群體利益無關的本質屬性;(2)隱私權的客體包括私人活動、個人信息和個人領域。(3)隱私權的保護范圍受公共利益的限制。隱私權的保護並非毫無限制。應當受到公共利益的限制,當利益發生沖突時,應當依公共利益的要求進行調整。根據隱私權的特徵,就目前國內外學者的通說,隱私權有以下四項權利:(1)隱私隱瞞權。隱私隱瞞權是指權利主體對於自己的隱私進行隱瞞,不為人所知的權利。(2)隱私利用權。自然人對於自己的隱私不僅享有消極的隱瞞權,還享有積極的利用權。隱私利用權是指自然人對於自己的隱私積極利用,以滿足自己精神、物質等方面需要的權利。(3)隱私維護權。隱私維護權是指隱私權主體對於自己的隱私所享有的維護其不可侵犯性,在受到非法侵害時可以公力與私力救濟,來維護隱私的不可侵犯性。(4)隱私支配權。隱私支配權是指自然人對於自己的隱私權有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支配。准許他人利用自己隱私的實質,是對自己享有的隱私利用權所作的轉讓行為,未經權利人承諾而利用者,為嚴重侵權行為。
隱私權的法律保護
隱私權是公民對自己個人信息、個人寧靜生活以及決定私人事務等享有的一項重要民事權利,它包括個人信息的保密權、個人生活不受干擾權和私人事務決定權。作為公民的一項人格權,隱私權在性質上是絕對權,其核心內容是對自己的隱私依照自己的意志進行支配,其他任何人都負有不得侵害的義務。然而,在當今這樣一個信息化社會里,隨著信息傳播手段和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們的隱私越來越面臨著被侵犯的威脅。據了解,全國各地法院受理的因公民隱私權受侵犯而引起的損害賠償案件,呈逐年上升趨勢。
隱私權糾紛增多的原因在於許多人尤其是一些新聞媒體對公民的隱私和隱私權及其法律保護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甚至錯誤地以為我國法律對個人隱私權沒有明確保護,以至於侵犯了他人的隱私權還不知是違法。其實從70年代以來,國際上對於隱私權的保護就已經從消極保護演進到積極保護。我國採取間接、分散的立法方式,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個多層面的隱私權法律保護體系。
憲法對隱私權的保護雖然我國憲法沒有對隱私權做出明確直接的保護性規定,但卻間接地從其他方面對公民的隱私權不容侵犯給予了確認。憲法第三十八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這里的「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包括用宣揚他人隱私的方式,而保護公民的人格尊嚴,也當然地保護公民的隱私權;憲法第三十九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而公民的某些個人生活規律也屬於個人隱私,本條確保了公民的日常生活不被非法干擾,也從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公民的生活隱私權;憲法第四十條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除因國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檢察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對通信進行檢查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私拆信件和竊聽電話,都是侵犯通信秘密的行為,憲法通過禁止這些行為,從而對公民的隱私權予以保護。
刑法對隱私權的保護我國刑法主要是通過追究侵害隱私權行為刑事責任來實現對隱私權的保護。刑法第二百四十五條第一款規定:「非法搜查他人身體、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第二百五十二條規定:「隱匿、毀棄或者非法開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權利,情節嚴重的,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第二百五十三條第一款規定:「郵政工作人員私自開拆或者隱匿、毀棄郵件、電報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以上規定,都是憲法保護公民隱私權的精神在刑事領域的具體延伸,為保護公民隱私權提供了最強有力的刑法保障。
民法對隱私權的保護在所有保護隱私權的法律法規層面中,民法是保護最充分最完整的法律部門。民法對隱私權的保護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公民的民事權利尤其是人身權進行原則性規定,確立了公民隱私權不容侵犯的民法保護精神;二是通過確定侵害隱私權的民事責任而實現對隱私權的保護;三是通過法律解釋明確保護,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一百四十條規定:「以書面、口頭形式宣揚他人的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醜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
程序法對隱私權的保護我國法律確立了人民法院公開審理案件的一般原則,但對於有些涉及到當事人個人隱私的案件,我國一些程序法又規定了不適用公開審理的情況。如,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二條第一款規定:「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應當公開進行。但是有關國家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案件,不公開審理。」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或者法律另有規定的以外,應當公開進行;離婚案件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可以不公開審理。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五條規定:「人民法院公開審理行政案件,但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和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另外,人民法院組織法第七條也對為保護公民隱私而不公開審理作了規定。這些規定其實是對公民隱私權最明顯的司法保護。
其他法律對隱私權的保護我國在民法通則頒布實施後的一些法律中,凡是涉及到民事權利保護的,幾乎都有對隱私權的規定。如未成年人保護法、婦女權益保障法、殘疾人保護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對未成年人的隱私權、婦女的隱私權、殘疾人的隱私權以及消費者的隱私權,都作了明確的特別規定,從而進一步完善了我國保護公民隱私權的立法。
隱私是不便告人的事情。和別人無關,關於自己的利益的事。
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收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而且權利主體對他人在何種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對自己是否向他人公開隱私以及公開的范圍和程度等具有決定權。
隨著社會文明進程的不斷推進,個人權利與人身尊嚴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隱私權已成為當代公民保護自身人格的一項重要權利。科技手段和現代傳媒的普及,使獵取他人隱私、滿足好奇心理、或達到商業及政治目的的社會現象已屢見不鮮,如今,涉及隱私權的案例呈上升趨勢。
所謂隱私,指不願告人或不便告人的事情。隱私權的特徵有:隱私權的主體只能是自然人,隱私權的內容具有真實性和隱秘性,隱私權的保護范圍受公共利益的限制。
得隱私權以及隱私觀念,它至少是一個人格尊嚴的體現,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是必要的,它是重要的,它體現一個人,人格,人格尊嚴這樣一個東西。
什麼情況是侵犯了隱私權?
根據我國法律規定,下列行為屬於侵犯隱私權:
1、未經公民許可,公開其姓名、肖像、住址和電話號碼。
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壞他人居住安寧。
3、非法跟蹤他人,監視他人住所,安裝竊聽設備,私拍他人私生活鏡頭,窺探他人室內情況。
4、非法刺探他人財產狀況或未經本人允許公布其財產狀況。
5、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記,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內容,以及將他們公開。
6、調查、刺探他人社會關系並非法公諸於眾。
7、干擾他人夫妻性生活或對其進行調查、公布。
8、將他人婚外性生活向社會公布。
9、泄露公民的個人材料或公諸於眾或擴大公開范圍。
10、收集公民不願向社會公開的純屬個人的情況
⑺ 行政法如何保護公民權利
行政法保護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通過賦予行政機關合法許可權並監督其行使,來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各項政治權利、經濟權利和社會權利的實現;
二、是通過賦予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對行為的監督權(如檢舉權、控告權),行政權行使過程中的參與權(如知情權、要求聽證權),特別是對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提起復議權、訴訟權和要求賠償權,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例如:
《國家賠償法》第三條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職權時有下列侵犯人身權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
(一)違法拘留或者違法採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的;
(二)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公民人身自由的;
(三)以毆打、虐待等行為或者唆使、放縱他人以毆打、虐待等行為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
(四)違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
(五)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其他違法行為。
(7)個人信息的行政法保護擴展閱讀:
《行政訴訟法》
第四十四條
對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
第四十五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復議決定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復議機關逾期不作決定的,申請人可以在復議期滿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⑻ 公民對我國個人信息的保護法律基本不了解說明什麼
[答案] 公民個人信息屬於公民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侵害公民個人信息,不僅是對公民合法權益的侵害,也會擾亂正常的社會秩序。
措施:人大要制定和完善保護公民個人信息的法律,監督法律的實施。政府要履行保護公民個人信息的職責,健全保護機制,依法打擊侵害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
[解析] 本題考查對公民個人信息進行保護的原因及措施。對公民個人信息進行保護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公民個人信息是公民的合法權益;二是侵害公民個人信息,對個人和社會都不利。對公民個人信息進行保護的措施,從人大角度看,要強化立法和監督法律的實施;從政府角度看,政府要依法履行職能,打擊侵害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
⑼ 個人信息保護法的立法需求
立法迫切性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刑法專家謝望原教授認為,一些國家機關和電信、金融等單位在履行公務或提供服務活動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被非法泄露的情況時有發生,對公民的人身、財產安全和個人隱私構成嚴重威脅。對這類侵害公民權益情節嚴重的行為,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相比起國外或我國港台地區而言,我國法律對個人隱私的保護力度還遠遠不夠。現代刑法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它不僅要做國家的「刀把子」,還要成為保障公民個人合法權益的「大憲章」。此次刑法修正案草案這種注重對公民隱私的保護、約束公權力和公共服務的刑事立法理念,值得進一步拓展。
中國發展戰略研究所研究員王春暉博士認為,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個人信息的搜集變得越來越容易。對此類信息的不當使用或予以公開會給個人造成財產、精神上的損失。因此,對個人隱私權的保護不能只停留在所謂獨處權的保護上,而應該朝著保護個人信息的方向發展。隱私權已經從傳統的「個人生活安寧不受干擾」的消極權利演變為現代的具有積極意義的「信息隱私權」。另外,根據該修正案草案對犯罪主體的描述:行為人違反國家規定,將履行本單位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給他人,或者以竊取、收買等方式非法獲取上述信息,情節嚴重的,將構成犯罪。可見,侵犯公民信息權方面的犯罪主體不僅有特殊主體,也包括一般主體。也就是講專門從事金融、電信、交通、教育、醫療等單位的工作人員是構成本罪的特殊主體,那些以竊取、收買等方式非法獲取上述信息的行為人也可以構成本罪的主體。
王春暉博士提出,刑法修正案專門就保護公民的個人信息作出規定,無疑對於那些非法出售、提供或者以竊取、收買等方式非法獲取公民信息的不法之徒是一種威懾。因為,在所有的法律責任中,刑事法律責任的懲處和威懾是最嚴厲的。我國以修改刑法的方式介入個人信息保護,表明了國家對公民個人信息保護重視的程度,同時也證實了國家對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力度。
當然,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僅憑一條刑法修正案是遠遠不夠的,不可能解決個人信息保護的所有問題。個人信息保護法律體系是一個涉及憲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多個部門法的綜合體系。
因此,王春暉博士建議應當盡快制定和頒布一部專門保護個人信息的專門法律———個人信息保護法,這部專門法律應當在兩大方面有所作為:一是對政府部門利用公權力泄露個人信息應當加以重點規制;二是對一些大眾服務類企業,諸如金融、電信、交通、教育、醫療等單位,對客戶信息的保護應當作出嚴格的規定。
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制訂也將更全面更完整地保護網路上的個人隱私和信息,同時對互聯網企業加強行業自律方面起到作用。反觀國際上的做法,歐洲國家在個人數據資料保護方面採取了國家立法主導的模式;而美國聯邦政府主張採取自律模式,美國聯邦政府1997年發表的《有效自律途徑保障隱私的各種要素》報告,認為推動企業制定完善保護個人資料隱私的方案及政策,將使消費者產生信任,進而願意提供個人資料及進行網際網路交易,只有這樣,方能促進商業活動發展。
我國在個人信息保護立法方面,也應該在保護和促進經濟發展兩者之間取得一定的平衡,必須衡量兩方面的利益,既要保障個人隱私資料保護的要求,使網路使用者對網路產生信心,也要避免抑制網路事業的發展,以期制訂最妥善、最完備、適合我國國情與未來網路事業發展需要的法律規則。同時,在個人信息保護法即將出台,保護個人的隱私的基本精神得以確立的情況下,互聯網企業要加強自律,遵守基本的道德規范和網路秩序,增強網路企業公民的社會責任感。法規和自律相結合,一個適合國情、相對完善的個人信息保護體系就不再遙遠。
立法因何遲滯
「由於我們對個人信息隱私沒有切實有效的保護,導致我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因個人信息的外泄而遭受嚴重的干擾,甚至造成財產和名譽受損。」全國政協委員胡旭晟日前提交提案,呼籲盡快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也正像是對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呼應,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09年「法治藍皮書」指出,信息處理和存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個人信息濫用問題日趨嚴重,其中更為惡劣的是非法買賣個人信息,社會對個人信息保護立法的需求越來越迫切。
散落在一些法律條款中的信息保護規定已無法適應尊嚴與權利的要求,我們需要一部《個人信息保護法》,這已沒什麼好說的。然而,相關立法工作卻諱莫如深地變得遲疑起來。早在2003年,《個人信息保護法》專家建議稿就開始起草,並於2005年遞交相關部門。「由於個人信息保護立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該課題組組長、中國社科院法學所研究員周漢華曾認為這部法律最終出台「不會用太久時間」。但五年過去,全國兩會政協委員依舊在為制定此法提交提案,公眾在漫長的等待中,也一再支付著成為「透明人」的代價。
個人信息被非法買賣,獨處的權利被無禮入侵,而公眾通常維權無處,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與之截然相反的另一方面,一個更大的事實則是:應當被公開的個人信息,也因此處於含混與拒絕公開之狀態。這實在是個人信息立法不容迴避的一個環節,那就是並非一切個人信息都受到保護。比如公眾人物尤其是官員的信息。
我們已經知道,以官員財產申報為主要特徵的信息公開作為人類社會文明成果之一,明白無誤地表明了公共人物必須承受的權利讓渡,表明了權力者必須接受的公眾監督。這意味著,欲定《個人信息保護法》,必不可迴避對官員相關信息的公開的規定。在兩會上,對於官員財產申報制度的提案,相關部門的回復依舊是「條件不太成熟」,作為個人信息保護必須釐清的重要方面,官員信息公開規定一下子變得遙遙無期,而此前出台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在如何界定官員財產與個人隱私方面,亦並不明晰。這樣的缺失,註定了《個人信息保護法》只能處於「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的局面。
事情終於呈現出這樣一個結果:《個人信息保護法》的缺位,非但未能有效保護公民的隱私權,反而使應當公開的官員信息,得以以「隱私權」為由拒絕公開。比如2007年出台的《廣州市依法申請公開政府信息辦法》中,明確規定「領導成員廉潔信息」不應公開。也正是在這一點上,個人信息立法工作才變得遲疑起來。其中所膠著的,已不是公民隱私權要不要保護的問題,而是官員個人信息要不要公開的問題。記得在2005年的全國兩會上人大代錶王有傑曾提供一個數據:有97%的官員對「官員財產申報」持反對意見。由此,始信利益集團干擾立法之說並非虛妄。
⑽ 《條例》對保護個人信用信息主體的權益作了哪些規定
為在徵信業務活動中切實保護個人信息安全,《條例》主要作了以下規定:
一是嚴格規范個人徵信業務規則,包括:除依法公開的個人信息外,採集個人信息應當經信息主體本人同意,未經同意不得採集;向徵信機構提供個人不良信息的,應當事先告知信息主體本人;徵信機構對個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不得超過5年,超過的應予刪除;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他人向徵信機構查詢個人信息的,應當取得信息主體本人的書面同意並約定用途,徵信機構不得違反規定提供個人信息。
二是明確規定禁止和限制徵信機構採集的個人信息,包括:禁止採集個人的宗教信仰、基因、指紋、血型、疾病和病史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禁止採集的其他個人信息;徵信機構不得採集個人的收入、存款、有價證券、不動產的信息和納稅數額信息,但徵信機構明確告知信息主體提供該信息可能產生的不利後果,並取得其書面同意採集的除外。
三是明確規定個人對本人信息享有查詢、異議和投訴等權利,包括:個人可以每年免費兩次向徵信機構查詢自己的信用報告;個人認為信息錯誤、遺漏的,可以向徵信機構或信息提供者提出異議,異議受理部門應當在規定時限內處理;個人認為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可以向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投訴,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及時核查處理並限期答復。個人對違反《條例》規定,侵犯自己合法權利的行為,還可以依法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四是嚴格法律責任,對徵信機構或信息提供者、信息使用者違反《條例》規定,侵犯個人權益的,由監管部門依照《條例》的規定給予行政處罰;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