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規約束力

行政法規約束力

發布時間: 2022-02-01 23:18:16

❶ 行政法規和政府文件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前者是的,因為屬於法律范疇,後者不一定,一般僅僅是行政文書,對一定范圍的人或事有約束力,而不像法律有普遍約束力。

❷ 行政約束力正確理解

立法解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常務委員會對法律的解釋
行政解釋~國家行政機關對不屬於審判和檢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的具體應用問題以及自己依法制定的法規進行的解釋
司法解釋~國家最高司法機關對司法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問題所作的解釋

❸ 法規性公告具有法律效力和行政約束力是正確的嗎

你的問題說法有問題,什麼是法規性公告?是不是象在外面張貼的幾個單位聯合發文的那種?要是屬於規范性文件一類的,肯定有約束力的.

行政法規和政府文件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1、行政法規,屬於法律范疇,具有法律效應。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八十九條第一款明確規定:作為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國務院可以「根據憲法和法律,規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規,發布決定和命令。」

因此,制定行政法規是憲法賦予國務院的一項重要職權,也是國務院推進改革開放,組織經濟建設,實現國家管理職能的重要手段。行

政法規是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憲法和法律,並且按照《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暫行條例》的規定而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行政法規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2、政府文件屬於規范性文件,一般僅僅是行政文書,對一定范圍的人或事有約束力,而不像法律有普遍約束力。

「規范性文件」是法律中經常出現但又並不局限於法律領域的一個概念,它主要是指具有規范性(即規定權利和義務)的、適用於不特定對象的各種文件。在非法律領域,「規范性文件」主要被用來指對某一群體具有紀律約束力的文件。

例如,2013年頒布的《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備案規定》就將共產黨的某些紀律性文件稱為「規范性文件」。正因為「規范性文件」也用於法律之外的領域,因此有的國家機關或者學者有時會使用「法律規范性文件」或者「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概念來特指那些法律上的規范性文件。

但一般的政府文件會做出相應的規定,但具體到個案時還是會根據文件再套用相關的法律法規依據。則此時就具備了法律效力。

(4)行政法規約束力擴展閱讀:

政府文件(各級司法機關的「規范性文件」)合法性:

「規范性文件」是在法律體系中數量可觀、對公民權利和義務具有重大影響但其性質和地位卻又不甚明確的一類法律文件。

在法律缺乏明確規定的情況下,對於這類法律文件的界定和對效力等級的確定都只能在堅持法律體系統一性的前提下依據現有的法律規定予以推論。

正是基於這個指導原則,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部門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與規范性文件不加區分的做法是錯誤的,目前法理學教科書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規范性文件的效力等級等同於法律、將國務院規范性文件的效力等級等同於行政法規的觀點也是不能成立的。

而要解決司法機關規范性文件的亂象,最可行的方法莫過於從憲法解釋入手,將這些文件直接納入現有法律體系的范疇。

當然,要將上述推論和方案真正付諸法律實踐還有待於法律予以明確規定。

❺ 行政法規的效力包括哪幾個方面

法律分析:(1)行政行為具有確定力。行政行為具有確定力是指有效成立的行政行為,具有不可變更力,即非依法不得隨意變更或撤銷和不可爭辯力。(2)行政行為具有拘束力。行政行為具有拘束力是指行政行為成立後,其內容對有關人員或組織產生法律上的約束力,有關人員或組織必須遵守、服從。主要表現為對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的拘束力。(3)行政行為具有公定力。所謂「公定力」是指行政主體作出的行政行為,不論合法還是違法,都推定為合法有效,相關的當事人都應當先加以遵守或服從。這是行政效率原則的要求。(4)行政行為具有執行力。行政行為具有執行力是指行政行為生效後,行政主體依法有權採取一定手段,使行政行為的內容得以實現的效力。

法律依據:《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 第三十一條 行政法規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國務院解釋:(一)行政法規的規定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的;(二)行政法規制定後出現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行政法規依據的。國務院法制機構研究擬訂行政法規解釋草案,報國務院同意後,由國務院公布或者由國務院授權國務院有關部門公布。行政法規的解釋與行政法規具有同等效力。

❻ 行政法中提到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與規章的區別

行政規章抄是指國務院各部襲、委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為了管理國家行政事務所制定的法律規范性文件。簡言之,行政規章有兩個制定主體,第一是國務院的部委,第二是省級(當然包括直轄市)政府和省會城市、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

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是各級人民政府都能夠發布的。

❼ 判斷分析 行政法規是國家行政機關制定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

正確。
行政法規是國家行政機關制定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這句話是對的。

❽ 什麼是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以國務院名義發布的法規是行政法規,國務院各部委發布的法規是規章,省及政府發布的法規是規章,行政部門發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不管是對所有人有約束力的,還是只針對部分人有效力的為決定、命令。
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一、國務院部門規章
國務院部門規章的制定機關是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這類制定機關可以分為國務院組成部門和直屬機構兩大類。
制定部門規章的主體,還因為單行法律的授權規定而出現。國務院的直屬事業單位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可以行使部門規章制定權。
部門規章規定的事項,應當屬於執行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事項。部門規章是執行性或者補充性的行政規范,而不是自主性的行政規范。
超越一個國務院部門規章制定許可權的,可以提請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或者由國務院有關部門聯合制定規章。部門規章應當由部門的部務會議或者委員會會議決定。本部門首長簽署命令予以公布。及時在國務院公報或者部門公報和在全國范圍內發行的報紙上刊登。在部門公報或者國務院公報上刊登的規章文本為標准文本。原則上,規章應當在公布之日起30日後施行,部門規章應當在公布後30日內報國務院備案。規章解釋權屬於規章制定機關。
地方政府規章應當同時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應當同時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人民政府備案。
國務院有權改變或者撤銷不適當的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權撤銷本級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適當的規章;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有權改變或者撤銷下一級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適當的規章。
二、地方政府規章
地方政府規章的制定主體分為兩類。第一是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政府,第二是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是指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的市,以及經過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
地方政府規章制定許可權:(1)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規定需要制定規章的事項。(2)屬於本行政區域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
地方政府規章應當經過政府常務會議或者全體會議決定。首長簽署命令予以公布。本級人民政府公布和本行政區域范圍內發行的報紙應當及時刊登,在地方人民政府公報上刊登的規章文本為標准文本。
三、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規章以下的規范性文件,沒有名稱,通常稱為「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所謂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是指行政機關針對不特定對象發布的能反復適用的行政規范性文件。
制定發布行政決定、命令的機構,可以是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各級人民政府有權以發布決定、命令的形式行使其各種職權。國務院除了制定行政法規以外,還發布一些規范性文件。國務院各部委和地方一定級別的政府在制定規章以外,還可以制定規章以外的規范性文件。規章制定主體以下的行政機關,也可以制定規范性文件。以上三種文件,統稱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權改變或者撤銷各工作部門的不適當的命令、指示和下級人民政府的不適當的決定、命令。

❾ 如何判定行政法規的效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行政法學研究從無到有,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可觀的成績,行政法律越來越健全。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對行政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行政法制的健全與否直接關系著這一要求。我門不僅要健全行政法律,還要健全各種法規、規章,從而建立一個層次分明、效力清晰的行政法律制度。
一、行政法規與行政法律體系
如何看待其他法治發達國家的行政規范體系,能否以中國式的層級化的思維去分析國外的行政規范體系呢?作者首先對國外的行政規范體系作了簡明精當的梳理和評述。其中對美國行政規范體系的把握,尤為客觀准確。在美國行政法規可以分為實體性法規、解釋性法規和程序性法規。「實體性法規」又稱「立法性法規」,是指行政機關根據法律授權,調整私人權利義務的規則,具有法律的效力和效果;「解釋性法規」是澄清或者說明現有法律或實體性規則的規則,不能為人們設定新的權利和義務;「程序性規則」則是行政機關頒布的規定機關履行其職責的內部程序規則和具體操作的實踐准則。制定程序性法規是行政機構的「固有權力」,不需法律的授權。應該看到,中國行政法學所討論的「法規」,與美國法中的「實體性法規」更為接近。
我國2000年頒布的《立法法》中,規定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規章。但現實行政法規卻呈現了多種面相。而我國目前對行政法規、規章以及規范性文件的區分,背後則是由相應行政職權的等級高低所決定的。中國是一個典型的行政等級國家,我國之所以將行政法規與行政規章以及其他規范性文件隔離開來,也正是這種權力文化傳統的作用。歐美國家的行政法治要求法規必須秉承授權立法的要求,而我國的行政規范體系更多是行政主導的產物,雖然有「不得違反憲法和法律「的強制性規定,也難免受行政機關自身規則和原則的約束。
二、行政法規的法理學依據與適用
(一)行政規則的外部化
在現代行政國家下,「行政規則的外部化現象」日益受到關注。發布行政規則的依據是上級行政機關對下級行政機關的指揮監督權。在日本,行政規則被分為組織規則、解釋基準、裁量基準、給付規則、指導綱要等類型。行政規則被認為沒有規范上的約束力,但在實務中具有事實上的約束力。而美國學者也指出,盡管解釋性規則、政策說明等都不具有法律拘束效果,但當機關將其作為確立影響私人權利義務的標准時,它們就有了實踐上的拘束力。

熱點內容
勞動合同法女職工退休 發布:2025-08-23 22:00:31 瀏覽:632
名典婚姻法 發布:2025-08-23 21:57:53 瀏覽:843
番禺刑事律師 發布:2025-08-23 21:44:03 瀏覽:777
合同法第22 發布:2025-08-23 21:35:57 瀏覽:317
法治法治先鋒 發布:2025-08-23 21:23:19 瀏覽:16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2015 發布:2025-08-23 21:18:45 瀏覽:359
濟民法師圖片 發布:2025-08-23 21:05:56 瀏覽:166
道德與法治強奸 發布:2025-08-23 20:40:49 瀏覽:957
合同法的解釋第16條 發布:2025-08-23 20:37:05 瀏覽:71
合同法違法分包獲利 發布:2025-08-23 20:36:31 瀏覽: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