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不能作為證人的是
① 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本案原告訴訟代理人可以作為民事訴訟證人嗎
當然不可以,代理人是代表一方利益的,同案件存在利害關系,不能作為證人出庭,其證人證言也不能作為有效證據被法庭所採信
② 在法庭上什麼樣的人不能作為證人
1、我國抄《刑事訴訟法》第四襲十八條規定:「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別是非、不能正確表達的人,不能作為證人。
所謂「生理上有缺陷」,是指生理方面有影響證人作證能力方面的缺陷,例如盲人不能成為目擊證人等等;「精神上有缺陷」一般是指精神病患者:包括痴呆病人和間歇性精神病人等;「年幼的人」一般是指14周歲以下的少年兒童。
2、《民事訴訟法》第七十二條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不能正確表達意思的人不能作證。
證人因為其向法庭作出的證實是對客觀實際的真實反應,證人對這一客觀實際的內容不能進行主觀上的加工。為了最大限度地排除主觀因素,同時也為了擴大證人主體的范圍,因此只要能正確表達意思,使接受者能夠明白其要表達的內容即可。
③ 民事訴訟法證人規定是什麼
法律分析: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不能正確表達意思的人,不能作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七十二條 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不能正確表達意思的人,不能作證。
第七十三條 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應當出庭作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通過書面證言、視聽傳輸技術或者視聽資料等方式作證:
(一)因健康原因不能出庭的;
(二)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不能出庭的;
(三)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不能出庭的;
(四)其他有正當理由不能出庭的。
第七十四條 證人因履行出庭作證義務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必要費用以及誤工損失,由敗訴一方當事人負擔。當事人申請證人作證的,由該當事人先行墊付;當事人沒有申請,人民法院通知證人作證的,由人民法院先行墊付。
④ 在民事訴訟中單位能不能作為證人
證人,即知道案件抄情況並提供證言的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第70條)。即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對證人的范圍作了規定和規范,民事訴訟中個人、單位均可以證人身份出庭作證。
在我國,刑事案件中只接受自然人(公民)作為證人,不接受單位作為證人,即單位不能以單位名義提供證人證言。
所以,如果這道題是多選題的話,我認為你就該選,即:在民事訴訟中單位能作為證人。
⑤ 民事訴訟法不能作為證人的人員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抄國民事訴訟法》第襲72 條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即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對證人的范圍作了規定和規范,民事訴訟中個人、單位均可以證人身份出庭作證。
事實上,在民、商事審判活動中,單位作為作證主體屢見不鮮,例如民政部門出具的關於某人婚姻狀況的證明,抑或工商部門出具的關於某公司登記或注銷的證明,再或是公司出具的法定代表人身份證明,這些證明均是以單位作為作證主體開具的。
⑥ 哪些人不能作為證人
1、根據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四十八條規定:
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別是非、不能正確表達的人,不能作為證人。
所謂「生理上有缺陷」,是指生理方面有影響證人作證能力方面的缺陷,例如盲人不能成為目擊證人等等。
「精神上有缺陷」一般是指精神病患者:包括痴呆病人和間歇性精神病人等;「年幼的人」一般是指14周歲以下的少年兒童。
2、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二條規定:
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不能正確表達意思的人不能作證。
(6)民事訴訟法不能作為證人的是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一條:
證人證言必須在法庭上經過公訴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辯護人雙方質證並且查實以後,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法庭查明證人有意作偽證或者隱匿罪證的時候,應當依法處理。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零八條:
【打擊報復證人罪】對證人進行打擊報復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作為證人的特徵:
1、證人必須了解案件情況。知道案件情況是證人的一個基本特徵,也是成為證人的必備條件。證人對案件事實的了解。
是在案件事實的發生過程中或發生之後形成的,在訴訟中,證人把在此之前形成的記憶通過語言文字再現出來,成為證人證言。
2、證人作證的義務性。出庭作證是證人的義務,對於證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絕證言,除非有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才得以拒絕。
3、強制性。證人在作證時應當如實提供證言,如果作偽證或隱匿罪證,要負法律責任。
⑦ 民事訴訟法對證人作證作了哪些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七十二條 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
不能正確表達意思的人,不能作證。
第七十三條 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應當出庭作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通過書面證言、視聽傳輸技術或者視聽資料等方式作證:
(一)因健康原因不能出庭的;
(二)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不能出庭的;
(三)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不能出庭的;
(四)其他有正當理由不能出庭的。
(7)民事訴訟法不能作為證人的是擴展閱讀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第五十三條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不能作為證人。待證事實與其年齡、智力狀況或者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作為證人。
第五十四條當事人申請證人出庭作證,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十日前提出,並經人民法院許可。
人民法院對當事人的申請予以准許的,應當在開庭審理前通知證人出庭作證,並告知其應當如實作證及作偽證的法律後果。
證人因出庭作證而支出的合理費用,由提供證人的一方當事人先行支付,由敗訴一方當事人承擔。
第五十五條證人應當出庭作證,接受當事人的質詢。
證人在人民法院組織雙方當事人交換證據時出席陳述證言的,可視為出庭作證。
第五十六條《民事訴訟法》第七十條規定的「證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是指有下列情形:
(一)年邁體弱或者行動不便無法出庭的;
(二)特殊崗位確實無法離開的;
(三)路途特別遙遠,交通不便難以出庭的;
(四)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的原因無法出庭的;
(五)其他無法出庭的特殊情況。
前款情形,經人民法院許可,證人可以提交書面證言或者視聽資料或者通過雙向視聽傳輸技術手段作證。
⑧ 哪些人不能作為證人 當證人需要什麼條件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72條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不能正確表達意思的人,不能作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53條規定:「待證事實與其年齡、智力狀況或者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作為證人。」由此可見,只要了解案情,並且其年齡、智力狀況或者精神健康狀況與待證事實相適應,且能正確表達意思的人,就可以作為證人予以作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