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
⑴ 還原事實真相,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
以事實為根據,是指公安、司法機關決定提起刑事訴訟、採取具體的訴訟措施以推進刑事訴訟的進程和最終定案處理時,必須以業已查明的案件客觀事實為基礎。而不允許把主觀想像、推測、懷疑作為處理案件的根據。為此,《刑事訴訟法》第 44 條進一步規定: " 公安機關提請批准逮捕書、人民檢察院起訴書、人民法院判決書,必須忠於事實真相。故意隱瞞事實真相的,應當追究責任。 " 准繩:是古代測定物體平直的器具,引申為標准、准則。以法律為准繩,是指公安、司法機關在刑事訴訟過程中以及在各個訴訟階段對案件做出最終的結論時,必須嚴格遵守程序法和組織法等,並根據實體法關於犯罪的構成要件、量刑標准、量刑原則等規定做出適當的處理。 准繩是器具,並不是單純一根繩子,因此不能理解成鐵絲。 繩之以法的「繩」也是標准、准則的意思,它同「以法律為准繩」的意思一樣, 指用法律來制裁。 希望能幫到你。
⑵ 刑事訴訟法,問題
無罪推定,簡單地說是指任何人在未經證實和判決有罪之前,應視其無罪。因此,無罪推定所強調的是對被告人所指控的罪行,必須有充分、確鑿、有效的證據。如果審判中不能證明其有罪,就應推定其無罪。應該說這一原則對於保障被告人的訴訟權利、訴訟地位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因此,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將其作為一條重要的法治原則規定於憲法中,如《美國聯邦憲法》第5條、《加拿大憲法》第11條以及《俄羅斯聯邦憲法》第2 章第40條等。
無罪推定原則,是以保護被告人的合法權利為目的的,而與之相適應的審判方式也必然是強調控辯平等的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主要是體現當事人在訴訟中的地位,注意訴訟程序的正當,相對加重國家對當事人合法權利的保護。無罪推定原本是西方資本主義興盛時期的產物。在無罪推定原則演變過程中,西方國家個體利益高於整體利益的歷史文化傳統對其產生重要影響,他們認為,被告人是個體利益的代表,檢察官是整體利益的代表,被告人往往處於劣勢和不利的地位,刑事訴訟中必須特別強調保護被告人權益。否則,就不能保持這兩種利益沖突中的平衡,就難以實現司法公正。無罪推定在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這一兩難選擇了對個體利益的保護,這便意味著它必須要付出一個不愉快的代價-----不能更有效地減少犯罪,國家也必然要用更大的投入來維護社會安全和法律秩序。
我國是一個發展經歷不同於別國,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所以對待西方通行的無罪推定原則,既不全盤否定,也不盲目接收。在1997年刑事訴訟法修改之前,我國不採用無罪推定或有罪推定原則,而採取「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原則。1997年10月1日實施的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中增加了類似於無罪推定原則的表述:「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該原則必須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這一憲法原則。在人民法院依法判決被告人有罪前,既不認為被告人是罪犯,也不認為被告人沒有犯罪嫌疑,而是實事求是,進行調查,客觀地收集有罪、無罪、罪輕、罪重的,根據事實來確定。因此,我國的刑事審判中並沒有完全照搬或抄襲西方國家的無罪推定原則,而只是一種批判地吸收,體現了它的一些基本精神。
⑶ 以事實為依據 ,以法律為准繩什麼意思
以事實為根據來,是指源公安、司法機關決定提起刑事訴訟、採取具體的訴訟措施以推進刑事訴訟的進程和最終定案處理時,必須以業已查明的案件客觀事實為基礎。而不允許把主觀想像、推測、懷疑作為處理案件的根據。為此,《刑事訴訟法》第 44 條進一步規定: " 公安機關提請批准逮捕書、人民檢察院起訴書、人民法院判決書,必須忠於事實真相。故意隱瞞事實真相的,應當追究責任。 "
准繩:是古代測定物體平直的器具,引申為標准、准則。以法律為准繩,是指公安、司法機關在刑事訴訟過程中以及在各個訴訟階段對案件做出最終的結論時,必須嚴格遵守程序法和組織法等,並根據實體法關於犯罪的構成要件、量刑標准、量刑原則等規定做出適當的處理。
准繩是器具,並不是單純一根繩子,因此不能理解成鐵絲。 繩之以法的「繩」也是標准、准則的意思,它同「以法律為准繩」的意思一樣, 指用法律來制裁。
希望能幫到你。
⑷ 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在民法和刑法中的體現是什麼詳細一點,答辯用!
一,民法。
新《民事訴訟法》:第七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釋義】本條是關於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原則的規定。
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是司法公正的重要體現,只有堅持實事求是,以充分確鑿的事實作為判案的根據,用法律這個尺度來衡量,以法律作為定案的准繩,才能做到不枉不縱,公正無私,保證公正的審判。
本條的規定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理解:
1.以事實為根據,就是要求人民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時,切忌主觀片面性,依照法定程序認定案件的事實。以事實為根據,一是要審查當事人提供的證據;二是對於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證據,人民法院應當主動調查收集;三是對於作為認定事實根據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向當事人雙方出示,經過當事人雙方質證、辯論,由人民法院審查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2.以法律為准繩,就是要求人民法院在認定事實的基礎上,以法律為客觀尺度來分清是非,確認當事人的民事權利義務,不能以言代法、以權代法,也不能主觀臆斷,任意曲解法律為我所用。
總之,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是相互聯系的。以事實為根據是公正審理民事案件的基礎,以法律為准繩是正確解決民事糾紛的依據,二者缺一不可,只有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准確查明案情,正確作出裁決,公正地解決民事糾紛,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
二,刑事。
《刑事訴訟法》第6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這一規定確立了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原則,同時該原則也被我國憲法確定為進行訴訟的原則。該原則體現了我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依法辦案的訴訟法制精神,在刑事訴訟基本原則體系中處於核心地位。
以事實為依據,指在刑事訴訟中,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對於刑事案件中的實體問題和程序問題作決定時,必須以查證屬實的證據和依據這些證據所認定的案件事實為基礎,而不能以主觀臆斷或者推測想像等作為依據。以事實為依據的「事實」,具體指查證屬實的證據及根據這些證據認定的事實,包括實體法上的事實和程序法上的事實。實體法上的事實是指構成犯罪的事實以及證明犯罪惰節輕重的事實,如犯罪的時間、地點、目的、手段、過程和危害結果等。程序法上的事實,指在刑事訴訟過程中,處理程序問題的事實,如羈押期限、迴避、強制措施等適用的事實。
以法律為准繩,即要求司法機關在辦理刑事案件過程中,所作出的案件實體問題和程序問題方面的決定,必須以刑事實體法和刑事程序法和其他有關法律的規定為標准。也就是說,刑事實體問題,要堅持罪行法定原則;刑事訴訟問題,要嚴格遵守法律程序。
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是正確處理刑事案件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兩者互相聯系,缺一不可。事實是前提,是基礎和依據,法律是處理案件的標准尺度,離開了正確認定案件的事實,就缺乏定案的根據,更談不上適用法律;反之,離開了正確應用法律;也就談不上對正確認定的事實作出正確的處理。所以,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只有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保證刑事訴訟的正確進行。
貫徹該原則具有重要意義:
(1)堅持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刑事訴訟中,要求辦案人員深入實際,調查研究,以客觀存在的事實作為處理案件的依據;
(2)有利於維護法律的權威,保護國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權益;.
(3)有助於保障刑事訴訟任務的實現。白於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在刑事訴訟基本原則中處於核心地位,它的貫徹執行,將能夠帶動其他原則的實現,從而實現訴訟任務。
正確貫徹該原則,首先,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應當遵循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要求,客觀全面地收集證據和認定案件事實,善於查明事實真相;其次,必須堅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證據。只有被告人口供,沒有其他證據,不能對被告人定罪量刑;最後,司法人員應當不徇私、不枉法,堅持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忠於事實,忠於法律。
其他參考資料:論刑事訴訟中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http://www.docin.com/p-346589076.html
⑸ 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原則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必須以事實為根據,就是必須以查對屬實的證據和憑借這些證據認定的案件事實為根據。必須以法律為准繩,就是必須以刑法等法律的規定為標準的衡量尺度,定罪量刑,處理案件。以事實為根據和以法律為准繩的關系:兩者聯系緊密,缺一不可。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六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對於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許有任何特權。
⑹ 各位大俠:我想請教有句話是法律以事實為依據,這句話出自發部法律那個條款啊
《刑事訴訟法》
第六條 【訴訟基本原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對於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許有任何特權。
⑺ 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如何貫徹
《刑事訴訟法》第6條中規定,公、檢、法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強。 必須以事實為根據,就是必須以查對屬實的證據和憑借這些證據認定的案件事實為根據。 必須以法律為准繩,就是必須以刑法等法律的規定為標準的衡量尺度,定罪量刑,處理案件。 以事實為根據和以法律為准繩的關系:兩者聯系緊密,缺一不可。不以事實為根據就不可能正確適用法律,不以法律為准繩,即使以真實可靠的案件事實為根據,也不可能正確處理案件,正確定罪量刑。 實行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的意義:它在各項刑事訴訟基本原則中處於核心的地位,對於貫徹落實其他各項刑事訴訟基本原則,保障客觀公正地處理案件,以及真正樹立起法制的權威等均具有重要意義。
⑻ 如何理解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的訴訟原則
(一)以事實為根據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應當查明下列事實:
第一,行政機關調查認定的事實。人民法院調查這種事實時,首先要查明行政機關自身所調查的證據是否合法、客觀和充分,查明行政機關的認定方法和結論是否正確。依照行政程序法理,行政機關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前就必須調查收集到足夠的證據,在被起訴後不能也無需補充收集證據。因此,查明行政機關所調查認定的事實就成為作出正確判決的關鍵所在。
第二,與本案有關的其他事實。人民法院在必要時還應當進一步查明行政案卷沒有真實反映或者遺漏的有關案件情況。人民法院此時可以自行收集證據,採取詢問證人、勘驗檢查、調取書證和物證、鑒定以及證據保全等措施,也可以要求原告或者其他訴訟參加人提供證據,甚至指令行政機關補充提供證據。
第三,行政訴訟程序事實。人民法院作出裁判,不僅要實體合法,而且要程序合法。裁判本身也需要事實來證明,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有關行政訴訟程序進展情況的事實。
必須注意的是,行政訴訟以審查具體行政行為合法與否為重點,所以,法院要審查的不是原告行為是否合法的事實,而是具體行政行為認定的事實,這與刑事訴訟、民事訴訟中法院依據的事實有一定區別。
(二)以法律為准繩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應當正確適用法律,對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進行判斷。具體來說,應當依據下面三類法律規定:
第一,行政實體法。包括有關行政機關設立和職權的行政組織法,有關行政機關行使職權的單行的部門行政法律法規,以及有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具體權利義務的法律、法規。
第二,行政程序法。包括有關行政機關行使職權的程序法和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程序上的權利義務的程序法。
第三,行政訴訟法。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還必須遵守行政訴訟法。違反行政訴訟法規定的裁判無效。
人民法院適用法律必須遵守行政訴訟法第52條和第53條的規定,即以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自治條例、單行條例為依據,參照行政規章,在遇到法律沖突時,還應當遵守有關的法律沖突選擇適用規則。
(8)刑事訴訟法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擴展閱讀:
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是 中國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之一。以事實為根據,就是必須以客觀事實作為辦案的科學依據,而不能憑主觀想像、推測或想當然處理案件。以法律為准繩,就是在查明犯罪事實的前提下,以國家有關法律規定為唯一標准,對案件作出正確處理。
只有深入實際,堅持調查研究,對犯罪發生的時間、地點、動機、目的、手段、後果及有關情節徹底掌握,收集到充分可靠的證據,才能正確分析認定犯罪事實,使案件的審理建立在堅實的客觀基礎之上。中國處理刑事案件的法律是刑法和刑事訴訟法及其他有關法律,必須以刑法規定為定罪、量刑標准,按刑事訴訟規定的程序辦事。
參考資料:網路-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
⑼ 如何理解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的訴訟原則
「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這句話,大家都很熟悉,這是執法、司法機關應該堅持的一項基本原則。然而,說是這么說,究竟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卻不是每個人都能熟知的。
通俗地講,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原則,就是執法、司法機關在辦案時,要在查清事實的基礎上,結合事實,正確適用法律,以保證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要求。這里有兩個問題:一是要查清事實;二是要結合事實正確適用法律。
首先是事實。這個事實是什麼事實?就是事情的本來面目,是事情的真實情況。那麼如何證明所認定的事實本來就是那個樣子?這就需要用證據來證實。不能用證據證明的事實,就不是法律上的事實。也就是說,沒有相關的證據證明,即使事情本來是那個樣子,在法律上也是不能夠認定的。因此,法律事實和真實事實是不一定完全一致的。我們通常說,什麼事情都得要講究證據,沒有證據,怎麼能讓人相信是真的?這也可以理解,比如打官司,你說真實情況就是怎麼樣怎麼樣的,但是法官不知道啊,又不可能把真實情況象放電影一樣地再現一遍給法官看,怎麼才能夠讓法官相信呢?那就得靠證據。你的證據能證明什麼程度,法官只能認定什麼程度。有些當事人對此就很不理解,那也沒有辦法。你不能光靠嘴說,誰信呢?事實要用證據來證明,不能舉證,就要承擔不利的法律後果。因此,事實問題,其實就是一個證據的問題。說以事實為依據,其實就是以證據為依據。即我們通常說的打官司就是打證據。訴訟的學問、訴訟的精髓全就在於是否能夠搜集到能夠證明你所主張的事實的有力證據。 因此,「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證明事實是關鍵,正確適用法律是結果,二者不可偏廢。
⑽ 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體現了哪一項刑法基本原則
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不是刑法的基本原則
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包括三個,即罪刑法定原則、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罪責刑相適應原則
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原則不是刑法的基本原則,而是訴訟法的基本原則,必須明確區分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