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行政不作為
『壹』 對行政機關不作為可否提行政訴訟
可以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及《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都對在行政不作為案件中,原告需要對其在行政程序中曾經向行政機關提出申請的情形進行舉證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因此,如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不履行法定職責使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應當首先向有關行政機關提出要求其履行法定職責的申請,並注意收集和保存好其向行政機關提出申請的證據,並在起訴時及時向法院提交。充分行使好法律賦予的神聖權利。
『貳』 行政不作為的表現形式
第一種表現是最初應當作為的行政機關不作為,特定相對人不服,申請復議機關復議,復議機關逾期不復議。對於兩級機關不作為的行政行為,相對人不服應當對最初應當作為的行政機關的不作為行政行為提起訴訟。
因為復議機關對最初應當作為的行政機關的不作為行政行為的默認和維持。如果允許相對人對復議機關的不作為行政行為提起訴訟,法院經過審查後判決復議機關作為,復議機關可能作出要求最初應當作為的行政機關作為的決定,而不作出具有實體內容的決定。這就使得行政爭議的解決多了一個環節。
第二種表現是最初應當作為的行政機關不作為,特定相對人不服,申請復議機關復議,復議機關復議決定維持最初應當作為的行政機關的不作為行政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對於最初應當作為的行政機關不作為行政行為可以提起訴訟。
第三種表現是最初應當作為的行政機關不作為,特定相對人申請復議機關復議,復議機關要求該機關作為,該機關接到復議機關的復議決定後仍然不作為。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對復議機關的決定提起訴訟顯然是不妥的,雖然議機關的。
(2)行政訴訟法行政不作為擴展閱讀
《行政訴訟法》第11條規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對其「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申請行政機關頒發許可證和執照,行政機關拒絕頒發或者不予答復的;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給撫恤金的」三類行為提起的訴訟案件歸為行政不作為案件。
《行政訴訟法》第68條規定「行政機關或者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由該行政機關或者該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所在的行政機關負責賠償。行政機關賠償損失後,應當責令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承擔部分或者全部賠償費用」;
《國家賠償法》第14條規定「賠償義務機關賠償損失後,應當責令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承擔部分或者全部賠償費用。對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責任人員,有關機關應當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叄』 行政不作為有沒有法律救濟的條文
行政不作為的司法救濟途徑
(1) 行政復議
(2)行政訴訟
行政不作為的版司法救權濟形式
(1) 確認違法
(2) 責令履行
(3) 責令賠償
可以查閱《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
行政不作為就是指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有積極實施行政行為的職責和義務,應當履行而未履行或拖延履行其法定職責的狀態。認為行政不作為是指行政主體未履行具體的法定作為義務,並且在程序上沒有明確意思表示的行政行為。所謂行政中的「不作為」行為,是基於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符合條件的申請,行政機關依法應該實施某種行為或履行某種法 定職責,而行政機關無正當理由卻拒絕作為的行政違法行為,亦稱「不作為違法」或「消極違法」行為。
『肆』 能起訴行政機關行政不作為嗎
行政機關行政不作為的起訴過程中要求受到侵害的當事人在提出訴求並且將訴狀交給法院之後,就必須要拿出被告行政機關沒有對自己申請的事項作出回應的證據,而原告拿出的證據在行政訴訟當中不平等的情況下是不需要特別明確和具體的。
法律分析
行政機關行政不作為的起訴過程中要求受到侵害的當事人提出訴求並且將訴狀交給法院,原告必須出示曾經向被告提出申請的證據,而不需要提供申請合法性的證據。原告所提供的證據不要求嚴格的程序和要件,只要能達到在一定程度上證明原告提出過申請就可以。
原告起訴被告不作為案件需要提供證據的例外:被告應當依法履行職責的案件,這類案件原告不需要提供證據。還有就是原告因正當理由不能提供證據的。
不作為訴訟與一般訴訟不同的地方在於我們並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去訴訟,更不知道應該訴訟的內容。
(1)如果行政機關應當履行而沒有履行而導致當事人利益受到損害時,公民可以在任意時間內提起訴訟,但是最長不能超過自知道行政機關不作為之日起兩年內請求,否則將會錯過維護權利的最佳時機。
(2)根據法律規定,公民在提出申請事項時,行政機關即使不批准也要給其書面答復。因此,如果公民在法定的時間內沒有收到行政機關的任何回應,當事人可以先向行政機關詢問情況,仍不予答復則可以在期間屆滿之日起三個月內提起訴訟。
(3)當事人在提起訴訟後,可以請求行政機關履行職能,需要提出申請的公民可以補充資料後再次申請。但如果當事人已經沒有履行的需要,則可請求行政機關賠償當事人因不作為而遭受到的財產損失。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四十四條 對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
『伍』 對於行政不作為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法律分析: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下列訴訟:對行政拘留、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罰款、警告等行政處罰不服等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十二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下列訴訟:對行政拘留、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罰款、警告等行政處罰不服等等。
『陸』 行政不作為可否起訴
一、不予答復的行政不作為可以起訴。
二、舉例分析:政府進行舊城拆遷收回公民土地使用權而拒不補償,公民請求政府履行補償義務,書面進行答復,而政府拒絕書面答復,不予理睬。這種已經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中第十二條中第五款(對徵收、徵用決定及其補償決定不服的)和第六款(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起訴。
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2014年修正)》規定
第二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第六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
第八條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地位平等。
第十二條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下列訴訟:
(一)對行政拘留、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罰款、警告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二)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和行政強制執行不服的;
(三)申請行政許可,行政機關拒絕或者在法定期限內不予答復,或者對行政機關作出的有關行政許可的其他決定不服的;
(四)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關於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決定不服的;
(五)對徵收、徵用決定及其補償決定不服的;
(六)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經營自主權或者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土地經營權的;
(八)認為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
(九)認為行政機關違法集資、攤派費用或者違法要求履行其他義務的;
(十)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支付撫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的;
(十一)認為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除政府特許經營協議、土地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等協議的;
(十二)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
除前款規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規規定可以提起訴訟的其他行政案件。
『柒』 如何訴訟行政不作為行政不作為訴訟時效
行政不作為是行政主體不履行法定職責,並因此產生了設立、變更或者終止特定行政法律關系的法律行為,其前提是行政機關在一定期間內沒有任何作為。
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九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請訴訟的,應當在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該條是關於作為的起訴期限的一般性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三十九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
行政機關在接到申請之日起60日內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請訴訟,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法律、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對行政機關履行職責的期限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緊急情況下請求行政機關履行保護其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不履行的,起訴期間不受前款規定的限制。」
該條不僅明確規定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的不作為行為不服,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而且規定了起訴的時機。
(7)行政訴訟法行政不作為擴展閱讀:
一般訴訟時效
指在一般情況下普遍適用的時效,這類時效不是針對某一特殊情況規定的,而是普遍適用的,如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五條規定的:「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限為2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這表明,我國民事訴訟的一般訴訟時效為2年。(現《民法通則》有關訴訟時效的內容已失效,已經開始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有關訴訟時效的規定)
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
該法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該法第一百八十八條第一款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3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這表明,我國民事訴訟的一般訴訟時效從2017年10月1日起為3年。
特別訴訟時效
特殊時效優於普通時效,也就是說,凡有特殊時效規定的,適用特殊時效,我國《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
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一、短期時效。
短期時效指訴訟時效不滿兩年的時效。
『捌』 行政不作為如何起訴
我國《行政訴訟法》第五十四條對行政不作為案件的處理,確立了判決履行的方式,即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職責的,判決其在一定期限內履行。故對於行政不作為案件的處理方式應有六類,即裁定駁回起訴、駁回訴訟請求、判決履行、確認違法、責令採取補救措施、責令賠償。裁定駁回起訴屬於對程序性事項的解決。在行政不作為案件中,若被告已經證明原告的起訴超出法定起訴期限,應當裁定駁回其起訴。駁回訴訟請求。《行政訴訟法解釋》第五十六條規定了起訴被告不作為理由不能成立的,人民法院應當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在司法實踐中,應當准確把握以下條件:一是在依申請而為的行政行為中是否有正當事由;二是在依職權而為的行政行為中事實的存在與否。確認違法、責令採取補救措施、責令賠償。依據《行政訴訟法解釋》第五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在司法實踐中,應當考慮被告所應履行的法定職責在判決履行後是否能夠實現對行政相對人權利的救濟。如果能夠達到救濟目的,應當判決行政機關予以履行。判決履行。在司法實踐中,因為沒有統一的規范,各地法院判決主文表達不盡相同。所以,在判決履行的主文表達中,應當明確為「限被告於××日內對原告申請的事項作出具體行政行為」。
『玖』 行政部門的亂作為,不作為,是否能提起行政訴訟
可以。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規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下列訴訟:
(1)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關於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決定不服的;
(2)對徵收、徵用決定及其補償決定不服的;
(3)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4)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經營自主權或者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土地經營權的;
(5)認為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
(6)認為行政機關違法集資、攤派費用或者違法要求履行其他義務的;
(7)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支付撫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的;
(8)認為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除政府特許經營協議、土地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等協議的;
(9)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
除前款規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規規定可以提起訴訟的其他行政案件。
(9)行政訴訟法行政不作為擴展閱讀:
在行政訴訟中,當事人依法享有廣泛的、平等的訴訟權利,同時也承擔必要的訴訟義務。當事人享有訴訟權利,是為了維護其合法權益,當事人履行訴訟義務,是為了維護訴訟秩序,保障訴訟的順利進行。
根據《行政訴訟法》及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主要有:
1、原告有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在訴訟中還有放棄、變更和增加訴訟請求的權利;
2、 被告對原告的起訴,有應訴答辯的權利;
3、申請審判人員、書記員、鑒定人迴避的權利;
4、委託訴訟代理人進行訴訟的權利;
5、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
6、經人民法院許可,向證人、鑒定人和勘驗人員發問的權利;
7、經人民法院許可,查閱、復制本案庭審材料及有關法律文件的權利,但涉及國家秘密或個人隱私的除外;
8、查閱、改正庭審筆錄的權利;
9、在審判前,原告有撤訴的權利,被告有發跡其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的權利;
10、在訴訟過程中有申請人民法院採取財產保全措施的權利;
『拾』 行政不作為怎麼處罰
法律分析:行政不作為的處罰是一般會承擔單位的處分,從而還要承擔賠償的責任;以及還要給公民進行賠禮道歉;從而恢復當時的現狀;行政不作為一般針對於的就是行政的主體還有其相應的工作人員。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九十八條,行政機關或者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作出的行政行為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由該行政機關或者該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所在的行政機關負責賠償。行政機關賠償損失後,應當責令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承擔部分或者全部賠償費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第十六條,賠償義務機關賠償損失後,應當責令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工作人員或者受委託的組織或者個人承擔部分或者全部賠償費用。對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責任人員,有關機關應當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