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刑事訴訟法證據規定
Ⅰ 新刑事訴訟法哪一條對證據補強作了規定
(一)概念
所謂抄「補強證據」,是指用以增強另一證據證明力的證據。一開始收集到的對證實案情有重要意義的證據,稱為「主證據」,而用以印證該證據真實性的其他證據,就稱之為「補強證據」。補強證據規則,是指為了防止誤認事實或發生其他危險性,而在運用某些證明力顯然薄弱的證據認定案情時,必須有其他證據補強其證明力,才能被法庭採信為定案根據。一般來說,在刑事訴訟中需要補強的不僅包括被追訴人的供述,而月包括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等特定證據。
(二)補強證據必須滿足的條件:
1、補強證據必須具有證據能力。
2、補強證據本身必須具有擔保補強對象真實的能力,設立補強證據的重要目的就在於確保特定證據的真實性。
3、補強證據必須具有獨立的來源,即補強證據和補強對象之間不能重疊,例如被告人在審前程序中所作的供述就不能作為其當庭供述的補強證據。
(三)我國的立法規定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53條規定,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由此可見,我國意見被告人供述需要不強的規則。
Ⅱ 刑事訴訟法關於證據有哪些規定
刑事訴訟法關於證據的規定有以下這些:《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六條:公安機關經過偵查,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的案件,應當進行預審,對收集、調取的證據材料予以核實。第一百三十七條:任何單位和個人,有義務按照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的要求,交出可以證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無罪的物證、書證、視聽資料等證據。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六條公安機關經過偵查,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的案件,應當進行預審,對收集、調取的證據材料予以核實。第一百二十五條詢問證人,應當告知他應當如實地提供證據、證言和有意作偽證或者隱匿罪證要負的法律責任。第一百三十六條為了收集犯罪證據、查獲犯罪人,偵查人員可以對犯罪嫌疑人以及可能隱藏罪犯或者犯罪證據的人的身體、物品、住處和其他有關的地方進行搜查。
Ⅲ 新刑事訴訟法證據規則有哪些
法律分析:新刑事訴訟法證據規則有:審判機關取證原則、最佳證據規則、非法言詞證據排除原則、口供補強原則。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是對非法取得的供述和非法搜查扣押取得的證據予以排除的統稱,也就是說,司法機關不得採納非法證據,將其作為定案的證據,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 採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採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應當予以排除。收集物證、書證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嚴重影響司法公正的,應當予以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不能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的,對該證據應當予以排除。在偵查、審查起訴、審判時發現有應當排除的證據的,應當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為起訴意見、起訴決定和判決的依據。
Ⅳ 新刑事訴訟法證據收集是怎樣規定的
1.
嚴禁採用刑訊逼供、引誘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言詞證據,應當對證人和被害人講明作偽證和虛假陳述應負的法律責任,告知其有義務如實提供證據;
2.
應當及時收集言詞證據,特別是對於年老、重病、重傷等人員,更應當及時收集;
3.
針對言詞證據易變性、可塑性較大的特點,應當十分注意固定程序,對陳述要全面、如實地進行記錄,並依法核對和簽名,予以固定;
4.
審查、判斷言詞證據,應當特別注意陳述主體的個人情況,與案件的關系,感知、記憶、陳述的能力和條件,以及有無外界社會因素的影響等;
Ⅳ 新刑事訴訟法關於證據的規定有哪些
證據的種類,是指表現證據事實內容的各種外部形式,具有法律約束力。《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條規定了刑事案件證據的八個種類,分別是:(一)物證,是指以其物質屬性、外部特徵、存在狀況等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一切物品和痕跡。(二)書證,是指以其記載的內容和反映的思想來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書面材料或其他物質材料。(三)證人證言,是指證人就其所了解的案件情況向公安司法機關所作的陳述。 (四)被害人陳述,是指刑事被害人就其受害情況和其他與案件有關的情況向公安司法機關所作的陳述。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有關案件的情況向偵查、檢察和審判人員所作的陳述。內容主要包括承認自己有罪的供述和說明自已無罪、罪輕的辯解。(六)鑒定意見,是指受公安司法機關指派或聘請的鑒定人,對案件中的專門性問題進行鑒定後所作出的書面結論。(七)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八)視聽資料、電子數據,是指以錄音、錄像、電子計算機或其他高科技設備所存儲的信息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資料。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條 可以用於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證據包括:(一)物證;(二)書證;(三)證人證言;(四)被害人陳述;(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六)鑒定意見;(七)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八)視聽資料、電子數據。
Ⅵ 刑事訴訟法證據規則有哪些
證據的種類,是指表現證據事實內容的各種外部形式,具有法律約束力。《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條規定了刑事案件證據的八個種類,分別是:(一)物證,是指以其物質屬性、外部特徵、存在狀況等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一切物品和痕跡。(二)書證,是指以其記載的內容和反映的思想來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書面材料或其他物質材料。(三)證人證言,是指證人就其所了解的案件情況向公安司法機關所作的陳述。 (四)被害人陳述,是指刑事被害人就其受害情況和其他與案件有關的情況向公安司法機關所作的陳述。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有關案件的情況向偵查、檢察和審判人員所作的陳述。內容主要包括承認自己有罪的供述和說明自已無罪、罪輕的辯解。(六)鑒定意見,是指受公安司法機關指派或聘請的鑒定人,對案件中的專門性問題進行鑒定後所作出的書面結論。(七)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八)視聽資料、電子數據,是指以錄音、錄像、電子計算機或其他高科技設備所存儲的信息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資料。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條 可以用於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證據包括:(一)物證;(二)書證;(三)證人證言;(四)被害人陳述;(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六)鑒定意見;(七)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八)視聽資料、電子數據。
Ⅶ 依據新《刑事訴訟法》證據確實充分應當符合哪些條件
新《刑事訴訟法》第53條對刑事案件的證明標准作出了新規定,即「證據確實充分,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1、定罪量刑的事實都有證據證明。
2、據以定案的證據均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
3、綜合全案證據,對所認定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7)新刑事訴訟法證據規定擴展閱讀:
刑事訴訟證據的審查方法
1、個別審查,主要指甄別法。用於對收集的證據逐一地進行單個審查和鑒別,是審查、判斷證據最常用的方法,也往往是最先使用的方法,可以對證據進行初次凈化和篩選。運用此方法,要求依據客觀事物發生、發展、變化的一般規律和常識去辨別證據的真偽,判斷其是否具有證明力。
2、綜合審查。審查、判斷證據不能孤立地看待各個證據,應綜合審查、判斷全案證據材料。一方面,對不同種類的證據,要結合起來進行綜合審查、判斷,審查各個證據所證明的事實是否一致,是否存在矛盾;另一方面,還應把案內所有的證據與案件事實聯系起來,不但證據與證據之間,而且證據與案件事實之間都要協調一致,沒有矛盾。
3、辨認。即對某一事物不能確定的情況下,組織曾與該事物接觸過的有關人員加以指認與確定的活動,這是一種有效方法,也是刑事偵查中經常運用的方法。辨認必須按程序進行,在使用辨認結果時要進行查證和復核,並應有其他證據相互印證,防止發生錯誤進而造成嚴重後果。
4、對質。即執法人員按照法定程序組織和指揮了解該事實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就特定的案件事實或者證據事實進行互相詢問、反駁和辨認的方法。一般是在涉及案件的重要問題上,且除了進行對質外別無他法的情況下才可採用此法。
5、技術鑒定。鑒定是審查、判斷某些物證和書證必不可少的手段,如一些物品或者物質痕跡僅憑司法人員的一般知識是無法判明其性質和特徵的,都需要運用各種鑒定方法才能判明。隨著現代高科技的發展,新的鑒定手段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可靠。
6、偵查實驗。即為了審查、判斷某一現象在一定的時間內或情況下發生,而依法將該現象發生的過程加以重演或再現的一種活動和方法。按照刑事訴訟法的規定,進行偵查實驗,必須經縣以上公安局長批准,並禁止一切足以造成危險、侮辱人格或者有傷風化的行為。
7、邏輯方法。審查、判斷證據除了利用證據互相驗證和進行科學鑒定等方法外,常用的還有通過邏輯方式來進行審查、判斷。具體方法有:歸納法、演繹法、分析法、綜合法、反證法和排除法。
Ⅷ 依據新《刑事訴訟法》證據確實;充分,應當符合哪些條件
新《刑事訴來訟法》第自53條對刑事案件的證明標准作出了新規定,即「證據確實、充分,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一)定罪量刑的事實都有證據證明;
(二)據以定案的證據均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
(三)綜合全案證據,對所認定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