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英文文獻
① 和導師見面需要准備什麼呀
1. 見導師前,導師作品肯定要讀讀。如果專著實在沒時間,導師知網上引用率最高的那些代表性文獻一定要閱讀。另外導師最近五年來發表的論文也最好過一遍。這樣大致可以了解了導師最重要和最新的工作領域。
2.作為專碩,閱讀行政法學的專業著作的確可能有些難度,能夠理解。關於這個問題也不用諱言,見導師時大大方方向老師請教就是。這也是導師指導很重要的方面。請導師為你推薦一些行政法的入門讀物。你閱讀老師的文獻並不是為了讀懂,是為了展現誠意和了解老師。讀懂,那是在導師指導後學習的結果了。這點和學術性碩士還是有不同。
3.每個導師的性格不一樣,有些嚴謹有些隨意,有些活力四射,有些穩重沉默,見導師怎麼來,要針對每個導師的個性。但是,整體來說,多做准備,展現誠意,落落大方,態度謙遜誠懇總是不錯的。另外多展現你的優勢,你是英語專業的,就可以請導師多推薦一些英文專著,或者主動提出,導師如果有課題需要翻譯外文文獻,你希望能多參加,提升自己,也做些力所能及的貢獻。這樣也能發揮你的所長。
關於第二個問題:
1.好就業當然是一個挺好回答。你是專業碩士,面向的是社會需求,好就業就是你最好的答案不是么。不過你說的時候可以說的漂亮點,比如說「因為社會需求面廣」,「因為法治政府建設的蓬勃發展,認為這個領域的實踐大有可為」。
2.有興趣也是一個常見回答。不過題主感覺似乎現在對這方面的興趣沒有特別突出,那就還是著重於第一個回答好了。但,題主既然選擇了行政法,不如多培養一些行政法的興趣。畢竟這很有可能是你相伴一生的行業,有了興趣,會更有動力和樂趣
② 論文的格式是怎麼樣的
一般論文格式如下:
論文必須用Microsoft Word書寫,字體為12pt Times New Roman,單倍行距,對齊,兩邊的頁邊距為3cm,紙型為A4(210x297mm)。標題字體為16pt, 粗體,居中,作者名為14pt, 常規,居中,隨後的單位為12pt, 常規,居中。在標題後留一空行,在作者後留一空行,在單位後留二空行。第一作者名加下劃線,通訊作者(詳細地址,電話,傳真和E-mail)加星號,必須使用英語。
在校畢業生論文格式如下:(但每個學校另規定不同,具體根據每個學校的論文格式為標准)
畢業論文是學生時代最重要的一件事,事關能否畢業,而畢業論文的格式又決定了一篇論文的水準,所以我們在做畢業論文時,一定要按正確的畢業論文的格式排版。
第一、構成項目
畢業論文包括以下內容:
封面、內容提要與關鍵詞、目錄、正文、注釋、附錄、參考文獻。其中「附錄」視具體情況安排,其餘為必備項目。如果需要,可以在正文前加「引言」,在參考文獻後加「後記」。
第二、各項目含義
(1)封面
封面由文頭、論文標題、作者、學校名稱、專業、年級、指導教師、日期等項內容組成。
(2)內容提要與關鍵詞
內容提要是論文內容的概括性描述,應忠實於原文,字數控制在300字以內。關鍵詞是從論文標題、內容提要或正文中提取的、能表現論文主題的、具有實質意義的詞語,通常不超過7個。
(3)目錄
列出論文正文的一二級標題名稱及對應頁碼,附錄、參考文獻、後記等對應的頁碼。
(4)正文
正文是論文的主體部分,通常由緒論(引論)、本論、結論三個部分組成。這三部分在行文上可以不明確標示。
(5).注釋
對所創造的名詞術語的解釋或對引文出處的說明,注釋採用腳注形式。
(6)附錄
附屬於正文,對正文起補充說明作用的信息材料,可以是文字、表格、圖形等形式。
(7)參考文獻
作者在寫作過程中使用過的文章、著作名錄。
4、畢業論文格式編排
第一、紙型、頁邊距及裝訂線
畢業論文一律用國家標准A4型紙(297mmX210mm)列印。頁邊距為:天頭(上)30mm,地腳(下)25mm,訂口(左)30mm,翻口(右)25mm。裝訂線在左邊,距頁邊10mm。
第二、版式與用字
文字、圖形一律從左至右橫寫橫排,1.5倍行距。文字一律通欄編輯,使用規范的簡化漢字。忌用繁體字、異體字等其他不規範字。
第三、論文各部分的編排式樣及字體字型大小
(1)文頭
封面頂部居中,小二號行楷,頂行,居中。固定內容為「成都中醫葯大學本科畢業論文」。
(2)論文標題
小一號黑體。文頭居中,按小一號字體上空一行。(如果加論文副標題,則要求:小二號黑體,緊挨正標題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號)
論文標題以下的行距為:固定值,40磅。
(3)作者、學院名稱、專業、年級、指導教師、日期
項目名稱用小三號黑體,後填寫的內容處加下劃線標明,8個漢字的長度,所填寫的內容統一用三號楷體,各佔一行,居中對齊。下空兩行。
(4)內容提要及關鍵詞
緊接封面後另起頁,版式和字型大小按正文要求。其中,「內容提要」和 「:」
黑體,內容用宋體。上空一行,段首空兩格,回行頂格:「關鍵詞」與 「內容提要」間隔兩行,段首空兩格。「關鍵詞」和 「:」 用黑體,內容用宋體。關鍵詞通常不超過七個,詞間空一格。
(5)目錄
另起頁,項目名稱用3號黑體,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內容用小4號仿宋。
(6)正文文字:另起頁。
(7)論文標題:用二號黑體加粗,居中排列,上空一行;下標明年級、專業、作者,作者姓名另起一行,四號楷體,居中排列;下空兩行接正文。正文文字一般用小四號宋體,每段起首空兩格,回行頂格,單倍行距。
(8)正文文中標題
一級標題,標題序號為「一、」與正文字型大小相同,黑體,獨占行,末尾不加標點;
二級標題,標題序號為「(二)」,與正文字體字型大小相同,獨占行,末尾不加標點;
三級以下標題序號分別為「1.」和(1),與正文字體字型大小相同。為避免與注釋相互混淆,不可用「①」。可根據標題的長短確定是否獨占行,若獨占行,則末尾不使用標點,否則,標題後必須加句號。每級標題的下一級標題應各自連續編號。
(9)注釋:正文中加註之處右上角加數碼,形式統一為「①」,同時在本頁留出適當行數,用橫線與正文分開,空兩格後定出相應的注號,再寫注文。注號以頁為單位排序,每個注文各佔一段,用小5號宋體。引用文章時,注文的順序為:作者、文章標題、刊物名、某年第幾期〈例如 : ①龔祥瑞:《論行政合理性原則》, 載《法學雜志》1987年第1期。);引用著作時,注文的順序為:作者、著作名稱、出版者、某年第幾版、頁數 ( 例如:② [ 英 ] 威廉·韋德著:《行政法》,楚劍譯,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1997年版,第5頁。)。
(10)附錄
項目名稱為小四號黑體,在正文後空兩行空兩格排印,內容編排參考「示範文本」。
(11)參考文獻
項目名稱用小四號黑體,在正文或附錄後空兩行頂格排印,另起行空兩格用小四號宋體排印參考文獻內容,具體編排方式同注釋(參考的著作可不寫第幾頁) 。
(12)頁碼
首頁不編頁碼,從第二頁起,居中編排。
③ 哪有關於行政法方面的英文文獻
到「譯網情深」這個論壇的資源共享區去找,再不行的話可以提問那兒的大蝦。說不定可以找到!
④ 行政法的中西方比較
本人認為,為了更好地比較中外行政法的歷史發展,應該首先了解各自的發展歷史,這是前提所在,然後再分別對中國行政法與大陸法系國家的和英美法系國家行政法的歷史發展進行比較。
一、新中國建立以前行政法的產生與發展
現代意義的行政法在中國產生於民國初期。1914年5月18日公布的《行政訴訟條例》,同年7月15日公布的《行政訴訟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行政訴訟法。1914年3月21日公布的《平政院編制令》,平政院具有行政法院的性質,行政審判權不屬於普通法院,而屬於平政院。1932年11月27日,國民黨政府頒布了《行政訴訟法》,1945年4月16日又頒布了《行政法院組織法》,這兩個法律規定,行政法院與普通法院分立,專門處理行政訴訟案件。它規定行政訴訟有三個步驟,當事人必須先向行政機關提出訴願和再訴願,不服的才能向行政法院提起訴訟。
二、新中國行政法的產生與發展
新中國行政法的發展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1、行政法的初創階段(1949-1956年)。這是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初創階段,沒有制定系統的行政法體系,甚至對行政法的認識也是有限的。
2、行政法的倒退與破壞階段(1957-1977年)。這一時期由於反右運動擴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爆發,行政法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被破壞殆盡。
3、行政法的恢復階段(1978-1988年)。從十一屆三中全會,特別是82憲法開始,行政法進入了恢復階段。許多領域的行政法律規范相繼制定,初步結束了無法可依的局面。1982年頒布的《民事訴訟法(試行)》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審理行政案件,這一規定標志著中國行政訴訟制度誕生的。
4、行政法的發展階段(1989年-)。1989年頒布的《行政訴訟法》具有重大意義,確立了司法權對行政權的制約機制,給公民的合法權利以切實的保障,促進了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的水平。近年來,行政機關和公民的法律意識有了極大的提高,權力機關和司法機關對行政權的監督機制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中國正朝著「法治國」的目標艱難而穩步地前進著。
三、外國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現在人們使用行政法這一概念是指現代意義上的行政法,是資產階級革命勝利的產物,是在資產階級民主與法制的理論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一、大陸法系國家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大陸法系的行政法產生較早,體系完善、理論發達。其特點主要是各國都有兩個法院系統,即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都存在兩種法律規則,即公法和私法。法國行政法和德國行政法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但是由於大陸法系各國的歷史不同,在行政法的產生和發展上也存在差異。
二、英美法系國家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其特點主要是各國都沒有獨立的行政法院系統;普通法院在審理各種案件(包括行政案件)時,適用同一體系的法律規則。
1、英國行政法
在英國沒有明確的法律部門的劃分,所以早期的英國沒有明確的行政法概念。作為現代意義的行政法是17世紀下半葉開始出現的,它是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產物。
2、美國行政法
美國行政法受英國行政法的影響產生較晚,美國行政法的產生是同政府積極干預經濟相聯系的,1887年成立的州際貿易委員會被認為是美國行政法的開始。從羅斯福「新政」開始,美國行政法迅速發展,1946年聯邦行政程序法的制定是美國行政法上劃時代的法律,該法以美國憲法中的正當法律程序為基礎,建立起准司法的行政程序。
四、歷史發展比較
外國行政法主要分為兩大法系行政法,即為大陸法系國家行政法和英美法系國家行政法。
1、中國行政法與大陸法系國家行政法
雖然中國屬於大陸法系國家,但中國行政法相對大陸法系其他國家的,特別是法國、德國的而言,起步較晚。從產生開始,中國的行政法就直接或間接的受到德國行政法的影響。
2、中國行政法與英美法系國家行政法
與英美法系國家相比,中國行政法研究則起步較早,重視程度也較高。中國現代意義的行政法產生於民國初期,而英美法系國家直到19世紀後半葉,其
學者們才開始注意行政法的功能並逐步建立了理論體系。在英國,作為一門科學,行政法研究真正受到重視是20世紀70年代以後的事情;美國行政法的發展是20世紀30年代以後。
從當代行政法的發展趨勢來看,中外行政法日趨融合。兩大法系互采之長,英美法系的行政法范圍向廣義演進,既包括程序法,又包括實體法,既包括內部行政法,又包括外部行政法。過去上訴法院把行政案件看作私法案件,由民事庭審理,現在,上訴法院專設了行政庭,審理行政案件。大陸法系行政法已經突破公法的范圍,在一些行政領域適用私法,在法德等國,行政私法已成為流行詞,公私法的界限日漸模糊。
參考文獻:
1、《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應松年,法律出版社,2004年1月
2、《新編行政法學》,譚宗澤,重慶出版社,2001年。
參考資料: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6-10-23/1507300.shtml
⑤ ,求一篇翻譯成漢字約3000字的行政法(最好是依法行政方面的)的英語文獻,外加翻譯。好的話 會多加分!
二十一世紀的美國行政法
理查德B.斯圖爾特
行政法在一個自由民主的社會里,行政法規本身亦要受到行政法的規制。行政法確立了行政機關在整個政治體制中的構架地位;設定了行政機關做出決定時所必須遵循的程序要求;規定了可以被獨立的司法機關予以審查的行政行為的可能性及范圍。它給行政管理和行政法規中的各個關鍵領域提供了普遍性的原則和程序規定。傳統上,行政法的要義主要集中於如何通過使行政機關按照公平無偏的程序,在法定的授權范圍內且是尊重私人權利這樣行為的方法來確保法治、保護自由。在此,行政法的功能主要是消極意義上的(negative),即旨在防止具有強制性的行政權針對私人個體的非法使用或濫用。
在最近十年,美國行政法也擔負起了一些積極的使命。通過新的程序要求和新的司法審查途徑,它確保行政機關要以一種合理的且是充分考慮了那些因它的決定而會在經濟和社會利益上受到影響的廣泛的相關人的利益(包括該規定的受益人和受該規定約束和制裁的人)的方式,才可以做出政策決定。
目前美國行政管理的現狀:法規管理的疲軟(Fatigue)今天,我們面臨著日益嚴重的行政管理疲軟這一尖銳問題。公眾需要越來越高的法律保護,但行政管理機構卻似乎越來越不能以一種有效而且高效的方式提供這種保護了。一般說來,制定和採用一個新的法規需要花費很長時間,執行這一法規亦相當費時。管理的結果常常是不僅不能達到預期目標,反而還衍生出了更多麻煩。我認為,出現這種困境的主要原因在於我們過分依賴命令——控制的行政模式。在過去50年中,這一模式的運用曾使我們實現了既定目標。但在一個大且多民族的國度里,這一模式仍企圖通過命令來規制處於一個急劇變化且紛繁復雜的經濟社會環境中的成千上萬的人的行為,那勢必會使其固有弊端暴露無遺,尤其是在通過聯邦法規將管理統一化的時候。由於管理的強化,上述問題也就越發越嚴重了。聯邦行政機關所制定的詳細行動規劃由於缺乏靈活性而且易過時(obsolescence),因而既增加了負擔,又降低了效率。除了對行政管理的效率有影響外,僵化的、單方性控制(unresponsive Controls)的擴張也影響了其合法性,而且不利於責任的承擔。這些問題隨著針對公共需要而致的聯邦命令性管理的擴張和加劇就更加嚴重了。
我們現在所依賴的兩種主要是針對行政機關制定法規和政策的自由載量權進行規制的行政法模式並不能解決上述固有弊病。事實上,它們反而會使問題變得更遭,即加劇行政管理的疲軟。由法律人推動的(Lawyer-driven)利益代表模式程序將會使行政管理過程過分遲延。大多數法規至少要花上5年時間才能被通過。司法審查也有費時的問題,而且假如法院認定行政法規無效的話,行政機構還可以重新作一個規定。這樣就會造成法規制定程序的「僵化」(ossification)。預算和管理局的法規分析和其它對審查有影響的管理方法也會因分析而造成管理的癱瘓(paralysis by analysis)。因而行政機關越來越傾向於採用不太正規的,且又不負說明責任的不透明的法規政策模式了。對此,有觀點認為,應當在聯邦層面解除行政控制。這種觀點認為,比起市場本身的問題和存在於州和地方層面的管理問題來講,聯邦行政管理的失敗更加嚴重。雖然,這種認識有一定依據,即在聯邦層面中對市場的規制有著嚴重問題,但我們的疑問是如何去解決問題?
新管理方法。答案在於運用新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去化解過去因過分依賴命令——控制模式而帶來的問題。在行政管理實踐中,有兩種新模式開始出現,即政府——利益相關人網路構架(government-stakeholder network structures)和經濟激勵制度(economy incentive systems)。
為了避免由上而下(top-down)的命令型管理以及行政法所要求的正式化程序所生的缺陷,作為一種新型解決之道的行政機關——利益相關人網路模式正多種形式得以發展。不同於過去的那種企圖單方決定被管理者行為的方法,行政機關在制定和執行行政規章中業已創造了多種策略以贏得包括商業企業和非贏利團體在內的各種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的支持。下面就是幾個例證:行政機關在行政法的法規制定正式程序之外製定法規時,通過與來自實業界、公眾及州和地方政府代表的協商而相互達成一致;行政機構在提供市政服務和行政醫療保健方面與政府和非政府實體的協作安排;針對《瀕臨滅絕物種保護法》(Endangered species Act)的嚴格規定,被聯邦自然資源管理機關劃定的保護區內的居民、土地所有者、開發商及地方政府之間的協商。在上述例子中,聯邦行政機關主動出擊,從而在這個程序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其結果便是在協商的基礎上與各參加者達成一種准合同性質的關系,進而解決行政管理中所存在的問題。不同於集中化的批量生產方法(centralized mass proction),這一方法信奉後工業時代法規制定的策略。它的主要特點在於其行為方式富於靈活性、創新性,具有基準程序性(benchmarking)、透明性,並且可以使相互之間知情。在歐盟,這一方法在《協商公開法》(Open Method of Coordination)項下被廣泛用以執行在成員國中的社會服務管理方案。行政機構似乎也有許多理由來採用這一策略從而推動其目標的實現:減少因更正式程序而致的辦事成本;確保選民的合作以支持而不是阻礙行政機關目標的實現;充分利用選民的知識和經驗,並確保其更有效地參與到政策的執行中來。非政府的選民(Nongovernmental constituencies)也有足夠動力來參與這一過程。去研究參加者的相互激勵以及通過何種方式可以使不同的制度設計能被廣泛認同都是極其重要的課題。
有些網路管理方法甚至與命令模式大相徑庭,它使行政機關從與相對人直接的實質聯系中抽身而以一種遠距離式的策略來管理(government at a distance)。比如環保局(EPA)的有毒物質排放目錄(TRI)要求信息的發布者要監督、報告並且公布各個設施所排放的空氣污染物。由於來自信息公開的非官方壓力,從而極大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基於信息之上的方法也被用於促進包括健康醫療領域管理在內的目標的實現。其他的例子還包括政府對企業主動跟蹤和改善污染行為的環境管理和監管制度的鼓勵,以及環保局和能源部(Energy Department)與業界在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方面所自願達成的合作協議。在這些被稱為「反身法」(reflexive law)的方法中,政府通過提供參照標准和交流途徑來促進非政府實體的自我管理。在證券、廣播、電影領域的自我管理規則是這一策略的另一種典型。
第二,針對管理疲軟問題而正在出現的另外一個完全不同的方法是使用經濟激勵制度。比如,允許徵收污染稅、基礎建設及環境保護費。不同於以往對人們的行為直接做出命令,這種方法利用價格杠桿(如對排污單位征稅),這一形式來使人們的行為符合既定目標;但同時也留給被管理者以選擇成本最低的方式行為的靈活性。污染稅制度也激勵私人部門去研發和採用污染少的生產方式。邏輯上講,經濟激勵法是超越於現行的管理預算局程序的一種進步。它並不是使用經濟手段去規制被授權的管理者,而是以此來減少授權管理並運用經濟手段重新恢復市場本身對實現管理目標的作用力。不要誤解,這並不是說要回到自由放任的狀態(Liaissez-faire)。為使這一方法行之有效,必須密切監視和嚴格實施這些制度以防止欺騙。相對於傳統的命令型管理,這一制度的合理設計和實施可以同時實現降低污染物排放和大量節約成本(可達50%或更多)的雙重功效。
為了贏得更廣泛的認可,新管理方法必須提供更好的管理成果。它們同時也必定會遇到法律責任和政策合法性的難題。網路管理策略故意以聯合協作的形式模糊傳統意義上公和私的區別。這一方法的前提是它的代表資格必須與該管理問題所涉領域相匹配,而這一點正日益與司法許可權相交叉。針對某個管理問題,網路參加人組成一個具有專門知識與經驗的團隊,但這些參加者所代表的是不同的政府、社會階層和經濟部門的利益和視角。這些特徵會使剛剛出現的管理政策要費上很長時間才能奏效。然而網路管理方法卻故意減損正式的法規制定和執行行為的作用。但像我們所知道的那樣,這卻是行政法的核心所在。依「反身法」的觀點,政府就如同柴郡貓(Cheshire Cat)它是幾乎不用現身的。當一個重要的決定被轉為由非政府部門參與的非正式程序而做出時,法律又如何去防止權力被部分人所濫用?又如何去約束專家的暴政(tyranny of expertise)?又如何來確保最後的結論是考慮了公眾的利益了的呢?包括如何確保分配的公平?
這種網路管理並不是一個負有法律上的說明責任的實體。但在很多情況下,網路管理程序最終可以產生涉及政府授權、互諒備忘錄、發放許可證,甚至是正式的法規在內的正式法律安排。因而,當這一權力的運用明顯違反了憲法、法律的限制時,就要受到司法審查。許多參與這一過程的政府單位,無論是哪個級別,都要受到相關法院的審查。即使這是消極被動的,但行政法的權力制衡功能卻可以被成功地保持。很難講,基於規范決策作出的正式法律程序之上的利益代表模式如何才能被成功地運用於網路管理。另外,如何讓網路決定模式能成功地受到基於管理和預算局模式上的法規分析機制的審查也是相當成問題的。
網路模式的擁護者們爭辯道,公開透明的公告和交換機制為其提供了安全保障,也為程序審查留出了餘地。但這一方法仍未被闡述清楚。聯邦政府將在制定基準程序和確保對管理行為的恰當監管和報告中起主要作用。因為這可以加強政策的能見度(visibility)和管理方法上的說明義務。但就如同行政法的其它方法一樣,在這一方法中效率和說明義務兩者是此消彼長的(tradeoffs)。
經濟激勵制度也縮小了行政法的效力范圍,通過委託市場主體(Market actors),經過價格信號的作用來執行政府機關依照要受司法審查的,且多少有些正式的程序而作出的決定。結果會因私人部門的執行決定而產生一些不利影響,例如,有關不同地區污染費的徵收標准,可能只能受到有限的法律調整。因而,在確保法規平等地適用時就有可能存在諸多問題。但是,不同於網路策略經濟激勵制度在管理和被管理者之間保持了一個固定的距離,並且由此而劃清了責任的分擔。行政機關作出的有關激勵制度的目標和設計的決定要受到法規制定程序的調整和普通程序上的司法審查。通過大量減少政府所做出的決定,經濟激勵制度會促進政策上的說明義務的履行。例如,在有償排污或徵收污染稅制度下,政府決定的目標旨在激勵整體環境的改善(如在許可證制度下,整個范圍內的排污許可),而不是去做大量應由企業來做的細節工作。(打不完,英文見下張)
⑥ 關於再審的 外文 文獻
大陸法系 大陸法系,又稱民法法系(civil law system)、羅馬-日耳曼法系或成文法系。在西方法學著作中多稱民法法系,中國法學著作中慣稱大陸法系。指包括歐洲大陸大部分國家從19世紀初以羅馬法為基礎建立起來的、以1804年《法國民法典》和1896年《德國民法典》為代表的法律制度以及其他國家或地區仿效這種制度而建立的法律制度。它是西方國家中與英美法系並列的淵源久遠和影響較大的法系。
[編輯本段]【歷史】
法系是根據若干國家和地區基於歷史傳統原因在法律實踐和法律意識等方面所具有的共性而進行的法律的一種分類,它是這些具有共性或共同傳統的法律的總稱。
▲(1)在羅馬全盛時期,羅馬統治者以武力擴大其版圖,強行適用羅馬法,被征服地區的居民也因羅馬法的發達和完備而自願採用羅馬法,使羅馬法成為「商品生產者社會的第一個世界性法律」。
▲(2)日耳曼人入侵羅馬後,日耳曼法採取屬人主義原則,使羅馬法得以保存。日耳曼人建立的國家編纂的法典受羅馬法影響。公元9世紀,隨著封建制度的發展,法律的屬人主義不再適用,羅馬法與日耳曼法融合。
▲(3)12世紀後,羅馬法復興運動興起,羅馬法研究同社會實際需要相結合,成為西歐大陸國傢具有權威的補充法律。經過改造和發展的羅馬法成了歐洲的普通法,具有共同的特徵和法律傳統,從而奠定了大陸法系的基礎。
▲(4)資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西歐許多國家的資本主義制度確立並鞏固以後,適應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以及國家之間的交往,這些國家的法律制度相互間的聯系和共同特徵獲得進一步發展。首先在法國,以資產階級革命為動力,在古典自然法學和理性主義思潮的指導下,在羅馬法的直接影響下,開創了制定有完整體系的成文法的模式。法國法典成為歐洲大陸各國建立自己的法律制度的楷模,標志著近代意義上大陸法系的模式的確立。隨後在德國,在繼承羅馬法、研究和吸收法國立法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一系列法典。德國法典成為資本主義從自由經濟到壟斷經濟發展的時代的典型代表。
▲(5)由於以法國和德國為代表的大陸法適應了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需要,並且由於它採用了嚴格的成文法形式易於傳播,所以19世紀、20世紀後,大陸法系越過歐洲,傳遍世界。
20世紀,自日本法學家穗積陳重提出「 法系」一詞以來,對於此問題的爭論就從來沒有停止過。是如紹塞爾—霍爾所說的分為印歐法系、閃米特法系和蒙古法系,以及各未開化民族法系;還是如阿爾曼戎、諾爾德、沃爾乎主張的世界存在法國法系、日耳曼法系、斯堪的納維亞法系、英吉利法系、俄羅斯法系、伊斯蘭法系和印度法系這七大法系…… 這個問題似乎越來越復雜,但正所謂真理越辯越明,至少在一點上,中西方學者們是取得了普遍的一致性。即以法、德為主的歐洲大陸、拉丁美洲以及一些亞洲國家被統統歸入大陸法系這一法系之中。
[編輯本段]【內容】
學界一般認為,大陸法系,又可稱為民法法系,法典法系、羅馬法系、羅馬——日耳曼法系,它是以羅馬法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法律的總稱。它首先產生在歐洲大陸,後擴大到拉丁族和日耳曼族各國。歷史上的羅馬法以民法為主要內容。法國和德國是該法系的兩個典型代表,此外還包括過去曾是法、西、荷、葡四國殖民地的國家和地區,以及日本、泰國、土耳其等國。大陸法系以1804年的《法國民法典》和1896年的《德國民法典》為代表形成了兩個支流。
▲(1)羅馬法的繼承
正所謂「哪裡有社會,哪裡就有法律,哪裡有法律,哪裡就有社會」,羅馬帝國在歐洲長達十幾個世紀的統治,造就了其法律文明在歐陸大地的生根發芽。自查士丁尼的《國法大全》,到義大利波倫亞城《國法大全》的重新發現,再到法、德兩國民法典的編纂,在此過程中,雖然幾經枯榮盛衰,但在歐洲人心目中,羅馬法一直被視為最高文明的象徵,頂禮膜拜。歸納起來,羅馬法對歐陸法系的影響,無外乎這樣兩點,1、文明制度的確立,法制觀念的形成;2、成文法典形式深入人心。 字串7
在書中,梅利曼認為大陸法系最古老的組成部分,直接來自公元6世紀查士丁尼皇帝統治時期所編纂的羅馬法。他認為早期羅馬法在歐洲的統治地位來源於羅馬帝國的強盛。在這里,他著重提到了拜占庭帝國皇帝查士丁尼編纂法典的歷史,並指出在19世紀,西歐各國掀起的法典編纂狂潮中,最具代表性的兩部法典之一——法國民法典就是以羅馬法為其藍本的。
▲(2)實行法典化,法律規范的抽象化概括化
擁有條例清晰、概念明確的成文法典一直以來就是大陸法系國家引以自豪的一個噱頭。早在查帝編纂《國法大全》時,「完整、清晰、邏輯嚴密」就成了大陸法系法學家們孜孜不倦的追求,以至於法典一出,查帝就全面禁止對其編纂的法典的任何評價。更為甚的是19世紀德國普魯士的法典有竟有一萬多條,可謂法典之最。大陸法系這種「一勞永逸」的沖動,或許是因為在他們看來只有明確、確定的法典才是法制的保障,除此以外別無其他。而不會像普通法系那樣將此訴諸於法官「正義」的手。當然他們的這種努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回報,19世紀誕生的《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就是其卓越的代表。
梅利曼教授將教會法也納入到大陸法系形成的歷史起源中,當然我承認這一點有其合理性,但是我認為也不能誇大教會法在這個法系產生過程中的作用。或許我們將此限定在家庭法、繼承法和程序法相關方面才是比較中允而恰當的。
商法在大陸法系中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是商法民法化,還是民法商法化?看來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但勿庸置疑的是整個大陸法系的主流應是民法的發展和影響。一直到現在,民法在大陸法系中應該還是最主要的佔有者。商法在此過程中或許只是潤滑和豐滿了私法法典的輪廓。
▲(3)明確立法與司法的分工,強調制定法的權威性,一般不承認法官的造法功能
18世紀開始的西方資產階級革命以摧枯拉朽的理性力量,使大陸法系發生了重大的歷史變革。革命的思想意識滲透於大陸法系的法律(尤其是公法)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大陸法系的傳統模式,而形成了富有革命意義的新穎格局。鑒於封建黑暗時代,王權過分膨脹、恣意妄為,為了保存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成果,在啟蒙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勝利的資產階級提出了三權分立的政治格局,並且是嚴格的分權、牽制。即立法、行政、司法互不幹涉、彼此牽制。在社會契約論的倡導下,資產階級們又提出了立法權只能來源於人民,而屬於司法部門的法官們的職責便只能嚴格執行成文法典的規范,任何自我感情的創造,不但無益於法律的正義,相反只能破壞權利制約的界碑。
在書中,梅利曼教授強調了革命的影響並不僅限於公法,它對淵源於羅馬法和共同法的那些基本法典的形式、適用方法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對法典的內容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思想革命產生了新的法律思維方法,它對於司法組織和司法行政,對於實體法和程序法都產生了重大意義。
▲革命的另一影響就是導致了革命國家民族主義的熊熊勃起,獨立或擺脫封建統治的國家突出地強調國家的權威來洗脫去往日的屈辱。在法律方面,其目標就是建立一個反映民族精神和統一民族文化的國家法律制度。總之,革命是自然權利、權利分立、理性主義、反封建主義、資產階級自由主義、國家主義以及民族主義等理性力量的匯合。《法國民法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盡管這場革命多少給法制改革塗抹上了「烏托邦」的色彩,但是,經過革命洗禮後的大陸法系,已呈現出嶄新的風貌。
▲(4)法學在推動法律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任何一個稍有常識的人都會明白,在大陸法系,最受人敬仰的是書齋中的法學家們。早在古羅馬以來,大陸法系就有「法學家法」的稱號。在大陸法系中沒有「所言即為法律」的法官,法官的地位被確定在對成文法典的倚重上。立法者,雖然承擔著法律法規的制定,但他們永遠都只是背後的「操作者」,而不會走到前台來,他們的聲音往往隨著法律制定的完成而消失。法學家則依賴於他們的知識和制度上的「傾斜」,而輕而易舉地佔據了主要位置。
梅利曼教授對此也此持相同意見,「在大陸法系,立法實證主義,權利分立原則,法典編纂思想,對法律解釋的態度,對法的「確定」的倚重,對法官固有衡平權的否定以及對「遵循先例」原則的排斥等等」都導致了法官作用的削弱。「法學家們不僅創造了近代民族國家理論、法律實證主義和權利分立學說,而且還創造了法典編纂的內容、形式和風格,提出了具有決定意義的關於審判職責的觀點。於是法學家成了大陸法系中真正的主角,大陸法系也就成了法學家的法。」
▲大陸法系從來就不是僵死、凝固、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是處於不斷的變革之中。這里所闡明的大陸法系的主要特點,僅是反映了從公元前五世紀開始並不斷延續到將來的整個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羅馬私法橫貫了許多歷史時期,從前古典法開始、經古典法,查士丁尼的《國法大全》、詮釋法學派的評注、人文主義思想家的著作、法國法典編纂……這些僅是大陸法系結構中的一部分……隨著宗教改革運動的結束,這個對大陸法系的發展有過相當影響的教會法也隨之消失……今天,獨立的商事法院正在漸漸消失,獨立的商法典也以大勢已去。法律活動方面,大陸法系國家正在加速擺脫法律程序革命模式的極端方面。普通法院法律解釋權的擴大……公布和援用司法判例促成了此項改革實現……盡管「遵循先例」的原則在理論商並未獲得承認,但在實踐中,法院實際上已在堅持同類案件同樣審判的做法。這在很大程度上與普通法法院的時間已相近似……立法至上的信條早已經動搖。法院審查行政行為的合法性、立法機關行為的違憲性的權利以及解釋法律的權利,也使得嚴格的分權原則受到挑戰……而對德國法學而言,對於他們的不滿也越來越多……在一些國家,現代的剛性憲法和司法審查制度結合在一起,與強大的法學傳統相抗衡。在德國和義大利,對法律制度正在進行著根本的調整。
[編輯本段]【特點】
▲1.在法律的歷史淵源上,大陸法系是在羅馬法的直接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大陸法系不僅繼承了羅馬法成文法典的傳統,而且採納了羅馬法的體系、概念和術語。如《法國民法典》以《法學階梯》為藍本,《德國民法典》以《學說匯纂》為模式。
▲2.在法律形式上,大陸法系國家一般不存在判例法,對重要的部門法制定了法典,並輔之以單行法規,構成較為完整的成文法體系。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鼓吹的自然法思想和理性主義是大陸法系國家實行法典化的原因之一,1791年法國憲法中的「人權宣言」就明確宣布,每個人的自然權利只有成文法才能加以確定。以法國革命為代表的歐洲大陸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的徹底性,在法律上的表現就是開展大規模的法典化運動。立法與司法的嚴格區分,要求法典必須完整、清晰、邏輯嚴密。法典一經頒行,法官必須忠實執行,同類問題的舊法即喪失效力。法典化的成文法體系包括:憲法、行政法、民法、商法、刑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
▲3.在法官的作用上,大陸法系要求法官遵從法律明文辦理案件,沒有立法權。大陸法系國家的立法和司法分工明確,強調制定法的權威,制定法的效力優先於其他法律淵源,而且將全部法律劃分為公法和私法兩類,法律體系完整,概念明確。法官只能嚴格執行法律規定,不得擅自創造法律、違背立法精神。
▲4.大陸法系一般採取法院系統的雙軌制,重視實體法與程序法的區分。大陸法系一般採用普通法院與行政法院分離的雙軌制,法官經考試後由政府任命,嚴格區分實體法與程序法,一般採用糾問式訴訟方式。
▲5.在法律推理形式和方法上,採取演繹法。由於司法權受到重大限制,法律只能由代議制的立法機關制定,法官只能運用既定的法律判案,因此,在大陸法系國家,法官的作用在於從現存的法律規定中找到適用的法律條款,將其與事實相聯系,推論出必然的結果。
分支
隨著歐洲一些殖民國家的向外擴張,大陸法系也擴及拉丁美洲、非洲、亞洲等地。由於源流不同,大陸法系大體又可分為法、德兩個支系,法國、比利時、荷蘭、義大利、西班牙和拉丁美洲各國屬於前者;而德國、奧地利、瑞士和日本等國則屬於後者。在同一法系各國中,隨著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和發展,有的國傢具有較大的特點。例如,日本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便受到美國法很大的影響;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各國又有其某些固有的特徵;荷蘭則形成了所謂羅馬-荷蘭式法律制度。
法國近代法的體系是在拿破崙時期確立的,它不僅為後來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而且對近代西方的法律制度產生了重大影響。 法國是近代頒布憲法最多的國家,《人權宣言》確立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法制原則。 法國是西方國家中行政法產生最早,也是最發達的國家。 1804年《法國民法典》貫徹 了資產階級民法的基本原則, 它的出現標志著大陸法系的形成,是繼羅馬法之後民法發展的里程碑。1810年《法國刑法典》是近代第一部刑法典, 體現了資產階級的刑法原則。 法國的訴訟法奠定了大陸法系訴訟制度的基礎。 法國法是大陸法系的代表, 在世界法制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編輯本段]【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的主要差異】
目前,世界各國沿用的法律體系基本上可分為二類: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中國內地採用的是大陸法系。大陸法系又稱羅馬法系、民法法系、法典法系或羅馬日耳曼法系,是承襲古羅馬法的傳統,仿照《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的樣式而建立起來的法律制度。歐洲大陸上的法、德、意、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和拉丁美洲、亞洲的許多國家的法律都屬於大陸法系。香港和英聯邦國家採用的是英美法系、英美法系又稱英國法系、普通法系或判例法系。兩大法系的主要差異有:
▲第一,法律淵源不同。大陸法系是成文法系,其法律以成文法即制定法的方式存在,它的法律淵源包括立法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法律文件、行政機關頒布的各種行政法規以及本車參加的國際條約,但不包括司法判例。英美法系的法律淵源既包括各種制定法,也包括判例,而且,判例所構成的判例法在整個法律體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第二,法律結構不同。大陸法系承襲古代羅馬法的傳統,習慣於用法典的形式對某一法律部門所飲食的規范做統一的系統規定,法典構成了法律體系結構的主幹。英美法系很少制定法典,習慣用單行法的形式對某一類問題做專門的規定,因而,其法律體系在結構上是以單行法和判例法為主幹而發展起來的。
▲第三,法官的許可權不同。大陸法系強調法官只能援用成文法中的規定來審判案件,法官對成文法的解釋也需受成文法本身的嚴格限制,故法官只能適用法律而不能創造法律。英美法系的法官既可以援用成文法也可以援用已有的判例來審判案件,而且,也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運用法律解釋和法律推理的技術創造新的判例,從而,法官不僅適用法律,也在一定的范圍內創造法律。
▲第四,訴訟程序不同。大陸法系的訴訟程序以法官為重心,突出法官職能,具有糾問程序的特點,而且,多由法官和陪審員共同組成法庭來審判案件。英美法系的訴訟程序以原告、被告及其辯護人和代理人為重心,法官只是雙方爭論的「仲裁人」而不能參與爭論,與這種對抗式(也稱抗辯式)程序同時存在的是陪審團制度,陪審團主要負責做出事實上的結論和法律上的基本結論(如有罪或無罪),法官負責做出法律上的具體結論,即判決。
此外,兩大法系在法律分類、法律術語、法學教育、司法人員錄用和司法體制等方面,也有許多不同之處
⑦ 求行政法畢業論文外文翻譯一篇
論文關鍵詞:憲法行政法影響制約 論文摘要:作為現代法制在公法領域的表現物,憲法與行政法的關系最為密切,憲法對行政法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筆者認為其主要表現為對行政法控權思想、行政法基本原則以及行政立法的影響和制約。...www.wsdxs.cn/html/xingzhengfa
⑧ 有關中國法制史的外文文獻名稱
科舉 宮崎市定 秋田屋 1946年
法家的實證主義 田中耕太郎 福村書店 1947年
東洋的家與官僚 生活社 東洋文化研究會議 1948年
近世中國宗族研究 牧野巽 日光書院 1948年
中國家族法論 滋賀秀三 弘文堂 1950年
史學指南 宮崎市定(編) 東大東洋史研究室 1951年
中國法制史 仁井田升 岩波書店 1952年
東洋法史要 島田正郎 三和書房 1952年
中國農村家族 仁井田升 東洋文化研究 1952年
中國人家族制度研究 大山彥一 關書院 1952年
元典章索引稿 佐伯富 京大人文科研 1953年
中國族產制度考 清水盛光 岩波書店 1954年
中國社會的法和倫理 仁井田升 弘文堂 1954年遼制之研究 島田正郎 三和書房 1954年
遼通條格 憲台通紀目次索引 東大東洋史研究室 1954年
宋代主要法制史料目錄 東教大亞洲史研究會 1955年
東洋的法的歷史 島田正郎 三和書房 1956年
九品官人法的研究 宮崎市定 東洋史研究會 1956年
舊中國社會的仲間主義和家族制度研究 仁井田升 1957年
元典章索引稿續編 佐伯富 東大人文科研 1959年
中國法制史研究(刑法) 仁井田升 東洋文化研 1959年
元典章索引稿三編 佐伯富 東大人文科研 1959年
中國法制史研究(刑法) 仁井田升 東大出版會 1959年
中國法制史研究(土地法·貿易法) 仁井田升 東大出版會 1960年
秦漢思想研究 日本學術振興會 1960年
古代中國的社會和國家 增淵龍夫 弘文堂 1960年
魏晉時代喪服禮研究 藤川正數 敬文社 1960年
中國古代帝國的形成及構成——二十等爵制的研究 西●定生 東大出版會 1961年
亞洲——歷史和法 島田正郎 啟文社 1962年
中國法制史研究(奴隸農奴法·家族村落法) 仁井田升 東大出版會 1962年
秦漢政治制度研究 鐮倉重雄 日本學術振興會 1962年
中國的法和政治(中國法的歷史·現狀和理論) 福島正夫 日本評論社 1963年
中國法制史考證 內藤乾吉 有斐閣 1963年
中國法制史研究(法和習慣·法和道德) 仁井田升 東大出版會 1964年
現代亞洲的革命和法 仁井田升博士追悼論文集2 勁草書房 1966年
中國的風俗和法思想 增田福太郎 三和書房 1966年
中國古典與國際法 入江啟四郎 成文堂 1966年
唐王朝的賤人制度 浜口重國 東洋史研究會 1966年
中國土地文書研究 天海謙三郎 勁草書 1966年
前近代亞洲的法和社會 仁井田升博士追悼論文集1 勁草書房 1967年
中國的法和社會的歷史 仁井田升 岩波書店 1967年
中國家族法原理 滋賀秀三 創文社 1967年
唐代政治制度研究 築山治三郎 創元社 1967年
六典所揭開元職員一覽表 池田溫 編者油印 1967年
皇明制書 山根幸夫解題 古典研究會 1967年
清國行政法索引 山根幸夫編 大安 1967年
支那法制史論叢 桑原騭藏 岩波書店 1968年
東洋法制史(序論·本論) 廣池千九郎 廣池學園出版部 1968年
中國思想史 山島●馬 創文社 1968年
韓非子的語言——唯物的法治主義國家論 近藤廉信 黎明書房 1968年
中國古代的家族和國家 守屋美都雄 東洋史研究會 1968年
漢代禮學研究 藤川已數 風間書房 1968年唐宋法律文書研究 仁井田升 大安 1968年
以律令為中心的日中關系的研究 曾我郭靜雄 吉川弘文館 1968年
中國經濟史研究——均田制度篇 西村元佑 東洋史研究會 1968年
慶元條法事類 長澤規矩也解題 古典研究會 1968年
明代土地制度研究 清水泰次 大安 1968年
東亞政治史研究 衛藤沈吉 東大出版會 1968年
宋代科舉制度研究 荒木敏一 東大東洋史研究會 1969年
御制大浩人名索引 明代史研究會編 1969年
東洋法史 島田正郎 明好社 1970年
日本法和亞洲 仁井田升博士追悼論文集3 1970年
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研究 小倉芳彥 青木書店 1970年
中國古代喪服的基礎研究 谷田孝之 風間書房 1970年
金律之研究 葉潛昭 著者刊 東大出版會 1970年
中國律令史研究 曾我郭靜雄 吉川弘文館 1971年
魏晉百官世系表(改訂) 矢野主稅 長崎大學史學會 1971年
中國政法思想和社會政策研究文獻目錄(1) 東一夫·吉田寅編 中國政治思想和社會政策研究會 1971年
日本中國古代研究(神判·誓盟的研究) 白鳥清 柏書房 1972年
大唐開元社(附大唐郊祀錄) 池田溫解說古典研究會 蒙古書院 1972年
中國法制史概要 布施彌賓士 八千代出版 1973年
東西自然法思想 增田福太郎 佐野書房 1973年
法思想史論考——亞洲法制思想 增田福太郎 佐野書房 1973年
唐代租稅研究 吉田虎雄 汲古書院 1973年
遼制研究 島田正郎 汲古書院 1973年
清代刑法研究 中村茂夫 東大出版會 1973年
清代契約文書(書簡文類集) 山根率夫解題 汲古書院 1973年
中國刑法史研究 西田太郎 岩波書店 1974年
唐代租庸調研究Ⅰ、Ⅱ、Ⅲ 日野開三郎 著者刊 1974年 1975年 1977年
東洋學研究——居延漢簡篇 森鹿三 同朋舍 1975年
均田制研究 掘敏一 岩波書店 1975年
清代重要官職研究 ●木野宣 風間書房 1975年
中國土地契約文書集(金~清) 東洋文庫、明代史研究室編 東洋文庫 1975年
中國古代的國家 貝●茂樹 中央公論社 1976年
中國村落度的歷史研究 松本善海 岩波書店 1977年
遼代官制研究 島田正郎 創文社 1979年
中國法制史料第1輯(4冊) 島田正郎 鼎文書局(台北) 1979年
中國古代刑法研究 熊林實 著者刊 1971年
中國古代的家和國家——皇帝統治下的秩序構造 尾此勇 岩有書店 1979年
木簡 大庭修 學生社 1979年
中國律令制及其展開——對周邊諸的影響唐代史研究會編 1979年中國古代籍帳研究——概觀·錄文 池田溫 東大出版會 1979年
元代勾當官體系研究 牧野修二 大明堂 1979年
元典章年代索引 植松正編 同朋舍 1980年
法家思想源統 大●伴鹿 三信圖書
中國封建國家的統治構造(明清賦役制度史研究) 川騰守 東大出版會 1980年
清末近代法典的編纂(東洋法史論集第三) 島田正郎 創文社 1980年
均田、租庸調制度研究 鈴木俊 刀水書房 1980年
補訂中國法制史研究(——刑法——土地法·貿易奴——奴隸農奴法·家族村落法——法和習慣·法和道德) 仁井田升 東大出版會 1980年
中國歷代職官辭典 日中民族科學研究所編 國書刊行會 1980年
明代蒙古史研究 ●原淳平 同朋友 1980年
中國的現代化和法 加藤—郎編 東大出版會 1980年
⑨ 4千字關於行政法的論文
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版成,其中部分組成(例如附錄權)可有可無。論文各組成的排序為: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英文題名、英文摘要、英文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和致謝。
下面按論文的結構順序依次敘述。
題目
(一)論文——題目科學論文都有題目,不能「無題」。論文題目一般20字左右。題目大小應與內容符合,盡量不設副題,不用第1報、第2報之類。論文題目都用直敘口氣,不用驚嘆號或問號,也不能將科學論文題目寫成廣告語或新聞報道用語。
署名
(二)論文——署名科學論文應該署真名和真實的工作單位。主要體現責任、成果歸屬並便於後人追蹤研究。嚴格意義上的論文作者是指對選題、論證、查閱文獻、方案設計、建立方法、實驗操作、整理資料、歸納總結、撰寫成文等全過程負責的人,應該是能解答論文的有關問題者。往往把參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應該以貢獻大小依次排列。論文署名應徵得本人同意。學術指導人根據實際情況既可以列為論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謝。行政領導人一般不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