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缺席判決
『壹』 小額訴訟可不可以缺席判決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缺席判決適用於下列情況:
1.原告不出庭或中途退庭按撤訴處理,被告提出反訴的,可以缺席判決;
缺席判決制度
2.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
3.法院裁定不準撤訴的,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
4.無民事行為能力的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
5.在借貸案件中,債權人起訴時,債務人下落不明的,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後公告傳喚債務人應訴。公告期限屆滿,債務人仍不應訴,借貸關系明確的,經審理後可缺席判決。在審理中債務人出走,下落不明,借貸關系明確的,可以缺席判決。
缺席判決與對席判決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對於缺席判決,人民法院同樣應當依照法定的方式和程序,向缺席的一方當事人宣告判決及送達判決書,並保障當事人的上訴權利的充分行使。
法律規定
我國《民事訴訟法》(2012年修正)第一百四十三條規定:「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訴處理;被告反訴的,可以缺席判決。」第一百四十四條規定:「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決。」但是被告必須到庭的,可以拘傳。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九條:「人民法院對必須到庭的被告,經兩次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拘傳。」所說的必須到庭的被告,是指負有贍養、撫育、扶養義務和不到庭就無法查清案情的被告。見《民訴意見》112條:民事訴訟法第一百條規定的必須到庭的被告,是指負有贍養、撫育、扶養義務和不到庭就無法查清案情的被告。
『貳』 離婚案件可以缺席判決的情況是什麼
1、被告經傳喚拒不到庭,可以缺席判決。
被告(包括無民事行為能力當事人的法定代理人)經傳票傳喚後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經法院許可中途退庭,可以缺席判決。
但如果是關於贍養、撫育、扶養義務和不到庭就無法查清案情的,可以拘傳被告。依據《民事訴訟法》第100條:「人民法院對必須到庭的被告,經兩次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拘傳。」
2、被告不到庭可以缺席判決的情況。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一百五十七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離婚訴訟,當事人的法定代理人應當到庭,法定代理人不能到庭的,人民法院應當在查清事實的基礎上,依法作出判決。」
3、被告一方下落不明,原告一方起訴離婚的,可以缺席判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一百五十一條做出了明確規定:「夫妻一方下落不明,另一方訴至人民法院,只要求離婚,不申請宣告下落不明人失蹤或死亡的案件,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對下落不明人用公告送達訴訟文書。」
《民事訴訟法》第八十四條規定,受送達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節規定的其他方式無法送達的,公告送達。自發出公告之日起,經過六十日,即視為送達。公告送達,應當在案卷中記明原因和經過。
(2)民事訴訟法缺席判決擴展閱讀:
一、原則:不能缺席審理
《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二條第一款規定,離婚案件有訴訟代理人的,本人除不能表達意志的以外,仍應出庭。確定了離婚案件一般不能缺席審理的原則。
其法理在於:
1、離婚案件屬於解除夫妻身份關系案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判決離婚的唯一標準是夫妻感情破裂,而夫妻感情是否破裂僅憑原告單方面陳述或者客觀的證據難以證明,家庭共同存款、共同債務也難以查明。
2、離婚判決的不可逆轉性。《民訴法》第一百八十一條規定:「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解除婚姻關系的判決,不得申請再審。」
二、缺席離婚審判的財產分割:
缺席審判中涉及到子女的撫養及財產的處理,原則上應按照被告的答辯意見,如被告庭前有書面答辯意見的,應當按照被告的答辯意見進行認定,這屬於被告的自認。
沒有答辯的,則應按照《婚姻法》及其解釋的要求處理。實踐中因被告拒不到庭,對於子女應由誰來撫養及夫妻共同財產如何確定,人民法院認定的難度較大。
一般可根據子女目前撫養的現狀,判決子女由原告或被告撫養,夫妻財產則由原告負責保管。被告如有異議時則可由被告另行主張。
這樣判決既不會影響被告事後再主張權利的訴權,也保持了子女撫養及夫妻財產的相對穩定,有利於減少社會矛盾。
三、缺席判決後執行時間:
要視判決書送達情況而定:
法院進行缺席判決後,仍要按規定將判決書向雙方當事人送達。向當事人送達後,如果雙方都沒有在15天內上訴的,則判決生效;對方沒有在判決書規定的履行期內自覺履行的。
則另一方就可以向法院申請執行。如果需通過公告送達判決書的,則公告刊登後過60天視為送達,也就是申請執行的時間起碼要在上述時間的基礎上再加60天。
『叄』 民事訴訟中法院在什麼情況下會作出缺席審判
我國《民事訴訟法抄》第129條規定:「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訴處理;被告反訴的,可以缺席判決。」
第130條規定:「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決。」
第131條規定:「宣判前,原告申請撤訴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裁定。人民法院裁定不準許撤訴的,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決。」
這三條規定構成了我國缺席審判制度的基本內容。
(3)民事訴訟法缺席判決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中缺席判決有以下特徵:
1、缺席審判的條件為: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其中包括公告送達這一擬制送達傳票的情況。
2、原告缺席與被告缺席的法律後果不同。原告缺席,可以按撤訴處理。而對於被告缺席則是可以缺席判決。
3、缺席判決是法院依職權主動作出。
4、缺席判決同對席判決具有同等的效力。
『肆』 根據民事訴訟法和有關規定,可缺席叛決的情形有哪些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缺席判決適用於下列情況:
1.原告不出庭或中途退庭按撤訴處理,專被告提出反訴屬的;
缺席判決制度
2.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
3.法院裁定不準撤訴的,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
4.無民事行為能力的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
5.在借貸案件中,債權人起訴時,債務人下落不明的,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後公告傳喚債務人應訴。公告期限屆滿,債務人仍不應訴,借貸關系明確的,經審理後可缺席判決。在審理中債務人出走,下落不明,借貸關系明確的,可以缺席判決。
缺席判決與對席判決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對於缺席判決,人民法院同樣應當依照法定的方式和程序,向缺席的一方當事人宣告判決及送達判決書,並保障當事人的上訴權利的充分行使。
『伍』 民事訴訟中缺席判決的問題
你好,在民事訴訟中,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不到庭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版途退庭,可以按權撤訴處理;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被告提出反訴時,或者其提出撤訴人民法院裁定不準許時,其不到庭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人民法院可以缺席判決。民訴意見有明確規定。
註: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被告提出反訴時,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就成了反訴案件的被告。因而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此時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決
民訴意見159、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經人民法院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對該第三人比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九條的規定,按撤訴處理。
162、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經人民法院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不影響案件的審理。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有權提起上訴。
『陸』 缺席判決什麼意思啊
缺席判決:是指開庭審理案件時,只有一方當事人到庭,人民法院依法對案件進行審理之後所作出的判決。
缺席判決是相對於對席判決而言的。開庭審理時,只有一方當事人到庭,人民法院僅就到庭的一方當事人進行詢問、核對證據、聽取意見,在審查核實未到庭一方當事人提出的起訴狀或答辯狀和證據後,依法作出的判決,就是缺席判決。根據《民事訴訟法》及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缺席判決主要適用於以下幾種情形:
第一, 在被告反訴的情況下,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
第二, 被告經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
第三, 宣判前,原告申請撤訴,人民法院裁定不準許撤訴,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
第四, 無民事行為能力的被告的法定代理人,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
缺席判決必須在案件事實已經全部查清的情況下才能作出,同時,要認真考慮缺席一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對於被告必須到庭才能查明事實的案件,如果被告拒不到庭,應採取相應的強制措施強制到庭,不能缺席判決。
依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決。但是被告必須到庭的,可以拘傳。依據《民事訴訟法》第100條:「人民法院對必須到庭的被告,經兩次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拘傳。」所說的必須到庭的被告,是指負有贍養、撫育、扶養義務和不到庭就無法查清案情的被告。
『柒』 刑事訴訟法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被告人是否可以缺席判決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缺席判決內容體現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九十八條規定:「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經人民法院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應當按自行撤訴處理」。這與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缺席判決內容是不一致的。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29條規定:「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遲庭的,可以按撤訴處理;被告反訴的,可以缺席判決。」第130條規定:「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決。第131條規定:「人民法院裁定不準撤訴的,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決。「從上述規定可以看出該《解釋》存在問題:《解釋》未規定附帶民事訴訟被告人(刑事被告人除外)缺席及附帶民事訴訟被告人反訴時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缺席時,是否適用缺席判決?難道說,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不存在附帶民事訴訟被告人(刑事被告人除外)缺席及附帶民事訴訟被告人反訴的情況?或者說該情況不適用缺席判決?回答是否定的。
附帶民事訴訟本質上就是民事訴訟,是指司法機關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在解決被告人刑事責任的同時,附帶解決因其犯罪行為所引起的物質損失賠償而進行的訴訟。其立法的宗旨是貫徹訴訟經濟原則,避免人民法院,當事人、證人等重復勞動,在懲處犯罪的同時,及時地挽回被害人因犯罪行為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有效地維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減小犯罪行為所帶來的社會危害,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解釋》第一百條規定「人民法院審判附帶民事訴訟案件,除適用刑法、刑事訴訟法外,還應當適用民法通則,民事訴訟法有關規定。」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被告有提出反訴的權利。反訴是指在已經開始的訴訟中,被告以本訴中的原告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出的與本訴的訴訟標的有牽連的,旨在保護被告的民事權利和合法利益的獨立訴訟請求,反訴是被告針對本訴提出的,其目的是為了抵銷、吞並本訴原告的訴訟請求。反訴是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的一種特殊方式,是法律對被告的特殊保護。實行反訴制度,可以簡化訴訟程序,提高辦案質量和效串,避免人民法院在本訴與反訴的裁判上相互矛盾,更好地保護雙方當事人的利益。因此在附帶民事訴訟中,附帶民事訴訟被告人應當享有反訴的權利,即使是作為刑事被告人的附帶民事訴訟被告人,在附帶民事訴訟中,是獨立的民事主體,應當享有法律賦予的民事權利,不能因為其犯罪而剝奪或取消其反訴權利,所以,應當允許附帶民事訴訟被告人對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提出反訴的權利。
(三)附帶民事訴訟被告人(刑事被告人除外)缺席及附帶民事訴訟被告人反訴時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缺席時適用缺席判決。第一判決的事實已經清楚,第二有利於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第三有利於提高訴訟效率,防止訴訟拖延。這與附帶民事訴訟的立法宗旨是相一致的
『捌』 缺席判決的概念
缺席判決是指開庭審理案件時,只有一方當事人到庭,人民法院依法對案件進行審理之後所作出的判決。
缺席判決是相對於對席判決而言的。開庭審理時,只有一方當事人到庭,人民法院僅就到庭的一方當事人進行詢問、核對證據、聽取意見,在審查核實未到庭一方當事人提出的起訴狀或答辯狀和證據後,依法作出的判決,就是缺席判決。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缺席判決適用於下列情況:
1.原告不出庭或中途退庭按撤訴處理,被告提出反訴的,可以缺席判決;2.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
3.法院裁定不準撤訴的,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
4.無民事行為能力的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
5.在借貸案件中,債權人起訴時,債務人下落不明的,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後公告傳喚債務人應訴。公告期限屆滿,債務人仍不應訴,借貸關系明確的,經審理後可缺席判決。在審理中債務人出走,下落不明,借貸關系明確的,可以缺席判決。
缺席判決與對席判決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對於缺席判決,人民法院同樣應當依照法定的方式和程序,向缺席的一方當事人宣告判決及送達判決書,並保障當事人的上訴權利的充分行使。 我國《民事訴訟法》(2012年修正)第一百四十三條規定:「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訴處理;被告反訴的,可以缺席判決。」第一百四十四條規定:「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決。」 但是被告必須到庭的,可以拘傳。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九條:「人民法院對必須到庭的被告,經兩次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拘傳。」所說的必須到庭的被告,是指負有贍養、撫育、扶養義務和不到庭就無法查清案情的被告。見《民訴意見》112條:民事訴訟法第一百條規定的必須到庭的被告,是指負有贍養、撫育、扶養義務和不到庭就無法查清案情的被告。
給國家、集體或他人造成損害的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人,如其必須到庭,經兩次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也可以適用拘傳。 早在古羅馬時期,缺席判決制度就形成了它的雛形。在古羅馬的「法律訴訟」時期,訴訟爭點及審判人員,都由雙方當事人共同確定,原告或被告一方不出席,審判程序就不能成立。在這種制度下,自然無所謂缺席判決制度。到了「非常訴訟」時期,隨著國家權力擴張,審判權成為國家的專有權力,出庭被看作當事人的訴訟義務,不出庭即導致對其不利的法律後果。一般的做法是,如果原告缺席,駁回其起訴;如被告缺席,經一次或多次傳喚仍然不到的,即可作出缺席判決。!在缺席判決制度產生以後的很長時間里,缺席判決一直被看作是對缺席方的一種懲罰。到了近代,隨著三權分立理念的確立和新自然法學派的興起,國家權力越來越多地受到國民權利的限制。在這種背景下,出庭不再被認為是當事人的義務,而是一種可以處分的訴訟權利,當事人不出庭,也只是放棄自身的權利而已。基於這種時代潮流,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西方各國先後在傳統缺席判決制度的基礎上增加了異議申請程序,即規定缺席方如對缺席判決不服,可在一定期間內提出異議申請,從而使原判決失去效力,使訴訟恢復到缺席前的狀態。這種改良了的缺席判決制度模式被稱為缺席判決主義。 與傳統的缺席判決制度相比,缺席判決主義體現了對缺席當事人訴訟權利的尊重,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制度模式也顯露出自身的缺陷。按照敗訴人異議制度,被告一旦提出異議,不管有無理由,訴訟都要當然恢復到缺席前的狀態。這給某些當事人濫用異議,拖延訴訟提供了可乘之機,從而也給對方當事人權利的救濟造成了顯而易見的障礙。為此,一些國家對缺席問題採取了另外一種處理辦法,即在一方當事人於言詞辯論期日不能到庭時,由另一方當事人進行單方辯論,辯論結束後,法院根據經辯論確認的事實、已調查的證據以及缺席方提供的訴訟資料作出判決。該種缺席審判制度模式,通常被稱為一方辯論主義。
從以上的介紹中人們看出,缺席審判制度的演變,實際上始終是在程序的公正與程序的效率,當事人權利的充分保護與判決的安定性之間尋找平衡點。從傳統缺席判決制度將缺席判決視作對缺席方的一種懲罰,到缺席判決主義下側重對缺席一方合法權利的保護,再到一方辯論主義對程序效率和程序安定性的關注,這里體現了從國家權力至上到個人權利優先,最後到國家權力與個人權利並重的政治理念變遷。這提醒人們,一種缺席判決制度,只有符合了其置身其中的時代潮流,解決了其所處時代提出的特定問題,才是合理的和值得稱道的。 中國民事訴訟法規定,原告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訴處理;被告反訴的,可以缺席判決。原告申請撤訴未經許可的,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決。根據這一規定,中國的缺席判決制度即非缺席判決主義,也非一方辯論主義。
一方面,它與缺席判決主義的缺席判決制度有著明顯的不同。這種不同主要表現在:首先,對原告的處理,中國的做法是「可以按撤訴處理」;而缺席判決主義的處理通常是擬制為原告放棄訴訟請求。這兩者指向的對象不同———前者指向訴訟程序,後者指向實體問題;產生的法律效果也不同———前者導致訴訟的結束,爭議恢復到未起訴時的狀態,後者則導致當事人實體權利的喪失。其次,對被告的缺席,中國雖然也規定法院「可以缺席判決」,但是根據中國民事訴訟法「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的立法精神,法院對未到庭當事人已經提出的答辯狀和其他訴訟材料仍應認真地進行審查,該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仍應受到充分的考慮。這與缺席判決主義因一方缺席便判定其敗訴有著明顯的不同。最後,中國對缺席判決不設立異議制度,缺席判決的效力等同於對席判決;而在缺席判決主義下,缺席判決可因缺席方的異議而失去效力,並使訴訟恢復到判決前的狀態。
另一方面,中國的缺席審判制度也不同於一方辯論主義的缺席判決制度。這表現在:首先,中國法律對原被告的缺席區別對待,而一方辯論主義則不分原、被告,任何一方的缺席均可能引起缺席判決。其次,在中國,缺席判決由人民法院依職權作出,而在一方辯論主義下,缺席判決一般是經到庭一方當事人的申請而作出。 由於立法理念的不明確,中國的缺席審判制度在具體設計和現實運作中存在著明顯的缺陷。這主要表現在:
首先,過於強調法官職權,缺乏對當事人訴訟主體地位的必要尊重。在現代民事訴訟中,當事人被認為是推動訴訟進行的主體。盡管判決最終要由法官作出,但推動判決形成的卻是當事人,正是當事人的陳述、舉證、質證和辯論活動,為判決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這一理念體現在缺席判決制度中,就要求缺席判決原則上應由到庭當事人提出請求方能作出。而在中國的缺席審判制度中,缺席判決原則上由法官依職權作出。事實上,在一方缺席的情況下,對方當事人並不一定就希望以缺席判決的方式了解訴訟,他完全可能會有通過和解等其他方式獲得糾紛解決的願望。所以,法院不顧當事人的要求而主動作出缺席判決,可能並不符合當事人的意願,從而動搖了判決的正當性基礎。
其次,對原告、被告區別對待,不利於雙方當事人權利的平等保護。雙方當事人平等是民事訴訟中的一個基本原則,其內容包括當事人訴訟地位的平等和當事人在訴訟中的攻擊和防禦的平等。而在中國的缺席審判制度中,原告缺席只會導致撤訴的後果,由於撤訴後原告可以再行起訴,所以在實體上並無不利。而被告缺席卻會導致缺席判決的作出,由於未到庭,這種判決十有八九是對其不利的。完全相同的行為卻導致不同的法律後果,這不符合平等保護雙方當事人的訴訟原則。進一步地深究,這反映了一種將缺席判決作為一種懲罰不到庭被告的手段的觀念,而這種觀念顯然是錯誤的。到庭不到庭,這主要是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當事人可根據其自由意志加以處分;即使不到庭,也不是什麼違法行為,更不應對其加以懲罰。況且,即便將不到庭看作什麼「不正當」的行為,原告不到庭與被告不到庭在性質上也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最後,立法過於粗疏,可操作性極差。表面上看,中國的缺席審判制度既不設異議程序,又沒有採取一方辯論的審理方式,似乎有利於訴訟效率的提高。但事實上,由於立法過於粗糙,只規定了可以使用缺席判決的情形,卻未對具體的適用要件和審理方式作出規定,導致了其功能的嚴重萎縮。在司法實踐中,辦案人員對已經成熟的案件常常也不敢適用缺席判決,而是改期開庭或再次傳票傳喚。雖然現行民事訴訟法將試行法中「經兩次合法傳喚」改為「傳票傳喚」,但事實上很少有法官僅一次傳票傳喚不到就進行缺席判決的。缺席審判制度的立法本旨,是在一方當事人不到庭的情況下,繼續訴訟的進行,以保護對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避免訴訟的拖延和訴訟資源的浪費。但在中國,由於立法的粗疏和含糊,這一目的並未實現。
『玖』 民事訴訟中被告人缺席幾次才能做出缺席判決
根據民事訴訟法等相關法律規定,缺席判決適用的條件有:當事人無故回未參加或未參加完開庭答審理。
所謂無故,是指本該按時到庭,但經人民法院傳票傳喚後,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或者雖然到庭但開庭審理中卻不辭而別。
民事訴訟法並未規定缺席判決需要有當事人缺席的具體次數才適用,只要有無故未到庭的情況,人民法院都可以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來做出裁決。
另外,如果是必須到庭的被告,比如負有贍養、撫育、撫養義務和不到庭就無法查清案件事實的被告,如果經兩次傳票傳喚,即有無故未到庭的情況,且經兩次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人民法院可以拘傳。這是需要區分的地方。
『拾』 在什麼情況下可以缺席判決
法院可以作出缺席判決的情況有三種:
1、被告反訴後,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決。
2、 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決。
3、人民法院裁定不準許撤訴的,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決。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三條 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訴處理;被告反訴的,可以缺席判決。
第一百四十四條 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決。
第一百四十五條 宣判前,原告申請撤訴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裁定。人民法院裁定不準許撤訴的,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決。
(10)民事訴訟法缺席判決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中缺席判決有以下特徵:
1、缺席審判的條件為: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其中包括公告送達這一擬制送達傳票的情況。
2、原告缺席與被告缺席的法律後果不同。原告缺席,可以按撤訴處理。而對於被告缺席則是可以缺席判決。
3、缺席判決是法院依職權主動作出。
4、缺席判決同對席判決具有同等的效力。
經過人民法院對被告人的"合法傳喚",合法傳喚指的是 人民法院要嚴格地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對當事人進行傳喚。傳喚的方式有三種:
一要使用傳票。
二要把傳票送達本人。
三要有送達回證。如果用傳票傳喚,或送達開庭通知書,應附有送達回證,由受傳喚的被告人簽名、蓋章,以證明他在法定期限內接到了傳喚通知。
口頭、廣播、喊話甚至讓他人轉告的簡便傳喚方式,都不是這里所談的"合法傳喚",所以不能作為缺席判決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