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我國勞動法基本原則
1. 論勞動法基本原則的含義及確認依據
勞動法的基復本原則是指集中體現制勞動法的本質和基本精神,主導整個勞動法制定全過程,為勞動法調整勞動關系及與勞動關系有密切聯系的關系時所應體現的總的指導思想和遵循的基本准則。 [1] 與基本原則的特點相適應,統治階級往往通過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來對基本原則進行規定。憲法是勞動法基本原則的法律淵源。憲法與部門法是母法與子法的關系,勞動法也和其他部門法一樣,必須以我國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為依據。這是不應動搖的。
2. 我國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勞動法的基本原則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依憲保護勞動者權益原則:這一原則強調的是,勞動者權益的保護必須以憲法和法律為依據,確保勞動者的基本權益不受侵犯。
2. 規定統一的基本標准和規范原則:為了保障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雙方的權益,勞動法規定了統一的基本標准和規范,以此指導勞動合同的簽訂和執行。
3. 勞動合同的自由與政府適度的干預相結合原則:這一原則強調勞動合同的簽訂應當尊重雙方自願的原則,同時也允許政府在不影響合同自由的前提下,對勞動合同的簽訂和執行進行適度的干預。
4. 保護公平競爭與保護弱者權益相結合原則:勞動法在保護勞動者權益的同時,也注重保護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以實現公平競爭,同時特別保護處於弱勢地位的勞動者的權益。
法律分析部分的內容改寫如下:
1. 仲裁申請的時效性:勞動爭議當事人向仲裁委員會提出仲裁請求的,應當在勞動爭議發生之日起一年內提出書面申請。
2. 仲裁委員會的受理程序:仲裁委員會在收到申訴後五日內應當作出是否受理的決定,並應當在受理後五日內將申請書副本送達被申請人,隨後組成仲裁庭。對於不受理的案件,應當書面通知申請人並說明理由。被申請人在收到申請書副本後十日內應提交答辯書及相關證據,未按時提交或未提交者,不影響案件的審理。
3. 仲裁庭的通知與處理:仲裁庭應在開庭前五日將開庭時間及地點的書面通知送達當事人。當事人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或未經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按撤訴處理;被申請人缺席裁決不受影響。
4. 勞動爭議案件的審理期限:仲裁庭應在組成後四十五日內結案,如案情復雜需延期,經批准可適當延期,但延長期限不得超過十五日。
5. 勞動爭議的調解與裁決:仲裁庭在處理勞動爭議時應先行調解,調解達成協議的,應製作調解書,調解書送達後具有法律效力。
6. 仲裁裁決的司法審查:當事人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在收到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逾期不訴的,裁決書即生效。
7. 調解書和裁決書的履行:當事人應按照規定的期限履行調解書和裁決書確定的義務。逾期不履行的,另一方可以申請法院強制執行。
以上內容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三條的規定進行闡述,該法規定了勞動合同訂立的原則,即合法、公平、平等自願、協商一致、誠實信用的原則,並明確了依法訂立的勞動合同的法律效力。
3. 《勞動法》立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答案】:《勞動法》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於1994年7月5日由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於1995年1月1日起施行,包括總則、促進就業、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工資、勞動安全衛生、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護、職業培訓、社會保險和福利、勞動爭議、監督檢查、法律責任及附則,共13章107條。《勞動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最高國家權力機關頒布的第一部勞動法典。其適用范圍除了公務員和比照實行公務員制度的事業組織和社會團體的工作人員,以及農業勞動者、現役軍人等以外的所有勞動者。《勞動法》是我國第一部關於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和調整勞動關系的重要法律。
《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有:一是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與兼顧用人單位利益相結合的原則。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是勞動法的立法宗旨。《勞動法》明確規定了勞動者應該享有的基本權利和各個勞動環節中的具體權利,規定了用人單位必須履行《勞動法》規定的義務。二是按勞分配與公平救助相結合的原則。公平救助原則的實現以按勞分配原則的貫徹為基礎,只有真正貫徹按勞分配原則,調動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創造出更多、更豐富的物質財富,才能使公平救助原則得到充分體現。三是勞動者平等競爭與特殊勞動保護相結合的原則。《勞動法》在堅持勞動者平等競爭原則的同時,也注重對特殊勞動者的勞動保護,使他們真正與其他勞動者處於平等的法律地位。四是勞動行為自主與勞動標准制約相結合的原則。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確立勞動關系之後,用人單位享有法律賦予的勞動管轄權、勞動力分配自主權等。同時,國家制定勞動標准,明確規定勞動的基本條件,以制約用人單位的行為,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4. 我國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勞動法的基本原則主要是什麼:1、依憲保護勞動者權益原則。2、規定統一的基本標准和規范原則。3、勞動合同的自由與政府適度的干預相結合原則。4、保護公平競爭與保護弱者權益相結合原則。
【法律分析】
1、勞動保障當事人提出仲裁的,應當從勞動爭議發生之日起一年內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2、仲裁委員會應當自收到申訴之日起五日內作出受理或不受理的決定。受理的,應當由作出決定之日起五日內,將申請書副本送達被申請人,並組成仲裁庭,決定不予受理的,應當書面作出不予受理通知,說明不予受理的理由。被申請人應當自收到申請書副本之日起十日內提交答辯書及相關證據。被訴人沒有按時提交或不提交答辯書的,不影響案件審理。3、仲裁庭應當於開庭五日前,將開庭時間、地點的書面通知送達當事人。當事人收到書面通知,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經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對申請人按撤訴處理,被申請人可以缺席裁決。4、仲裁庭處理勞動爭議案件,應當自組成仲裁庭之日起四十五日內結案,案情復雜確需延期的,經報仲裁委員會批准,可以適當延期,但不得超過十五日。5、仲裁庭處理勞動爭議應先行調解,調解達成協議的,仲裁庭應當根據協議內容製作調解書,調解書自送達之日起具有法律效力。6、當事人對仲裁裁決不服的,自收到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期滿不起訴的,裁決書即發生法律效力。7、當事人對發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和裁決書,應當依照規定的期限履行。一方當事人逾期不履行的,另一方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三條 訂立勞動合同,應當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願、協商一致、誠實信用的原則。依法訂立的勞動合同具有約束力,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應當履行勞動合同約定的義務。
5. 簡述我國勞動法的基本原則
我國勞動法對其基本原則作了全面具體的規定,主要包括三大基本原則。
一、勞動既是權利又是義務的原則
(1)勞動是公民的權利
每一個有勞動能力的公民都有從事勞動的同等的權利,主要體現在:
①對公民來說意味有就業權和擇業權在內的勞動權
②有權依法選擇適合自己特點的職業和用工單位
③有權利用國家和社會所提供的各種就業保障條件,以提高就業能力和增加就業機會。
對企業來說意味著平等地錄用符合條件的職工,加強提供失業保險,就業服務,職業培訓等方面的職責。對國家來說,應當為公民實現勞動權提供必要的保障。
(2)勞動是公民的義務
勞動者一旦與用人單位發生勞動關系,就必須履行其應盡的義務,其中最主要的義務就是完成勞動生產任務。這是勞動關系范圍內的法定的義務,同時也是強制性義務。
二、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原則
這項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偏重保護和優先保護:勞動法在對勞動關系雙方都給予保護的同時,偏重於保護處於弱者的地位的勞動者,適當體現勞動者的權利本位和用人單位的義務本位,勞動法優先保護勞動者利益。
(2)平等保護:全體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都平等地受到勞動法的保護,各類勞動者的平等保護,特殊勞動者群體的特殊保護。
(3)全面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無論它存在於勞動關系的締結前、締結後或是終結後都應納入保護范圍之內。
(4)基本保護:對勞動者的最低限度保護,也就是對勞動者基本權益的保護。
三、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
這個原則是指配置是否合理的標準是能否兼顧效率和公平的雙重價值取向,勞動法的任務在於對勞動力資源的宏觀配置和微觀配置進行規范。勞動力資源宏觀配置即指社會勞動力在全社會范圍內各個用人單位之間的配置,而勞動力資源的微觀配置:處理好勞動者利益和勞動效率的關系。
6. 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1、勞動權利義務相統一原則。 我國《憲法》第4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這一規定被確立為勞動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它表明,有勞動能力的公民從事勞動,既是行使法律賦予的權利,又是履行對國家和社會所承擔的義務。
2、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原則。在我國,要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應當通過一系列具體措施落實憲法中的規定,使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得到全面、平等的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無論是財產權益還是人身權益,無論是法定權益還是約定權益,凡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權益,都應該得到保護。
3、勞動法主體利益平衡原則。 勞動法主體主要包括國家、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勞動法主體利益包括國家的利益、用人單位的利益和勞動者的利益。勞動法主體利益平衡就是要求盡量實現這三方利益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