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行政訴訟法的主要內容
A.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一、 行政訴訟法 的概念 行政訴訟法 是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和行政 訴訟 參加人(原告、被告、 代理 人等)進行 訴訟 活動必須遵守的准則。中華人民共和國 行政訴訟法 它規定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程序方面的法律規范和行政 訴訟 參加人行使權利、承擔義務的各種法律規范,是現代國家據以建立行政 訴訟 制度的法律依據。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從而根據 憲法 的規定製定的一部程序性法律。二、 行政訴訟法 全文司法解釋的內容為正確適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決定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行政訴訟法 》,結合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工作實際,現就有關條款的適用問題解釋如下:第一條人民法院對符合起訴條件的案件應當 立案 ,依法保障當事人行使 訴訟 權利。 對當事人依法提起的 訴訟 ,人民法院應當根據 行政訴訟法 第五十一條的規定,一律接收 起訴狀 。能夠判斷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當場登記 立案 ;當場不能判斷是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接收 起訴狀 後七日內決定是否 立案 ;七日內仍不能作出判斷的,應當先予 立案 。 起訴狀 內容或者材料欠缺的,人民法院應當一次性全面告知當事人需要補正的內容、補充的材料及期限。在指定期限內補正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 立案 。當事人拒絕補正或者經補正仍不符合起訴條件的,裁定不予 立案 ,並載明不予 立案 的理由。 當事人對不予 立案 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第二條 行政訴訟法 第四十九條第三項規定的「有具體的 訴訟 請求」是指:(一)請求判決撤銷或者變更行政行為;(二)請求判決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三)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違法;(四)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無效;(五)請求判決行政機關予以賠償或者補償;(六)請求解決行政協議爭議;(七)請求一並審查規章以下規范性文件;(八)請求一並解決相關民事爭議;(九)其他 訴訟 請求。當事人未能正確表達 訴訟 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釋明。第三條有下列情形之一,已經 立案 的,應當 裁定駁回起訴 :(一)不符合 行政訴訟法 第四十九條規定的;(二)超過法定起訴期限且無正當理由的;(三)錯列被告且拒絕變更的;(四)未按照法律規定由法定 代理 人、指定 代理 人、代表人為 訴訟 行為的;(五)未按照法律、 法規 規定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的;(六)重復起訴的;(七)撤回起訴後無正當理由再行起訴的;(八)行政行為對其合法權益明顯不產生實際影響的;(九) 訴訟 標的已為生效裁判所羈束的;(十)不符合其他法定起訴條件的。人民法院經過閱卷、調查和詢問當事人,認為不需要 開庭審理 的,可以逕行 裁定駁回起訴 。第四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照 行政訴訟法 第四十七條第一款的規定,對行政機關不履行法定職責提起 訴訟 的,應當在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期限屆滿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第五條 行政訴訟法 第三條第三款規定的「行政機關負責人」,包括行政機關的正職和副職負責人。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可以另行委託一至二名 訴訟 代理 人。第六條 行政訴訟法 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包括復議機關駁回復議申請或者復議請求的情形,但以復議申請不符合受理條件為由駁回的除外。 行政訴訟法 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是指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處理結果。第七條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原告只起訴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或者復議機關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原告追加被告。原告不同意追加的,人民法院應當將另一機關列為共同被告。第八條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為共同被告的,以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確定案件的 級別管轄 。第九條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人民法院應當在審查原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同時,一並審查復議程序的合法性。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對原行政行為合法性共同承擔 舉證責任 ,可以由其中一個機關實施舉證行為。復議機關對復議程序的合法性承擔 舉證責任 。第十條人民法院對原行政行為作出判決的同時,應當對復議決定一並作出相應判決。 人民法院判決撤銷原行政行為和復議決定的,可以判決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重新作出行政行為。人民法院判決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的,應當同時判決撤銷復議決定。
B. 2022年行政訴訟法修改內容
行訴法被稱為「民告官」的法律,規定了行政訴訟程序的基本規則,為受到國家行政機關非法侵犯合法權益的公民和法人,提供了法律救濟途徑。此次修改主要針對實踐中立案難、審理難、執行難等「三難」問題,從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完善管轄制度、訴訟參加人制度、證據制度、完善民事爭議和行政爭議交叉的處理機制、完善判決形式等十個方面進行完善。修改後的行訴法從明確法院和行政機關應當保障當事人的起訴權利、擴大受案范圍、強化受理程序約束等五方面保證行政訴訟的入口暢通,完善了對當事人的訴權保護。如修改後的行訴法規定: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的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一條 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C. 行政訴訟法是什麼有哪些內容
法律分析:行政訴訟法是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而制定的法律。行政訴訟法的內容包括:總則、受案范圍、管轄、訴訟參加人、證據、起訴和受理、審理和判決等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一條 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D. 最新行政訴訟法
1989年4月4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根據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第一次修正根據2017年6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條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第二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第三條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第四條人民法院依法對行政案件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人民法院設行政審判庭,審理行政案件。第五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第六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第七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依法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
第八條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地位平等。第九條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行政訴訟的權利。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人民法院應當用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審理和發布法律文書。人民法院應當對不通曉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提供翻譯。第十條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有權進行辯論。第十一條人民檢察院有權對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一條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第三條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第四條人民法院依法對行政案件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人民法院設行政審判庭,審理行政案件。
第五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第六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
第七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依法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
第八條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地位平等。
第九條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行政訴訟的權利。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人民法院應當用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審理和發布法律文書。人民法院應當對不通曉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提供翻譯。
第十條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有權進行辯論。
第十一條人民檢察院有權對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E. 行政訴訟法2024
《行政訴訟法》2024版對行政訴訟的多個方面進行了修訂和完善。
該法律旨在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在2024年的修訂中,幾大亮點尤為突出。首先,擴大了可訴行政行為范圍,將原法中的“具體行政行為”修改為“行政行為”,這意味著更多類型的行政行為將成為行政訴訟的對象,增強了公民對行政行為的監督力度。其次,延長了起訴期限,從原來的“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三個月內”延長至“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為當事人提供了更充足的時間來准備和提起訴訟,有效保障了其訴權。
此外,加強了立案登記制度,要求對於符合法定起訴條件的案件,應當當場登記立案,嚴禁以案件疑難復雜等為由不接收訴狀或不出具書面憑證。這一規定確保了所有合法的行政訴求都能得到及時受理,提高了行政訴訟的效率。同時,增加了調解制度,在審理過程中鼓勵雙方通過調解達成和解,有助於減少訴訟數量,加快案件處理速度,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值得注意的是,新法還引入了強制應訴制度,要求被告方必須參與訴訟過程,這不僅能夠提高審判效率和質量,也有助於增強行政機關的法治意識,促使其依法行政。在執行階段,新法還增加了對違法行為的行政負責人的拘留措施,增強了法律的威懾力,保障了行政訴訟判決的有效執行。
綜上所述,《行政訴訟法》2024版通過一系列修訂和完善,進一步強化了行政訴訟在保護公民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方面的作用,為構建法治社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F. 新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第38條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八條在起訴被告不履行法定職內責的案件中,原告應當提供其向容被告提出申請的證據。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被告應當依職權主動履行法定職責的;(二)原告因正當理由不能提供證據的。在行政賠償、補償的案件中,原告應當對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害提供證據。因被告的原因導致原告無法舉證的,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