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行政訴訟法是
1. 我國行政訴訟法所特有的基本原則
我國行政訴訟法所特有的基本原則:
1、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則;
2、合法性審查原則;
3、行政訴訟期間不停止行政執行原則;
4、不適用調解原則;
5、行政損害賠償責任原則。
2. 多選題;我國《行政訴訟法》的淵源包括()。
我國廣義即實質意義的行政訴訟法的淵源主要有:
1.憲法中有關行政訴訟的法律規范。
2.行政訴訟法典。即全國人大1989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3.《人民法院組織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中的有關規定。
4.民事訴訟法典。因為《行政訴訟法》的規定比較簡單,《民事訴訟法》規定比較具體,許多內容在《行政訴訟法》當中沒有規定,而在《民事訴訟法》中做了詳細的規定。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時,僅僅依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是不夠的,還要去參照《民事訴訟法》當中的規定。比如說關於期間的計算,關於送達的問題,關於法院審理程序的問題。特別是關於集團訴訟的規定,《民事訴訟法》當中作了非常詳細的規定,而《行政訴訟法》根本就沒有規定,這就造成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中有很多不便。行政訴訟當中有很多內容沒有規定,就必須參照《民事訴訟法》當中的規定。所以,《民事訴訟法》中某些規定是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的依據。
5.單行法律、法規。《行政訴訟法》第11條第2款規定:「除前款規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規規定可以提起訴訟的其他行政案件」;第37條規定:「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第38條規定,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等等。因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中有關行政訴訟的規定,也屬於行政訴訟法的一部分。
6.國際條約。在涉外行政訴訟中,要適用我國參加的國際條約和行政協定(我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
7.法律解釋。主要是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最高法院關於《行政訴訟法》的司法解釋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案件管轄若干問題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撤訴若干問題的規定》。
3. 我國《行政訴訟法》是什麼時候通過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是1989年4月4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1989年4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十六號公布,自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的。
4. 我國行政訴訟法的標志是
具體行政行為
答案解析:[解析]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明確規定人民法院內受理公民、法容人和其他組織對具體行政行為不服提起的訴訟,而對於「行政法規、規章或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等抽象行政行為,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由此可見,我國行政訴訟的客體是具體行政行為,而非抽象行政行為。
5. 我國的行政訴訟法是什麼由七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什麼起施行
(抄1989年4月4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襲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通過 根據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修正)
6. 簡述我國行政訴訟法中對級別管轄的有關規定
行政訴訟法關於級別的管轄有以下內容:
《行政訴訟法》第十四條基層人民法院回管轄答第一審行政案件。
第十五條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行政案件:
(一)對國務院部門或者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作的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案件;
(二)海關處理的案件;
(三)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
(四)其他法律規定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
第十六條高級人民法院管轄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第一審行政案件。
第十七條最高人民法院管轄全國范圍內重大、復雜的第一審行政案件。
7. 根據我國行政訴訟法規定,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原告應當在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個月提出,但
根據我國行政訴訟法規定,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原告應當在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專之日起(3)個月屬提出,但法律規定的除外。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九條規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在知道作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該條主要規定的是行政訴訟的一般起訴期限,其中的三個月是從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知道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計算。
8. 我國行政訴訟法對被告舉證有哪些限制
在訴訟過程中,人民法院審查的是被告做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是否有確鑿的證據,行政機關的法律地位只是一方訴訟當事人,它只能依法行使訴訟權利、履行訴訟義務,因此,被告在訴訟過程中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實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的證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三條的規定,是為了促使行政機關依法行政,防止行政機關輕率、武斷地做出具體行政行為,防止被訴機關在重新取證時濫用職權,向原告和證人施加壓力,以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組織的合法權益。因此《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三條所指的證據,應當理解為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被訴行政行為的證據,這是先取證後裁決的行政法原則所決定的。所以,訴訟過程中被告收集被訴行政行為以外的證據應當是允許的。
9. 我國《行政訴訟法》規定,對行政案件實行
法院審查具來體行政行為只審查合法性源,一般情況下不審查具體行政行為的合理性。之所以這樣規定,是因為行政權和審判權是兩種國家權力,行政權的行使需要廣泛運用法律賦予的自由裁量權,行政機關因長期處理行政事務而具有專門經驗,能審時度勢作出恰如其分的決定,因此,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時不應代行行政機關的自由裁量權。當然,法院審查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也有某些例外,對於行政機關濫用自由裁量權做出具體行政行為時,人民法院可以就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查。此外,當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明顯不當(以行政處罰顯失公正為限)時,法院可以不將不適當的具體行政行為變更為適當行政行為。
10. 我國《行政訴訟法》是什麼時候通過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1989年4月4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1989年4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十六號公布,自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在此之前沒有行政訴訟法。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