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訴訟法
『壹』 幫我解決民事訴訟法的幾個問題
1、只有一個訴,後面只是支持訴求的理由。
2、當事人是甲方乙方,訴的標的是租賃合同關系。訴的理由是不履行合同要求解除合同。不是訴的變更,而是訴訟請求的變更,OK
『貳』 刑法與形式訴訟法的關系
刑事訴訟法與刑法的關系是程序法和實體法的關系,刑事訴訟法屬於程序法,刑法屬於專實體法屬。[1]刑法規定了犯罪與刑罰的問題,是刑事實體法;刑事訴訟法則是規定追訴犯罪的程序、追訴機關、審判機關的權力范圍、當事人以及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以及相互的法律關系,是刑事程序法。程序法是為實體法的實現而存在的,而程序法本身具有獨立的品格。刑事訴訟法規范涉及國家權力與個人權利的分配關系,直接關繫到公民的自由、財產等各項權利的實現程度。伴隨著訴訟民主化的發展歷程,刑事訴訟程序發生的變化更大,承擔不同訴訟職能的國家機關之間也存在職責分配的變化。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程序內容是在不斷的變化中走向程序正義,引導刑事程序法治的實現。我國刑事訴訟法的內容在科學化、民主化方面仍有待發展,以適應不斷提升的人權保障的需要。刑法與刑事訴訟法都以懲罰犯罪、保護人權、維護社會秩序、限制國家公權為目的,刑法是在靜態上對國家刑罰權的限制,而刑事訴訟法則是從動態的角度為國家實現刑罰權施加了一系列程序方面的限制,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構成了刑事法的整體內容。
『叄』 誰能告訴我<刑事訴訟法>的第110條和第114條是什麼
刑事訴訟法抄
第一百一十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對於報案、控告、舉報和自首的材料,應當按照管轄范圍,迅速進行審查,認為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時候,應當立案;認為沒有犯罪事實,或者犯罪事實顯著輕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時候,不予立案,並且將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請復議。
第一百一十四條 公安機關經過偵查,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的案件,應當進行預審,對收集、調取的證據材料予以核實。
『肆』 程序法只包括訴訟與非程序訴訟法嗎
程序法包括訴訟法和其他非訴訟程序法。以民事程序法為例,包括了《民事訴訟法》和其他民事程序法,其他民事程序法有《仲裁法》、《人民調解條例》、《公證法》等等。
『伍』 我想要79年刑事訴訟法全部條文!
【發布單位】全國人大常委會
【發布文號】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長令第6號
【發布日期】1979-07-07
【生效日期】1980-01-01
【失效日期】-----------
【所屬類別】國家法律法規
【文件來源】-----------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一九七九年七月一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
一九七九年七月七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令第六號公布
一九八0年一月一日起施行)
目 錄
第一編 總 則
第一章 指導思想、任務和基本原則
第二章 管轄
第三章 迴避
第四章 辯護
第五章 證據
第六章 強制措施
第七章 附帶民事訴訟
第八章 期間、送達
第九章 其他規定
第二編 立案、偵查和提起公訴
第一章 立案
第二章 偵查
第一節 訊問被告人
第二節 詢問證人
第三節 勘驗、檢查
第四節 搜查
第五節 扣押物證、書證
第六節 鑒定
第七節 通緝
第八節 偵查終結
第三章 提起公訴
第二編 審 判
第一章 審判組織
第二章 第一審程序
第一節 公訴案件
第二節 自訴案件
第三章 第二審程序
第四章 死刑復核程序
第五章 審判監督程序
第四編 執 行
第一編 總 則
第一章 指導思想、任務和基本原則
第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針,以憲法為根據,結合我國各族人民實行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即無產階級專政的具體經驗和打擊敵人、保護人民的實際需要制定。
『陸』 法律專業中 訴訟法和經濟法是指的什麼
訴訟法和經濟法是:
訴訟法指的是規定訴訟程序的內法律容的總稱。訴訟法是典型的法律程序法。在中國有三大訴訟法,分別是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
經濟法是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關系進行整體、系統、全面、綜合調整的一個法律部門。在現階段,它主要調整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以各類組織為基本主體所參加的經濟管理關系和一定范圍的經營協調關系。要從以下三點把握這個概念:(一)經濟法是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 (二)經濟法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三)經濟法調整的是一定范圍的經濟關系。
『柒』 三大訴訟法的共同原則和制度 三大訴訟法的特有原則和制度
三大訴訟法的共同原則和制度
(1)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原則。
(2)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
(3)適用法律平等原則。
(4)訴訟以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原則
(5)人民檢察院對訴訟實行監督原則。
(6)公開審判原則。公開審判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審判案件,一律公開進行。但是,有關國家秘密、個人隱私的不公開審理。不公開審理的案件,宣判時必須公開。
(7)迴避制度。迴避制度,是指為了保證案件的公正審理,而要求與案件有一定的利害關系的審判人員或其他有關人員,不得參與本案的審理活動或訴訟活動的審判制度。
(8)合議制度。
(9)兩審終審制。兩審終審制,是指一個案件經過兩級人民法院審判即告終結的制度。
三、三大訴訟法的特有原則和制度
1,刑事訴訟法的特有原則和制度
(1)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依法行使職權。
刑事訴訟法第三條規定:「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2)專門機關與群眾路線相結合。
刑事訴訟法第六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
(3)公、檢、法三機關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原則。
刑事訴訟法第七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
(4)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原則。
刑事訴訟法第十二條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5)辯護制度。
辯護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辯護人針對控訴一方的指控而進行論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減輕或免除罪責的反駁和辯解,以保護其合法權益的訴訟行為。辯護分為自行辯護、委託辯護和指定辯護。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二十二條的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委託下列1一2人作為其辯護人:①律師;②人民團體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單位推薦的人;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監護人、親友。辯護人的主要職責是根據事實和法律,提出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減輕或免除其刑事責任的材料和意見,以維護其合法權益。
(6)強制措施。
刑事訴訟中的強制措施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為了有效地同犯罪作斗爭,保障訴訟活動的順利進行,依法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採取的暫時限制或剝奪其人身自由的各種法定強制方法。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了五種強制措施,即拘傳、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拘留和逮捕。
2.民事訴訟法的特有原則和制度
(l)調解原則。
調解是解決民事案件的方式之一,在民事訴訟整個過程中,人民法院都可以主持調解。人民法院主持調解,應當遵循自願和合法的原則,即調解的進行,應當是在雙方當事人願意調解的基礎上,調解程序應當合法,調解的協議也應合法。若調解未能達成協議,人民法院應及時判決,不應久調不決。
(2)處分原則。
民事訴訟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可依法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民事訴訟法第十三條規定:「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
(3)支持起訴原則。
支持起訴是指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對損害國家、集體或者個人民事權益的行為,可以支持受害人向人民法院起訴。支持起訴的限於侵權行為而產生的糾紛。
(4)辯論原則。
民事訴訟中的辯論,是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進行的,參加者是當事人雙方及依法享有辯論權的訴訟代理人。辯論的內容,是案件事實及爭議的問題,包括案件實質性問題和程序性問題。辯論的形式,有書面形式和口頭形式。辯論權的行使,貫穿於訴訟全過程,而不僅僅是限於辯論階段。人民法院應當保障雙方當事人充分行使辯論權,為當事人行使辯論權提供方便。人民法院應當重視辯論的作用,未在法庭L辯論和質證的證據,不得作為法院裁判的根據。
(5)財產保全。
財產保全的范圍限於請求的范圍或者與本案有關的財物。財產保全分為訴訟前保全和訴訟中保全。
訴訟前保全要求具備以下條件:①發生了財產權益爭議;③利害關系人申請並提供擔保;③利害關系人的合法權益可能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
訴訟中保全要求具備以下兩個條件:①案件具有財產給付內容;②存在著由於當事人一方的行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決將來不能執行或者難以執行的可能性。
財產保全的措施有查封、扣押、凍結、變賣、限制支取到期應得收益、限制實現到期債權等。
(6)先予執行。
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七條規定,人民法院對下列案件,根據當事人的申請,可以裁定先予執行:①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撫恤金、醫療費用的案件;②追索勞動報酬的案件;③因情況緊急需要先予執行的其他案件。但人民法院裁定先予執行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當事人之間權利義務關系明確,不先予執行將嚴重影響申請人的生活或者生產經營;二是被申請人有履行能力。
(7)訴訟費用。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七條規定:「當事人進行民事訴訟,應當按照規定交納案件受理費。財產案件除交納受理費外,並按照規定交納其他訴訟費用。」訴訟費用實行「由敗訴方負擔」的原則,此外,依據不同的情況,還存在按比例負擔、人民法院決定負擔、原告負擔、協商負擔、自行負擔、申請人負擔、被申請人負擔等情形。
3.行政訴訟法的特有原則和制度
(1)對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進行審查原則。
行政訴訟法第五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
(2)舉證責任。
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二條規定,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並且根據「先取證後裁決」的原則,除法律規定的特殊情況外,禁止被告行政機關在行政訴訟過程中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
『捌』 民事訴訟法第239條規定,申請執行的期間為兩年,我與被執行人簽定的和解協議期
調解和解協議書有效期也是兩年
『玖』 民事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學有區別嗎
當然有區別,譬如:
1、民事訴訟法是從事民事訴訟活動所必需遵從的現行法律;回但民事訴訟法學主要答是研究民事訴訟法的結構、體系、制度、條文的設置及其原理。
2、民事訴訟法是民事訴訟活動的規則,民事訴訟法學是研究、評論民事訴訟法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