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刑事訴訟法的宗旨
Ⅰ 110接到報警不出警,怎麼辦
可以投訴。
根據《人民警察法》第二十一條第一款規定:
「人民警察遇到公民人身、財產安全專受屬到侵犯或處於其他危難情形,應當立即救助;對公民提出解決糾紛的要求,應當給予幫助;對公民的報警案件,應當及時查處。」
根據公安部《110接處警工作規則》第十六條規定:
「對接報的符合本規則第十四條規定范圍中的重大案(事)件,應當根據警情的性質、事態規模、緊急程度,及時報告分管負責人,並按照工作預案和分管負責人的指示,迅速派警處置。」
(1)我國刑事訴訟法的宗旨擴展閱讀
110的受理范圍:
根據公安部《110接處警工作規則》和省政府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警務類報警服務平台與其他非警務類公共服務平台對接工作方案》,110報警服務台主要受理涉及警務類的報警、求助和投訴,具體涵蓋:
1.恐怖襲擊;
2.刑事案件;
3.治安案(事)件;
4.群體性事件;
5.道路交通事故和火災事故;
6.與違法犯罪有關的緊急報警以及威脅公共安全、危及人身或財產安全的緊急求助;
7.對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正在發生的違法違紀行為投訴;
8.其他需要公安機關處置的報警。
Ⅱ 刑事訴訟法的目的、立法依據和任務是什麼
刑事訴訟法的目的即刑事訴訟法的立法宗旨,是指制定和實施刑事訴訟法的出版發點和追求的目標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刑事訴訟法)第1條規定,刑事訴訟法有以下立法目的:①保證刑法的正確實施;②懲罰犯罪;③保護人民;④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⑤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秩序。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條規定,刑事訴訟法的立法依據是憲法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其他一切法律的母法,憲法為其他法律的制定、實施確定了原則,對其他法律的主要內容作了規定。刑事訴訟法是憲法的具體化。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2條規定,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有:①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②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③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罪犯斗爭;④維護社會主義法制,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一個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
Ⅲ 人大表決修改刑事訴訟法的決定,體現了黨和政府的什麼執政理念
人大表決修改刑事訴訟法的決定,與政治無關,與統治階級無關,與統治階級的利益/政治態度無關,所以,它與黨無關,
另,人大表決修改刑事訴訟法的決定,與政府無關,與政府的態度/要求和功能/作用都無關。
Ⅳ 刑事司法體系中,改造應不應該優於懲戒
這是一個辯論題,也是一個見仁見智的話題;片面強調任何一面,都是錯誤的,事實上,在刑事訴訟中,必須堅持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並重的理念,在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基礎上,依法行使偵查權、起訴權、審判權,正確處理各類刑事案件,切實實現對各類犯罪的懲罰和預防,全面實現刑事訴訟目的。
一、刑事訴訟法素有「小憲法」之稱
我國刑事訴訟法從制定之日起,一貫重視對人權的保障和對權力的制約。伴隨著2004年「尊重和保障人權」載入憲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日益重視人權保障工作,刑事訴訟領域的人權保障制度和觀念亦取得顯著進步。從一定意義上講,刑事程序法律的精神就在於在懲罰犯罪的過程中注重人權保障。我們絕不能以弱化、限制甚至犧牲人權保障為代價去片面追求懲罰犯罪,導致錯判無辜,沖擊正常法制秩序,產生負面社會影響。實踐反復證明,懲罰犯罪不應當也不可能通過弱化人權保障來實現,反過來,強化人權保障更加有利於實現懲罰犯罪的目的。當然,我們在努力摒棄「重打擊輕保護」傳統觀念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刑事司法制度懲罰犯罪的本源功能。
二、刑事訴訟法修改起統領作用的是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並重的理念
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在繼續完善懲罰犯罪制度體系的同時,注重在制度和觀念上進一步強化對人權的保障。最為重要的修改內容是將「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刑事訴訟法的基本任務,這是其自2004年載入憲法以來首次寫入基本法律。為充分體現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理念,在刑事訴訟法的其他篇章也作了相應修改,全方位貫徹了人權保障理念,統籌兼顧了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訴訟權利與被害人等其他訴訟參與人權利的保障。
刑事訴訟中,應當牢固樹立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並重的觀念,在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基礎上,依法行使偵查權、起訴權、審判權,正確處理各類刑事案件,切實實現對各類犯罪的懲罰和預防,全面實現刑事訴訟目的。
Ⅳ 刑事案件分析的格式
刑事案件分析方法第一節 刑事訴訟概述
掌握:刑事訴訟的概念和特徵
一、刑事訴訟的概念
刑事訴訟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在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解決被追訴者刑事責任問題的活動。
廣義:包括立案、偵查、起訴、審判、執行各個訴訟階段;
狹義:僅僅指起訴至審判期間的訴訟程序,即審判階段。
二、刑事訴訟的特徵
1、刑事訴訟是國家機關行使刑罰權的活動。
2、刑事訴訟中國家權力形式具有主動性、普遍性和深刻性的特點。
3、刑事訴訟是在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採用訴訟的方式進行的活動。
4、刑事訴訟必須嚴格按照法定程序進行。
第二節 刑事案件的特徵(p181)
掌握:刑事案件的特徵
刑事案件的特徵:
1、適用的法律具有特定性:刑法和刑事訴訟法
2、分析主體的多元化:偵查機關、檢察機關、法院(審判機關)、辯護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
3、訴訟焦點明確: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犯罪、是否要承擔刑事責任。
第三節 刑事訴訟職能
一、控訴職能
控訴職能是指向法院揭露、證實犯罪並要求法院對被告人確定刑罰的職能。
控訴職能的實現:在我國刑事訴訟中,公訴案件的控訴職能由人民檢察院承擔,公安機關通過偵查為檢察院履行控訴職能提供必要的准備,但偵查本身不是一種可以獨立於控訴職能而存在的職能;公訴案件被害人作為當事人對檢察院控訴職能的執行也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執行控訴職能的主體:國家專門機關;自訴案件中:被害人或者法定代理人
二、辯護職能
辯護職能是指針對犯罪嫌疑或指控進行反駁,說明犯罪嫌疑或指控不存在、不成立要求宣布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或者從輕、減輕、免除刑罰處罰的職能。
辯護職能的實現:是通過訴訟主體行使辯護權的方式實現。
執行辯護職能的主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辯護人(律師)對辯護職能實現的重要性
三、審判職能
審判職能是指通過審理確定被告人是否犯有被指控的罪行和應否處以刑罰以及處以何種刑罰的職能。
審判職能由法院承擔,法院是世界各國公認的行使審判權的唯一主體。
四、訴訟職能的相互關系
訴訟職能之間不是隨意地、雜亂無章地組合在一起,而是根據為實現一定訴訟目的的訴訟結構的整體需要來安排和組織的
1、控訴職能是刑事訴訟程序的啟動者
2、辯護職能是對控訴職能的制約和促進
3、審判職能是建立在控訴職能和辯護職能的基礎上,是控辯兩種只能在維護各自利益、完成各自刑事訴訟目標的基礎上,獲得統一,從而使社會利益的沖突通過訴訟的方式得以解決。第四節 刑事訴訟程序的啟動與結束
(此節內容與學習過的訴訟原理和訴訟實務的內容重合,不再累述)
第五節 刑事案件分析目的(自學、了解)
第六節 刑事案件分析的原則
要求:掌握刑事案件分析的原則
一、原則概述
二、罪刑法定原則
簡單概括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內容就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三、司法職權原則
職權原則就是追究犯罪、懲罰犯罪的權力由國家專門機關專屬行使的原則。
具體內容規定在《刑事訴訟法》第3條:「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有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四層含義:
1、法律的特別規定以外,只有公、檢、法三機關有權行使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
2、公、檢、法三機關分別行使偵查、檢察、審判職權,不受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一致的約束,任何公民個人和有關機關、團體及企事業都無權拒絕。
3、公、檢、法三機關職能分別行使各自的職權,不能混淆和相互取代。
4、公、檢、法三機關必須依法行使職權,嚴格遵守法定程序。
理論基礎:國家權力在刑事訴訟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權力合理分工,建立彼此之間的制約關系。
四、公訴為主、自訴為輔原則
區分起訴法定主義與起訴便宜主義
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公訴為主、自訴為輔
五、證明責任分配原則
在刑事訴訟中,由控訴方承擔證明責任。辯護方,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承擔證明自己無罪的責任。
六、疑難案件的處理原則
根據無罪推定原則這個基本原理,在案件事實真為不明的情況下,應當作出有利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解釋,即:疑罪從無
七、保障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原則
在訴訟活動中,保障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的訴訟權利需要切實做到以下兩點:
(一)司法人員應當告知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的訴訟權利
(二)司法機關應當為訴訟參與人刑事訴訟權利提供必要的方便、設施和條件
八、辯護原則
(一)辯護原則的含義
辯護是指在刑事訴訟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辯護人從事實上和法律上反駁指控,提出有利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材料和意見,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害人無罪、罪輕或者應當減輕、免除刑事責任的訴訟活動。
辯護原則是指在法律上確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辯護權,並在刑事訴訟過程中體現和保障這一權利的訴訟原則。
(二)辯護原則的基本要求
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整個訴訟過程中享有辯解和自我辯護的權利
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獲得律師幫助的權利。
3、國家應當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辯護權的充分行使
九、罪從判定
其實質是「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不得確定有罪原則」——這是部分吸收了無罪推定原則的內容
無罪推定的含義
無罪推定是指任何人在沒有經過法定司法程序最終卻認為有罪之前,在法律上把它看作是無罪的人。
最早比較完整闡述無罪推定思想的,是義大利的啟蒙法學家切薩雷·貝卡利亞
「在法官判決之前,一個人是不能被稱為罪犯的。只要還不能斷定他已侵犯了給與他公共保護的契約,社會就不能取消對他的公共保護」
內容:
1、控告方負舉證責任。而且必須達到非常高(排除合理懷疑)的程度。
2、被告人成為訴訟主體,被告有沉默權。享有國家和社會對其保護的權利,與控方的訴訟地位是平等的。
3、「罪疑從無」。
4、嚴禁刑訊逼供。
第八章 刑事案件常規分析思路
第一節 罪與非罪的分析思路
一、罪與非罪的概念
二、分析時應注意的問題
1、掌握犯罪的概念和特徵、正確區分罪與非罪的界限
社會危害性、刑事違法性、應受懲罰性——任何犯罪必須完全具備以上三個特徵,不具備或不完全具備上述三個特徵,則不能認定為犯罪。
2、必須對照刑法分則規定的具體罪名、罪狀。
3、正確理解犯罪行為和違法行為之間的界限,區分罪與非罪
違法行為的外延要大於犯罪行為的外延,犯罪行為肯定是違法行為,但違法行為不一定是犯罪行為,違法行為只有達到觸犯刑法的程度才是犯罪行為。
第二節 對起訴書認定的犯罪事實的分析思路(自學、了解)
第三節 對案件情節的分析思路
一、案件情節的概念及分類
(一)犯罪構成要件情節
「情節嚴重」
(二)犯罪情節
1、犯罪動機
2、犯罪手段
3、犯罪當時的環境和條件
4、犯罪的時間、地點
5、犯罪造成的危害結果
6、犯罪對象的情況
(三)量刑情節
區分法定量刑情節和酌定量刑情節,掌握哪些是法定量刑情節,哪些是酌定量刑情節。
二、對法定和酌定從輕、減輕、免刑情節的分析
(一)法定從輕、減輕、免刑情節
掌握法定從輕、減輕、免刑情節有哪些?
(二)從酌定從輕、減輕、免刑情節
雖然法律沒有強行規定酌定情節必須從輕、減輕、免除刑罰,但在案件分析的過程中,特別是作為辯護方,可以以此為犯罪嫌疑人進行辯護,酌定從輕、減輕、免刑情節主要有以下一些情節:
1、犯罪動機
2、犯罪造成的損害結果
3、犯罪人的一貫表現
4、犯罪後的態度
5、有沒有立功表現
6、犯罪情節輕微
三、分析時應當注意的問題
「應當」與「可以」
第四節 對犯罪構成的分析思路
一、犯罪構成的概念
(刑法學學習過的內容,不再累述)
二、分析時應當注意的問題
(一)認真弄清犯罪客體
弄清犯罪客體,能夠幫助正確的認定罪名。我國刑法分則所規定的十章,就是以犯罪客體為基礎對罪名進行的類化
(二)分清犯罪客觀方面
犯罪的客觀方面是指危害社會的行為以及由行為所產生的後果。
(三)查清犯罪主體
1、分清自然人犯罪主體和單位犯罪主體
2、自然人犯罪中,要注意行為人是否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從而判定其能否成為刑法意義上的犯罪主體
3、自然人犯罪主體可以分為一般主體和特殊主體
(四)正確判定犯罪的主觀方面
主觀方面:故意還是過失,這對罪名的認定具有重要意義。
第五節 犯罪行為與結果分析思路
一、犯罪行為與結果概念及分析價值
(見教材內容)
二、分析時應注意的問題
(一)對犯罪行為的分析
犯罪行為包括:1、實行行為;2、非實行行為,如:教唆犯
(二)對犯罪結果的分析
(見教材p215中的5點)
(三)對因果關系的分析
犯罪行為與犯罪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是使行為人承擔刑事責任的必要條件。
第六節 犯罪時間、地點分析思路
第七節 犯罪方法(手段)、工具分析思路
(自學、了解)
第八節 刑事責任年齡分析思路
刑事責任年齡的概念
(刑法學學習過的內容,不再累述)
二、對刑事責任年齡內容的分析
(一)我國刑法關於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
1、無刑事責任能力
不滿14周歲
2、相對刑事責任能力
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該年齡段只對刑法明確規定的8種罪承擔刑事責任
3、完全刑事責任年齡
已滿16周歲,但是,法律規定,對於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而且未滿18周歲不能判處死刑。
第九節 刑事責任能力分析思路
一、刑事責任能力概念
二、刑事責任能力分類
1、完全刑事責任能力
2、限制刑事責任能力
3、無刑事責任能力
三、分析時應當注意的問題
(一)對精神病人的分析
注意精神病人實施犯罪是否處於不能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狀態
(二)對智障人的分析
根據其智力障礙的程度,判斷期的刑事責任能力狀況
(三)對聾啞人、盲人的分析
聾啞人、盲人犯罪原則上應當承擔刑事責任,但我國刑法明確規定: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四)醉酒人
我國刑法把醉酒人視為完全刑事責任能力人
第十節 犯罪特殊主體的分析思路
犯罪特殊主體的概念
犯罪特殊主體,是指我國刑法分則規定某些犯罪除需要具備犯罪一般主體的條件之外,還要求具備特定的身份等條件。
二、我國法律規定的幾種特殊犯罪主體
1、擔任特定職務的主體
2、從事特定職業的主體
3、具有特定法律地位或負有特定法律義務的主體
4、具有某種特殊地位或狀態的主體
5、具有某種身份,才屬於從重處罰的主體
三、分析時應當注意的問題
(一)不具有特定職務的人,不構成特定職務的犯罪主體
如:貪污犯的主體
(二)不從事特定職業的人,不構成特定職業的犯罪主體
如:重大醫療事故罪
第十一節 主觀犯意的分析思路
一、故意、過失犯罪與意外事件的概念及分析價值
P223-224
二、故意犯罪、過失犯罪與意外事件的特徵分析(p224)
(一)故意犯罪的特徵
(二)過失犯罪的特徵
(三)意外事件的特徵
(四)故意犯罪、過失犯罪、意外事件的區別
三、分析時注意的問題
(一)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的區別
(二)故意犯罪、過失犯罪的區別
認識因素
意志因素
(三)意外事件與疏忽大意過失之間的區別
主要區別點在於認識因素方面:意外事件中行為人對損害結果不可預見,而後者是可以預見卻因為疏忽大意沒有預見。
第十二節 犯罪目的和動機分析思路
(自學、了解)
第十四節 正當防衛的分析思路
一、正當防衛的概述
(刑法學內容,不再累述)
二、正當防衛的構成要件(五個方面)
1、防衛起因
2、防衛對象
3、防衛時間
4、防衛對象
5、防衛限度
五個條件共同滿足才構成正當防衛
三、近似正當防衛的行為分析
(一)防衛過當
不符合防衛限度條件
(二)假想防衛
不符合防衛起因條件,不存在現實的不法侵害
(三)防衛不適時
不符合防衛時間條件,是侵害沒有發生或者侵害已經停止後實施的行為。
(四)防衛挑撥
其實質是犯罪,是為了侵害他人,故意挑逗、尋釁,從而激怒對方,引誘其向自己實施侵害。
(五)互相鬥毆
又稱為互毆,雙方都屬於不法侵害行為,而不是正當防衛。
(六)執行職務的正當行為
第十五節 緊急避險分析思路
(自學,與正當防衛的分析思路有共同之處)
第十六節 犯罪預備、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分析思路
分析前提:只有故意犯罪中才存在犯罪預備、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的問題
一、犯罪預備分析
(一)犯罪預備的概念
(二)正確分析認定犯罪預備
1、分清犯罪預備與犯罪預備階段
2、分清犯罪預備和犯意表示
二、犯罪未遂分析
(一)犯罪未遂的概念
犯罪未遂的構成條件:
1、已經「著手」實施犯罪
2、犯罪沒有得逞
3、犯罪沒有得逞是由於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二)分清犯罪未遂的種類
1、實行終了的未遂和未實行終了的未遂
2、能犯的未遂和不能犯的未遂
三、犯罪中止分析思路
(一)犯罪中止的概念
普通犯罪中止的構成條件
1、及時性
2、自動性
3、徹底性
(二)特殊犯罪中止
(三)對中止犯的量刑
刑法規定:「對於中止犯,應當免除或者減輕處罰」
第十七節 共同犯罪的分析思路
一、共同犯罪概念
共同犯罪是指兩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注意:只有在故意犯罪中才存在共同犯罪
二、分析共同犯罪的形式
(一)共同犯罪的類型(p246-247)
(二)分析時應注意的問題
犯罪集團與一般共同犯罪的區別
三、主犯、從犯、協從犯、教唆犯
注意量刑上的區別
第九章 刑事指控分析思路
第一節 控訴職能概述
(前面已有介紹,不做累述)
第二節 刑事指控的種類及特徵
一、刑事指控
(p251)
二、刑事指控的種類
公訴
自訴
三、刑事指控的特點
四、刑事指控的意義(了解)
五、公訴的特點
六、自訴的特點
掌握提起自訴的條件和自訴案件的范圍
第三節 刑事指控分析思路
一、事實審查分析
1、事實總體審查
2、事實要素審查
二、證據審查
(一)質的審查
從證據的構成要件幾個方面進行審查
1、客觀性
2、合法性
3、關聯性
(二)量的審查
三、法律審查
第十章 刑事辯護分析基本方法
第一節 概述
辯護職能是指針對犯罪嫌疑或指控進行反駁,說明犯罪嫌疑或指控不存在、不成立要求宣布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或者從輕、減輕、免除刑罰處罰的職能。
其產生和發展是多種價值理念結合起來,相互作用、相互補充的結果:人權、民主思想,程序公正觀念、無罪推定原則、律師制度的蓬勃發展等等。
辯護職能的實現:是通過訴訟主體行使辯護權的方式實現。辯護是一種權利,(比較;控訴和審判是一種職權。)而非一種義務,可以以任何合法方式行使,也可以自由放棄。所以,辯護職能的實現與否,主要取決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作的決定,但是訴訟程序的民主化程度以及國家法律援助制度是否完善也對辯護職能的實現產生影響。
第二節 刑事辯護分析基本方法
一、概念反駁法(p260-)
教材p260
二、直接反駁法
三、避虛就實法
四、擴大顯微法
洞察對方命題中的荒謬點,擴大其范圍,加深其程度,強調其性質,引申推演而使其荒謬之處暴露無遺。
五、以類相比法
六、仿照反駁法
七、因果互證法
八、示假隱真法
九、直言反駁法
十、假言反駁法
十一、歸納反駁法
十二、二難反駁法
十三、反駁論題法
十四、反駁論據法
十五、反駁論證法
(以上方法,我們在前面已經做過介紹,不再累述,請大家注意與刑事案件辯護相結合運用)
Ⅵ 什麼是刑事訴訟的基本理念
你好。
刑事訴訟法的基本理念涵蓋叄個方面的內容:
1、既要懲罰犯罪,又要尊重和保障人權;
2、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並重,程序公正的內容包括程序公開、程序中立、程序平等、程序安定、程序保障;
3、節約司法資源,提高訴訟效率。
一、懲罰犯罪與尊重和保障人權
所謂懲罰犯罪,是指通過刑事訴訟活動,在准確及時地查明案件事實真相的基礎上,對構成犯罪的被告人公正適用刑法,以抑制犯罪,以及通過刑事訴訟程序本身的作用來抑制犯罪。所謂尊重和保障人權,是指在通過刑事訴訟懲罰犯罪的過程中,保證公民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具體包括:(1)無辜的人不受刑事追究;(2)有罪的人受到公正處罰;(3)訴訟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和行使。
懲罰犯罪與尊重和保障人權的關系是,既統一又對立。一方面,正確懲罰犯罪與尊重和保障無辜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是統一的;另一方面,尊重和保障人權也不能脫離懲罰犯罪;一般認為懲罰犯罪與尊重和保障人權應當並重。
二、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
訴訟公正包括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實體公正,即結果公正,指案件的結局處理所體現的公正。刑事案件的實體公正,具體要求是:(1)據以定罪量刑的犯罪事實的認定,應當做到證據確實、充分;(2)正確適用刑法,准確認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有罪及罪名;(3)按照罪刑相適應原則,依法適度判處刑罰;(4)對於錯誤處理的案件,採取救濟方法及時糾正、及時補償。刑事案件的程序公正,具體要求是:(1)嚴格遵守刑事訴訟法的規定;(2)認真保障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特別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被害人的權利;(3)嚴禁刑訊逼供和其它非法手段取證;(4)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5)保障訴訟程序的公開性和透明度;(6)按照法定期限辦案、結案。
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各有其獨立的內涵和標准,不能互相代替。
三、訴訟效率
追求訴訟效率,意味著應當降低訴訟成本,加速訴訟運作,減少案件拖延和積壓。公正與效率的關系是:公正第一,效率第二。公正優先,兼顧效率。
希望能幫助到你望採納
Ⅶ 刑事訴訟法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刑事訴訟的特徵主要有以下幾點:
1.刑事訴訟是行使國家刑罰權的活動。刑事訴訟的中心內容是解決被追訴者(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問題。因此,刑事訴訟法與刑法關系密切,學習刑事訴訟法必須對刑法有所了解。
2.刑事訴訟由國家專門機關負責進行。刑事訴訟活動主要由偵查機關、檢察機關和審判機關負責進行。其中,享有偵查權的機關包括: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檢察機關、軍隊的保衛部門、監獄和走私犯罪偵查局。在考試中,一般以公安機關、檢察機關的偵查許可權為考察重點。人民檢察院是唯一享有檢察權的機關。在刑事訴訟中,檢察權貫穿始終,如對公安機關不立案的監督;自偵案件的偵查;批准逮捕;審查起訴;出庭支持公訴;抗訴;執行監督;等等。人民法院是唯一享有審判權的機關。根據第12條規定,審判階段是確定公民有罪的必經階段。因此,審判程序一直是律考的重點。
3.刑事訴訟必須有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在刑事訴訟中,訴訟主體除包括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外,還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自訴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附帶民事訴訟原告、被告和證人、鑒定人、書記員、翻譯人員等訴訟參與人。各訴訟參與人(尤其是當事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訴訟地位及其權利義務關系是刑事訴訟學習的重點。
4.刑事訴訟必須依照法定程序進行。嚴格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進行,這是刑事訴訟的一個重要特徵。與其它社會活動不同,刑事訴訟活動是刑事訴訟法的產物。只有符合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活動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刑事訴訟案件的流轉程序一直是律考關心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