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對民事訴訟法的理解

對民事訴訟法的理解

發布時間: 2020-12-27 17:49:52

① 民事訴訟法56條怎麼理解

民事訴訟法56條:

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是指對原、被告爭議的訴訟標的認為有獨立的請求權,因而起訴參加到已開始的訴訟中來的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必須具備以下3個條件:

(一)他人之間的訴訟正在進行。如他人之間對民事權益、經濟權益有爭議沒有形成訴訟的,屬於訴訟外的爭議,訴訟外的爭議如果侵害了第三人的利益,第三人有權作為原告提起訴訟,但不是要求參加訴訟。

因為訴訟尚未開始,談不到參加訴訟的問題,只有在他人之間的民事權益、經濟權益的爭議已經形成訴訟,而訴訟程序又在進行中,第三人才能參加訴訟。

(二)對他人之間爭議的訴訟標的全部或部分享有獨立的實體權利。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又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有全部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一種是有部分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

至於第三人對於原訴當事人之間的訴訟標的,是否真正具有全部或者部分的獨立請求權,則需在審理終結後才能確定。

(1)對民事訴訟法的理解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章任務、適用范圍和基本原則

第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憲法為根據,結合我國民事審判工作的經驗和實際情況制定。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護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保證人民法院查明事實,分清是非。

正確適用法律,及時審理民事案件,確認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制裁民事違法行為,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順利進行。

第三條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民事訴訟,適用本法的規定。

第四條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進行民事訴訟,必須遵守本法。

第五條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企業和組織在人民法院起訴、應訴,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同等的訴訟權利義務。

② 對於民事訴訟法第五條理解

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五條規定,我國實行同等原則,回外國人、無國答籍人、外國企業和組織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在人民法院起訴、應訴時,有同等的訴訟權利義務。但如果外國法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民事訴訟權利加以限制的,實行對等原則。我國法院也對該國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民事訴訟權利加以限制。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五條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企業和組織在人民法院起訴、應訴,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同等的訴訟權利義務。
外國法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民事訴訟權利加以限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對該國公民、企業和組織的民事訴訟權利,實行對等原則。

③ 如何理解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有明確的被告」

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第(二)項的規定,「有明確的被告」是起訴的四個條件之一。

對於它的理解如下:

一種認為「明確的被告」是指原告起訴時必須提供被告的身份資料,如被告自然人,則需提供其身份證或相應的戶籍證明資料,如法人等組織的,則需提供工商登記資料或組織機構代碼證;

另一種意見認為「明確的被告」是指能夠確定被告的身份,能夠將特定的被告予以特定化,即有明確的住所等,能夠與他人區分即可。

《民事訴訟法》第108條所稱「明確的被告」是指在法院的管轄確定並正確無誤時,在該法院管內的被告必須有

(一)姓名(自然人)或名稱(法人)、字型大小(法人分支機構、非法人社會組織、合夥),

(二)必須有住所,或者在該法院管內有經常居住地(連續居住一年以上)。

(3)對民事訴訟法的理解擴展閱讀:

對於「明確被告」的判定:

其一,被告的身份情況。

在被告的身份情況中,被告的姓名或名稱是否准確或正確最為重要。籍貫、職業或工作單位和職務等身份情況並非起訴的必要條件。有的法官要求原告提供被告的身份證、電話的號碼,均出於法官確認被告身份或方便聯系被告的需要,不應成為起訴的充分必要條件。

其二,被告的住址或住所地。

當被告是公民的,以派出所的戶籍登記為依據確定其家庭住址,公民被告的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除寫明住所地外,還應寫明經常居住地。當被告是企業法人或其他組織的,以工商檔案或有關登記、備案部門的登記、備案材料(黨委、政府除外)為依據確定其住所地。

其中,企業法人或非企業法人以營業場所為住所地,而其他組織如學校、機關等則以辦公場所為住所地。

其三,被告與原告之間存在某種法律關系。

原告起訴時應當舉出初步證據以證明或明確其與被告之間存在某種民事法律關系,或存在事實上或法律上的利害關系。

④ 如何理解新民事訴訟法的你105條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釋義:第105條
第一百零五條 拘傳、罰款、拘留必須經院版長權批准。
拘傳應當發拘傳票。
罰款、拘留應當用決定書。對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復議一次。復議期間不停止執行。
【釋義】
本條是關於拘傳、罰款、拘留強制措施的程序的規定。以上三種強制措施都要經過法院院長的批准,因為它們直接涉及當事人人身、財產權利的剝奪,對當事人權益影響很大,所以要求更加嚴格。另外,在形式上,拘傳要發拘傳票,罰款和拘留要用決定書。對於罰款和拘留兩種較為嚴厲的強制措施,法律賦予當事人申請復議權,以更加慎重地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利不受非法侵害。需注意的是,此時復議機關不是原作出決定的法院,而是作出決定法院的上一級人民法院。在復議期間,也不停止執行。

⑤ 怎樣理解民事訴訟法第48條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四十八條規定: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作為民事訴訟的當事人版。

法人由其法定代表權人進行訴訟。其他組織由其主要負責人進行訴訟。
這是對提起民事訴訟的主體的規定,其中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是民事訴訟的當事人。同時,法人或其他組織的代表人或負責人是訴訟的主體。

⑥ 對《民事訴訟法》153條的理解

發回重審的意思就是原來的一審已經作廢,原審法院需要重新審判,視為一審。而在此過程中,二審法院並沒有介入,所以對重審案件可以提出上訴。重審判決是一審判決,而不是二審判決。

⑦ 談談你對民事訴訟證明責任的理解

民事訴訟證明責任制度,其承擔的基本原則和指導思想與刑事訴訟、行政訴訟有所不同。刑事訴訟一般由公訴人承擔證明責任;行政訴訟一般由被告即國家行政機關承擔證明責任;而民事訴訟中的證明責任的主體並不固定於原告或者被告,而是按照一定的分配原則由原、被告分擔。
一、我國民事訴訟證明責任的分配規則
1、民事訴訟證明責任分配的一般原則。證明責任又叫舉證責任,它有兩項基本原則。其中,一般規則是我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規定「誰主張,誰舉證」原則,即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民事訴訟中舉證責任含義的全面概括;二是明確了舉證責任分配的一般規則。
證明責任的分配的一般原則遵循下列規則:一、有法律規定情況下,應當以法律規定為准;二、沒有法律具體規定的情況下,應依據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來確定舉證責任分配;三、沒有法律或司法解釋確定舉證責任的分配時,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時應當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綜合當事人舉證能力等因素確定舉證責任承擔。因此,法官在審理案件時,首先遵循上述證明責任的一般分配規則,然後根據具體的案情來確定當事人證明責任的分擔。
2、民事訴訟中證明責任一般規則的例外。所謂「有原則,就有例外」,如舉證責任倒置規定。是指在一定情況下,不應當按照證明責任的一般性分配原則決定某個案件的證明責任分配,而應當適用與該一般原則相反的分配標准分配證明責任,即不由提出事實主張的一方當事人承擔證明責任,而由否認其主張存在的相對一方當事人承擔證明責任。如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等特殊侵權案件,由於原告因受客觀條件限制,原告既無舉證的條件,也無舉證的能力,要求其就損害事實與被告侵權行為存在因果關系負擔舉證責任幾乎是不可能。相反被告卻有條件、有能力舉證,在此情況下,為了平衡雙方當事人的舉證利益,更好地保護社會弱者的合法權益,民事實體法規定對這類特殊侵權行為實行無過錯責任,在舉證責任上規定了由被告負擔舉證責任,即舉證責任倒置。
設置舉證責任倒置主要有三類情況:一是實體法上為了保護特定主體,明確將舉證責任進行倒置;二是程序法上為了實現特定的價值,明確將舉證責任進行倒置;三是法律或者司法解釋均無明確規定,但為實現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綜合當事人舉證能力等因素,特別是在舉證者的舉證能力明顯弱於對方的情況下,將舉證責任倒置。第三種情況屬於法官的自由裁量范圍。我國《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四條規定了對特殊侵權訴訟中的舉證責任分配,實行證明責任倒置:
(1)因新產品製造方法發明專利引起的專利侵權訴訟,由製造同樣產品的單位或者個人對其產品製造方法不同於專利方法承擔舉證責任;
(2)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加害人就受害人故意造成損害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
(3)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由加害人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4)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築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落、墜落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對其無過錯承擔舉證責任;
(5)飼養動物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就受害人有過錯或者第三人有過錯承擔舉證責任;
(6)因缺陷產品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產品的生產者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承擔舉證責任;
(7)因共同危險行為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實施危險行為的人就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8)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有關法律對侵權訴訟的舉證責任有特殊規定的,從其規定。」
在司法實踐中,適用舉證責任倒置規則時需要注意的是:(1)舉證責任倒置規則適用的范圍一般應限定在民法通則等實體法規定的幾種特殊侵權案件和相關法律明確規定須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的案件;(2)舉證責任倒置並不意味著原告不負任何舉證責任而由被告證明一切。如侵權訴訟中的原告就仍應對主張權利發生的侵權事實承擔舉證責任。
3、舉證責任妨礙的推定。 所謂舉證妨礙,是指一方當事人拒不提供、銷毀、毀損其持有的能夠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從而妨礙案件事實的認定。舉證妨礙的推定,是指在一方當事人舉證妨礙的情況下,推定對方當事人的主張成立。舉證責任妨礙的推定是程序法根據誠實信用原則,對舉證責任分配所做的規定。《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七十五條對此有明確規定:「有證據證明一方當事人持有證據無正當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對方當事人主張該證據的內容不利於證據持有人,可以推定該主張成立。」該條規定在審判實踐中有較好實用性,此條規定即是依舉證妨礙之推定進行舉證責任分配。它是將舉證責任分配到持有證據的當事人一方,從而在該當事人拒不提供、銷毀、毀損證據時推定該事實成立。
4、舉證責任的免除。舉證責任的免除,指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一方提出訴訟主張及事實理由,一方當事人予以認可(涉及身份關系除外)或者人民法院認為當事人不需要其提供證據加以證明,而免除其負擔的舉證責任。其主要情形有: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案件事實及訴訟主張明確表示認可的;眾所周知的事實和自然規律定理;根據法律規定或已知事實,能夠推斷出的另一事實;已為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確定的事實;已為有效公證書所證明的事實;人民法院保全的證據。如當事人反駁以上事實則應負擔舉證責任。
二、我國證明責任分配的不足,或者說法官在審判實踐中確定舉證責任分配還應當特別注意以下問題:
1、考慮個案的實體公正性。 在難以按照法律要件分配方法分配舉證責任前提下,法官在個案中確定當事人的舉證責任,首先應考察舉證責任分配後可能導致的結果,如果由此而導致裁判結果不公,從而會損害司法公正性和權威性的,則應對舉證責任適當予以調整,以兼顧實體公正。
2、遵循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要求當事人不得以損害對方當事人、案外人或社會公共利益為目的的或以不正當手段謀取個人利益。個案中,如果當事人存在故意做偽證、所作陳述前後不一、濫用訴訟權利等違背誠信原則情形的,應適用加重其或減輕對方當事人舉證責任。
3、考慮當事人的舉證能力。訴訟中,當事人的舉證能力依其所擁有的資源、權力、經驗、知識、智力等因素存在較大差距。在應由法官分配舉證責任情況下,法官不應機械按照學理分配舉證責任,而應當在兼顧實體公平與程序公正訴訟目的指引下,對當事人舉證能力給予考察,綜合當事人調查取證能力、取得證據難易程度等情況恰當分配證據責任。
4、 考慮待證事實發生的可能性大小、損害原因事實發生於加害方控制領域還是受害方控制領域等多種因素,從而最終合理分配舉證責任,體現裁判結果公正性。

⑧ 怎樣正確理解民事訴訟法的地位和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是以憲法為根據,結合我國民事審判工作版的經驗和實際情況制定。
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憲法為根據,結合我國民事審判工作的經驗和實際情況制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護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保證人民法院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正確適用法律、及時審理民事案件、確認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制裁民事違法行為、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順利地進行。

熱點內容
行政法規是指什麼 發布:2025-10-12 15:46:28 瀏覽:865
廣東省技術秘密保護條例 發布:2025-10-12 15:38:51 瀏覽:577
當事人會見法官 發布:2025-10-12 15:34:23 瀏覽:749
直覺的道德情感 發布:2025-10-12 15:23:40 瀏覽:186
規范司法鑒定 發布:2025-10-12 14:55:54 瀏覽:559
深圳勞動法宮外孕休假工資怎麼算 發布:2025-10-12 14:44:26 瀏覽:817
男主是法官的婚後 發布:2025-10-12 14:32:19 瀏覽:775
張洪法院電話 發布:2025-10-12 14:31:33 瀏覽:825
房產查封法律效力 發布:2025-10-12 14:29:42 瀏覽:732
英美法系會計法律責任 發布:2025-10-12 14:23:20 瀏覽:858